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答: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革命的一座里程碑,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在中國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第二,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第三,辛亥革命給人們帶來思想上的解放,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覺醒,打開了思想進步的閘門;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積極變化;第五,辛亥革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而且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2.如何理解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革命的影響?
答:1917年11月7日(俄歷1917年10月25日),在列寧領導下,彼得格勒的工人群眾發動武裝起義,推翻反動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11月8日,全俄工農兵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列寧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并成立了第一屆蘇維埃政府。隨后,蘇維埃政權在俄國各地相繼建立。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和中國的先進分子,對中國革命產生了巨大影響。十月革命使中國人民認識到,帝國主義的力量不是不能戰勝的,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不是孤立無援的,由此增強了斗爭的勇氣和信心。同時,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的先進分子由此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運動的指導作用,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樹立了無產階級世界觀,并且在實踐中得出向俄國革命學習、“走俄國人的路”的結論。
3.什么是新文化運動?
答: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從此拉開了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的序幕。新文化運動的基本主張和主要內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封建迷信;提倡個性解放,反對封建禮教;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實行文學革命。早期的新文化運動仍屬于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但它確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啟蒙運動,為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思想條件。五四運動爆發后,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新文化運動開始轉變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新民主主義文化運動。一大批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如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積極促進和領導了這場運動。同時,全國各地創辦的進步報刊、進步團體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4.如何認識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
答:第一,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以前,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第二,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第三,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準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第四,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后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第五,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于文化的傳播。
5.如何認識《新青年》的創刊過程及創刊的意義?
答:1916年9月,《青年雜志》自第二卷起改名為《新青年》,自此成為反封建和宣傳民主革命的中心刊物。曾刊載魯迅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孔乙己》《藥》,李大釗的論文《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陳獨秀的論文《本志罪案之答辯書》,等等。《新青年》積極提倡科學與民主,倡導道德革命、文學革命,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在宣傳馬克思主義、反對封建倫理道德、呼喚人性的覺醒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6.如何認識五四運動的發展過程?
答:1919年上半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勝的協約國在巴黎舉行“和平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參加會議。巴黎和會拒絕了中國代表提出的正義要求,并不顧屬于戰勝國一方的中國的權益,規定戰敗的德國將在中國山東獲得的一切特權轉交給日本。消息傳到國內,激起各階層人民的強烈憤怒,以學生斗爭為先導的五四運動如火山爆發般開始了。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的導火索。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余名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游行示威,高喊“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拒絕和約簽字”“廢除二十一條”“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等口號,要求北洋政府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懲辦賣國賊。在北洋軍閥政府的嚴厲鎮壓下,這場風暴一度轉入低潮。從6月3日起,學生重新走上街頭演講,又有大批學生被捕。從6月5日起,上海工人舉行聲援學生的罷工,參加人數達六七萬人。隨后,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如燎原烈火般蔓延至全國,擴展到20多個省、市的100多座城市。五四運動突破青年知識分子的狹小范圍,發展成為有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參加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性革命運動。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斗爭的主力由學生逐漸轉向工人。北洋政府迫于人民群眾的壓力,不得不于6月10日釋放被捕學生,宣布罷免親日派官僚。6月28日,最終中國代表沒有出席巴黎和會的簽字儀式。
7.如何認識五四時期中國先進分子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特點?
答:中國先進分子傳播馬克思主義不是單純為探求學理,也不是在玩弄新的辭藻,而是為了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規律,認識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為擔負起改造中國的歷史使命尋求和掌握革命的科學理論。因此,他們特別重視傳播階級斗爭和社會發展的學說,并把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看作是聯系馬克思主義其他原理的一條“金線”。他們在學到一些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后就積極投身實際斗爭中,努力用這些新觀點觀察和分析中國社會的諸多問題。他們深入工廠、農村進行社會調查,了解民眾的疾苦,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8.五四運動有什么歷史意義?
答:五四運動以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創造了條件,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9.早期留法勤工儉學的基本情況是什么樣的?
答:留法勤工儉學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中國知識青年赴法國求學的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曾向中國大量招募華工。1915年蔡元培、吳玉章等在巴黎組織了勤工儉學會,以“勤于作工,儉以求學”為目的,號召青年去法國半工半讀,并成立華法教育會作為留法勤工儉學的工作機構。從1919年3月到1920年底,中國先后有17批學生赴法,總數達1600多人。通過勤工儉學,他們對西方社會先進的科學技術有了更多的了解,對中國社會落后、愚昧的狀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變革中國社會的愿望更加強烈了。他們中的先進分子如周恩來、趙世炎等利用在歐洲的有利條件,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研究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相繼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對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
10.什么是北京工讀互助團?
