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廖沫沙題簽

黃仁宇手跡

晚年黃仁宇

黃仁宇肖像,其夫人格爾1973年繪于劍橋

北京宮城圖

明佚名繪,高163厘米,寬97厘米。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建成,次年成祖宣布遷都北京。此圖大約在此前后繪制,其中所繪承天門、大明門,當是創建時的最初面貌,難能可貴。圖中右下方穿官服者為北京宮殿的設計者工部侍郎蒯祥。蒯祥精心規劃的宮殿成為此后歷代皇帝生活的中心所在。

春庭行樂圖

明佚名繪,高129.1厘米,寬65.4厘米,描繪宮廷中嬪妃在春天里消磨時光的情景。她們動作各異,或默坐觀看,或逗弄鸚鵡,或憑欄觀魚,或悄然獨立,或持箭欲射,或據幾觀鶴;神情也多不同,或安閑適意,或愁腸暗結。多情的萬歷皇帝只鐘愛一個鄭貴妃,與她朝夕相處,而那些無緣幸會皇帝的嬪妃們,當日是不是也如此慵懶而無聊地打發宮中寂寞的時光?

杏園雅集圖(局部)

明謝環繪,高37厘米,寬401厘米,描繪正統二年(1437年)三月大臣們在楊榮家杏園聚會的情景。這種雅集圖,既體現了文人的儒雅情趣,也反映了文官們以“輔佐圣主”自許的政治追求。畫上主要人物為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等閣臣和其他官員,共九人,為當時的政壇精英,其中多人是江西籍的文官。正統初年,英宗皇帝年幼,三楊當政,明代文官系統發展日趨成熟,文官們也因鄉誼、年誼、姻誼等社會關系而結成不同的小集團,形成派系。

待朝圖軸

明丁云鵬繪于萬歷二十年(1592年)。畫面上的官員,整裝準備上朝,旁邊是他的小童。畫上題詩為當時名僧達觀所作:“君勞則臣辱,君辱則臣死;天下本無事,庸人妄朱紫;既抱屠龍術,太平惟在子。”詩中表達了文官政治的理想:一切政事交由文官們去辦就好,皇帝千萬不要過于勞累;文官們有責任維持天下的太平。說到底,皇帝僅僅是一個象征而已,不需要有行動的意志和作為。而這,正是萬歷個人活潑的性情與皇帝這一職位發生沖突的原因所在。

皇都積勝圖(局部)

明佚名繪,高32厘米,寬2182.6厘米,描繪明代中期北京城以及郊外情景,圖后有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翁正春長跋一則。這里選取的是甕城至大明門一段畫面:甕城內外,棋盤街上,商賈云集,貨品齊全,人來人往,氣氛熱烈。不過,這一切似乎跟萬歷皇帝相隔遙遠,他從小就被教導以儒家的原則行事,要保持高高在上的神秘感。最終,萬歷皇帝做了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

元宵行樂圖(局部)

明佚名繪,卷高37厘米,寬624厘米。1966年在江蘇蘇州市虎丘王錫爵墓出土,描繪成化年間皇宮里過元宵節的情景。每幅場景中,憲宗都在場。他穿著不同的盛裝,或站,或坐,神態安詳,欣賞著元宵節的各種活動。這些活動有演出、雜技、魔術、煙花爆竹以及燈市等,非常熱鬧。此后的萬歷皇帝,既不能從喝酒、寫字中找到樂趣,也不能從出行、練兵中得到安慰。也許,元宵節越來越成為皇帝能光明正大地享樂的為數不多的機會之一吧。

定陵地宮后殿

這是萬歷皇帝陵墓的內部,石床上的棺槨是復制品。定陵發掘時,原先的棺槨被毀。中間是萬歷的棺槨,旁邊為王皇后和王恭妃的棺槨。萬歷皇帝心愛的女人,也就是鄭貴妃,并沒有長眠在他的身邊。他們生前不能享受平靜的愛情生活,死后仍然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在另一個世界里一起生活。萬歷和他的官僚們對抗了數十年后,也許是帶著無限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曉耕圖

明佚名繪,高172.6厘米,寬101.9厘米,描繪了明代江南農民辛勤勞作的場面。初春的晨曦中,水田中的農民正在耕地、插秧;村莊里的人們也在忙碌,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這種田園牧歌式的社會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形態,不僅是明太祖所追求的政治理想,也是海瑞從政以來所要努力達到的目標。

河防一覽圖(局部)

明潘季馴組織編繪,高45.3厘米、寬1834厘米。該圖起自黃河上源,止于浙省運河,描繪了萬歷年間黃河與運河河防要情以及流經地區的建置、山川地理等情況,系統總結了潘季馴的治水經驗。

