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成事的人,都能扛事兒
- 小川叔
- 14字
- 2022-05-26 15:02:35
CHAPTER 02 要想活下來,就得能扛事兒
職場新人快速定位手冊
你如果找準了方向,就會明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么。如果你在進入一家公司前就已經做足功課,試錯的成本就會明顯降低,反之,你很可能會走很多彎路。
入職后你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所在的部門是核心部門嗎?
什么是核心部門?以銷售成交為導向的公司,銷售部或市場部是核心部門;以產品為導向的公司,研發部是核心部門。
你進入的是什么部門?技術部門,業務部門,還是職能部門?
你可能會說:“川叔,我一個新人,想這么多干嗎?就算我知道了,領導還能讓我自己挑部門嗎?”
一個公司乃至一個行業都會有核心部門,你要判斷出自己所處的位置,并搞清楚自己所在的部門與核心部門的關聯度,這樣才能避免一旦公司資金吃緊,你或者你所在的整個部門被裁掉的可能。
具有危機意識,是升職的前提。滿足現狀很容易麻痹大意。人一旦養成習慣,就會受困于習慣,再想轉變則難上加難。我們要把功課做在前面,有意識、有目的地去了解現狀,總好過之后被生活推著走,不得不改變。
之前我們集團有兩個網管,主要工作內容就是修電腦、維護網絡和系統,外帶打打雜。其中一個網管比較資深,做事認真、踏實。公司準備搬家,他被委派負責新辦公室的裝修工作。
坦白說,讓一個搞技術的去做這種事,壓力肯定會很大。他原本的職位是支持系統里最邊緣化的,現在他接了這么大一個活兒,誰都調動不了,只能自己多做一些。裝修工程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他好幾個晚上都沒回家,守在沒裝修好的辦公室。
他的表現,直屬領導看在眼里,董事長和副總裁也看在眼里。后來項目公司有一個辦公室主任的職位空出來,集團的人力資源部就找他談話,調他過去做辦公室主任。他也沒有怨言,欣然接下了。
他調走不久,原本的網絡支持部門就被新增的運營部門頂替了,而另外一位網管還沒來得及轉型就被裁掉了。
你要認清你所在的位置,盡量靠近核心部門,因為離核心部門越近就越安全。
你如果是一個職場新人,就要利用一切機會,各種工作來者不拒,這樣才有更多轉型的可能。你能否得到機會的垂青,還在于你能否發現自己所擅長的事,展現自己的特長標簽。
說到標簽,很多同學可能會說:“我覺得自己沒什么擅長的呀,沒標簽,我怎么找?”如果我們換成第一印象呢?你希望給別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名字不是你的標簽,因為你叫什么對同事來說無所謂。重要的是,你的名字被提起時會和什么關鍵詞聯系在一起。
你是靠譜的,熱心的,開朗的,干勁兒十足的,還是只愛抱怨,發牢騷,打聽八卦的?或者你是一個很笨,做事很拖拉,容易拖后腿的人?
改變第一印象很難,就是因為難,是不是更應該時刻提醒自己注意,你的關聯標簽是什么?
也許你會說:“那我是不是在當騙子啊?”
當然不是,你只是在把你最擅長的一面放大而已。
比如,你的能力一般,但是你是最熱情的,那就麻煩你在閑散時間收起你的八卦之心,閉嘴吞下你的抱怨。
比如,你做事不是最快的,但卻是最認真的,凡事你都要仔細檢查三次,做到萬無一失,踏實靠譜,那就收起你熬夜加班的小矯情,更不要想著在朋友圈曬個加班到幾點的自拍,博取同情。
除了找到你自己的關鍵詞,你還要為這個關鍵詞做點兒什么。
沒錯,人的確都是360度多面的,但是對領導和同事來說,他們對你的印象可能只有一個關鍵詞,你希望那個詞是什么?你希望它是什么,就應該強化它,并且不斷努力塑造它,這樣它才名副其實,不是嗎?