答:北京工讀互助團是五四運動時期在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的支持下,由少年中國學會成員王光祈發起的學生社團組織于1919年底成立的,團址在北京。其宗旨為:“本互助的精神,實行半工半讀。”特點是在互助的原則下,工學結合,以工養學。團員以北京大學學生為主。互助團內“絕對實行共產”。團員每天需工作4個小時,團員工作所得,歸團體公有。團員所有生活費用,由團體供給。團員一邊在各校聽課,一邊從事辦素菜食堂、洗衣、印刷、裝訂及制造小工藝品、販賣新書報等體力勞動。互助團試圖通過這種組織的擴大和聯合,實現“人人作工,人人讀書,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會。互助團于1920年3月宣布解散。
11.為什么說從老漁陽里建黨到新漁陽里建團?
答:民國之初的上海,有一片舊式石庫門里弄建筑,被稱作“漁陽里”。當時漁陽里有一條南北貫通的弄堂,一頭向南連著環龍路(今南昌路),這一段街坊被稱為“老漁陽里”;一頭向北連著霞飛路(今淮海中路),這一段街坊被稱為“新漁陽里”。一南一北兩個“漁陽里”,南面的老漁陽里2號與北面的新漁陽里6號相距不過百米,都是會集有志青年的重要場所,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一段耐人尋味的佳話。1920年8月,共產黨早期組織在老漁陽里2號成立,推舉陳獨秀擔任書記。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后,1920年8月22日,陳獨秀即委派共產黨發起組中最年輕的成員俞秀松、施存統等在新漁陽里組建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這是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性質的青年組織。
12.創建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的貢獻有哪些?
答: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后,創辦外國語學社,為培養黨的干部和造就革命人才作出了很大貢獻。同時,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后還注重積極發展組織。很多團員積極參加上海黨組織的活動,并深入工人群眾中,通過組織工會、開辦“工人半日學校”“上海工人游藝會”等方式吸引和教育工人。此外,還通過開展紀念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等活動教育和引導各界進步青年投身革命活動。上海青年團的這些工作有力地促進了上海黨、團的組織建設工作。
13.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是如何創建的?
答: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是在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平民教學講習團等進步青年社團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1920年10月,北京共產黨組織建立后,按照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建團的要求,立即著手籌備建立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11月,在李大釗的指導下,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大學學生會辦公室召開。張國燾在會上致開幕詞,會議通過了團的章程。北京大學學生會負責人高君宇被推選為書記,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正式宣告成立。
14.武昌社會主義青年團是如何創建的?
答:1920年秋,在武昌撫院街董必武寓所,由劉伯垂主持召開會議,成立武漢的共產黨早期組織,當時取名為“共產黨武漢支部”。隨后,根據劉伯垂從上海陳獨秀處帶回的有關建立青年團的要求,在共產主義研究小組的青年中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最初吸收入團的是董必武、陳潭秋、張培鑫等10多名進步青年。11月初,董必武和張國恩、李書渠等研究決定,正式成立武昌社會主義青年團,確定“團的主要任務就是實現社會主義”。11月7日,武昌社會主義青年團召開第一次組織會議。李書渠報告了成立團組織的宗旨,通過了武昌社會主義青年團簡章。1922年4月9日,武昌社會主義青年團改名為武漢社會主義青年團,劉昌群任書記兼會計及勞工運動委員長。
15.長沙社會主義青年團是如何創建的?
答:1920年7月,毛澤東在北京、上海活動了半年多時間后回到長沙,立即致力于介紹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相繼在長沙以新民學會會員為骨干,發起成立文化書社和俄羅斯研究會,以先進思想武裝進步青年,把他們團結在自己的周圍。同年9月,毛澤東、何叔衡組織了一批青年積極分子在一師附小、一師校友會或文化書社集會,學習和討論馬克思主義,為建立革命組織作準備。10月,毛澤東接到上海和北京寄來的社會主義青年團章程后,立即在長沙開始了建團工作。他首先從新民學會、俄羅斯研究會、文化書社的成員中發展團員,先后入團的有何叔衡、彭璜等人。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1921年1月13日,長沙社會主義青年團正式召開成立大會,毛澤東任團的書記。
16.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是如何創建的?
答: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建立于1920年8月,由于這時沒有確定信奉哪種社會主義,團員中有不少無政府主義者,大家思想不一致,工作難以進行,后來團的活動便停止了。1920年底,陳獨秀任廣東教育委員會委員長,通過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三人于1921年春重新組建廣東共產黨組織,并公開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10月,按照上海青年團的建團要求,以研究和實行馬克思主義為青年團的宗旨,進行改組,重新登記團員。1922年1月召開了第一次團的籌備會,團員到會有58名;2月召開第二次籌備會時,團員已達到140名。經過認真籌備,1922年3月14日,在廣州東園召開了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正式成立大會,公開建立了全省統一青年團組織。
17.早期社會主義青年團有什么特點?
答:1920年至1921年,各地誕生的社會主義青年團早期組織,有的是當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直接建立的,有的是在黨的早期組織指導下建立的,有的是在黨的早期組織影響下建立的。雖然最根本是因為共同信仰的吸引,但凡事從細節做起時依循的卻是社會邏輯,師生關系、同鄉關系的聯絡在早期建黨、建團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18.1920—1921年黨團早期組織的工作內容有哪些?
