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2 數據傳輸技術

1.工業現場總線通信技術

(1)現場總線 現場總線(Fieldbus)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展形成,是用于現場總線技術過程自動化、制造自動化、樓宇自動化等領域的現場智能設備互連通信網絡。它作為工廠數字通信網絡的基礎,溝通了生產過程現場及控制設備之間及其與更高控制管理層次之間的聯系。它不僅是一個基層網絡,而且還是一種開放式、新型全分布控制系統。這項以智能傳感、控制、計算機、數字通信等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技術,已經成為自動化技術發展的熱點,并將導致自動化系統結構與設備的深刻變革。現場總線設備的工作環境處于過程設備的底層,作為工廠設備級基礎通信網絡,要求具有協議簡單、容錯能力強、安全性好、成本低的特點:具有一定的時間確定性和較高的實時性要求,還具有網絡負載穩定、多數為短幀傳送、信息交換頻繁等特點。由于上述特點,現場總線系統從網絡結構到通信技術,都具有不同上層高速數據通信網的特色。

(2)現場總線技術的特點 工業界一般把20世紀50年代前的氣動信號控制系統稱為第一代控制系統,把4~20mA等電動模擬信號控制系統稱為第二代控制系統,把數字計算機集中式控制系統稱為第三代控制系統,而把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的集散式控制系統(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DCS)稱為第四代控制系統,把現場總線系統稱為第五代控制系統。現場總線控制系統(Fieldbus Control System, FCS)作為新一代控制系統,一方面突破了DCS采用通信專用網絡的局限,采用了基于公開化、標準化的解決方案,克服了封閉系統所造成的缺陷;另一方面把DCS的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集散系統結構變成了新型全分布式結構,把控制功能徹底下放到現場。

現場總線技術的特點如下:

1)系統的開放性。開放系統是指通信協議公開,各不同廠家的設備之間可進行互連并實現信息交換。現場總線開發者就是要致力于建立統一的工廠底層網絡的開放系統。這里的開放是指對相關標準的一致、公開性,強調對標準的共識與遵從。一個開放系統,它可以與任何遵守相同標準的其他設備或系統相連。一個具有總線功能的現場總線網絡系統必須是開放的,開放系統把系統集成的權利交給了用戶。用戶可按自己的需要和對象把來自不同廠家的產品組成大小隨意的系統。

2)互可操作性與互用性。互可操作性是指實現互連設備間、系統間的信息傳送與溝通,可實行點對點、點對多點的數字通信。而互用性則意味著不同廠家的性能類似的設備可進行互換而實現互用。

3)現場設備的智能化與功能自治性。現場設備的智能化和功能自治性是將傳感測量、補償計算、工程量處理與控制等功能分散到現場設備中完成,僅靠現場設備即可完成自動控制的基本功能,并可隨時診斷設備的運行狀態。

4)系統結構的高度分散性。由于現場設備本身已可完成自動控制的基本功能,使得現場總線構成一種新的全分布式控制系統的體系結構,從根本上改變了現有DCS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集散控制系統體系,簡化了系統結構,提高了可靠性。

5)對現場環境的適應性。工作在現場設備前端,作為工廠網絡底層的現場總線,是專為在現場環境工作而設計的,它可支持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纜射頻、紅外線、電力線等,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能采用兩線制實現送電與通信,并可滿足本質安全防爆要求等。

(3)典型現場總線技術 目前國際上有40多種現場總線,但沒有任何一種現場總線能覆蓋所有的應用面,按其傳輸數據的大小可分為三類:傳感器總線(Sensorbus),屬于位傳輸;設備總線(Devicebus),屬于字節傳輸;現場總線,屬于數據流傳輸。主流的工業現場總線包括以下幾種:

1)INTERBUS現場總線。INTERBUS是德國菲尼克斯(Phoenix)公司推出的較早的現場總線,于2000年2月成為國際標準IEC 61158。INTERBUS采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開放系統互連(OSI)的簡化模型,即只有物理層、數據鏈路層、應用層,具有強大的可靠性、可診斷性和易維護性。其采用集總幀型的數據環通信,具有低速度、高效率的特點,并嚴格保證了數據傳輸的同步性和周期性;該總線的實時性、抗干擾性和可維護性也非常出色。INTERBUS廣泛應用于汽車、煙草、倉儲、造紙、包裝、食品等工業,成為國際現場總線的領先者。

