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B/T 51033-2014 水利泵站施工及驗收規范
- 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主編
- 2080字
- 2022-07-04 14:51:55
4.2 基坑排水
4.2.1 應根據泵站施工區的地形、氣象、水文、工程地質條件和排水量大小,進行泵站基坑排水系統規劃布置,并與場外排水系統相協調。
4.2.2 基坑排水應包括初期排水與經常性排水。初期排水量應為基坑(或圍堰)范圍內的積水量、抽水過程中圍堰及地下滲水量、可能的降水量等之和;經常性排水應分別計算滲流量、排水時降水量及施工棄水量,但施工棄水量與降水量不應疊加,應以二者中的數值較大者與滲流量之和來確定最大抽水強度,配備相應的設備。
本條是參照現行行業標準《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規范》SL 303的有關規定,并結合泵站工程施工實踐經驗總結提出的。
4.2.3 基坑排(降)水,應根據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分別選擇集水坑或井點等方法。對于無承壓水土層,可采用集水坑排(降)水法;對于各類砂性土、砂、砂卵石等有承壓水的土層,可采用井點排(降)水法。
4.2.4 集水坑排(降)水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集水坑和排水溝應設置在基礎底部輪廓線以外一定距離處;
2 集水坑和排水溝應隨基坑開挖而下降,集水坑底部應低于基礎開挖面1.0m以下;
3 基坑挖深較大時,應分級設置平臺和排水設施;
4 排水設備能力應與需要抽排的水量相適應,并應有一定的備用量。
基坑水位的允許下降速度,要根據基坑土層特性與開挖邊坡坡度、圍堰形式及基坑內外水位差等因素確定,對一般土質圍堰以0.5m/d左右為宜。
4.2.5 井點排水可采用輕型井點和管井輕型井點兩類。井點類型的選擇宜根據透水層厚度、埋深、滲透系數及所要求降低水位的深度、基坑面積大小等因素,通過分析比較確定。
在一般情況下,井點類型的選擇可參考表1。
表1 井點的適用條件

注:i為1~9的正數。
4.2.6 采用井點排水,應根據水文地質資料和降低地下水位的要求進行計算,以確定井點數量、位置、井深、抽水量以及抽水設備型號等。必要時,可做現場抽水試驗,確定計算參數。
這4條主要是根據江蘇、湖北等省泵站施工實踐經驗總結,并參照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2有關井點排水、布置、施工的規定提出的。
4.2.7 采用輕型井點的,基坑寬度大于6m時,宜采用雙排井點或環形井點布置;降深超過5m時,宜采用二或三級(層)井點。孔距宜為0.8m~1.6m,最大不宜超過3m。
這4條主要是根據江蘇、湖北等省泵站施工實踐經驗總結,并參照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2有關井點排水、布置、施工的規定提出的。
4.2.8 輕型井點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按敷設集水總管、沉放井點管、灌填濾料、連接管路、安裝抽水設備的順序進行安裝;
2 各部件應安裝嚴密、不漏氣。集水總管與井點管之間宜用軟管連接,集水總管、集水箱宜接近天然地下水位;
3 沖孔直徑不應小于300mm,孔底應比管底低0.5m以上;
4 在井點管與孔壁之間填入砂濾料時,管口應有泥漿冒出,或向管內灌水時能快速下滲,方為合格;
5 井點系統安裝完畢后應及時試抽,合格后應將孔口以下0.5m范圍用黏性土填塞密封。
這4條主要是根據江蘇、湖北等省泵站施工實踐經驗總結,并參照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2有關井點排水、布置、施工的規定提出的。
4.2.9 實際井點數宜為計算數的1.2倍,管井井點總降水位宜低于工程要求值0.5m。
這4條主要是根據江蘇、湖北等省泵站施工實踐經驗總結,并參照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2有關井點排水、布置、施工的規定提出的。
4.2.10 管井井點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管井可用鉆孔法成孔,且宜采用清水固壁;
2 管井各段應連接牢固,清洗、檢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3 濾網(濾布)應緊固于濾水管上,井管外圍應按設計要求回填濾料;
4 成井后,應及時采用分級自上而下和抽停相間的程序抽水洗井;
5 試抽時,應調整水泵抽水量,達到預定降水高程。
在水利工程基坑排(降)水用的井管,一般采用過濾管。過濾管有無砂混凝土管、金屬管,管身用濾布包裹牢固;井底是透水層時,其底部分層填反濾料,先底部后井周。
洗井能清除井底淤積沉淀物,除去井壁的附著泥漿和抽出滲入含水層中的黏土顆粒,并使周圍地層成為天然反濾層,故回填濾料完畢后,要及時洗井,否則,將影響井管出水量。抽水洗井,一般是抽、停相間進行,這樣能產生瞬時負水錘,易帶動泥沙,效果較好。
4.2.11 井點抽水期間,應按時觀測水位和流量,并做好記錄;還應隨時監視出水情況,如發現水質渾濁,應分析原因并及時處理,必要時,可增設觀測井。對輕型井點,應觀測真空度。
4.2.12 井點排水結束后,應按設計要求進行拆除和填塞,并做好記錄。
排水井點的拆除一定要按設計要求的順序進行,否則會造成事故;其回填質量也一定要得到保證,否則會留下滲漏隱患。因此,本條規定當井點排水結束后,應按設計要求進行拆除和填塞。填塞或用黏土球分層填塞,逐層搗實,確保排水井土層回填質量不低于原天然土層的干密度,并有專人記錄,以便具有可追溯性。
4.2.13 基坑開挖范圍及下層為砂、砂礫石等強透水地層,應按施工組織設計進行基坑截滲處理和排水。根據工程地質條件,基坑截滲可選用置換法、攪拌樁法、高壓噴射灌漿法和混凝土截滲墻法等。
4.2.14 當地下水位降低可能對鄰近建筑物產生不利影響時,應設置沉降觀測點進行監測;必要時,應采取防護措施。
4.2.15 排(降)水應有可靠的電源和備用設備。
- CECS 267:2009 橡膠膜密封儲氣柜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程
- 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概論
- 建筑施工操作工種實訓(第二版)
- GB 50439-2015 煉鋼工程設計規范
- GB 50255-2014 電氣裝置安裝工程電力變流設備施工及驗收規范
- SH/T3548-2011石油化工涂料防腐蝕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英文版)
- GB 50055-2011 通用用電設備配電設計規范
- 建筑設計常用規范速查手冊(第三版)
- GB 50647-2011 城市道路交叉口規劃規范
- 國外材料領域創新進展
- 水電工技能數據隨時查
- GB 50108-2008 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
- GB 50058-2014 爆炸危險環境電力裝置設計規范
- GB 50424-2015 油氣輸送管道穿越工程施工規范
- GB/T 50269-2015 地基動力特性測試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