答:一是創辦進步報刊和成立研究陣地,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社會主義思想;二是發展成員,壯大組織;三是開展工人運動,努力促進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19.如何認識早期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性質?有何深遠意義?
答:早期社會主義青年團是帶有社會主義傾向的團體,但那時團內成分是很復雜的,有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也有信仰無政府主義的,還有信仰基爾特社會主義和工團主義的。各地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之后積極開展馬列主義的傳播活動,向廣大青年工人、學生傳播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并結合他們的具體情況,介紹關于馬列主義的基本知識,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為建黨做了思想上的準備;在組織上積極吸收和發展青年工人和學生中的優秀分子入團,為建黨準備了后備力量。
20.為什么早期社會主義青年團出現渙散問題?
答:第一,團內思想信仰出現分歧。各種社會主義流派在團內造成的思想信仰分歧,使各地早期團組織往往不能確立共同的斗爭目標,“團體的精神,當然非常不振”,從而影響了青年團組織的號召力。
第二,組織成分比較混雜。青年團組織成分的混雜,造成了嚴重的內耗,因此團的“團體規律和團體訓練,就不能實行”,嚴重削弱了青年團組織的戰斗力。
第三,缺乏統一的領導機構。各地早期團組織創建后,缺乏一個統一的領導機構。特別是1921年春,上海青年團組織的主要領導者和大批骨干奔赴蘇俄后,上海團組織的自身活動受到了影響,和各地團組織的聯系也減少了。因此,造成各地早期團組織之間步調不能一致。
由于上述各種情況,加上經費、人事變動等原因,1921年5月前后,一些地方團組織的活動相繼出現了暫時的停頓。
21.什么是黃龐流血事件?
答:1922年1月,長沙華實公司第一紗廠工人在湖南勞工會及其負責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員黃愛、龐人銓領導下舉行罷工,湖南省省長、軍閥趙恒惕派出軍警,于1月16日深夜將兩人秘密逮捕,第二天在長沙瀏陽門外將其殺害。消息傳出后,許多工人到湖南省政府門前抗議趙恒惕的罪行。毛澤東在船山學社主持召開了隆重的追悼會,并將黃愛、龐人銓被害的經過在京、滬等地報刊上披露,開展了反對趙恒惕的宣傳。黃愛、龐人銓是中國工人運動中最早犧牲的青年團員。事件發生后不久,湖南各地的罷工斗爭逐漸高漲起來。
22.什么是非基運動?
答:非基運動即非基督教運動,是20世紀20年代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發起的反對帝國主義利用宗教進行文化侵略的群眾運動。1922年3月9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機關刊物《先驅》發表上海各校“非基督教學生同盟”宣言,指出世界的資本主義“先后擁入中國,實行經濟的侵略主義了,而現在的基督教及基督教會,就是這經濟侵略的先鋒隊”。宣言對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準備于當年4月4日集合全世界基督教徒在北京清華大學開會表示抗議,號召廣大青年學生和工人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這種“學生同盟”,全國各地愛國學生和教育界愛國人士積極響應。繼上海、北京之后,廣州、南京、長沙、湖北、杭州等30余地也紛紛成立了這類組織,在全國形成了聲勢浩大的非基督教運動。
23.什么是“拒款運動”?
答:1921年6月,北洋軍閥政府為了推行“武力統一”中國的政策,擴大內戰,以出賣國家50年的印花稅、驗契稅和滇渝鐵路修筑權為條件,向法國政府借款3億法郎,用于購買軍火和挽救倒閉的中法實業銀行。1921年6月30日至8月13日,留法勤工儉學學生開展了反對北洋政府出賣民族利益、向法國政府借款換取軍火、進行軍閥戰爭的“拒款運動”。他們在趙世炎、李立三等人的領導下,兩次召開大規模的“拒款大會”,舉行游行示威,痛打北洋政府駐法公使館秘書王曾思,“拒款運動”迫使中法秘密大借款被取消。
24.中共一大后社會主義青年團整頓與恢復的情況如何?
答: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使包括青年運動在內的中國革命跨進了一個嶄新的階段。11月,中共中央局書記陳獨秀簽名發出《中國共產黨中央局通告》,要求“全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必須在明年七月以前超過二千團員”,并要求各地黨組織“切實注意”青年運動,對青年團組織的領導要“依新章從速進行”。
根據青年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局的要求,張太雷、施存統等人著手整頓和恢復各地社會主義青年團。從1921年11月至1922年5月,全國恢復和正式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地方組織的有上海、北京、武昌、長沙、廣州、南京、天津、保定、唐山、塘沽、安慶、杭州、潮州、佛山、梧州、新會、肇慶等,團員總數達到5000多名。由此,召開團的全國代表大會,建立全國性的、統一的青年團組織的條件已基本成熟。
25.早期社會主義青年團整建工作的特征有哪些?
答:青年團的整建工作,吸取了最初建團的經驗教訓,把思想建設放在首位,確定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明確宣布社會主義青年團是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團體,旗幟鮮明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積極參加工人運動,開展非基督教運動,反對帝國主義利用宗教對我國進行文化侵略,并在斗爭中積極發展團組織。
26.中共一大代表與青年團有什么關系?