賢母圖

清康濤繪,高136.7厘米,寬67厘米,描繪一位母親向離家赴任的兒子進行教誨的情景。慈母叮囑兒子要做好官和忠臣:“臨民聽獄,以莊以公;哀矜勿喜,孝慈則忠。”無疑,海瑞的母親應該也是一位這樣的母親,含辛茹苦地將海瑞教養成人。在海瑞二十多年的宦海沉浮中,母親的訓導也許一直影響著他。

平番得勝圖(局部)

明佚名繪,高43.8厘米,寬972.2厘米,描繪萬歷初年平定西北少數民族叛亂的情景。萬歷三年(1575年),甘肅西南部西番族攻打洮州,明廷命令固原鎮總兵官領河州兵馬前往鎮壓。畫卷繪了十四個場景,這里選的是第一幅,“軍門固原發兵”。軍門是指三邊總督石茂華,即圖中正坐大帳者。他身著文官服,正在調撥兵馬。明代以文官統攝軍隊,反映了文官制度下文高于武的特質。

《平家物語》繪卷(局部)

日本十三世紀大型連環畫,根據歷史小說《平家物語》繪制而成,長達700米。描繪十二世紀中后期源氏與平氏兩大家族之間的爭戰情形。這里選取的是源氏騎兵攻擊平氏船隊的場面,畫面情節生動,氣勢壯觀。圖中的武器有倭刀、長刀和弓箭。長刀不便揮舞,在近身戰中要輸于短得多的倭刀。這也是源氏騎兵戰勝平氏水軍的原因之一。三個半世紀以后,一代名將戚繼光所要面對的敵人就有使用這種倭刀的日本武士。

抗倭圖卷(局部)

明佚名繪,高31.1厘米,寬572.7厘米,描繪明代中期倭寇入侵浙江沿海、明軍出擊得勝的場景。

胡人出獵圖(局部)

明張龍章繪,高24.5厘米,寬303厘米,描繪北方游牧民族的出獵情景,生動刻畫了胡人的體貌特征和馬匹的健壯勇猛。

三娘子像

清康濤繪,圖中著漢人服飾的女子為蒙古土默特部女首領三娘子。三娘子(1550—1612),蒙古名鐘金哈屯(Junggin qatun),明人記載稱(也兒)克兔哈屯。她不僅容貌清麗,而且讀書識禮,通大義,是蒙古族的杰出女性。三娘子一生歷配俺答、黃臺吉、撦力克、卜石兔祖孫四王,掌兵柄,主貢市,促進了蒙漢雙方的和睦關系。明方對她非常信賴,常常賜她各類物品,并在萬歷十五年封其為“忠順夫人”。

南都繁會圖(局部)

明佚名繪(舊題仇英繪),高44厘米,寬350厘米,描繪明代南京城市商業興盛的場景,被稱為明代的“清明上河圖”。據粗略統計,畫卷中繪有建筑三十多棟,店鋪招幌牌匾一百零九個,各種人物一千多個。

三駝圖

明李士達繪,高78.5厘米,寬30厘米。畫面刻劃了三個駝背老者:一提籃側顧,一向提籃者作揖,一拍手大笑。三人形象滑稽,笑態可掬。其上有題詩三首,右上方為錢允治所題:“張駝提盒去探親,李駝遇見問緣因;趙駝拍手呵呵笑,世上原來無直人。”詩與畫渾然一體,以幽默風趣的手法將萬歷年間的世態人情揭露無遺。對于心里想什么就會說什么的退休官僚李贄來講,這樣的社會環境自然不利。李士達是吳縣(今蘇州市)人,萬歷二年(1574年)進士,善畫,長于人物、山水。

授徒圖

明陳洪綬繪,高90.4厘米,寬46厘米,描繪學士向女弟子傳授技藝的情景。圖中一位女弟子正在插花,另一位則在欣賞石案上的畫。插花和書畫當是她們學習的內容。陳洪綬是晚明杰出的畫家,這幅圖也許是他自身生活的真實寫照。晚明士大夫可以招收女弟子,可見李贄與女弟子梅澹然的往來本為尋常。不尋常的是,李贄居然在文字中把梅澹然比作觀世音,盛贊她甚至超過男子。在官員和士紳們看來,李贄的態度簡直是肆無忌憚,不利于社會穩定,所以必欲除之而后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囊谦县| 安龙县| 广水市| 通榆县| 敦煌市| 安溪县| 临漳县| 灯塔市| 高平市| 专栏| 云南省| 昆明市| 江川县| 两当县| 临沂市| 蓬莱市| 施秉县| 通许县| 乳源| 枞阳县| 临汾市| 崇义县| 泾川县| 南投县| 保定市| 晋州市| 河津市| 隆子县| 淅川县| 台江县| 汾西县| 古蔺县| 嘉黎县| 丹江口市| 柳江县| 北碚区| 上蔡县| 林周县| 政和县| 江川县| 酒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