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燕云之地
- 大宋水滸武松指點江山
- 軒轅劍法
- 2153字
- 2022-08-21 21:10:17
燕云之地、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因大量的北方游牧民族遷入中原,唐朝便將這些來自北方的游牧民、安置于幽、薊、云、朔等邊州,在與中原農耕人口頻繁的交融后,這一部分人口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掌握了農耕技術,并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對農耕文化的認同,與此同時,中原農耕人口、也在此交融過程中逐漸接觸,并了解到了游牧文化,致使這一地區形成了農牧兼具的文化特色。
幽州之地,民風剛強,士兵均為勇武善戰者,這種情況與北方游牧人口不斷內遷幽州地區有極大關系。
到了唐玄宗末年,安祿山起兵反唐,這場戰爭引起了唐朝內部的大動亂。
雖然,戰亂最終得以平息,但叛軍殘余部隊依然活躍在河北地區,形成藩鎮割據勢力。
唐王朝在經歷戰亂之后,已無能力徹底剿除這些頑固勢力。
藩鎮割據的局面嚴重削弱了唐朝的力量,使昔日統一的盛唐王朝變得四分五裂。同時,藩鎮割據勢力因為無法集中力量向唐中央政權進攻,只能在唐朝原有的體制框架內謀求各自的最大利益。
因此,在安史之亂后,形成了唐朝無力消滅藩鎮勢力,而藩鎮勢力也無法推翻唐朝的政治局面。
但在河北地區,各軍閥之間的混戰嚴重影響了當地的政治局勢和社會發展。
河北地區分為盧龍,承德、魏博三鎮,實際上已經脫離了唐朝的控制。
河北三鎮之一的幽州地區,戰亂頻繁,社會處于長期的動蕩之中,節度使反復更換,內部爭奪異常激烈。
自從沙陀人石敬瑭滅后唐后,建立后晉,并將燕云十六州獻給契丹后,燕云地區便一直在遼朝統治版圖內,對遼朝政權的穩固與強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后周建立后,周世宗柴榮率軍攻遼,水陸并進,一個多月內收復瀛、莫、寧三州,以及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三關。
當欲攻取幽州時,卻因病重班師,后卒于開封。
遼朝在此設立京師,大大鞏固了大遼在此的根基。
因燕云地區北部的長城、與五關構成了牢不可摧的人工防線。在古代戰爭中,騎兵對于以步兵為主力的中原軍隊無疑具有絕對的優勢,而在軍事地理上,長城對于北方游牧民族騎兵的南下則能起到防御屏障的作用。
緊挨著長城南側的燕云十六州,以其堅固的城池、巍峨險峻的山脈及橫貫交錯的大河構成了戰略上又一道防線。
它是長城防線的有力依托,與長城構成唇亡齒寒、互相支持的關系,所以宋神宗曾經坦言:“契丹、西夏之勢、之所以難以控制,皆是因其有中原之地與北方之地之長,他們兼中國之所有,比之漢、唐尤以強盛。”
燕云一帶與中原王朝接壤,成為遼朝重要的戰略部署區域和軍事緩沖地帶。
原本中原王朝防止北方游牧勢力南下的重重關隘,卻成為了遼朝抵御中原北伐的重要戰略地帶。
遼朝在此派重兵把守,使得燕云地區、毫無疑問地成為遼朝的政治和軍事核心地帶。尤其是遼在此設的南京,是抵抗中原北伐的咽喉之地,也是契丹南下窺探中原的前沿陣地。
具有防御兼進攻雙重軍事地位的遼南京,無疑成了整個遼朝在政治和軍事上的焦點所在。
在經濟上,因為有了燕云十六州的歸入,契丹逐漸由部族時期單一的游牧經濟模式向農牧相結合的經濟模式轉變,此地、也為他們帶來了廣闊的農耕土地、以及大量的農耕人口和先進的農耕技術。
為廣闊的草原和游牧經濟的契丹人、提供了強大的資源,也使得契丹遼朝的經濟模式變得更為靈活。
讓其經濟實力不斷提高,軍事上的補給也更為充足,戰車、兵器等各種軍事裝備逐步得到完善,使原本強大的契丹騎兵如虎添翼。
遼朝統治下的燕云地區人口較為密集,手工業頗為發達,商業繁榮,這里也成為了遼朝與北宋、西夏、高麗經濟往來的重要交通樞紐。隨著城市的興起,不少游牧民開始在城中或周圍過上半農半牧的生活,定居城市的百姓也越來越多。
城市里雜居著蕃漢人口,在政府的分治政策下,民族關系十分融洽,通婚現象也十分常見。
在民族成分復雜的燕云地區,也產生了多元、包容的文化,這種“華夷同風”的文化現象,是各民族長期共同生活、學習和交融的結果。
在這樣的背景下,整個燕云地區、實際上成為了遼朝最具多元化特色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宋朝開國之后,面對遼國鐵騎由燕云十六州疾馳而至的威脅,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廣植樹木。
宋太祖趙匡胤不忘收復燕云,曾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打算用金錢贖回失地。
宋朝還在河北南部興建大名府和遼國對峙。宋太宗趙光義、更是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云地區,卻在高梁河大戰中失敗,中箭乘驢車逃走。
之后、北宋與遼進行了長期的戰爭,一直未能占領此地。
北宋真宗也抵澶州北城與契丹大戰過,但后來又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史稱“澶淵之盟”,之后、宋遼邊境長期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
直到昏德公后期、宋金訂立“海上之盟”,約定聯合滅遼后,金幫助宋奪回燕云十六州。
在完顏阿骨打將遼天祚帝趕到燕山以西之后,便幫助宋奪回了燕云十六州,但當阿骨打死后,金又以借口伐宋,復占領了燕京地區。
第二年、金國又開始大舉南下,俘虜了徽欽二帝,占據了中原地區。
元朝滅南宋后,在消滅南宋殘余抵抗勢力統一全國不久。元世祖忽必烈便下詔改燕京為中都,定為首都。
他遷都位于中原的中都,不久又將中都改名為大都,將原先蒙古帝國的上都、作為帝國陪都。
燕云十六州在非漢族的統治者下、被異族統治了455年之后,終于在明朝洪武年間,被明太祖朱元璋遣徐達、常遇春攻克大都,燕云十六州又得以重新并入漢人勢力范圍。
明太祖朱元璋還分封自己第四子朱棣封為燕王,鎮守北平。以使此處成為大明“九邊重鎮之一”。至于明成祖朱棣造反成功,將首都遷都自己老巢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