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憶城市接管(全2冊)(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
-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 2620字
- 2022-06-23 16:34:08
二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成立了,從此全國各族人民有了自己統一的中央政府,有了新中國成立的《共同綱領》,按照《綱領》開展大規模的經濟、文化建設,在建設的同時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根據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精神,就當時提出的“四面八方”政策,深入發動群眾,響應黨提出的“三年準備,迎接經濟建設高潮”的號召。開封雖經解放后一年的恢復和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面臨著種種困難,必須努力工作,認真對待。其一是面對有著30萬人口的消費城市,經過一年的恢復發展,也僅有公營、公私合營(包括內遷的三個工廠)十幾家工廠,工人不滿千人,很多手工業工人、搬運工人及一些舊職員都處在失業或半失業狀態。其二是解放戰爭還在進行,作為后方仍需大力進行繁重的支前工作,尤其是美帝國主義又在1950年發動侵朝戰爭,威脅我們國家的安全,我們要進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斗爭,大力支援前線是開封市人民義不容辭的任務。其三是由于美帝侵朝、封鎖新中國,城市中原已被瓦解寬大處理的敵特、軍、警、憲等反動分子和農村的地主惡霸分子又死灰復燃,叫囂迎接美蔣反攻大陸,同時又破獲多起臺灣國民黨新派遣的特務案件,他們造謠破壞,蠱惑人心,新中國成立后已經穩定了的社會秩序又被他們騷擾得不安寧。其四是戰爭在繼續,財政上出大于入,物價又比較大地向上波動,從1948年10月解放到1950年,物價上漲數倍之多,這給恢復和發展經濟帶來了不少困難,人民生活負擔增加了,反過來又影響社會心理和治安的穩定。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我們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在黨中央、中央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宣傳、發動群眾,依靠工人階級,團結各界人民進行了偉大的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和郊區土地改革與城市民主改革四大運動;在黨內又進行了以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密切聯系和團結群眾為目的的整風運動。所有這些斗爭都是圍繞著鞏固革命政權、發展生產、繁榮經濟、變消費城市為生產城市這個中心任務進行的。
回憶這個時期,有幾件難以忘懷的事:
(1)1950年3月,中央作出“統一財經管理”的決定,提出三年內爭取財政經濟的基本好轉。我們堅決貫徹,先整頓稅收,以公私兼顧為原則,公營企業帶頭繳稅,對全市工商企業普遍實行“定期定額、民主評議、查賬征收”。同時又健全了金融組織,實行現金管理,開展儲蓄匯兌業務,折實、保值存款儲蓄。到1950年11月就出現交易活躍、物價穩定的可喜的局面。
(2)在困難中,我們整頓了工商企業,為發展生產增加了活力。通過國營貿易公司和供銷合作社對公私合營、私營工商業實行委托加工、訂貨、代購、代銷、代運、代儲等辦法,促進生產的發展。
(3)在進行工商業整頓工作中,時常出現一些勞資糾紛,為了妥善解決矛盾,除舉行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確定調處方案外,還開創了“勞資協商會議”的形式,通過勞資雙方本著互利發展生產的精神,合情合理地協商解決工時、工資、勞保福利等問題,既要滿足工人的基本生活要求,又要私營工商業者有利可圖,以擴大再生產,協商訂立集體合同。先后有47家企業如龍華煙廠、天豐面粉廠、義豐面粉廠、普臨電廠等簽訂合同后,勞資雙方滿意。接著開展增產節約、生產競賽,使私營企業生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發展。
(4)解決失業問題。因為這項工作關系著千家萬戶的溫飽問題,每年都要列入市政府主要議事日程,專門成立了市生產就業委員會。在財政困難的日子里,我們每年都撥出數以百萬斤計的小麥和一定數量的貸款投入就業安置工作,成立小型合作社、合作組,組織2000多輛架子車赴豫南運糧運貨;又成立一批手工業工廠,如鞋廠、麻袋廠、硝廠、榨油廠、火柴廠、打蛋廠、建筑隊等;同時結合以工代賑,翻修馬路、建倉庫等工程安排一些失業人員。這些措施使市民在整個恢復時期,逐步過上了溫飽生活。
有些往事,難以忘懷,酷似昨天,歷歷在目。在偉大的抗美援朝運動中,人民把最優秀的兒女送去參軍,各界踴躍捐款,僅慰問袋就數以萬計送往前線。特別是豫劇名演員常香玉率團各地義演,將所得15.2億余元(舊幣)購買“香玉劇社號”戰斗機一架,捐贈抗美援朝前線,痛擊美帝侵略者。還有,在社會民主改革運動中廢除了妓院,把數以千計的妓女從萬惡的妓院里解放出來,同時還依法鎮壓了兩個摧殘人命的妓院老板。對妓女,由民政部門一方面購買既缺又貴的盤尼西林等藥品為她們治好性病,一方面幫助她們成家就業。幾千年來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毒病,被人民的鐵掃帚滌蕩了。于此前后時間,我們又發動禁煙禁毒,采取有效措施,使鴉片、海洛因等在社會上絕跡了。全市30萬人民在黨的正確方針、政策指引下,經過艱苦的努力,到1952年,工業總產值比1948年增加了3.61倍,手工業總產值比1948年增加了1.44倍。在職人數,工業1948年為3105人,1952年為8003人;手工業1948年為8868人,1952年為12401人。建立了一批國營機械化的企業。與此同時,國營商業和合作化商業有很大發展,先后建立了八大公司。這樣,使國營工、商業在國民經濟中都占了主導地位。由于生產有了發展,人民生活也相應得到改善,1952年職工的年平均工資已達到65元,比1948年提高59.39%。教育文化事業進行重大改革,發展公費生、助學金,促使工、農子弟有較多受教育機會。1952年全市學生已有42016人,比1948年增長48.3%。掃除文盲5452人。各區都建立了文化館、站機構。衛生工作逐漸普及。1952年醫院床位685張,比1948年增長59.3%;醫療人員1357人,比1948年增長78.7%。人民健康狀況有了明顯改善。
我們不會忘記當時來自四面八方的老干部和解放后參加工作的新干部,都是在生活待遇極其菲薄的供給制情況下(有少數新干部為薪金制),進行著繁重艱苦的工作,時不分白天黑夜,事不分分內分外,沒人叫苦,沒人喊累,團結一致,群策群力,為著一個建設社會主義目標奮斗。市級領導開會都是步行到會場,市政府僅有一部30年代舊轎車,也極少乘坐。我們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靠的是勤儉建國、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這樣,我們的黨政軍領導人就帶動了全市30萬人民真心實意地跟著我們共同努力奮斗,把一個百業凋敝的城市逐漸復蘇起來,為迎接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準備了條件。
回首往事,看到今天的開封已經建成一個具有幾十億元產值的綜合性工業、農業、商業并開始走向現代化的城市,人民生活有了較大提高,我作為一個老戰士,深感欣慰!我想只要開封全市人民,結合實際,貫徹執行黨的十三大制定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萬眾一心,發揚艱苦創業精神,開封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是一定會實現的。
1988年6月于北京
[1]劉玉柱,曾任開封特別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開封市人民政府第一任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