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初,虞翻的中軍終于來到了合浦。
陶基派嚴綱率一千士卒占據合浦附近的高山,阻止沙摩柯的宜都郡兵靠近合浦。雙方大戰數次,沙摩柯都未能突破嚴綱的防線。
一日,陶基向城中發書,言道:“援軍已斷,何不早降?”
楊大目、劉敏、蔣秘等皆道:“將軍,城中輜重糧草可支一年,只需固守。”
趙統道:“吳軍圍城未堵護城河,想來便是亂我軍心。”
趙統看了一下合浦城,嘆道:“惜交州之地不利于戰馬生存,給吾三千騎,何懼虞翻、呂岱?交州傳檄可定。”
“系統,快給我變戰馬出來!”
系統有點幸災樂禍:“你不是號稱萬夫不當嘛,自己搶去!”
“我不想硬碰硬,這種仗就算贏了也虧。”
“突然在城中出現大批戰馬,難道不會有人懷疑?”
“做系統要有做系統的覺悟,連宿主的要求都完成不了,丟人!”
“……我記住你這桀驁不馴的樣子了。你這樣,我給你湊一百副藤甲,就說是查抄姚文式家族得到的,足夠你在戰場刀槍不入了。”
“吳軍上下善用火,你用藤甲是想讓我葬身火海?還有,為啥就給一百?”
“那……二百?”
“城中士卒三千,干脆全員披甲。”
“宿主,你講點邏輯好嗎?姚文式要有三千藤甲,他還給吳國當狗,自己做交州王不好嗎?”
“小說才講邏輯,現實就不講邏輯。萬一他被吳國帶甲十萬給嚇到了呢?那兩千好了。”
“兩千?步騭、呂岱本部部曲就兩千,尚且不能全員披甲,你張口就來兩千。五百,不能再多了”
“五百太少了,我好歹堂堂鎮南將軍,就五百精甲,連當年的劉表都不如了,一千吧。”
“再逼逼,連五百都沒了。”
“……別啊,八百,八百。我感覺八百這個數字克吳軍。”
“成交。”
和系統做完交易后,趙統對楊大目道:“之前查抄姚氏族產,可有收獲?”
楊大目道:“稟將軍,眾軍僅貼了封條,并未查驗。”
“你與劉將軍速去清點,將結果呈上來。”
“唯!”
楊大目與劉敏聯袂而出。
合浦城中,武都氐人、五溪蠻、荊州人構成了趙統本部。隨著趙統所部人數增加,軍中內部開始按鄉黨抱團,關羽舊部的習宏、董恢被拆分調走之后,余下的中高級軍吏只能在趙統麾下。
楊大目代表的武都氐百余騎,在軍中屬于少數派,但他們善騎戰,是戰場決勝的力量。軍中不管那個勢力都會對其客客氣氣。
謝承代表的是降將,這些人來自魏、吳,又無家族支持,只能跟著趙統走。趙統強大,他們才能在漢軍拿到話語權。同時他們也是東征、北伐的前鋒,只有回到本地,才能發揮他們家族的作用。
劉敏、蔣秘代表的是荊州本地世家子弟,他們謀求一份功績,從而增強家族勢力。但他們與趙統是合作關系,甚至想推趙統為荊州士族的代言人,就像諸葛亮那樣。
早在襄陽出征前,龐林婦習氏就求見趙云,希望兩家結親。但趙云想到之前樊氏之事,雖未明確答應,但也沒拒絕此事。而趙統也不想被荊州士族掣肘,唯恐建安二十四事再現。正好借著南征交州,離開荊州。
要不是謝承需要留守,又力薦劉敏,趙統是不想用荊州世家出身的軍吏。雖然有系統幫助,但系統不能代替人力執行。很多時候,趙統都有點分身乏術。之前斗陣,兩翼的劉、楊兩個督將在趙統指揮下,仍然有指揮不暢的情況,以至于吳將嚴綱被救走。這在夷陵之戰時,是不可想象的。
在戰后,劉、楊兩督將雖有賞賜,但位階不動。為了應對吳軍接下來的進攻,趙統讓劉敏協贊軍務,此次查抄姚文式族產便是其中一事。
當天,劉敏便清點出八百件藤甲。劉敏派人給趙統的奏報中提到,藤甲堅固雖不如鐵甲,但比一般的皮革要硬,靈活性也差了一些,勝在輕便。
趙統十分驚訝,不是說藤甲刀槍不入嗎?
劉敏派的親衛還帶來一件藤甲呈給趙統察看。趙統一看就知道,這藤甲的確如劉敏所說。如果藤甲真有那么強,以戰爭的烈度,應該精銳都身著藤甲,而不是鐵甲。
“系統開的這個掛簡直是拖后腿。”趙統如此想到。
“知足吧,真有八百鐵甲,姚文式還能安穩呆在合浦,早被士燮一族吞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