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陳萱的心態已經變了許多。
陳母依舊在為陳蕭的終身大事操心,陳萱有過前一世的經歷,自然知道一些,可她不敢說出來,她怕說出來會有變故,只能勸陳母,有緣自會相見,桃花來了擋也擋不住的,不必著急。
接近年關,悲傷不免涌上心頭。陳萱只能盡量多陪著陳母。
偏偏到了臘月這三個孩子普通商量好的一般,一個接一個的生病,輪著住院。這就如同前世一模一樣,歷史重新演繹。
一個月里,他們在醫院呆了二十三天。
她忽然想起前一世,前一世也是如今這樣。
在子衿生病時,孩子他姑姑家的孩子也生病了。去了市里住院,都是發燒,肺炎。
孩子他爺爺,奶奶,爸爸在不通知她的情況下把錢借給了他姑姑家。那時她早就被這幾個孩子住院弄得一頭亂,而且又是年關,她又想陪陪母親,畢竟這是父親去世的第一年,也許平日里能找事情忘記親人去世的痛苦,可是,到了節日里,尤其是年下,那只會每逢佳節倍思親。
第一次借錢她什么也沒有說,只問了一句,“孩子得的什么病?”
他們怎么回她的,“就是高燒,咳嗽,肺炎。”
她那時點點頭,“好,孩子看病要緊。”
再后來,她記得沒過幾天就又借錢,她又問,“到底什么病這么重?孩子生病一般都是肺炎的多,輸幾天液不也就好了,她怎么這么長時間?”
他們依舊是回她,咳嗽,高燒,肺炎。
她又問他們,“那他們這一年一點錢都沒掙么?她婆婆他們就不出點錢先給孩子看病么?不是親孫子?”
他們怎么回的,“他爺爺也剛看了病沒什么錢。”
那時她只是嘆了一口氣,“看吧,畢竟看病重要。”可就沒人想想么,他這三個孩子也在看病,也在住院,緊接著便是二女兒住院,高燒不退,那個時候沒人理解她一夜不睡,只是看著孩子,每隔半個小時就要給孩子試一次體溫,沒有人看到她,焦急的一次又一次的喊大夫,沒有看到她看著孩子輸著液體溫還在漲時的心慌,心驚膽戰,沒有人理解他剛剛失去父親。害怕來醫院,更害怕住院,害怕病看不好,留下的心悸。
就如今想來她還是心驚膽戰,會害怕的睡不著覺。會不知不覺的掉眼淚,可是還好,孩子終歸是平安長大。
如今在經歷一次,她有時候就會出神兒,就會不知不覺的想到前一世的點點滴滴。
原來這些事情她以為她早已經忘記,原來,從來不曾啊!
那時的心酸又在頃刻之間涌上心頭。
她看著好不容易退燒的女兒,看著在一旁玩手機沒完的他,她嘆了一口氣,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也沒有必要叫了。
上一世她是真的想過要離婚的,她真的認為他們兩人實在不合適,她雖然能有什么特別可求的,但她希望能為兒女遮風遮雨,她不一樣因為她,兒女被人瞧不起,其實她很矛盾,她一面希望田園生活不必過多強求,又一面不一樣比別人差,要有上進心,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拼一把。
后來她想想,其實離婚又如何,不過是換個人生氣罷了,能夠志同道合,沒有一點生活摩擦的實在太難得了。
所以后來她干脆和他形同陌路,真真正正的搭伙過日子,她唯一的希望便成了孩子長大有出息,母親能夠平安將康就好。
她的一生,她也就覺得可以了,沒有遺憾了。
所以她將太多的目光放在了孩子身上。母親更多的時候由弟弟照顧,她和妹妹從旁協助。
所以很多時候她把前世的習慣便帶到了如今。她看著快要輸完的液,詢問孩子,“我來拔針還是讓護士來?”她一開始并不敢拔針,但是后來她也敢了,也熟能生巧了,也不在害怕了,也不會下手時手無意識的顫抖了。
但顯然孩子還不信她,還是覺得她拔針會帶出血來,“讓護士,媽媽拔的會流血。”
陳萱笑笑,脾氣溫和了許多,前世后來她的脾氣已經變得很暴躁了,時常對著孩子發脾氣,“走,我帶著你去找護士,然后去帶著你去吃飯。”
“好,媽媽,我們快走,不叫爸爸了,讓他看手機吧。”小女兒帶著小脾氣說道。
陳萱笑笑,“好,聽安安的。”
陳萱不由得在想,原來小時候的小女兒這樣可愛么?
那么為什么會變成長大后她看到了這三個孩子就會怒從心起呢?
他們也終于在小年夜之前出了院,趕上了在家里過個小年夜,過個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的日子。
這一日晚上她也在母親家呆了很晚才回去。
她和前世一樣只帶著剛剛出院的小女兒來到了母親家,把大女兒和小兒子留在了家里。
她本就不太愛說話,不論是前世還是重新活一世,有些事情依舊沒有更改。
母親會偶爾說兩句陳年舊事,會提起父親,然后再沉默,再掉眼淚。
她也依舊陳詞濫調的勸著。
若是世間所有的事情,所有的看不開,勸有用,那么就不會有人想不開了,就不會有人抑郁了。
有些事情真的需要自己走出來,別人只能安靜的陪著,別無他法。
從母親家回來時,她才發現,她記得前世,也有這么一日,她回家完了,他把大門都鎖了,她當時氣的都哭了,現在想想真傻的可愛啊。
她那時怎么想的,她想一甩袖子離開的,可是又放不下里面的兩個孩子,還是耐心的,忍下所有叫開了門。兩人也為此吵了一架。
其實這一架更多的是先前就已經埋下的集中爆發吧了。
對于她這三個孩子生病,公婆不管,反而去管孩子他姑姑家的那一個孩子,她也并非沒有公婆。所產生的不滿,和他的不理解,隱瞞她借錢,事后才通知她的不忿罷了。
她覺得他沒有把她當家人,他也許還覺得她無理取鬧,不愿把錢借給他妹妹。
想想真是可笑。
如今啊,她很多事情都只看不說,也不在摻和,也不會再要求融入其中,反而把自己當做外人,客客氣氣的對他們。
她自己只要錢夠花就可以了,孩子嗎?她也不會想著替她們攢太多錢了,她只管引導,只去他們上不上鉤,那就不由她了,畢竟有一句話說得好,兒孫自有兒孫福,兒孫瑣事由他去。
父母愛子,則為計深遠。可是誰又能為誰一輩子操心,看他一輩子,總有人先離開。
授人以魚,取不取看他,授人以漁,用不用亦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