答: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在南湖的紅船上,代表們專門研究了在各地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青年團作為黨的預備學校的問題,決定了吸收優秀青年團員加入共產黨的辦法。中共一大正式代表12人(不含陳獨秀派遣的包惠僧),他們的平均年齡是27.8歲。這些代表大多數與各地的社會主義青年團關系密切,有的是創建者,有的是參與者。
27.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時代背景是什么?
答: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開后,黨決定在全國恢復和整頓社會主義青年團,作為黨的預備學校,并吸收優秀團員入黨,以壯大黨的隊伍。同時,根據少共國際要求和我國青年的實際,黨加強了對青年運動的領導。黨中央派剛從蘇俄回國的張太雷(張椿年)負責恢復整頓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工作,并決定以上海團的機關代理團中央職權,加強對建團工作的領導。團組織的壯大、革命斗爭的發展迫切需要正式成立全國性的團中央,制定團的綱領和章程,以加強對青年運動的統一領導。為此,團的臨時中央局于1922年2月12日決定召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全國代表大會。
28.社會主義青年團一大召開的時間、地點和主要內容分別是什么?
答:1922年5月5日至10日,社會主義青年團一大在廣州東園召開,主要任務是制定和通過團的綱領和章程,建立全國統一的領導機構。10日晚,會議認真討論通過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綱領》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章程》,對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性質、任務、奮斗目標及團組織的一些根本問題作了規定,為中國青年運動和團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大會還討論通過了相關決議案,并一致同意加入共產國際領導的無產階級青年國際組織——青年共產國際,推動中國青年運動與世界革命運動的有機聯系。大會通過的決議表明,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已實現了思想上、組織上的完全統一,已真正成為綱領明確的全國性的先進青年組織。大會成立的中央執行委員會是一個行動機構,確保之后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青年運動中,以組織者、動員者、協調者的身份成為黨的助手而開展工作。
29.社會主義青年團一大為什么選擇在馬克思誕辰紀念日召開?
答:社會主義青年團一大選在馬克思誕辰104周年紀念日這一天召開,這是公開表明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信仰馬克思主義,是真正的革命青年組織。正如張太雷在大會開幕詞中所指出的,社會主義青年團一方面為經濟革命運動,同時聯絡各種革命勢力,反抗國際帝國主義的勢力。今天又是馬克思的誕生紀念日,我們紀念他,非因他是大學問家,而是因為他是革命的實行家,而且與其他社會改革家不同,他指出革命的方法——經過無產階級專政,達到共產主義的社會。
30.陳獨秀在社會主義青年團一大上指出的“馬克思主義兩大精神”是什么?
答:在社會主義青年團一大上,陳獨秀作了題為《馬克思主義兩大精神》的講演,指出“社會主義青年團就是根據馬克思的學說而成立”的,“馬克思的學說和行為有兩大精神,剛好這兩大精神都是中國人所最缺乏的”。一是“實際研究的精神”,二是“實際活動的精神”,希望“青年們尤其是社會主義青年團諸君,須發揮馬克思實際活動的精神,把馬克思學說當作社會革命的原動力,不要把馬克思學說當作老先生、大少爺、太太、小姐的消遣品”。
31.社會主義青年團一大討論通過了哪些決議案?
答:社會主義青年團一大討論通過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綱領》《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章程》《青年工人農人生活狀況改良的議決案》《關于政治宣傳運動的議決案》《關于教育運動的議決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各團體的關系之議決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與國際青年團之關系的議決案》。
32.社會主義青年團一大對團綱、團章的主要規定是什么?
答:團綱規定: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是中國青年無產階級的組織,即為完全解放無產階級而奮斗的組織;它的目標是為在中國建立一切生產工具收歸公有和禁止不勞而食的初期共產主義社會。團綱接受了中共的政治綱領和口號,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第一次提出“鏟除武人政治和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還提出了團組織現階段的具體任務:一方面為改良青年工人農人的生活狀況而奮斗,并為青年婦女、青年學生的利益而奮斗;另一方面養成青年的革命精神,駛向為解放無產階級而奮斗之路。
團章對團員以及團的組織機構、組織形式和組織紀律等問題作出具體規定:凡15歲以上28歲以下之青年,承認本團綱領及章程,并愿服務本團者,皆得為本團團員;全國代表大會為本團最高機關;在全國代表大會閉幕期間,中央執委會為最高機關;青年團實行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團服從中央的民主集中制原則;等等。
這些規定使青年團從制度設計上一開始就是嚴謹縝密而不是渙散的團組織。
33.社會主義青年團一大選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的基本情況如何?
