第2章 ,少年
- 往亊如煙
- 書海遨游苦做舟
- 6981字
- 2022-06-28 21:04:00
一
春天來了,我家搬到義井地區,一處叫“三萬六”的住宅區,那是由一棑棑灰色的平房組成。
兩家人對門住著,對門的鄰居,是極好的一對夫婦,我們稱呼他們叫孫叔孫嬸,有兩男兩女四個孩子。
夫婦二人都比我父母年輕,女主人手腳麻利,家里,家外總是收拾的干凈利落,一塵不染。
我們兩家共用一個廚房,相處融恰,都是互敬互讓,從沒紅過臉。
直到多年以后,我們早已搬離了那里,但從沒斷過來往,感情至深。
每年的除夕夜,家里墻壁上,貼上新年畫,大門兩邊貼上新春聯,我們孩子們都穿上新衣裳,兩家人都聚集在我們家,聽我父親講故事。
父親演講能力極強,繪聲繪色,滔滔不絕,還盡講些鬼呀,怪呀的,我們是又害怕,又想聽。
就這樣,聽著故事,吃著糖果,嗑著瓜子,守歲熬年年。
除夕夜的鐘聲響起,父親帶著我們到門外,燃放鞭炮,我們還點燃“竄天猴”,聽著那“二踢腳”咚!啪!的響聲,和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還有“竄天猴”嗖的一聲竄上天空,心里別提多高興了。
大年初一,我們還要到街上去看“鬧紅火”,有“耍龍燈,踩高蹺,扭秧歌”,走街竄巷,熱鬧非凡。
那時父親也在“踩高蹺”的隊伍里。
父親回到家,會把他們表演時頭上戴的絨花,給我們姐妹帶回幾朵,我們把絨花戴在頭上,開心極了。
父親是一個愛好廣泛的人,嗓音帶有磁性,聲似洪鐘。
在單位里,有文藝活動時,父親總是積極參加。
大合唱“咱們工人有力量”,父親是領唱。
父親還獨唱過“送公糧”,“大鞭子一甩,嘎嘎的響哎……”就是著名歌唱家“郭頌”唱出名的那首歌。
只要有父親演出,我們都會去俱樂部看,這是后來的亊了。
父親常對我們說:“有弦的,他就會拉,有孔的,他就會吹”。
但父親主要精力都投在工作上了,那年,父親已當了工段長,父親頭一次考級,就是八級大工匠,技術水平高,也是人盡皆知的。
我家屋外的東面,是農民的菜地,不遠處,還有荒地和墳地。
我有時會和小伙伴們,去農民的菜地里,偷吃嫩茄包,西紅柿,摘些野菜,或者,撿一些農民砍下來不要的老菜幫,找些罐頭筒,學大人們做積酸菜玩。也會逮些螞蚱,扁擔鉤,用草棍穿成串,拿回家喂雞。
后來,我家前面的幾排平房的住戶都搬走了,隨即,被鐵絲網包圍了起來,遷來一些勞改犯,周圍還立起了木制的崗樓,有持槍的武警站崗,我們出家門,便能看到勞改犯們的生活起居。
在鐵絲網里面,經常會架起銀幕,夜晚放電影,給勞改犯們看,他們坐在正面看,我們就坐在鐵絲網外,看反面,雖然是反著看,但在家門口就能看上電影,還不用花錢,何樂而不為呢。
那年,母親又生下第五個女兒,母親總盼著生一個男孩,但生下來又是個女孩。
我家前排,有一白姓住戶,夫婦倆都是回民,好多年都生不下小孩,特別想要我這個妹妹,我母親就讓她家抱走了。
第二天,母親又反悔了,又把妹妹抱了回來。
母親說,再苦再累,一家人骨肉也不能分離。
二,
秋天來了,我到了上學的年齡,母親帶著我和二姐,到化工小學辦了手續后,我倆就上小學了。
我第一天上學,還懵懂著呢,老師布置了作業,讓回家寫,我又哭又鬧,嘴里喊著“不會呀!不會呀!”我母親耐心的勸導我,“不會慢慢學呀!”母親說,后來我在學習上再沒哭鬧過,而且學習成績還不錯。
第二年的六一兒童節,我入了少先隊。
那天上午,學校組織我們在義井電影院里,開展新隊員宣誓活動。
我們新隊員,穿著白襯衫、藍褲子,都坐在第一排的坐椅上,當老隊員把紅領巾戴在我們胸前時,我無比的激動,我也成為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了!