2)DeviceNet現場總線。DeviceNet是一種低成本的通信總線。它將工業設備(如限位開關、光電傳感器、閥組、電動機起動器、過程傳感器、條形碼讀取器、變頻驅動器、面板顯示器和操作員接口)連接到網絡,從而消除了昂貴的硬接線成本。直接互連性改善了設備間的通信,并同時提供了相當重要的設備級診斷功能,這是通過硬接線I/O接口很難實現的。

DeviceNet是一種簡單的網絡解決方案,它在提供多廠家同類部件間的可互換性的同時,減少了配線和安裝工業自動化設備的成本和時間。DeviceNet不僅使設備之間以一根電纜互相連接和通信,更重要的是它給系統帶來的設備級的診斷功能,該功能在傳統的I/O上是很難實現的。

DeviceNet是一個開放的網絡標準,規范和協議都是開放的。DeviceNet的主要特點是:短幀傳輸,每幀的最大數據為8B;無破壞性的逐位仲裁技術;網絡最多可連接64個節點;數據傳輸波特率為125kbit/s、250kbit/s、500kbit/s;點對點、多主或主/從通信方式;采用CAN的物理和數據鏈路層規約。

3)CAN總線。CAN是控制器局域網絡(Control Area Network)的簡稱,最早由德國博世(BOSCH)公司推出,用于汽車內部測量與執行部件之間的數據通信。其總線規范現已被ISO制定為國際標準,得到了摩托羅拉(Motorola)、英特爾(Intel)、飛利浦(Philips)、西門子(Siemens)、日本電氣(NEC)等公司的支持,已廣泛應用在離散控制領域。CAN協議也是建立在ISO的OSI模型基礎上,不過,其模型結構只有3層,只取OSI底層的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和最上層的應用層。其信號傳輸介質為雙絞線,通信速率最高可達1Mbit/s(通信距離小于40m),直接傳輸距離最遠可達10km(通信速率低于5kbit/s),可掛接設備最多可達110個。

CAN總線的信號傳輸采用短幀結構,每一幀的有效字節數為8B,因而傳輸時間短,受干擾的概率低。當節點嚴重錯誤時,CAN總線具有的自動關閉功能可以切斷該節點與總線的聯系,使總線上的其他節點及其通信不受影響,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CAN總線支持多種方式工作,網絡上任何節點均在任意時刻主動向其他節點發送信息,支持點對點、一點對多點和全局廣播方式接收/發送數據。它采用總線仲裁技術,當出現幾個節點同時在網絡上傳輸信息時,優先級高的節點可繼續傳輸數據,而優先級低的節點則主動停止發送,從而避免了總線沖突。

2.OPC UA技術

(1)OPC UA基本概念OPC統一架構(OPC UA)是OPC基金會為過程自動化及其他領域的數據通信提出的新標準。OPC基金會基于微軟分布式組件對象模型(Distributed Component Object Model, DCOM)的OPC規范(如DA、HAD和A&E)非常成功,預計未來幾年,OPC UA將會取而代之,由于其平臺獨立性并使用了先進的Web Service技術,相比于OPC, OPC UA將在更廣泛的行業與應用中使用。它可以被部署在設備、DCS、MES以及ERP系統中,該規范的最小集合允許使用安全方式訪問統一的地址空間,另外,OPC UA通信使用二進制編碼提供高性能的解決方案,速度相比傳統的可擴展標記語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數據交互得到了顯著提升。OPC UA體系結構依舊為C/S(客戶端/服務器)結構,但其通信是基于萬維網服務描述語言(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 WSDL)格式的消息傳遞機制,而非二進制數傳輸,其中,OPC UA客戶端包括應用程序、客戶端應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OPC UA協議棧、OPC UA等部分,服務器則包括應用程序、地址空間、服務器API、真實對象、發布/訂閱實體等。OPC UA的客戶端與服務器通過各自的API來實現數據交換,各自底層協議棧將來自應用程序的API調令轉化為消息格式在底層通信實體中傳輸,反之亦然。