答:在社會主義青年團一大最后一天,以無記名投票和過半數當選的原則,選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高尚德(高君宇)、方國昌(施存統)、張太雷、蔡和森、俞秀松為團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方國昌被團中央執行委員會推選為書記,團中央機關設在上海。至此,社會主義青年團一大圓滿地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
34.社會主義青年團一大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答:社會主義青年團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正式成立。同時,社會主義青年團一大是中國青年運動的里程碑。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實現了思想上、組織上的完全統一,使之真正成為綱領明確的全國性的青年組織,真正成為中國青年運動的核心組織。從此以后,作為黨團結教育青年的核心組織的社會主義青年團,在黨的領導下組織全國廣大青年積極參加了革命斗爭,成為反帝反封建斗爭的一支堅強力量。
35.《先驅》的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是什么?
答:1922年1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臨時中央局創辦機關刊《先驅》,由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出版。《先驅》發刊詞明確指出本刊的“第一任務是努力研究中國的客觀的實際情形,而求得一最合時宜的實際的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這時,中國共產黨關于民主革命綱領的重要原則正在逐步醞釀,并不斷體現在對青年團的思想整頓方面。例如,列寧的《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就由《先驅》創刊號首先譯載,使列寧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首先得以在團內傳播,這對于團組織的思想整頓起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先驅》積極宣傳黨和團的方針政策,指導和教育團員青年投身民主革命運動,擴大了黨和團在先進青年中的影響。在加強團的思想建設方面,《先驅》在創刊后即投入與基爾特社會主義等思想流派的激烈論戰,并出版了專刊,為廓清帝國主義奴化思想在青年中的影響搖旗吶喊。同時,《先驅》還探討和研究了青年團建設等一系列問題。總之,《先驅》在統一全團思想、加強對團員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
36.1922年5月通過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綱領》規定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政治方面、經濟方面、教育方面開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政治方面:(1)鏟除武人政治和國際資本帝國主義的壓迫;(2)工人和農人在各級議會和市議會中應獲得無限制的選舉權;(3)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罷工應有絕對的自由權。
經濟方面:(1)18歲以下的青年工人,每日工作時間不得過6小時;18歲以上的青年工人,每日不得過8小時,但應爭得平均的工值。禁止12歲以下的青年作工。(2)每星期至少應有連續36小時的休息,一切節日停止工作。(3)禁止廠主與藝徒私自締結契約,應制定保護藝徒的法律。(4)改良工人衛生,禁止16歲以下的青年作有妨害健康的工作。(5)男女工人待遇平等,女子在分娩期兩月中應停止工作,并須照常給發工資。
教育方面:(1)開展社會教育。社會主義的青年應為所在地方的青年無產階級組織俱樂部、學校、講演會,以發展他們的知識和社會覺悟,并發刊通俗的日報、月報、小冊子。對于青年農人亦應特別注意,又應使年長失學的青年受普通教育。(2)開展政治教育。社會主義的青年應宣傳社會主義于大多數青年無產階級。其方法或集會講演,或刊行出版物和小冊子,并特別講述中國政治情形及其他種種情形,以啟發并養成青年無產階級的政治覺悟及批評力。(3)開展學校教育。社會主義的青年應運動改革學校制度,使一般貧苦青年接受初步的科學教育,并極力運動建設普遍的義務教育和學生參加一切學務管理。
37.1922年5月通過的《青年工人農人生活狀況改良的議決案》指出中國青年工人農人的生活狀況是怎么樣的?要進行哪些改良?
答:這一時期,中國青年工人農人的生活狀況在教育方面可以說完全沒有改良。在經濟和待遇方面,普通工廠尤其是紡紗廠、絲廠、香煙廠、煤礦里為工價低廉起見,雇用多數男女童工,內中還有許多不滿10歲的童工,隨著大人做12小時以上的工作,若稍有疲倦的狀態或稍有錯誤,損失原料和工具,便受監工人的毒打。青年農人生活狀況雖然比都市的工人稍好,然因物價騰貴、地主兼并的結果,青年農人漸漸之由自種變為傭工的地位。傭工的工錢,青年比大人低,而做同樣的工作,牧童的工錢更低到每年不過一二元。
依據以上青年工人農人的生活狀況,必須改良之條件如下:(1)限定童工做工最低的年齡;(2)無論成年或未成年的男女工人農人,凡做同量的工作者,須得同量的工錢;(3)禁止一切監工人、工頭或師傅對于男女童工及學徒加以體罰;(4)限定童工及學徒作工最多的時間;(5)限定學徒出身最多的年限;(6)禁止學徒為師傅師娘私人服務;(7)改良工廠及店鋪有害童工或學徒衛生之事;(8)籌辦青年工人農人的義務教育;(9)爭得或設備特別關于青年工人農人的娛樂機關,如青年游戲場、青年俱樂部等。
38.1922年5月通過的《關于教育運動的議決案》包含哪些內容?
答:(1)開展青年工人和農人特殊教育的運動;(2)開展普遍的義務教育和免除學費的運動;(3)開展男女教育平等運動;(4)推動學生參加校務運動;(5)開展非基督教學生在基督教學校內的平等待遇運動;(6)開展統一國語和推行注音字母的運動。
39.《少年》是一種什么樣的刊物?主要涉及什么內容?
