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明的歷史(十):東亞的開國
- (日)波多野善大編著
- 8字
- 2022-05-23 10:42:30
第三章
東亞的鎖國
日本鎖國
德川家康許可荷蘭、英國在日本開展貿易,原本是為了壓制葡萄牙的貿易壟斷以及以此為媒介的宗教和政治上的勢力滲透。因此,與荷蘭、英國的貿易開始后,家康對待葡萄牙和天主教的態度也就不可避免發生了轉變。
起初,傳教士們極力考慮日本的風俗習慣而采取了極為謹慎的態度來傳教,但之后卻出現了信徒破壞寺院、神社的現象。此外,葡萄牙商人還奴役貧民子女,將他們作為奴隸運送到南洋。
早前,豐臣秀吉統一戰國接近尾聲時,對切支丹大名發揮影響力的天主教就已開始成為障礙。1587年,征服島津氏的豐臣秀吉下令驅逐傳教士,并于次年沒收了長崎的教會領地,將其收為直轄地。不過由于豐臣秀吉依然獎勵海外貿易,這個驅逐令有些有名無實。但在16世紀末,長崎發生了將來自西班牙的方濟各會傳教士與信徒26人處刑的事件。
因為海外貿易,繼豐臣秀吉之后的德川家康也對傳教持著寬容態度,全國的天主教徒一時間達到數十萬。
然而,與荷蘭、英國的貿易開始后,德川家康逐漸對與傳教結合在一起的葡萄牙人開展的貿易采取嚴格的政策。1604年(慶長九年),德川家康將京都、堺(大阪南部)、長崎三個城市有實力的商人召集起來,制定了“絲割符”,由“絲割符”商人一并采購葡萄牙人最為重要的輸入日本的商品——中國生絲,之后再在幕府和“絲割符”商人間進行分配,然后出售(這是因為之前葡萄牙輸入的生絲一半以上都是由日本天主教徒銷售的,這成為耶穌會的活動基金)。接著,德川家康在1613年(慶長十八年)許可英國通商活動后不久便禁止天主教。為抗議該禁令,長崎發生了規模達數千人的游行活動。對此,德川家康將長崎的教會一舉消滅,將傳教士和信徒驅趕到了澳門和馬尼拉。
德川家康在消滅豐臣家族后的第二年(1616年)便去世。此后,為了穩固政權,江戶幕府對天主教徒采取了嚴苛的搜捕和殘暴的迫害政策。
盡管如此,為了從根本上斷絕傳教士活動,幕府依然無論如何都要采取限制貿易的措施。1633年(寬永十年),幕府開始禁止日本人去海外活動,也禁止那些居住在海外的日本人歸國。1635年,幕府又將貿易地點限制在長崎,并于次年建立出島,將葡萄牙人隔離于此。那些與葡萄牙人通婚的日本人以及出生的混血兒被流放到澳門。接著,幕府動用大量兵力,在荷蘭船只炮火的幫助下平息了有大量天主教徒參與的島原之亂(1637—1638年)。次年(1639年),幕府便開始禁止葡萄牙人通商。1641年(寬永十八年),幕府將平戶的荷蘭商館遷至長崎出島進行隔離,將對外貿易對象限制為荷蘭和中國。中國人雖暫時享有貿易自由的權限,但逐漸也受到了限制。1689年(元祿二年),長崎建立唐人屋敷將中國人隔離在內。此后歷時百余年的鎖國體制就這樣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