(2)OPC UA軟件架構 由上可知,OPC UA體系架構為C/S模式,其中提供信息的應用程序被稱為UA服務器,需求信息的應用程序被稱為UA客戶端。與經典OPC相比,OPC UA多數應用是在一個應用程序中包含UA服務器及UA客戶端,原因在于越來越多的UA服務器被直接集成在設備中,而UA客戶端同時也是一個可以配置的UA服務器。一個典型的OPC UA應用軟件架構可由如圖2-33所示的三個軟件層次組成。整個完整協議棧可使用C/C++、.NET或Java實現,雖然OPC UA不限定使用的編程語言及應用開發平臺,但目前只能在這些環境下使用OPC UA協議棧。其中,一個OPC UA應用程序是一個要公開或使用OPC UA數據的系統,它一般包含該應用程序的指定功能,以及OPC UA協議棧和軟件開發工具包(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SDK),由此可知,實現OPC UA公共功能的客戶端或者服務器SDK是應用層的一部分,因為OPC UA協議棧只實現通信通道,同時,OPC UA SDK大大減少了開發工作,并促進了OPC UA應用更為快速的互操作性。

圖2-33 OPC UA軟件架構

(3)OPC UA的優勢特點OPC UA作為一種面向服務架構(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的、跨平臺的數據交互解決方案,相比傳統的OPC,具有諸多特點及其獨特的優勢。因此,未來OPC UA不僅能夠實現底層設備的信息采集、設備互操作等橫向信息的集成,同時也可實現設備與上層的數據采集與監視控制(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SCADA)系統、MES、ERP以及云端的垂直通信,將會作為工業4.0的基礎性標準技術得以廣泛應用。其諸多優點表現如下:

1)可經過因特網防火墻的標準化通信。OPC UA基于優化TCP的二進制協議來完成數據交換,同時也支持Web以及Http服務,區別以往OPC能在防火墻上打開端口的方式,通過集成的安保機制確保通信安全。

2)禁止非授權信息訪問。為確保OPC UA通信機制的安全,防止出現非授權信息訪問造成數據破壞或污染的問題,OPC UA提出一種基于World Wide Web標準,并通過用戶鑒權、加密傳輸、電子簽名等方式來實現。

3)數據安全與可靠性。OPC UA作為一種工業標準化通信規范,其安全性主要體現在可配置的超時、自動錯誤檢查以及自動恢復重建等機制,時刻保持對OPC UA客戶端與服務器之間的通信監視;OPC UA具備一定的系統冗余度,在C/S模式下的通信過程中一旦發生數據丟失,也可以實現現場恢復等功能,屬于高可靠性通信機制。

4)平臺獨立性。OPC UA作為一種面向服務的技術,相比傳統OPC,不再局限于只能基于Windows的分布式組件對象模型(DCOM),因此,允許OPC UA的應用程序運行在智能設備以及控制器上,可以做到嵌入式OPC UA,甚至可以運行在DCS以及SCADA系統上,以及企業級水平的MES與ERP系統之上。

5)統一對象模型與地址空間。OPC UA定義了統一的數據與服務模型,使得數據組織更加簡便與靈活,針對傳統OPC服務器的三種類型訪問方式:數據訪問(DA)、歷史數據訪問(HDA)、報警和事件(A&E)實現了對象模型的統一,使得在同一地址空間公開當前數據、事件通知以及兩者的歷史信息,這樣僅用一個組件便可以完成對上述三種類型數據的訪問,配置以及通信時間大大縮短。

3.無線網絡通信技術

(1)無線傳感器網絡通信技術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無線技術以及智能傳感器技術的相互滲透、結合,產生了基于無線技術的網絡化智能傳感器的全新概念。這種基于無線技術的網絡化智能傳感器,使得工業現場的數據能夠通過無線鏈路直接在網絡上傳輸、發布和共享。這些智能化的傳感器與可編程控制器(PLC)、讀卡器或其他設備之間互相連接,形成一個無線傳感器控制網絡,作為信息系統內管理、收集數據的工具。IEEE 802.15.4是描述低速串無線個人局域網的物理層和媒體接入控制協議,目前,ZigBee、WirelessHART和MiWi是遵循該協議的三種短程通信技術。下面以應用最為廣泛的ZigBee網絡為例,介紹無線傳感器網絡通信技術。

ZigBee通信技術具有以下特點:

