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救天下還是救大明
- 還山圖
- 陳兵止戈
- 2310字
- 2024-12-06 18:55:00
陳澈從府衙后面的世子府出來后,喚來了方唐鏡,在城中四處巡視。
肇慶府古時又稱端州,府衙駐所在高要縣,中間西江穿城而過,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宋徽宗趙佶登基前曾封端王,端州成了他的封爵地,宋政和八年(1118年),宋徽宗親書“肇慶府”三字賜予肇慶,“肇慶”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宋名臣包拯曾在此任職三年,任內興建州衙、星巖書院、豐濟糧倉等,同時教導民眾打井開渠筑塘。
大明嘉靖年間至今,肇慶府是兩廣總督府駐地,也是廣東、廣西兩省的政治、軍事中心。
現在的大明皇帝朱由榔,十三年前就是在這里稱帝建立永歷政權的。
所以,肇慶府對大明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陳澈占領肇慶府后,新興、封川、開建三縣立即反正歸明。
同時,陳澈占領肇慶府對清廷也產生了非常大的震動,尚可喜立即派新寧參將葛鵬領一萬人、三水參將韋勁松領五千人合圍肇慶府,想將陳澈勢力扼殺于此。
“可惜了,當時只想著抓肇慶府府衙的人,讓兩廣總督府的人跑了!”陳澈在肇慶府轉了一圈,心中有些遺憾。
說起來,時任偽清兩廣總督李西鳳也是個大人物,他是廣寧人,本籍甘肅涼州,其父親是明朝總兵李維新。
他早年以諸生身份降后金大汗皇太極,值文館,八旗漢軍制定后,隸鑲紅旗。
清軍入關后,歷任山東東昌道、上荊南道、安徽巡撫、廣西巡撫。
1650年,與尚可喜、耿繼茂合軍,克雷州、廉州。
1653年,敗大明晉王李定國于龍頂崗,以功晉兵部右侍郎。
1658年,加兵部尚書,總督兩廣。
據哨探回報,李西鳳這次是順西江而下逃到了廣州。
陳澈轉完城內,正想往城東而去,看看羚羊山史文龍的布防,周靜安派人來稟報,說是大牢中有一個叫陳奇略的人求見。
“陳奇略,快告訴周府丞,把陳將軍送到府衙!方唐鏡,快,我們去府衙見陳將軍。”
陳澈對這個名字并不陌生,知道這人是明末抗清將領,曾起兵配合李晉王兩次攻打廣東,可惜都失敗了。
三年前,清軍攻打文安城,陳奇略曾派水師救援,攻打下川島,與清軍大戰七日,以西洋船只殺數百人,將清軍殺敗,解了文安城海上之圍。
后來輾轉去了廣西的上思州,攻打上思州周邊清軍,令清軍很是頭疼。
永歷十三年三月,也就是今年三月,廣西發生饑荒,清軍趁機攻打上思州。
陳奇略部士卒饑疲,力戰半月,部將大明錦衣衛葉英、欽州知州陳首功、總兵閻永德等數十人戰死,士卒無一人投降。
他本人被執送肇慶關押,尚可喜、耿繼茂優待他,想勸他投降,但他拒不投降,前世時空,他后來被尚可喜殺害。
三年前,陳奇略從海上救了文安城,三年后,陳澈攻下肇慶府,從陸上救了陳奇略。
很快,陳澈回到了府衙,周靜安也帶著陳奇略到了府衙大堂。
“陳將軍,久仰!”陳澈看到陳奇略進來后,立即起身,朝著雖被關押許久但仍然一身凜然正氣的陳奇略拱了拱手道。
“陳總兵果然少年英雄!”陳奇略親眼見到攻下肇慶府的陳澈,見對方只有十八九歲,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過了好一會兒才回過神來拱手回禮。
“陳將軍忠心為國,實在令人敬佩,快請坐,咱們坐下來說。”陳澈道。
“好。”陳奇略點頭,依言坐了下來。
兩人寒暄了一陣,互相稱贊了對方一番,隨后陳奇略看了看陳澈左右的周靜安、方唐鏡,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周府丞,方營長,你們先下去,命人準備好陳將軍的午飯。”
陳澈明白陳奇略有話想單獨對自己說,對周靜安和已提拔為營長的方唐鏡說道。
“遵令!”周靜安和方唐鏡依令退出了府衙大堂。
“陳將軍,有何事,直說無妨。”等左右無人后,陳澈問道。
“陳總兵,那我就直說了。”
陳奇略點點頭,接著用銳利的目光盯著陳澈道:
“我來府衙的途中,聽說了陳總兵的英雄事跡,對陳總兵佩服得五體投地。
但有一事不明白,陳總兵出自文安城唐王和王都督屬下,是大明的屬民,為什么擅改軍制,不自稱大明總兵,卻稱什么師長、團長?”
“呃,這個,我改軍制,自然是為了提升軍力,更好地打敗韃子。”
陳奇略說得委婉,實際上相當于質問陳澈,為什么要脫明自立,陳澈沒有防備,略有些敷衍地回答。
“打完韃子之后呢?”陳奇略步步緊逼,接著追問道。
“那,自然是恢復漢家河山,建朝改元。”
陳澈想了想,這事也遮掩不了,索性大大方方地承認道。
“陳師長果然有大志向,我原本還以為陳師長是大明的忠臣,現在看來,卻是大明的叛臣。”
陳奇略銳利的眼神撤去,一副大失所望的樣子,對陳澈的稱呼也有了饑笑之意。
“陳將軍,你可聽說過顧寧人在《日知錄》中記載的一句話。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如果大順代明,明亡其國,我若為大明肉食者,自然要想方設法圖謀復國。
但我并非大明肉食者,而是一介草民,大順代明,其實與我草民無關。
但如今,韃子入關,神州大地幾已陸沉,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庚寅之劫之事不勝枚舉。
按照顧寧人的話,天下已亡,我雖為一介草民,天下興亡也與我有關,所以我必須起兵恢復天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一介草民尚且如此,但大明皇帝呢?
當此天下將亡之時,大明皇帝兩出廣東,棄我廣東軍民如草芥,如今更已避難海外,棄天下于不顧。
更何況,文安城王都督為據城自守,將我文村本家成年男子全部殺害。
你說,如果你是我,你是救天下還是救大明?”
“這……”
這下輪到陳奇略無言以對,因為他也是廣東人,心里對“走天子”永歷帝遺棄華夏尤其是廣東也頗有怨言。
如果當年永歷帝也像隆武帝那樣,有平復天下的決心和御駕親征的勇氣,再加上廣東軍民的團結一致和富足的錢糧支持,大明何至于淪落到今天這步田地?
說實話,從“走天子”兩次離開廣東的那天起,廣東軍民就已寒了心,而從“走天子”離開華夏進入緬甸的那天起,西南、嶺南、東南、夔東仍在頑強抵抗清軍的大明軍民就寒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