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樹花開,或安靜或熱烈,或寂寞或璀璨。
南嶺山脈,位處于西,附近是阿爾大沙漠。
沐潯在沙漠下面深處建造了一座實驗室。用來研究收集到的物品。
修仙界,沐潯的分身莫靜竹在水藍城開了一家多寶閣,買些低階的丹藥,符箓,陣法,法器,靈植。
她還設置了一個電子賬單,上面有以物易物,有用靈石購買的,有需要尋找的任務。進店的人可以找需要的東西進行交易。
凡界,死去的人都被沐潯選擇性附身,學習知識,增加技能,增長游歷,見識世間萬物。
她還可以選擇性的完成死去的人的遺愿,就當是他用了他們身體,完成交易罷了。
……
時間流逝,一轉眼,沐潯已經成功到達大乘期了。她的分身有的功成名就,有的掌握財富,有的過著山野生活。
有的是大魔頭,有的是修仙界數一數二的天驕之子,有的是大佬,有的是大妖,有的也是弱小的生物。
這些年,沐潯越來越熟悉每種生物,她的分身延續了死去的生物的性格,處理事情的風格,漸漸的融入這個世界中。
她的道日漸強大,她對道的理解越來越深刻。
這些年,她不斷的研究,學習,完善了她的帝國,完善了她的功法,完善了她創造的秘法,她已經無敵無修仙界了。
不過這些還不夠,她要成就無上至高,活著,掌握自己的一切。
道,在哪里都存在,強和弱都可以生存在這個世界。
沐潯覺得,就算是仙,神,圣,都可以存在在每個世界,只要不破壞規則就可以隨意游走世間。
沐潯繼續了她的修煉,她現在掌握了一些神秘的能量,能去往三千下界行走。
……
修煉體系:
練氣期十二層,
筑基期,金丹期,元嬰期,化神期,分神期,合體期,渡劫期,大乘期:初期——中期——后期——圓滿期。
宇宙:
散仙九劫,
地仙,天仙,玄仙,金仙,大羅金仙,帝境九轉,神境六玄,準圣,圣人(混元大羅金仙境,自在境,大道境,大道至上境,創造道者,創造主宰,至高無上境,未知境:初期——中期——后期——圓滿境。
……
沐潯最終成就至高無上境,未知境需要探索。
她活著,掌握自己的一切。不依賴一切生物,因為她就是無敵的存在。
——他說:“流轉知何世,江山尚此亭。登臨皆曠士,喪亂有遺經,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常寧伯讀書不多:“這是什么意思?”
他說:“我個人的理解是,一個人如強大到能輕松翻轉乾坤,也看透了世間冷暖丑惡,經歷了世間人情冷暖,顛沛流離,明白了這世間的龐大與復雜,站在高處,卻仍然目中有塵埃,俯察低處,體恤弱者,對萬物有情。”
沐潯,她亦一樣。是風,是過路人,是世外之人,游走世間,心遇而安,有所為有所不為。
……
道: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變化所遵循的秩序、方法和規則。它沒有邊際、邊界。
“心困而不能明理,閉嘴而不能說話,給你說個大略吧。至陰寒冷,至陽炎熱;寒冷出于天,炎熱出于地。
陰陽相交,萬物化生,這是萬物產生發展的規律,但你看不到。生死興衰,時隱時現,日遷月移,道無時不在此中起著作用,但你卻不見它的形跡。
生有所始,死有所歸,生死循環,無有窮盡。這就是萬物生死之根本。”
讓萬物按照自己的規律生長,任其自由發展而不強加干涉,生養了萬物卻不占有它們,培育了萬物卻不仗恃、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了萬物但不自居有功。
正因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業才不會失去什么。
矛盾和轉化是永恒的,而且這種矛盾不斷變化、相互轉化。所謂的“道”,就在這里世間沒有絕對,只有相對。
事物間總是相輔相成的懷著敬畏之心,順應自然,順應道,才能抓住事物發展的規律,獲得智慧,最終獲得自由而自在的人生。
真正的道,都是沒有鋒芒,沒有紛擾,上和光下同塵、與萬物和諧一體共生共存的,它因此圓潤謙卑,也因此深奧莫測。
真正的智慧就在這里。百姓一定自由,這樣才能讓百姓安居樂讓百姓自己發展自己。
變幻莫測、虛空博大的“道”是沒有窮盡的,這就是化生萬物的總根源。
那黝黑幽深的生命之門,就是天地萬物的生命之源。
它就這么存在著,連綿不盡地生育萬物,其價值無窮盡。天地之所以能長存,是因為它順應自然而生存,不是為了自己而生存。
所以能夠長存所以圣人謙卑退讓反而能居人先,不計生死反而能保全生命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