1)功耗低。該技術工作周期較短,收發信息功耗較低且采用休眠模式。

2)數據傳輸可靠性高。采用了碰撞避免機制,同時為需要固定帶寬的通信業務預留了專用時隙,避免了發送數據時的競爭和沖突。

3)網絡容量大。一個ZigBee網絡可以容納最多65536個從設備和一個主設備,一個區域內可以同時存在最多100個ZigBee網絡。

4)時延小。該技術針對時延敏感的應用做了優化,通信時延和休眠狀態激活的時延都非常短。設備搜索時延典型值為30ms,休眠激活時延典型值為15ms,活動設備信道接入時延典型值為15ms。

5)兼容性。ZigBee網絡可與現有的控制網絡標準無縫集成。通過網絡協調器(Coordinator)自動建立網絡,采用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沖突避免(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CSMA/CA)方式進行信道存取。為了可靠傳遞,提供全握手協議。

6)安全性。ZigBee提供了數據完整性檢查和鑒權功能,加密算法采用AES-128,同時各個應用可以靈活確定其安全屬性。

7)實現成本低。ZigBee網絡模塊的初始成本較低。

ZigBee網絡拓撲結構可根據應用的需要組織成星形網絡,如圖2-34所示,也可以組織成點對點網絡。在星形結構中,所有設備都與中心設備個人局域網(Personal Area Network, PAN)網絡協調器通信,網絡協調器一般使用持續電力系統供電,而其他設備采用電池供電。星形網絡適合家庭自動化、個人計算機的外設以及個人健康護理等小范圍的室內應用。

圖2-34 典型星形網絡拓撲結構

注:圖中網形和簇形網絡屬于星形網絡拓撲結構的改進。

與星形網絡不同,點對點網絡只要彼此都在對方的無線輻射范圍之內,任意兩個設備之間都可以直接通信。點對點網絡也需要網絡協調器,負責實現管理鏈路狀態信息、認證設備身份等功能。點對點網絡模式可以支持AdHoc網絡允許通過多跳路由的方式在網絡中傳輸數據。不過,一般認為自組織問題由網絡層來解決,不在IEEE 802.15.4標準討論范圍之內。點對點網絡可以構造更復雜的網絡結構,適合于設備分布范圍廣的應用,如在工業檢測與控制、貨物庫存跟蹤和智能農業等方面有非常好的應用前景。

(2)無線局域網絡通信技術 自1977年第一個民用網系統ARCnet投入運行以來,有線局域網以其廣泛的適用性和技術價格方面的優勢,獲得了成功并得到了迅速發展。然而,在工業現場,一些工業環境禁止、限制使用電纜或很難使用電纜,有線局域網很難發揮作用,因此無線局域網技術得到了發展和應用。隨著微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無線局域網技術將在工業控制網絡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在工業自動化領域,有成千上萬的感應器、檢測器、計算機、PLC、讀卡器等設備,需要互相連接形成一個控制網絡,通常這些設備提供的通信接口是RS-232或RS-485。無線局域網設備使用隔離型信號轉換器,將工業設備的RS-232串口信號與無線局域網及以太網絡信號相互轉換,符合無線局域網IEEE 802.11b和以太網IEEE 802.3標準,支持標準的TCP/IP,有效地擴展了工業設備的聯網通信能力。

無線局域網通信協議可采用IEEE-802.3來實現點對點傳輸方式或采用IEEE-802.11實現一點對多點傳輸方式,也可以在普通局域網基礎上通過無線集線器(Hub)、無線接入站、無線網橋、無線調制解調器(Modem)及無線網卡等來實現,其中現場以無線網卡使用最為普遍。

利用無線局域網組建自動化工業網絡,相比之下具有有線固定網絡無法比擬的優勢,具體如下:

1)無線網絡拓撲更適合工業網絡應用。無線局域網支持RS-232工業設備點到點的連接,支持廣播網絡的拓撲,多個RS-232工業設備可組成對等網絡,相互通信(RS-232通信協議無法支持多點通信)。通過C/S的拓撲,每個RS-232工業設備都可以方便、快捷地接入無線網絡中,極大地提高了信息處理能力。

2)無須布線,省去了施工的麻煩。無線局域網利用無線電波傳輸數據信號,適合在難以布線的環境中搭建數據傳輸網絡。在工業現場,鋪設的線纜容易受到頻繁的觸碰損壞,無線網絡則保證了網絡的安全性。