與此同時,你要虛化你的那些負能量,在你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你展現這些給誰看?別人聽到你的抱怨,看到你的辛苦,是會為你鼓掌,還是會為你加分呢?充其量你只會獲得一句“辛苦了”,但你要的是這個嗎?你要的不是“辛苦了”,而是“你真棒”吧。你要想得到這樣的贊美,就得拿出擔得起的付出。
認清位置,努力靠近核心部門。找到自己所擅長的,展現自己的標簽。用標簽強化自己的能力,能力越強,人就越容易被機會看到,而被機會垂青就會催生更多的能力。
說了這么多,如果你嘗試去做了,也做到了,是不是就一定會一帆風順了呢?未必。
職場上雖然沒有什么秘籍寶典,但有一些成長的方法可以借鑒。接下來我要分享的四條成長之路,只是我自己實踐經驗的總結,希望你借鑒的只是其中的思路,而不是完全拷貝方法。
成長之路1:模仿成長
什么時候你覺得自己需要模仿成長?當你覺得自信心特別不足,甚至嚴重下降的時候。
我做領導帶團隊的第二年,特別辛苦,受到下屬的質疑和挑戰,我無法搞定,第一次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老孫那時候是我們的總經理,不論是待人接物方面,還是帶領團隊方面,我都特別崇拜他。當時我非常想像他一樣,既平易近人,又極富領導魅力,被下屬尊重。我想向他請教,但我倆沒什么私交,而且這個問題很空泛,我不知道該怎么開口。
模仿老孫,是我無意中想到的。當時我想,都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會看得更遠,既然我身邊已經有一個現成的例子,而且我還這么崇拜他,那我為什么不能向他學習呢?雖然我現在的段位不高,但從一點一滴的模仿做起總可以吧。
老孫特別愛喝茶、信佛、懂養生。我開始學他的樣子,買茶具,請幾本佛經,看養生的書。有一次,他路過我的工位時發現我在喝茶,就很詫異地問我喜歡喝什么茶。我只能實話實說,自己還是個新手,不太懂茶,最近才開始喜歡上茶,現在喝的是綠茶,因為覺得最近自己上火了,所以喝點兒綠茶降降火。
老孫說:“這都秋分了,別喝太寒的茶了。我那兒有白茶,消炎又降火。你如果想喝,一會兒就去我那兒拿?!?/p>
就這樣,我和老孫因為茶的事兒近了一步。之后,他每次喝茶都會帶上我,發現我也喜歡佛經,就講一些他去禪修的事情給我聽。
現在想想,我當初本來打算先學個皮毛,沒承想,這卻讓我們之間的關系近了一步,算是歪打正著吧。
模仿這件事很容易讓被模仿者有一種“我們價值觀相似”的感覺,從而在心理上多了幾分親近,使模仿者更容易獲得進一步學習和交流的機會。
有人總是吵著說要認識一些業界大咖。你加了大咖的微信,這不叫認識。你想讓大咖認識你,可以先從模仿大咖開始。如果大咖一天更新一篇文章,你可以模仿大咖這么做,之后遇到問題時拿出這些成績去問,總好過你啥都沒做直接取經更容易讓人信服,效果更好些。
成長之路2:讀書成長
關于讀書這件事,年輕的朋友一定要糾正一個錯誤:讀書這件事不是畢業后就結束了,而是終身的。
我們在大學里學到的專業知識,實際應用時遠遠不夠。因此,畢業后我們要及時補充專業知識,這不是要求,是需求。我們今天說的讀書成長,并不包括專業知識的補充和技能的提升。
我們說的讀書成長這件事,是指你畢業后在補充專業知識和提升技能的同時,還要做好本專業的延伸閱讀,以及和這個專業相關的知識的了解。再進一步,自我測評自己的知識結構,發現漏洞,及時補充和完善。
讀書,一部分是為了學習,而更大一部分是為了搭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這就好比一個人的四肢要協調發展一樣,一旦偏科嚴重就容易畸形。比如過分注意業務能力的補充,溝通能力跟不上,這不但會影響你與別人的合作,而且會影響日后升職帶團隊。
