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水青山的國家戰略、生態技術及經濟學
- 王浩 李文華 李百煉 呂永龍 伍業鋼 嚴晉躍 侯立安 俞孔堅 傅伯杰編著
- 768字
- 2022-05-26 14:17:14
4.3.5 水生態功能退化
1)湖泊與濕地減少
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國有142個面積大于10平方千米的湖泊萎縮,全國湖泊總面積676萬公頃,減少95.74萬公頃,占萎縮前湖泊總面積的12.4%,蓄水量減少6.5%。“百湖之城”的武漢,成為“失湖之城”(圖4.16)。

圖4.16 “百湖之城”的武漢,成為“失湖之城”
圖片來源: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2017年3月
自然濕地的萎縮情況更嚴重。根據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全國濕地總面積5360.26萬公頃,與第一次調查比較,濕地面積減少了339.63萬公頃,減少8.82%。自然濕地減少337.62萬公頃,減少9.93%(圖4.17)。

圖4.17 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
注:同口徑指兩次調查的方法和范圍一致
以武漢為例,武漢歷代水系的湖泊和濕地分布面積不斷縮減。圖4.18展示了從唐宋時期到21世紀武漢湖泊濕地的變遷(藍色為湖泊、濕地,白色為陸地)。

圖4.18 武漢歷代水系圖:藍色為湖泊、濕地,白色為陸地
2)城市水體面積減少加劇內澇災害
城市社區、交通、工廠等發展侵占原有的蓄澇池塘和排澇水渠,使城市水體不斷減少,并打亂了原來天然河道的排水走向,加劇了城市排澇的壓力。在汛期,江河水位或潮位高漲,雨洪無法自排,城內水體又無法調蓄,加重了城市洪澇災害。
據統計資料表明,我國某城市水庫水體面積2015年較前一年同期減少28%(圖4.19)。該水體面積變化是我國部分地區城市化建設影響的縮影。

圖4.19 我國某城市水庫水體面積變化遙感監測圖
我國部分城市水生態失衡,城市湖泊濕地面積削減等綜合因素造成城市內澇頻發,損失慘重。同時,內澇引發城市水體污染,也加劇城市水環境的壓力。改善水環境質量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城市環境問題之一。
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以洪澇、滑坡災害為主,干旱、冰雹、臺風、地震、崩塌、泥石流等災害也均有不同程度發生。但是,對于城市的影響主要呈現特點仍然是暴雨洪澇集中發生且災情嚴重(圖4.20)。

圖4.20 近年來,我國城市主要呈現暴雨洪澇集中發生且災情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