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3.5 水生態功能退化

1)湖泊與濕地減少

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國有142個面積大于10平方千米的湖泊萎縮,全國湖泊總面積676萬公頃,減少95.74萬公頃,占萎縮前湖泊總面積的12.4%,蓄水量減少6.5%。“百湖之城”的武漢,成為“失湖之城”(圖4.16)。

圖4.16 “百湖之城”的武漢,成為“失湖之城”

圖片來源: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2017年3月

自然濕地的萎縮情況更嚴重。根據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全國濕地總面積5360.26萬公頃,與第一次調查比較,濕地面積減少了339.63萬公頃,減少8.82%。自然濕地減少337.62萬公頃,減少9.93%(圖4.17)。

圖4.17 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

注:同口徑指兩次調查的方法和范圍一致

以武漢為例,武漢歷代水系的湖泊和濕地分布面積不斷縮減。圖4.18展示了從唐宋時期到21世紀武漢湖泊濕地的變遷(藍色為湖泊、濕地,白色為陸地)。

圖4.18 武漢歷代水系圖:藍色為湖泊、濕地,白色為陸地

2)城市水體面積減少加劇內澇災害

城市社區、交通、工廠等發展侵占原有的蓄澇池塘和排澇水渠,使城市水體不斷減少,并打亂了原來天然河道的排水走向,加劇了城市排澇的壓力。在汛期,江河水位或潮位高漲,雨洪無法自排,城內水體又無法調蓄,加重了城市洪澇災害。

據統計資料表明,我國某城市水庫水體面積2015年較前一年同期減少28%(圖4.19)。該水體面積變化是我國部分地區城市化建設影響的縮影。

圖4.19 我國某城市水庫水體面積變化遙感監測圖

我國部分城市水生態失衡,城市湖泊濕地面積削減等綜合因素造成城市內澇頻發,損失慘重。同時,內澇引發城市水體污染,也加劇城市水環境的壓力。改善水環境質量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城市環境問題之一。

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以洪澇、滑坡災害為主,干旱、冰雹、臺風、地震、崩塌、泥石流等災害也均有不同程度發生。但是,對于城市的影響主要呈現特點仍然是暴雨洪澇集中發生且災情嚴重(圖4.20)。

圖4.20 近年來,我國城市主要呈現暴雨洪澇集中發生且災情嚴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佳木斯市| 循化| 青铜峡市| 南昌县| 奉贤区| 杭锦后旗| 津南区| 玉门市| 丰都县| 文登市| 阿克陶县| 南部县| 海南省| 南投县| 丹寨县| 信丰县| 马山县| 乳源| 蒙自县| 榆社县| 南丹县| 吴忠市| 新晃| 石柱| 宽甸| 赞皇县| 永吉县| 高青县| 衡山县| 马尔康县| 乐清市| 醴陵市| 什邡市| 溧阳市| 嘉兴市| 昌乐县| 孟州市| 郎溪县| 杭锦旗| 洛宁县| 普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