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香菱入園尋癡情
- 這就是紅樓
- 劉博霖
- 3458字
- 2025-03-06 20:31:34
書接上回,薛家的公子薛蟠因調戲“冷郎君”柳湘蓮被其狠狠地教訓了一番,第四十七回的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進入第四十八回“濫情人情誤思游藝,慕雅女雅集苦吟詩”,這一回重點就講了一個事兒“香菱學詩”,這也就是回目名的后半部分“慕雅女雅集苦吟詩”,那前一部分“濫情人情誤思游藝”其實說的是薛蟠因為挨打愧見親友因而萌生了想去做生意的想法,正因如此香菱才搬進了大觀園。按照慣例我們還是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叫“香菱入園尋癡情”,第二部分叫“黛玉授課教學詩”,先看第一部分“香菱入園尋癡情”。
一轉眼已經到了十月,各鋪面伙計內有算年賬要回家的,少不得家內治酒踐行。有一個張德輝自幼就在薛家當鋪內攬總,他跟薛蟠透露了一個消息,說今年紙扎、香料短少,明年必是貴的,趕端陽前順路販些紙扎、香扇除去關稅,還可剩得幾倍利息。我們都知道薛家本來就是從商的,薛蟠再怎么呆碰見賺錢的買賣他也要湊這個熱鬧。讀原文中薛蟠說的這番話你很難想象這出自一個紈绔子弟的口中。
薛蟠心中忖度:“我如今挨了打,正難見人,想著要躲個一年半載,又沒處去躲。天天裝病,也不是事。況且我長了這么大,文又不文,武又不武,雖說做買賣,究竟戥子、算盤從沒拿過,地土風俗、遠近道路又不知道,不如也打點幾個本錢,和張德輝逛一年來。賺錢也罷,不賺錢也罷,且躲躲羞去。二則逛逛山水也是好的?!边@里的薛蟠竟是如此清醒,自己是幾斤幾兩揣度得十分到位,而且自我定位認知準確,但其實細讀一讀我甚至覺得薛蟠有些可憐,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他們這些富貴子弟倒是衣食無憂,可終究沒有一個可以傍身的技能,這不就是可悲了嗎,所以經過深思熟慮薛蟠決定要出去闖蕩一番。
兒子要外出做生意第一個不同意的當然是薛姨媽,雖然聽了薛蟠的說辭薛姨媽很是歡喜,感覺自己的兒子瞬間就長大了,可畢竟“兒行千里母擔憂”怕他在外又生出事端來。薛蟠此時去意已決哪里肯聽母親的話,于是又進行了一番辯駁。薛姨媽也很無奈,但看自己兒子這次如此堅決就準備和寶釵商量一下。
寶釵非常理性,對待任何事都能從實際出發,我們來看看寶釵是怎么說的。寶釵笑道:“哥哥果然要經歷正事,正是好的了。只是他在家時說著好聽,到了外頭舊病復犯,越發難拘束了。但也愁不得許多。他若是真改了,是他一生的福。若不改,媽也不能又有別的法子。一半盡人力,一半聽天命罷了。這么大人了,若只管怕他不知世路,出不得門,干不得事,今年關在家里,明年還是這個樣兒。他既說的名正言順,媽就打量著丟了八百一千銀子,竟交與他試一試。橫豎有伙計們幫著,也未必好意思哄騙他的。二則他出去了,左右沒有助興的人,又沒了倚仗的人,到了外頭,誰還怕誰,有了的吃,沒了的餓著,舉眼無靠,他見這樣,只怕比在家里省了事也未可知。”
寶釵這番論斷太高明了,有思想有高度,這才是真正的替母親分憂。寶釵太了解哥哥了,她知道哥哥這會子如此說到了外邊就又有可能放飛自己了,但她還是希望哥哥出去闖蕩一番,只有多經歷些社會的毒打和磨練才明白人生有多么不易,不管怎樣薛蟠也是薛家的男丁,是個頂梁柱般的存在,薛姨媽再寵他也終究不能護他一輩子周全。所以寶釵認為如果不讓哥哥出去那在這里他依舊整日“混世魔王”的樣子,不思進取,不求上進;如果讓哥哥出去很有可能經歷世事過后薛蟠能變得懂事,但也有可能他還是保持現狀什么都未曾改變,也就是出去了至少有百分之五十可能變好,不出去就會維持現狀。那經過寶釵的分析薛姨媽也愿意選擇前者讓薛蟠去試一試。
薛蟠這邊收拾一下行李帶上幾個小廝就準備出發了?;氐窖疫@邊,薛蟠做生意必然不能帶女眷,就把侍妾香菱留在了家里,薛姨媽于是命香菱跟自己去睡,說是陪伴其實就是侍奉。香菱是誰相信大家都還有印象,她最早的名字叫“甄英蓮”,正如她名字一樣這個姑娘真的應該可憐,從小就被拐子拐走,也沒了父母,有機會嫁給公子馮淵沒想到葫蘆僧亂判葫蘆案終究嫁給了薛蟠做侍妾,未來她還將遇到夏金桂,就這么被折磨致死。小說中像香菱這樣的女孩子其實有很多,你會發現她們才是真正保持著自己應有的那份天真,面對命運的捉弄她們沒有抱怨,懷著心中的熱愛與憧憬繼續頑強地生活著,即便未來等待她們的是死亡的命運她們也仍未失去那份讓人感動的純真。