這一年的月考考試,我考了班里總分第一名,有幸和班級里的班干部,一起去了一次文水縣云周西村,Lhl的家鄉,瞻仰了小英雄的墓地和烈士紀念館,并在那里拍了照片,至今還保存著。
回來的路上,又去了山青水秀,大名鼎鼎的晉祠公園,游覽了許多名勝古跡,知道了許多民間流傳的故事,這次出游,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三
那時,因家里孩子多,光靠父親的工資養活我們一家,生活很困難,母親也是個要強的人,不甘心當家庭婦女,報名當了臨時工,她說:“自己掙錢,花著才硬氣”。
五八年時,父母夜以繼日的在廠子里加班加點,忙的連家也不回。
記得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夜,我們姐妹幾個在家睡覺,外面北風呼嘯,刮的門咚咚響,還不時發出時強時弱的嗷嗷怪叫,我們驚恐萬狀,在被窩里縮成一團,都嚇得嗚嗚直哭。
之后,還是二姐膽子大,下床去看個究竟,原來是門閂松了,關不嚴門,二姐把門用布夾緊,捆牢,門這才不響了,我們才敢安心睡覺。
大煉鋼鐵時,學校組織我們小學生,到處去揀廢鐵,為了完成任務,甚至把家里不常用的鐵制品也交到學校里。
老師還組織我們去野地里采野菜,交給學校食堂,給學生做菜吃。
我們吃飯在學校食堂,學生們,都坐在一個飯堂里吃飯,其樂融融。
四,
后來,食堂還不到開飯的時間,學生們就早早的圍在食堂門口,拿著碗,敲著門叫開飯:“餓死了,快開飯呀!”有的甚至餓的大哭起來。
不久,食堂就夭折了。
小學三年級上完,我和二姐又被轉到化建小學上學。
那年,母親又生下了第六個女兒,母親噢悔的嘆到,”唉!總盼著能生個男孩,哪曾想一肚子女孩”。
產假過后,母親就去工作了,把小妹送在我們小學校附近的哺乳班,我和二姐課余時間還要趕著去喂小妹,把面糊,代乳粉糊,用小勺喂給小妹,那時人人都營養不良,饑腸轆轆,母親哪有奶水呀!小妹就是靠著面糊喂大的。
所以現在,小妹常說:“怪不得我學習不好,腦子迷糊,就是小時候吃面糊吃的”,說來大概也就是這個原因,生不逢時呀!
那時,分配給每人的糧食定量根本吃不飽肚子,我們姐妹一有時間,就去采野菜,什么灰菜,莧菜,豬毛菜,婆婆丁,等等,種類繁多,農民收菜時,我們也會到農民的菜地,揀人家不要的菜幫子,回家煮熟,曬干,儲存起來,用以充饑,做菜團子吃。
所謂菜團子,就是把野菜或者菜幫子煮好,剁碎,把水分攥干,捏一個菜團在面粉里滾上干面,擺在籠屜上蒸熟,用它來當飯吃。
每天凌晨三點多,母親就要起床,捅開爐子,做菜團子。
給我們做好一天的干糧,再給我們姐妹分好,就要抱著小妹趕母子車上班去。
每天晚上,我都會到電影院門前路上,去等母親乘坐的那趟母子車。
那時,電影院門前有些許人在小賣,放一個籃子啊,盆啊,里邊放些紅薯,玉米等吃的東西。
我眼巴巴的望著路的遠方,盼望著母親乘坐的那趟班車,快點回來,見到母親后,母親總會掏出點錢,給我買點小吃。
母親那時太艱難了,雞不叫,就要起床給我們做一天的飯食,睌上回來,有時爐火滅了,還要現生著火,才能做飯。
記得有一次,母親下班回來,天已經很晚了,母親用了好多劈材生爐子,屋子里煙熏火燎的,就是生不著爐火。
時已半夜了,全家都還吃不上飯,最后用劈材好歹做了一鍋玉米糊疙瘩粥,這才吃上這頓晚飯。
母親就這樣起早趟黑的為了我們,為了這個家。
有一天凌晨三點多,我被餓醒了,眼巴巴的望著母親蒸菜團子,母親把蒸好的菜團子遞給我一個,我三兩口就吃完了,母親給我們分菜團時,還是一樣分,我就多吃了一個菜團。
菜團蒸好后,母親再熬一鍋玉米面糊,我們每人分一碗,每次喝完面糊,各自都把碗舔干凈,還爭著舔鍋,舔勺子。