所以反而成就了自己圣人法天地,順應大道,心存敬畏,心懷謙卑,收斂退讓,韜光養晦,不露鋒芒,不強出頭角,為人處事低調不張揚,甘居人后,最終反而能居人先;不強求顯達,不計個人安危,最終反而能保全自己,持盈保泰,善始善終。
至善之人能謙卑自處,內心深沉寧靜,與人為善,說話真誠守信,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發揮專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
最善的德行就像水一樣。水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居于眾人所不齒的卑下污濁之地,持盈而虧的道理。
事物都有兩面性,此兩面相互轉化,物極必反。擁有一份寧靜而充實的內心,才是生命中最應該把握的。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此謂道也。揣而銳之,則不會長久創造萬物卻不據為己有,養育萬物卻不自恃有功,長成萬物卻不把持主宰。
修道,要做到形神一體,即肉體和精神合而為一;保持元氣,柔和純凈如赤子;善于內省,消除雜念,保持內心澄澈,心如明鏡,如此才能做到感官不受外界侵擾,從而做到清靜無為,明白通達,大智若愚,惠澤萬物但不據為己功,不恃功而驕,使各適其性,各得其所,是謂大德。
從靈肉一體到明白四達,境界不斷提升,最終修得高深的德行。一個人如果能做到“摶氣為柔”,集結自己的精氣神,保持元初之靈氣,保持一份赤子般的好奇、投入和真我,善于審視自己,反觀內心,強大內在的精神力量,那么,還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事物因“實”而存在,因“虛”而彰顯價值,實外顯,虛內斂,前者是前提,后者卻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個人的修養,只有“掏空”自己的內心,讓心回歸清靜、無我、真我的狀態,才能做到“無”,在無我忘我中投入做事,專心致志,才容易取得成功。
中空,開鑿門窗建成居室,正是因為它中間是空的,才成就了房屋的用途。
所以,“有”給人方便之利,“無”發揮著作用減少欲望,返樸歸真,抱真守一,順道而行,保持內心的真元,為此,遠離縱情聲色犬馬的浮華生活,而保持簡單知足和自我真我的生活品質。
唯有超越此“有”,才能達到上章所說的“無”之境界。
生命中最該珍惜的是什么?恰恰不是物質和功名,而是內心的快樂、充實和幸福與其重視榮辱如同身體生命,不如重視身體和生命超過榮辱,簡單地活著,為活著而活著。
一個超越了個人榮辱,重視天下如同重視自己身體,愛護人民如同愛護自己一樣的人,才可擔當天下之重任。
為什么?因為他們自知有此身,就天道而行世事,能做到由愛小我到愛天下,不拘泥于自己,“寵辱皆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所以可擔當大任。
靈活地將先人的智慧運用到今天的生活。
“道”之體征,即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而且不明起始,不知未來,綿延不絕,不停變化,不可名狀,所以終歸為虛無之態,于是叫它“惚恍”。夷、希、微三個字形容“道”的幽而不顯,若隱若現,不可捉摸。
由此看來,“道”是我們的感官無法感知的,唯有用心體悟。
有道之士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深藏不露,個性豐富,形象多面,他們集沉穩、憂思、謙恭、溫和、敦厚、豁達、寬容、恬淡、活潑等于一體,這些特征充分體現了“道”之無形無象,不可名狀,變化莫測,深不可識。
它既豐富高深又充滿無窮魅力,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古時的得道之人,見解高深玄妙,非一般人所能理解。
因其深藏不可識,只好勉強用以下比喻來形容他:
辦事沉穩謹慎,像走過冬天的冰河一樣;
心懷憂患意識,像警覺著近鄰的襲擊一樣;
神態恭敬莊嚴,像做客一樣;
態度和藹可親,像正在消融的冰一樣;
性情淳樸厚道,像未經雕琢過的木料一樣;心胸豁達,像空曠的山谷一樣;
個性渾厚包容,像渾濁的江河大流一樣;
神態深沉恬淡,像深沉的大海一樣;
行動起來靈動,像不知停止的風一樣。
誰能夠在渾濁的河水中靜止下來,然后慢慢地自我澄清呢?誰能夠使靜止不動的東西運動起來,然后慢慢地顯露生機呢?