答:1922年8月1日,《少年》創刊于法國巴黎,陳延年任主編。這個刊物的主要任務是“傳播共產主義學理”,發表了馬克思的《歷史要走到無產階級專政》(《法蘭西內戰》的一部分)、列寧的《告少年》(即《青年團的任務》)等譯文,還刊登了共產國際和少共國際的文件和消息。法國巴黎是中國無政府主義思潮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同無政府主義思潮作斗爭,便成為《少年》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周恩來、趙世炎、陳延年等先后在《少年》上發表文章批判無政府主義。
40.《少年》改組為《赤光》后聚焦的內容是什么?其傳播效果如何?
答:隨著國內革命運動的迅速發展,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機關刊物《少年》于1924年2月改組為《赤光》。與《少年》比較起來,《赤光》更著重于揭露帝國主義列強和封建軍閥壓迫中國的黑暗事實,闡述當下中國革命的任務和方針,推動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用創刊者的話來說,就是“改理論的《少年》為實際的《赤光》”。它的印刷數量比《少年》多,發行范圍也比較廣。
41.如何理解1922年勞動立法運動的主要內容和意義?
答:1922年8月,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為了推動工人運動,趁北京直系軍閥政府進行恢復國會、制定憲法的欺騙宣傳之機,提出勞動者有權參加國家管理,有言論、集會、結社、罷工之自由權利,應規定合理工時、工資、勞動保護等制度,號召全國工會開展勞動立法運動。剛剛正式成立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帶領團員積極投入這場斗爭,廣大團員站在斗爭前列,一些團的基層組織負責人擔任了勞動組合書記部支部的領導工作,成為工人運動的領導者。
這一運動揭露了北京軍閥政府所謂“制憲”的騙局。勞動組合書記部提出的勞動立法條款,實際上成了當時全國各地工人罷工斗爭的綱領,它推動了工人運動的發展,提高了工人的政治覺悟。
42.20世紀20年代初期,中國人民面臨哪些突出問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對此采取了哪些行動?
答:20世紀20年代初期,中國人民面臨兩個突出問題:第一,西方列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在遠東卷土重來,加強對中國的經濟掠奪。第二,在西方列強操縱下,軍閥割據和軍閥混戰成為國內的嚴重問題。我們黨決定聯合相關革命力量,掀起一場“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大革命。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積極行動起來,配合中國共產黨實現國共合作,動員廣大青年投身于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潮流之中。
43.如何認識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的性質及特點?
答:為了團結留在法國的勤工儉學學生中的骨干,1922年6月下旬,趙世炎、周恩來等人分別代表旅法、旅德、旅比的中國先進學生在法國巴黎布倫森林中集會,經過8天討論,正式宣告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成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是旅歐勤工儉學學生中先進分子的革命組織,具有鮮明特點:第一,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的成員身處歐洲,在系統了解馬克思學說的完整體系和基本原理上,在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上,有比國內團員更深的理論修養;第二,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的成員較之國內的青年團員受到了更為廣泛、復雜的國際環境的陶冶和影響,能夠從更廣闊的視角來比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蘇俄之間的不同之處,因此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對共產主義事業有著更為深刻的了解;第三,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的組織更為嚴密,紀律更加嚴明。
44.如何認識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改名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過程?
答:1922年10月,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召開大會,決定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1月,這一決定獲得中共中央正式批準。1923年2月,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臨時代表大會在巴黎召開,討論改組問題。會議明確規定,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改名為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大會通過了《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章程》,改選了領導機構。
45.如何認識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性質和意義?
答: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在旅歐勤工儉學學生中建立的青年團組織,是青年團創建時期的重要組成部分。
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為青年團的早期建設提出過不少重要的意見,例如,針對當時有些團員對黨鬧獨立性的傾向,旅歐支部要求明文規定“青年團與共產黨的從屬關系”。為此,提議青年團中央執行委員會必須由黨選派青年黨員二人為其執行委員。它和黨的旅歐支部還為我們黨和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馬克思主義者和卓越的領導人。
46.中共三大通過的《青年運動議決案》主要內容是什么?
答:為了加強對青年運動的領導,中共三大通過了《青年運動議決案》。議決案首先指出,青年運動是黨的重要工作之一,對于社會主義青年團,黨應極力加以組織上和指導上之援助。根據全黨當時的政治斗爭任務和青年團自身現狀,《議決案》強調指出,青年團應以組織和教育青年工人為自己的重要工作。對于青年學生的宣傳工作,要從普通的文化宣傳進而為主義的宣傳,應引導青年學生從一般的學生運動發展成為反對軍閥、反對帝國主義的國民運動,應即開始從事對于各地農民運動的宣傳與調查工作。《議決案》最后號召社會主義青年團應根據黨的三大《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的內容,積極參加國民運動。
47.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時間、地點和主要內容分別是什么?