我們都正在長身體,天天餓肚子,吃不飽,孩子都這樣,父母親就更吃不上了。
那年父親因營養不良,得了浮腫,住了好長時間醫院。
這年秋天,大姐聽同學說,西山里,農民收完糧食后,地里還能撿到些糧食,什么玉米棒呀,黃豆粒呀等等,于是,大姐和她的同學就帶著我們進山里撿糧食去了。
我們沿著火車運行的鐵道就進山了,走了好久,遠遠的見鐵道前方有一男子,身上背著挎包,他身邊還有兩個小學生,他們還不時的向我們張望,我們都緊張起來,當我們走到離他們很近的時侯,突然聽到其中一個學生哀求的說:“饒了我們吧……”。
這一聲哀求,觸動了我們繃緊的神經,不由分說,都扭頭沿著來時的路,拼命往回跑,這一次進山,我們徒勞而歸。
已是深秋了,過了收獲的季節,父親和一個工友,帶著我們孩子們進山里撿漏,他們兩個大人腰里都系著一條長長的麻繩,我們小孩子拽著麻繩,跟在他們后面,艱難的進山了。
到了有棗樹的地方,我們小孩子就撿些掉在草叢里生蟲的爛棗,父親和工友就用準備好的長桿子,上面擰個鐵絲鉤,把棗樹上偶爾剩下的幾個零星干癟的棗子鉤下來。
那時,棗子對我們來說,就是奢侈品了。
父親又托人買到了一些糕點廠處理的糕點渣渣,每天給我們每人分點,盡管吃到嘴里很牙磣,但我們如同吃到點心一樣開心。
父親會把好不容易買來的食物鎖在里屋,不容我們隨便吃的,我們只能眼巴巴的從門玻璃望過去,干看著,拿不到。
記得那年過年,除夕夜的前一天,姐姐帶我們出去看文藝節目演出,回來已經很晚了,父母還在昏暗的燈光下,用做衣服剩下的布頭給我們趕做新鞋,布票不夠給我們做新衣服,做雙新鞋讓我們高興高興,也給過年添點喜氣。
除夕夜,父母用分配給每戶的肉號,提前買好的一點肉,給我們煮了一鍋酸菜氽白肉,用油條剁碎和白菜做餡,包的餃子,全家正準備解饞,吃年夜飯,這時,哥哥嫂嫂領著兩個孩子推門進來了,嫂嫂掏出一個用報紙包的包,打開是一點白面粉。
進門給父母鞠了個躬,說“父親母親過年好”,就這樣,年夜飯給他們備下了。
我們姐妹躲到里屋,一個個撅著嘴,氣的鼓鼓的。
母親又給我們熬一鍋玉米面糊糊,這就算吃過年夜飯了。
哥哥嫂嫂和兩個孩子,還要繼續在這里過年,就這樣,好不容易備的一點年貨,母親和我們姐妹是無福享用了。
都說后媽狠毒,可母親卻是后媽里的奇葩,母親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后媽,對待不是親生的勝似親生的。
記得新年剛過不久,一天,我貪玩,回來晚了,家人都吃完飯了,我一看涼鍋冷灶的,碗里只給我留了一點吃的,我就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父親氣的把我推出門外,我暴跳如雷,一拳就把門玻璃砸碎了,唉!孩子哪理解父母的難處呀!
那幾年,都把人餓瘋了,父親從老家帶出來的幾個親戚,進廠學徒,因不堪忍受餓肚子,跑回老家去了。
我有一個叔伯哥,餓的受不了啦,伙同幾個工人,到農民地里偷玉米,被發現了,驚慌失措的四處逃散。
其中有一個米姓工友,被農民抓住了,被砍掉一只手,太殘忍了!我那叔伯哥嚇得跑回老家去了,至今還在老家務農。
五年級的秋天,還發生了多名學生中毒事件,許多學生由于誤食了蒼耳籽,導至頭暈,上吐下瀉。
當時,學校教室也成了救治場所,我們班教室的課桌,都并在一起,中毒嚴重的學生,集中在這里集體治療,好在沒有學生傷亡,幾天后都痊愈了。
我也吃了,但吃的量沒達到中毒的程度,不要緊。
蒼耳在田野里隨處可見,秋天把成熟的蒼耳籽,采下來放到鍋里炒炒,吃里面的仁,很香的,但吃多就會中毒。
還有人吃蓖麻籽,炒熟也很香,但也是會中毒的。
那時,物資匱乏,食品短缺,孩子們又怎能抵擋住這,輕而易舉,信手拈來的美味誘惑,饑不擇食嘛!