不管怎么說香菱同寶釵一樣也是個正值青春的花季少女,她當然也有對于大觀園的渴望,甚至羨慕里面神仙一般的生活,此刻她當然不想同薛姨媽一起生活,因為那里等待她的仍然只有侍奉。還好有我們的寶釵。寶釵道:“媽既有這些人作伴,不如叫菱姐姐和我作伴去。我們園里又空,夜長了,我每夜做活,越多一個人豈不越好?”薛姨媽聽了,笑道:“正是我忘了,原該叫他同你去才是。我前日還同你哥哥說,文杏又小,道三不著兩,鶯兒一個人不夠伏侍的,還要買一個丫頭來你使。”寶釵道:“買的不知底里,倘或走了眼,花了錢事小,沒的淘氣。到是慢慢的打聽著,有知道來歷的,買個還罷了。”一面說,一面命香菱收拾了衾褥妝奩,命一個老嬤嬤并臻兒送至蘅蕪苑去,然后寶釵和香菱才同回園中來。
我們的寶姐姐時時刻刻都在為別人著想,她可以為湘云做東擺螃蟹宴,可以教導黛玉不要看閑書,這里又圓了香菱的入園夢,真的可以堪稱是“知心姐姐”。但與此同時我再一次感覺香菱的可憐,明明是薛蟠的侍妾可在薛姨媽眼中她不過就是一個伺候人的丫鬟,她同意香菱跟寶釵并不是姐妹作伴,而是讓香菱同鶯兒一起伺候寶釵,這不就是封建觀念對女孩子的無盡束縛嗎,大觀園是紅樓姐妹的庇護所,可大觀園之外充斥著可悲的倫理道德,和喪盡天良的權利欲望,可悲呀!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香菱不能主動提出跟寶釵作伴去呢?”香菱是一個侍妾的身份何況還是個小姑娘,貪玩的天性猶在,薛姨媽當然知道她的小心思,若是香菱自己提了薛姨媽斷然不會同意的。那香菱到底羨慕大觀園的什么呢?紅樓兒女神仙般的生活,還是這園中的美好景色,都不是,剛進了園子香菱就央求寶釵教她作詩,沒想到吧,一個只能作為妾室的小姑娘心中居然還有一個詩人的夢想,這真的是太難能可貴了,小身軀蘊藏著大夢想。
香菱提出這個條件寶釵是怎么回復的呢?寶釵笑道:“我說你‘得隴望蜀’呢。我勸你今兒頭一日進來,先出園東角門,從老太太起,各處各人你都瞧瞧,問候一聲兒,也不必特意告訴他們說搬進園來。若有提起因由,你只帶口說我帶了你進來作伴兒就完了?;貋磉M了園,再到各姑娘房里走走?!睂氣O針對香菱的請求并沒有直接“答應”或者“拒絕”,她是讓香菱到各處走動一下,問候一聲,這是為什么呢?我一直再說寶釵是一個禮儀教化的絕對順從者,她無論做什么說什么都保持著禮儀的規范和要求,對于賈府的人來說寶釵是一個外人,所謂的寄人籬下,可如今本就是外人的寶釵把香菱帶了進來自然要和主人通稟一聲,雖然香菱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物,可畢竟也是大觀園外的人進了園子還要常住一段各處各人拜訪一番總歸是沒毛病。那寶釵為什么不直接教香菱作詩呢?因為在寶釵眼里針織女紅、禮儀規范這些才是要緊事,至于看書、作詩那都是無關緊要之事,她既然把香菱帶進來了就一定要先守好規矩這一大關,這才是寶釵眼里的要緊事。
香菱剛要動身平兒忙忙的走了來,她告訴了寶釵一件事那就是“賈璉挨打了”,至于為什么挨打就引出了一個人“石呆子”,這個人未來我們還要重點說,因為這一段和主線暫時沒有關聯我們就不過多贅述了,留一個懸念后邊再說。
香菱見寶釵不肯教他自己便往瀟湘館來,大觀園里一共就兩個詩翁寶釵拒絕了她轉而香菱就來找黛玉了。香菱因笑道:“我這一進來了,也得了空兒,好歹教給我作詩,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詩,你就拜我作師。我雖不通,大略也還教得起你。”你看黛玉的反應和寶釵是截然不同,黛玉那可是把詩看得極其重要,每一次大觀園的詩會黛玉都想著一舉奪魁,那真的是當仁不讓。寶釵看得是現實,黛玉重視的是理想,所以見香菱想要學詩她二話不說就要給其當老師,這是多么率真的表現。按理說黛玉教香菱那是綽綽有余,可黛玉面對這位虔誠的求學者絲毫沒有賣弄而是謙虛地說自己雖不通卻也教得起,你會發現黛玉好像真的長大了,曾經那個使小性的林妹妹似乎一去不復返,有的是抱誠守真、真實自然的鄰家姐姐的形象,這樣的林姑娘誰又能不愛呢。
有的時候我真的非常佩服曹雪芹先生,他筆下的寶釵和黛玉真的是熠熠生輝,她們就好像兩束光交相輝映,寶釵是人間真實用理性和務實解決每一個遇到的問題,而黛玉又好像在天上,保持著自己的純真,擁抱著自己的理想,所以無論寶姐姐還是林妹妹都值得我們的偏愛。
既然香菱已經拜師,那黛玉將傳授怎樣的方法來學習詩文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第二部分“黛玉授課教學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