答:1923年8月20日至25日,社會主義青年團二大在南京召開。這次大會除了總結過去15個月的工作、修改團的章程、改選團中央的領導以外,著重討論了如何貫徹黨的統一戰線方針的問題,特別是要不要加入國民黨的問題。經過討論,大會完全擁護中共三大的決議,決定團員可以和共產黨員一樣,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大會還根據中共三大的指示,通過了關于青年工人運動、學生運動、農民運動、教育及宣傳、青年婦女運動等的決議案。大會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策略原則和中國的具體情況,制定了同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的方針,并通過了《關于青年運動議決案》,號召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根據中共三大會議精神積極參加國民運動。黨的這個議決案成為社會主義青年團二大一切決議的依據和基礎。
48.社會主義青年團二大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答:社會主義青年團二大最主要的成就在于它堅決地接受了黨的統一戰線的方針,并采取了與黨統一的步驟,保證了在統一戰線的政策方面與黨在思想上、行動上的完全一致。大會閉幕后不久,廣大團員就英勇地投入黨所領導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49.社會主義青年團二大通過有關決議對團的工作提出了哪些明確規范?
答:社會主義青年團二大通過有關決議,對團的工作提出明確的規范:教育工作是本團根本工作之一,以共產主義的原則和國民革命的理論教育青年工人、農民、學生群眾是本團最重大責任;教育青年應以向他們宣傳改良目前利益為起點(如青年工人、學徒之工作苦況:學生在學校的生活,他們所受的古典、機械和非政治的教育等),以此引導他們改造社會的思想,以至國民革命和共產主義的理論。在一些有關開展具體革命工作的決議中,還從為青年特殊利益奮斗出發進一步提出要通過有效的工作引導青年工人加入工會,在農村創辦農會,同時要求青年團員為青年工人、農民舉辦義務教育,引導學生關心社會、服務社會,帶領青年婦女參加爭取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斗爭。
50.社會主義青年團二大宣告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性質和任務是什么?
答:社會主義青年團二大宣言明確宣告: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是擁護青年利益的團體,中國的青年農民、工人、軍人、學生應當集合在他的旗幟下面,為他們的目前利益奮戰,并且與全國國民攜手合作,形成雄厚的國民革命勢力推倒帝國主義及軍閥的強權。
51.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的決定的內容是什么?
答:社會主義青年團二大堅決接受中共三大所確定的與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的方針,決定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大會指出,中共三大方針是“最合中國實際情形”“是中國目前革命的唯一道路”“本團愿努力協同中國共產黨誠實執行”。明確規定:本團團員加入國民黨,當受本團各級執行委員會之指揮;但本團之各級執行委員會,當受中國共產黨中央及其各級執行委員會對于團員加入國民黨問題之種種指揮;本團團員在國民黨中,應贊助中國共產黨黨員之主張,與其言語行動完全一致;本團應保存本團的獨立的嚴密組織。
52.什么會議首次用“決議案”的形式確定了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原則規定?
答:社會主義青年團二大對黨團關系問題作出明確的規定:青年團在政治上要完全服從共產黨的主張,同時要在工作和組織上保持一個獨立的團體,有完全自主權。這次會議首次用“決議案”的形式確定了共產黨領導青年團的原則規定。
53.社會主義青年團二屆二次擴大會議討論了哪些內容?
答:1924年3月22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二屆二次擴大會議在上海召開。會議聽取了中央局和地方代表的報告,討論通過了《中央局報告決議案》《關于團員的訓練及紀律決議案》《青年工人運動與農民運動的決議案》《學生運動決議案》《關于國民黨工作及態度決議案》《平民教育運動決議案》等16個決議案。會議決定取消社會主義青年團二大規定的“委員長”職務,對中央機構作了修改和補充。會議為加強團員的訓練及組織紀律,特規定“本團的組織是以民主主義的集中制為原則——下級機關絕對服從上級機關;少數絕對服從多數;下級機關對上級機關之命令有抗議權”“團員的言行必須絕對一致”,會議要求“盡力多介紹最革命最覺悟的青年農工分子加入本團”和在“學生會中設立團的小組”,并主持或督促國民黨青年部,使之成為“國民黨學生運動的中心”。
54.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如何幫助國民黨改組?
答:從1922年起,孫中山在總結了多次斗爭失敗的慘痛經驗,又經與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蘇俄政府代表越飛先后會談之后,下決心接受蘇聯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幫助,對國民黨進行改組。在此期間,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分別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執行同國民黨合作的方針,幫助國民黨改組。經過充分準備,1924年1月,由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新的黨綱和組織原則,保證了改組工作的順利進行。此后,中國共產黨大多數干部、黨員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大多數團員加入了國民黨。經過他們同進步的國民黨人的共同努力,國民黨很快成為群眾性的革命組織,在大革命的前期和中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55.《中國青年》是如何創刊的?創刊任務是什么?