這次事件發生后,也就沒人再敢吃了。
四,
后來,父親利用工余時間,開荒種地,父親是非常堅強的人。
那時,我家平房西面不遠處,是荒涼的野草灘,還有一片墳丘。
有一天,我們外出看完電影回家,已經近午夜了,借著稀疏清冷的月光,看見遠處墳丘附近,一個人影在那刨地,那就是父親啊,我們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就這樣,父親硬生生開出許多荒地,離家近的,遠的,連工廠流出的廢水溝岸邊,父親也種上糧食,我們一有空閑,就去看地,守護著父親的勞動果實。
糧食成熟了,父親帶著我們去收割,用自行車一梱梱的馱回家,那時我家炕上,地下,到處堆滿了收回來的高梁,谷穗,麥穗,我們熬夜把穗子擼下來,困的不行了,就躺在糧草上睡著了。
父親又帶我們把帶殼的糧食,馱到附近村子里加工成米。
父親還用種的蓖麻籽換成油,糧油都自給自足了,從此,我們就告別了餓肚子的日子。
父親還在院子里,用撿來的磚頭砌了豬窩,買回小豬仔,把磨糧食剩下的麩皮,和撿回來的菜,剁碎,熬成豬食,喂小豬吃。
父親還搭了雞窩,還養了一群雞。
我記得那時,常有老鷹在天空盤旋,看到雞群就猛然間俯沖下來,叼起雞仔就飛走了,常常有小雞就這樣被叼走。
一天,我家的蘆花雞正領著雞仔群,在院子里覓食,突然一只老鷹從上空沖進雞群,叼起一只雞仔,就要飛走,只見蘆花雞猛然間飛起,在半空中硬是把雞仔救了回來。
后來,這只蘆花雞深受我家人的寵愛。
有一回蘆花雞生病了,眼瞅著都站不起來了,我們用銅盆把它扣起來,不停的敲著盆,嘴里還不停的念叨著“蘆花雞,快回來”而后,奇跡真出現了,蘆花雞慢慢的,真好起來了。
后來生的蛋也多,還孵了好多窩小雞,雞瘟來了,它也能抗過去,一直活了好多年。
我們都親昵的稱它老抱子,因為它抱了好多窩雞仔,而且還是個英雄的雞媽媽。
父親還買回幾只兔子,放在鐵籠子里,我們還去割青草喂兔子,小兔子真可愛,我們都很喜歡。
后來父親還養了許多鴨,我們放學后,還到水溝里去放鴨。
父親真是發家至富的能手。
父親還從化工廠外,撿回來廢棄的裝硫酸的罐子,用水和堿面洗凈,用鑿子把小罐口鑿成大一些的口,用它來淹漬咸菜。
快過年時,把已經養大養肥了的豬殺了,除過年吃外,再給親朋好友分送一些,剩下的煮熟,用鹽淹漬在罐子里,平常做菜時,放上一勺淹漬好的咸肉,也是很香的。
記得父親殺豬那天,我們怕聽到豬的慘叫聲,紛紛四散逃走,我都逃到已經離家很遠的義井電影院那里了。
我還記得有一次父親殺鴨子,頭都剁下來了,鴨子還撲棱著翅膀到處亂跳,嚇的姐姐連做好的鴨肉也不敢吃了。
五,
那時,我們最開心的事兒,就要數看電影和看廠子里職工文藝演出了。
電影院的票價太貴,要兩毛錢一張票,我們看不起,就約同伴一起,去磷肥廠宿舍里的露天電影院看電影,五分錢一張票,但要早點去占位置。
有一次,我們姐幾個去看電影,拿上小板凳占好了位子,坐在上面等電影開演。
過來幾個學生,把板凳擠在我們前面就坐上去了,我們氣不過,就和她們理論起來,其中一高姓女學生,極其野蠻,搶先動手和我二姐打起來,二姐是很憨厚的人,輕易不發火的,這次著實把二姐氣壞了,和她扭打在一起,二姐的衣服也被高姓學生給撕爛了,但那廝也被打的不輕。
我們剛回到家,那高姓學生的父親就帶著她找上門來,找我父母評理,進門時還怒氣沖沖,當看到父親時,馬上態度變緩和了,嘴里說著“啊!徐主任,是你家孩子啊,算了,算了“。
原來他是父親車間的工人,這場戰爭就這樣平息了。