如果你把所有的目光都放在追求工資上,不增強抗壓性,不做好成長路徑的建設,就會導致財富滿足后的無力感,承受不了重壓而心理防線崩潰的結果。
以上這段總結看似簡單,川叔卻用了7年才明白。
當年我來到北京后,頻繁地換工作。這不但讓我沒有時間去深挖和學習,而且讓我一直都處于急急火火的狀態,生怕被甩下。
那段日子,我身心俱疲。直到后來我還完外債,修正自己的交友模式,調整自己的知識儲備時,我才發現我讀得最多的,除了專業書,就是小說,品類單一得可怕。
于是我開始有計劃地豐富自己讀書的品類,從名人傳記到團隊帶領,從早年不知道如何區分書的好壞,到逐漸有了自己的標準,讀適合自己路子的書。這些都需要一一探索和修正。
讀書會完善你的理論知識,而實踐卻是成長之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環。你只要去做,就會面臨接下來的成長路線。
成長之路3:犯錯成長
有實踐就一定會犯錯,有時候一次印象深刻的錯誤,抵得上10次贊美。因為別人贊美你,只會使你看到自己的成績,而犯錯會使你第一時間發現自己的不足。
我曾經犯過一次較大的錯誤。當時我剛入職一家公司,還是新人,所以急于表現自己。在一場500人規模的培訓活動中,我負責準備工作。在那之前我已經做了好幾次類似的活動,算是輕車熟路。但是因為人手有限,再加上大家都略顯疲憊,很多事情都需要我親力親為。忙中出亂,由于我的一時疏忽,遺漏了一個最重要的道具。
當時董事長在現場,活動還有5分鐘就要開始了,我嚇蒙了,不知道怎么補救。當董事長追究責任問起來的時候,周圍幾個高管都望向我。我知道逃避是不可能的,我的上司這時候不可能替我背鍋,犯了錯就要承擔責任。于是我哆嗦著站起來說:“這是我的責任?!?/p>
老板看了看我沒說話,用了一分鐘想出一個替代的辦法,這件事算平穩過去了。
為此,我做了深刻的自我檢討。從那以后,由我負責的所有活動,不但有流程表,還有物料清單及人物聯絡單。
我很慶幸,那次我遇到的是一個解決當下問題的領導。如果當時遇到的是一個脾氣暴躁或者不依不饒的領導,我會怎么辦呢?我不知道。大概不論對方罵我什么,我都只能忍著吧。
新人犯錯是正常的事,被罵被教訓也是正常的。沒有接受過震撼教育,你的印象就不會深刻。關鍵是,挨罵后你要去總結,下一次規避錯誤,這樣你才沒白挨罵。
員工犯了任何錯誤,最終買單的都是企業和組織。從這個角度去想,被罵后你就沒那么傷心了。
成長之路4:等待成長
這是川叔總結的成長之路的最后一點。
當你在職場上經歷了以上種種歷練后,你逐漸覺得工作游刃有余了,但焦慮隨之而來。你可能會覺得,你每天都在做重復的工作,你的工作熱情開始下降,你甚至懷疑自己到了職業瓶頸期。
千萬不要自己嚇自己,任何成長都需要一個過程。游戲人物需要不斷打怪才能升級,我們也一樣。
從未知到已知很容易,從已知到熟練、從熟練到優秀很難。怎么把你覺得重復的工作做出點兒意思,這不是工作或者方法的問題,而是你自己的問題。
川叔一年做了50場演講,走了6座城市,你說這些演講里有沒有重復的主題?肯定有。怎樣才能讓重復變得沒那么單調和無聊?你需要自己設定主題,不斷給自己提出新的、好玩的要求。
起初做演講的時候,我完全沒有經驗,全靠一身蠻力在拼;做了3次之后就會總結經驗,提升技巧;15次之后就容易陷入麻木的狀態。這時候我需要更改開場方法,增設和刪減環節。比如,演講開始的時候做一個小調查,觀察一下大一大二學生關注的側重點,和大三大四學生關注的側重點有什么不同。
如果今天針對大三大四學生講一個小時,我要重點突出什么內容,他們會更感興趣,互動性更強?我還有沒有其他可以提升自己的方法?下一次我如果遇到同樣的情況,如何在現場調整演講節奏和主題?
你看,我根據現場的具體情況調整一下,就不會有重復的單調感了,反而覺得每一次演講都是全新的挑戰。能在乏味的重復里找到屬于你的成長樂趣,才是你的智慧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