答:社會主義青年團二大后,惲代英與鄧中夏等開始籌備創辦團中央的機關刊物,并于1923年10月在上海正式創辦《中國青年》,作為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的機關刊物(團的三大后,它又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的機關刊物),惲代英任主編。《中國青年》創刊之時,正值廣大青年在中國社會這間“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鐵房子里碰撞之際,廣大青年“常常苦于不知道應當怎樣做事,以及他們做的事不知應當怎樣改良”,正是“為青年的這種需要,供給他們一種忠實的友誼的刊物”,才創辦了《中國青年》。《中國青年》的任務是引導一般青年“到活動的路上”“到強健的路上”“到切實的路上”。
56.《中國青年》傳播的內容有哪些?是如何成為青年前進中的“良師益友”的?
答:《中國青年》自創刊以來就一直在黨的領導下,以共產主義原則和國民革命理論教育青年工人、農民、學生群眾為指導思想,以“為革命的青年作革命的指導”為歷史使命,在廣大青年群眾中積極熱情地傳播馬列主義的基本觀點,向讀者推薦介紹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專門開辟“列寧紀念特號”“十月革命專刊”“蘇聯革命紀念特刊”。廣泛宣傳中國共產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探求中國革命的基本理論。以馬列主義觀點回答和解決了當時革命運動和青年運動中的很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動員和鼓舞青年群眾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中國青年》也因此成為傳播馬列主義的重要陣地和一所共產主義的大學校。每當一場大規模的斗爭高潮興起之際,《中國青年》就發表大量文章,推動斗爭向縱深發展。正是由于《中國青年》緊密結合中國革命實際和青年實際,因此深深贏得了廣大青年團員的歡迎,成為青年人前進中的“良師益友”、斗爭中的“精神食糧”,教育和培養了一代革命青年,推動了青年運動的發展。
57.什么是廢約運動?
答:廢約運動主要是指1924年爆發的廢除帝國主義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不平等條約的群眾運動。1924年5月,《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正式簽訂。協定規定廢除帝俄時代與中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取消治外法權和領事裁判權、取消中東鐵路除商務外的一切特權等。中蘇協定的簽訂大大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全國迅速掀起了一場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的運動。7月,北京學生聯合會等50余個團體聯合組成反帝國主義運動大同盟;北京專科以上八校教職工聯席會議發表宣言,要求取消一切不平等條約;上海機器工人俱樂部等30余個團體也發表了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宣言。8月,上海學生聯合會總會等30余個團體組成廢約運動大同盟,并于9月3日至9日發起了全國性的反帝國主義運動周,全國各地召開了群眾大會。
58.國民會議運動的主要內容及作用是什么?
答:中國共產黨為揭露帝國主義和軍閥政府分裂中國的新陰謀,1924年11月,在《第四次對于時局的主張》中再次號召召開國民會議,制定憲法,爭取建立民主共和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機關刊物《中國青年》也發表文章,號召青年積極參加這個運動。這一號召得到全國人民的熱烈響應,各地先后成立了“國民會議促成會”,擁護國民會議的召開,形成了反對軍閥的民主運動。1925年3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主持下,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以與“善后會議”相對立。這一運動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一場重要的反帝反封建運動,對揭露帝國主義和軍閥政府的反動面目、動員人民參加革命斗爭起了積極作用。
59.在反對國民黨右派勢力的斗爭中,青年團做了哪些努力?
答:在反對國民黨右派勢力的斗爭中,青年團不僅在理論上對國民黨右派進行了猛烈抨擊,而且在組織上也采取了積極的策略,以確保與右派勢力爭奪青年運動領導權斗爭的勝利。在有右派勢力的地方,青年團采取措施加緊鞏固團的基層組織和進行反對右派勢力的宣傳工作;在右派勢力已經形成組織力量的地方如上海、廣東、四川等地,青年團組織一方面加緊思想斗爭,縮小右派勢力的影響,另一方面用運動統一戰線的策略去爭取他們的群眾,如在上海,團組織指示上海學聯有意識地團結吸收了一部分右派分子參加學聯,以便開展工作。這一斗爭策略,有利于青年團開展工作。
60.惲代英提出的做一個宣傳家的六個方法具體指什么?
答:我們黨早期著名理論家惲代英在革命高潮中撰文指出:“我們怎樣改造世界呢?我們靠宣傳的工作;靠一張嘴、一支筆,宣傳那些應當要求改造世界的人起來學我們一同改造世界。”[1]進而他提出做一個宣傳家的六個方法。
第一,“要有一個堅強的信念”“只要你能說明理由,解釋疑惑,群眾一定能夠接受你的宣傳”。第二,“須對于所要宣傳的理論,自己先有充分的明了,而且對于一切反對理由要都能夠答辯”。第三,態度要謙和,“要表示出來你自己很有把握”“但不可驕傲夸大,惹起被宣傳人的反感”。第四,要注意說話的語速,“不要說得太快”,每一句、每一個字都要說清楚,要用極普通易懂的話傳述意思。第五,要貼近生活,要從被宣傳人的“生活中找你說話的材料,找那些可以證明你所說理由的例子,而且利用他生活中常要聽見的土話或其他流行的術語說明你的意思”。第六,對于反對者或為難者,要心平氣和地解釋,并指出反對理由的錯誤。[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