六二年的新年,剛過去沒多久,義井電影院演《冰山上的來客》,我帶著小妹在電影院門前玩,當時,我家就住在義井電影院對面,中間隔條馬路。
我用過年得來的兩毛壓歲錢,買了張電影票,帶著小妹進電影院看電影,我津津有味的看著,起初小妹很乖,自己玩耍,過一會,就哭鬧起來,我把兜里帶的糖塊拿出來哄她,吃完又鬧起來,拉著我非要回家,我怎么哄都哄不住,我抱起她到影院旁門外,噼哩啪啦揍了她一頓,她才老實了,乖乖的跟我進電影院里,直到電影演完,她也沒敢再哭鬧。
現在想起來,真是愧對小妹,只怪我看電影心切,兩,三歲的孩子,還不懂亊,我就粗暴的對待她,那時,我怎么那么狠心呀!真是太不應該了。
六,
我家在一萬三宿舍區有三次搬遷,都是單位集體調整的,剛搬來時,記得是18排,屬于前一萬三,在義井電影院對面,門前緊臨公路,后來被調整到4排,西面挨著荒地,再遠處,是變壓器廠,再后來,又被調整到后一萬三,記得是5棑,西面也是荒地和變壓廠。
前一萬三和后一萬三被化建小學校分開。
在前一萬三4排住時,我結識了一個好朋友董秀坤,她小我兩歲,我倆非常要好,經常在一起玩。
我家后面就是化建小學,放暑假時,我倆經常到學校玩,學校有個木匠王大爺,和我倆很慣熟,我們就讓王大爺給我倆每人做了一雙木拖拉板,一個暑假,我倆都穿著它。
有一次,我倆穿著拖拉板,去比較遠的大商場排隊買菜,那時買菜要排大隊,大人沒時間去,大都是小孩子去排隊。
買好菜往回走,路上,拖拉板上用釘子釘的布帶子開了,沒法穿了,四處尋找,也找不到能捆木板的東西,只好穿著一只拖拉板,單腿一跳一跳的往家走,這一路可真艱難呀!
我和董秀坤度過了許多快樂時光,六二年時,城市里壓縮人口,她家被壓縮回老家了,我倆難舍難分,臨別時,到義井照像館照了張照片,我一直珍藏著它。
在后一萬三5棑住時,和我家隔一戶人家住著閆叔閆嬸,是天津人,和我們家關系特別好,經常來往走動,我和閆嬸家的二女兒閆淑蘭又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我倆閑睱時,總是形影不離。
在我兩家中間住著一胡姓人家,帶有三個女兒,是南方人。
胡姓夫婦都比我父母年輕好多,他們的女兒也比我們小許多,平時有些高傲,不怎么和鄰居來往。
有一次,母親帶著小妹,去東北舅舅家,探望我姥姥去了,我們一群孩子在我家門外玩,那女人嫌我們吵著她了,出來教訓我們,我不服氣,狠狠的瞪了她一眼,誰料被她看到了,口里罵著臟話,就向我撲來。
有好幾個鄰居看到了,急忙上前攔住她,譴責她不應該那樣做,“她還是個孩子,你不能這樣對她呀,況且她家大人還不在家”。
眾鄰居你一言我一語,幫我解了圍,我才逃脫了困境。
那時,我們左鄰右舍,一個大院的人都處的很好,人們的思想都很純潔,是非分明,有不對的現象,都敢站出來,主持公道,像胡姓人家是極個別的。
在那里我們家結交了:“樸叔樸嬸,杜叔杜嬸,閆叔閆嬸,……”
直到多年以后,我們早已搬離了那里,卻還舊情難忘,一見如故。
七,
在化建小學讀完六年級,我們就參加了畢業考試。
我其實不是一個努力學習的好學生,比較貪玩,但關鍵時刻,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成績。
畢業考試的成績,我是我們六二班應屆畢業生里,排名第一,并且我的作文《IF精神鼓舞我前進》得了最高分。
老師在班里讀了我的作文,并給了很高的評價,這也是我人生路上的一個閃光點,給我小學階段畫上了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