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明的歷史(十):東亞的開國
- (日)波多野善大編著
- 1318字
- 2022-05-23 10:42:31
清朝體制的衰落
在中國,17世紀末,鄭氏降清,清朝實現了統一。從此時起至18世紀末這百余年間的商業發展,也讓清朝體制出現了裂痕。
中國從很早開始就是由官僚統治國家。隨著貨幣經濟的發展,官僚的生活需要貨幣,最早從15世紀中期(明正統年間)起,政府開始以征收銀兩的形式征收租稅。日本因征收大米為租稅,所以武士受到商人壓制,而中國征收租稅時收取銀兩,農民不管愿不愿意都需要和商人維持關系,他們因此受到商人壓制,土地漸漸集中到商人手中。
明末實行“一條鞭法”,將土地稅(地賦)和成年男子所要繳納的人頭稅(丁賦)等諸多稅目合在一起,根據持有的土地數量征收相應數額的白銀。清代康熙末年(18世紀初),清朝政府將當時全國丁賦的總額與人丁數量的增減分離,從此以后丁賦的總額固定了下來,政府將這部分固定的丁賦與地賦合并,按照土地所有的額度征收租稅。這便是“地丁銀”,是清朝政府最重要的財政來源。通過征收地丁銀,政府的收入大體穩定,但是農民卻要不分豐年荒年,賣掉所收獲的糧食來繳納一定額度的銀稅。一些小土地所有者為了籌集稅金,不得不將土地作為抵押,向商人或當鋪借錢,他們漸漸失去土地成為無產農民,大量的土地集中到商人手中。

清代的銀塊(右為50兩,左為10兩。光緒年間江西省鑄造)
在中國,那些蠶食國庫、收受賄賂的官僚積蓄了最多的財富,他們還通過經營以他人名義開辦的商店、當鋪等,手里掌握著大量土地。
農民因有著現金的需求,所以大量種植棉花、苧麻、煙草、蓼藍、油菜、茶葉等經濟作物,制成棉線、棉織品、麻線、麻織品、絲線、絲織品、茶葉等產品。這些產業開始興盛,絲線、絲綢、棉織品、茶葉成為重要的出口商品。
在日本的幕藩體制下,農民雖被武士榨取,但武士并不想破壞支撐其生活的農村,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商人肆意剝削農民。但在中國,商人的活動是被放任不管的,所以商人的勢力滲透進農村,伴隨著人口增加,農村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貧民數量激增。這在華中、華南那些土地生產力比較高的大米種植地帶尤其嚴重。
由于商人剝削而出現的無產化現象不僅發生在農村。那些支撐清朝政權的八旗兵也非常窮困,對他們的救濟是清朝政府的一大頭痛問題。
如果像英國那樣發展工業,開拓殖民地,那么農民無產化問題可以通過工廠勞動者或移民的方式加以消解。但在中國,工業發展遠不足以消弭由商業帶來的農村解體問題,無產化的農民要么搬到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甘肅、內蒙古等國內的偏遠地區居住,要么偷渡到南洋,依靠偷盜、搶掠、走私鴉片和鹽等反體制活動謀生。這些人相互幫扶,通常會模仿家族結構組建起上下秩序森嚴的秘密結社。其中比較典型的有華南的天地會、長江流域的哥老會、華北的白蓮會。
其中,白蓮會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2世紀的宋代。自元末14世紀以來,白蓮教與彌勒信仰結合,成為一種消災祈福的民間宗教,在河南和山東等地擁有一定勢力。后來,白蓮教在流入湖北、陜西、四川三省交界處的山區移民中廣泛傳播,清朝政府將之作為邪教加以打壓,這引發了教徒叛亂。平定這場叛亂需要九年之久,而僅靠清朝正規軍八旗、綠營遠遠不夠,為此政府組建了大量的農民臨時部隊(鄉勇),終于平定了叛亂。這正是貨幣經濟發展之后清朝體制開始不能很好運轉的表征。
①農民反封建起義的泛稱?!g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