3)覆蓋范圍廣。無線局域網在開放空間覆蓋半徑達550m,室內一般覆蓋半徑為300~400m,通過室外無線設備傳輸距離可以達到幾十千米。

無線局域網現主要應用在遠程視頻傳輸、門禁/考勤管理系統、安防管理系統、生產設備聯網自動化、電信光纖網絡監控、醫療/實驗儀器聯網自動化、工業/流程聯網控制管理等領域。

(3)藍牙通信技術 藍牙是由東芝(Toshiba)、愛立信(Ericsson)、IBM、Intel和諾基亞(Nokia)于1998年5月共同提出的短距離無線數字通信的技術標準。藍牙是取代數據電纜的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可以支持物體與物體之間的通信,工作頻段是全球開放的2.4GHz頻段,可以同時進行數據和語音傳輸,傳輸速率可達到10Mbit/s,可使在其范圍內的各種信息化設備都能實現無縫資源共享。藍牙技術的應用非常廣泛而且極具潛力,它可以應用于無線設備(如PDA、手機、智能電話、無繩電話)、圖像處理設備(照相機、打印機、掃描儀)、安全產品(智能卡、身份識別、票據管理、安全檢查)、消費娛樂(耳機、MP3、游戲)、汽車產品(GPS、ABS、動力系統、安全氣囊)、家用電器(電視機、冰箱、電烤箱、微波爐、音響、錄像機)、醫療健身、建筑等領域。

(4)工業無線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 在大數據時代,工業無線網絡通信技術是工業互聯網技術領域最活躍的主流發展方向,是影響未來制造業發展的革命性技術。工業無線網絡通信技術興起于21世紀初,通過支持設備間的交互與物聯,提供低成本、高可靠、高靈活的新一代泛在制造信息系統和環境,推動工業信息化系統的功能擴展與提升,是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節約能源和降低排放的重要使能技術。為此,工業無線網絡通信技術備受到全球先進工業國家的關注。工業無線網絡是一種由大量隨機分布的、具有實時感知和自組織能力的傳感器節點組成的網狀(Mesh)網絡,綜合了傳感器技術、嵌入式計算技術、現代網絡及無線通信技術、分布式信息處理技術等,具有低耗自組、泛在協同、異構互連的特點。工業無線網絡通信技術是繼現場總線之后工業控制系統領域的又一熱點技術,是降低工業測控系統成本、提高工業測控系統應用范圍的革命性技術,也是未來幾年工業自動化產品新的增長點。

無線介質不像有線介質那樣處在一種受保護的傳輸環境之下。在傳輸過程中,它常常會衰變、中斷和發生各種各樣的缺陷,諸如頻散、多徑時延、干擾、與頻率有關的衰減、節點休眠、節點隱蔽和與安全有關的問題等。不過這些影響無線傳輸質量的因素,都可以通過在ISO通信七層模型的各層中采用適當的機制加以克服或減輕。需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機制都可以與其他的機制相兼容,或者說,有可能對關鍵性能和屬性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通信系統必須根據其具體的應用現實環境,對各層所采用的機制進行組合優化,以求得最好的綜合通信性能。

因此,如何在復雜的工業環境中,研究出可靠、保密、克服干擾的無線通信技術,并開發出支持這些無線通信協議的物理層和MAC層的收發器芯片是未來工業無線網絡通信技術發展的方向。

4.5G技術

5G技術和工業互聯網同為當今的前沿技術,雖然分別服務于通信領域和工業領域,但技術的關聯性仍然會使它們緊密相連。工業互聯網依賴于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性能優異的5G網絡將會有力促進互聯網應用的高速發展,也必將對工業互聯網的應用產生深遠的影響。

工業互聯網的重要標志是網絡化和智能化,其中的網絡化承載著工業制造中的數據流通,智能化支撐著工業制造中的生產過程。網絡化依賴于網絡的暢通和管理,智能化依賴于像3D打印一樣的智能加工與成型。但這些都明顯地體現出工業互聯網應用僅僅局限于行業圈內。工業互聯網應用需要走出制造界,使工業互聯網成為移動互聯網中的一個環節,通過移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系統與消費者互動,只有這樣,才有能力使工業互聯網為客戶量身定制,滿足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趨勢的工業品制造市場的需求,才有能力使工業互聯網制造實現高品質、高速度、高效率和高利潤的小批量或單批次智能化生產。5G網絡將有可能是工業互聯網實現這個終極目標的重要推手。

