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明的歷史(十):東亞的開國
- (日)波多野善大編著
- 919字
- 2022-05-23 10:42:30
中國鎖國
在16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的中國,那些觸犯明朝禁海令從事秘密貿易的中日兩國海盜商人經常出沒于中國南部的沿海地帶,惹惱了中國當局。在他們被鎮壓下去后,1567年,除渡航日本外,海禁得到解除。但是中日兩國間的秘密貿易仍然持續著。明清交替之際,抵抗清朝的鄭芝龍是與平戶通商的秘密貿易者的首領,他和日本女子結婚并生下了鄭成功,此事廣為人知。鄭成功趕走了熱蘭遮城的荷蘭人,并以臺灣為根據地,持續對抗荷蘭援助下的清朝。為此清朝于1661年發布了遷界令——東南沿海的居民內遷50里,禁止了海上貿易。隨著鄭氏最后降清,遷界令也于1683年廢止。
雖然荷蘭時不時會向清朝派遣使節,也幫助清朝平定了鄭氏,但由于葡萄牙從中干擾,清朝只允許荷蘭進行八年一次的朝貢。
英國起初也在果阿葡萄牙官廳的許可下,派了貿易船去往中國,并于1637年抵達澳門,但遭到當地葡萄牙人的阻撓,于是獨自進入廣州開展貿易。之后又由于葡萄牙的干擾,英國在廣州的通商也失敗了。1670年以后,英國便利用清朝和鄭氏之間的抗爭,在廈門和臺灣一帶從事貿易。
遷界令雖于1683年解除,但對外貿易真正放開卻是在1685年,葡萄牙和英國船只可以在廣州、廈門、寧波等地開展交易。但到了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對外貿易被限制在廣州進行。這一方面是廣州海關官吏和貿易商人賄賂清朝中央的結果,另一方面,對清朝當局而言,將貿易限定在一個港口也有利于監視外國人活動。當然,廣州僅是清朝與英國等歐洲國家開展貿易的港口,此外清朝還與藩屬國開展朝貢貿易,與俄羅斯則通過外蒙古北境的貿易城市或在北京進行貿易。
另一方面,針對中國人的海外活動,清政府已于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下令禁止航海至菲律賓、爪哇一帶,允許居住海外的華僑三年以內歸國,但到了1727年(雍正五年),華僑歸國一律遭到禁止。不過秘密渡海從未中斷。
總之,在18世紀中期以前的中國,外國勢力在清朝政權之下受到了嚴格的限制。盡管中國的天主教因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以上帝為“天”,采取承認祖先崇拜的傳教策略而獲得了成功,但到了清代,卻被多明我會的神父視為異端加以攻擊。羅馬教皇也對此下了禁令。此外,神父干涉中國內政招致了清朝皇帝和官僚的反感,在雍正帝即位后,傳教士被流放至澳門。天主教雖因此走向衰落,秘密傳教活動卻仍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