遵行道之人不追求富有、盈滿。
正因為不崇尚盈滿,所以能推陳出新。“道”之多面性,決定了有道之人的表現,沒有一定的形象,做事也沒有一定之規,而完全是順道而行,變化莫測,但執守大道之心不變,沉靜如大海,行動如脫兔。
他在濁世中既能和光同塵,與周圍和諧共處,又能做到不隨波逐流,能夠滌蕩自己,保持一顆出淤泥而不染的心。
既能做到積極入世,達則兼濟天下,立不世之功業;又能做到超然出世,窮則獨善其身有道之人雖然“神通”廣大,能量無限,但他明白盈滿則虧的道理,所以做人做事總會留有余地,不追求豐富盈滿的物質享受,而追求知足知止的簡單樸素自在的生活,讓生命處在一種適時、適當的平衡狀態中。
正因其永遠不滿,不會溢出,永遠不會走到盡頭,所以總能推陳出新,創造出生命的無限精彩做人做事要保持分寸感,掌握好自己的平衡,不能做盡了。
這也是保持生命力的必然要求,所以不必追求完美善于體察萬物發展的規律,才能循規而行,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人只有在變化萬千的世象中,明白萬物回歸本真的道理,善于體察萬物發展的規律,才能循規而行,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各得其所,各就其位,各行其事,各得其安,從而使得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
這就是“太上”君主治國之王道。
順應自然、返樸歸真的思想,否則,要求越多,規定越多,標準越多,問題越多,越描越黑,越理越亂,聰明反被聰明誤。
保持真誠如赤子的本性,其目光和智慧的觸角更遠大,所以走得更遠真正的智慧,不是亂真的虛偽,不是鉆營利己的機巧心,而是把這種智慧放大,用于正途,不僅為自己,更為普通大眾老子洞察世間萬物,看淡名利富貴,所以他甘處人下,不與世人爭名奪利,而是保持本性,執道而行,淡泊無為。
這種獨異于人,眾人皆醉我獨醒,絕不與人同流合污的生活姿態,是老子思想的精華,也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保持本性,順其自然,順道而行。
讓生命處于一種豐富寧靜、自然無為、自在悠閑的狀態闡述“德”與“道”的關系,即“道”為“德”之宗、之體,“德”為“道”之子、之用。
大德之人,總是崇尚大道,順道而行,以得道為自我要求。老子認為,道是萬物之宗,只有細心體認了“道”,才能認識到萬物發展之始終,抓住事物發展的規律,做到有大德。
能承受委屈才能保全自己,能屈就才能伸展,能處低洼才能充盈,有陳舊才能有更新,有少取才能有多得,貪多就會使人迷惑。
所以圣人堅持守一不變的法則治理天下。因為不固持己見,所以能認清事物本相。
因為不自以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
因為不自我炫耀,所以能功勛卓著。
因為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長足發展。
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
古人所說“曲則全”的道理,怎么會是空話呢?
圣人確實能做到,所以天下歸之。圣人抱一的為人處世原則。抱一就是抱樸歸一,以不變應萬變。
因為看到萬物的本質,所以圣人能低調樸素,不與人爭,謙卑自守,委曲求全,執道而行,順其自然,成就自己的非凡。這是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高明智慧世相紛繁,而且變化多端。
但萬變不離其宗,事物發展都有規律可循。所以聰明人懂得透過現象看本質,絕不受外在物象的迷惑,而堅持以不變應萬變的“抱一”之姿態,從而做到化紛繁為單純,抓住事物發展的規律,讓成功變得容易;得意不驕,失意不餒,看透事物存在的對立統一性。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不患得患失,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卑不亢,從容豁達,能吃苦也能享受人生,物來則應,過去不留,這樣就能獲得豐富而快樂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