隨著網絡技術、智能技術和平臺管理技術的發展,傳統制造產業界以大型工廠為制造單位、以工人群體為制造主體的集中式工廠流水作業制造特征,將會轉變為以家庭或小型作坊為制造單位,以專業制造技師為主體的分散式個體定制作業制造特征,甚至會衍生出極富影響力的工業品制造經紀平臺,衍生出眾多既懂商業經營,又懂工業流程還懂制造技術的工業制造經紀人,催生出眾多具有專業技術和精湛制造工藝的工業部件專門制造技師。因為5G平臺、5G網絡和5G終端在消費者與工業互聯網之間架起了一座暢通無阻的橋梁。

可以預見,基于5G網絡的工業互聯網將會使工業制造完全融入電子商務系統。工業制造僅僅是電子商務中產品制造的末端,電子商務中流通的產品則由工業品制造經紀平臺提供,其中顯現的產品或許是虛擬的,因為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可以對產品提出自己的個性化需求,經紀平臺可以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合理分配產品的不同部件給不同的制造商,通過3D打印或智能制造后又快速轉交給經紀平臺,由經紀平臺組裝成消費者所需的具體產品。人們從商務平臺上看到的工業產品(包括工業部件)都屬于商務平臺上的虛擬商品,雖然這些虛擬商品可能壓根就不存在,但后工業互聯網的網絡化和智能制造技術完全可以保證產品的出貨時間和質量,傳統工業制造中的商品庫存或倉儲將成為歷史。基于5G網絡的工業互聯網可為智能制造提供全新的網絡互聯,提供全新的數據采集傳輸、計算和分析能力,以及新模式、新業態發展的信息服務,將會為企業研發設計、經營決策、組織管理等提供更加豐富、科學的方式方法,為產業鏈路上下游協同提供新的平臺,進而推動整個工業體系的生產方式由粗放低效走向綠色精益、生產組織由分散無序走向協同互通、產業生態由低端初級走向高端完善。5G平臺支撐下的工業互聯網,必然會帶來跨界融合的新特征和眾多新技術創新,造就大規模個性定制,催生開放式協同和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從而使新業態得以深度應用和全面普及,推動生產力再一次躍升。5G環境下的工業互聯網將會越來越重視個性化需求和多樣化服務。

目前,工業互聯網的網絡化特征主要是:互聯網使得工廠機器、控制平臺及制造業下游之間保持互聯、互通、互動,并借助網絡中的云計算、大數據資源,對整個產業制造環節進行分析、設計和動態調整等智能化控制,打造一個開放與智能的工業生態體系,最終達到使整個工業生產零庫存、低能耗、個性化與大規模定制共存,以及可對工業系統進行遠程維護和優化等目的。顯然,此時的工業互聯網利用網絡化產生的功能,仍局限于工業制造自身領域,若能將網絡化功能延伸至服務領域,或將制造與服務高度融合,使工業互聯網與客戶直接互動追蹤產品應用,使工業互聯網既能為產品制造前臺服務,更能為產品售后服務,這樣的全向性網絡化體系只有5G網絡才有能力承載。5G網絡對工業互聯網的影響,表面上僅限制在網絡傳輸范圍,但本質上卻包括了基礎網絡、業務類型、產業項目和不可預知的領域,甚至可以為工業互聯網開拓出一片新的應用天地。5G網絡作為一個全域性通信平臺,完全有能力引領工業互聯網向廣闊與縱深同時高速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阁县| 彩票| 镇雄县| 都昌县| 英山县| 新田县| 平江县| 湖口县| 车致| 财经| 湖南省| 四会市| 改则县| 汝阳县| 桐乡市| 渭南市| 区。| 武强县| 阜康市| 德惠市| 丽江市| 岳普湖县| 稻城县| 磐安县| 山丹县| 清河县| 泰宁县| 江油市| 塘沽区| 临颍县| 岫岩| 根河市| 洛扎县| 交城县| 九江县| 浠水县| 无棣县| 星子县| 宁城县| 贞丰县| 龙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