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3 治水理念指引與生態流域

我們認為引領治水實踐有四大理念。首先是“兩山”理論、綠色發展的理念,然后是生態文明的理念、以人為本的理念和科學決策的理念。

1)治水理念

(1)“兩山”理論、綠色發展的理念

2017年5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就有什么樣的水資源利用方式,有什么樣的產業結構,就有什么樣的用水結構。因此,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也是破解一切發展問題、資源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

(2)生態文明的理念

尊重自然規律,本著生態學的基本原則,盡可能地減輕對水生態系統的干擾,全面嚴格規范人類的行為。

(3)以人為本的理念

遵循社會學基本原理,體現人的意愿,滿足人的需求,保障人的安全,以提高人民福祉為目標。

(4)科學決策的理念

治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作,必須在治理的頂層設計、規劃、布局、技術手段、社會參與、專家知識、多學科聯合等方面,全面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理方案,使治水實踐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考驗。

2)生態流域

(1)概念及核心問題

生態流域建設就是以流域水循環多過程為主線,充分發揮流域對水循環的天然調節作用;規范人類水土資源開發活動,減少對自然水循環的擾動;優先布局綠色基礎設施(林草地等)和藍色基礎設施(河流、湖泊、濕地等),優先利用土壤水庫和地下水水庫,合理布局地表灰色基礎設施(水庫、堤防、渠系、泵站、水井等);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的新進展,實現“地表—土壤—地下”多過程、“水量—水質—泥沙—水生態”的聯合調控,最大限度地實現“去極值化”,系統解決水問題(圖1.9)。為此,需要充分發揮流域的自然調節能力,整體提升流域的綜合調節性能,以應對水循環的“極值化”態勢;治水需建設健全流域的綜合服務功能,保育“山水林田湖”生命體功能,自然與社會相協調;多種水問題交織需進行水循環過程、水生態過程、水化學過程和水沙過程等多過程的綜合調控。

生態流域建設的核心就是調控社會水循環過程,維持自然水循環與社會水循環的平衡,促進自然水循環和社會水循環融洽、互補。

圖1.9 中國水資源分區

圖片來源: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數據來源: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2011

(2)科學內涵

水問題本質是水循環失衡,表現為洪澇、干旱和水污染等方面的問題,生態流域建設就是要通過一系列措施實現良性水循環,使水與人類社會相適應。其科學內涵從“水量、水質、雨水利用”概括為“洪澇海綿化、黑臭清潔化、雨水資源化”三方面。

一是洪澇海綿化:洪澇的自然屬性是大量降雨徑流難以排除導致泛濫和積水,社會屬性是洪澇對生產生活產生影響而致災(圖1.10)。因此,要減少洪澇災害影響,核心就是要坦化并延緩洪峰極值,本質是要減少由洪水蓄積而對人類帶來的損失。二是黑臭清潔化:水污染的來源主要分為農業污染、大氣干濕沉降等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工業污水等點源污染。我國水污染、水生態惡化現象十分嚴重,減少水污染、修復水生態是生態流域科學內涵的重要方面。三是雨水資源化:生態流域改變過去“入海為安”和“快速排干”的觀念,將雨水視為資源,在不成災的情況下,盡可能把更多的雨水滯留在當地,補充生態環境用水和社會經濟用水。需注意,對于南北方、東西部、濱江濱海等不同類型應該區別對待,采取不同的雨水利用策略。

圖1.10 雨季城市看海

(3)三大耦合平衡

從生態流域的三大科學內涵出發,其根本解決出路是在流域尺度和單元尺度實現三大耦合平衡:水量下泄與分散滯流平衡(洪水平衡),污染產生與削減平衡(污水平衡),雨水控制與利用平衡(用水平衡)。

洪水平衡:主要針對場次洪水尺度,指洪水量與洪水泛濫量、流域立體多層次滯蓄水量、湖庫調蓄量及河道行洪量等水量之間的平衡。

污水平衡:主要指多種途徑、類型的污染物產生和累積量與多種途徑的減污和納污量相平衡。

用水平衡:主要是針對長系列降雨尺度,指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用水量中的缺水量,能夠由雨水資源量滿足的部分與城市雨水資源化控制量相平衡。

(4)三大設計原則

生態流域的三大設計原則是:流域統籌、單元控制和系統均衡。

流域統籌原則:流域是水問題治理的基本單元,要以干支流統籌、上下游統籌、水陸統籌、城鄉統籌、河湖統籌等為原則。

單元控制原則:將流域分解成若干小流域,形成幾十上百個單元,每個單元采用分散式生態治理模式,盡可能做到污染物的產生和削減平衡,做到每個單元守土有責,每個單元都不給下游留麻煩。實現單元控制的核心思想是“一片天對一片地”,即當地降雨,就地消納;污染平衡,系統耦合。

系統均衡原則:每個流域單元治理的條件和成本不一樣,流域治理需從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技術等方面綜合考慮,就像動車組一樣,均衡用力,使得治理的總成本最小,總效益最大。

(5)三大治理體系

流域根據土地利用類型,可以劃分為自然斑塊、農田斑塊、城市斑塊,相應地,生態流域建設分為生態保護體系、海綿田和海綿城市三大治理體系。

相對生態流域來說,海綿城市建設(圖1.11)是“點”尺度的調控,海綿田建設是“斑塊”尺度的調控。在生態流域建設中,將充分遵循水循環“大氣—地表—土壤—地下”過程的基本規律,通過地表綠色基礎設施、灰色基礎設施、土壤水庫和地下水庫的優化配置與聯合調度,進行水循環的“去極值”(削減洪峰、以豐補枯)和多過程(減水、減沙、減污染)的協同調控。生態流域充分吸收“清潔小流域”“海綿田”和“海綿城市”建設的精髓,以流域為基本單元,進行面尺度的立體調控。

圖1.11 海綿城市景觀

(6)三大基本途徑

根據生態流域的三大內涵,要實現生態流域三大平衡,需要采取三類基本措施,即建設防洪排澇體系、污染控制體系和雨水利用體系,在“一片天對一片地”核心思想的指導下,貫徹和遵循系統均衡的原則,統籌安排,優化布設。

防洪排澇體系:要實現“洪水平衡”達到“水量上削峰”的目的,可以通過增加流域立面蓄滯量、湖庫調蓄量和河道行洪量,通過“上攔、中蓄、下泄”和“源頭控制、過程調節、末端排放”等途徑來實現。

污染控制體系:水污染控污體系建設整體上應遵循“源頭減排、過程阻斷、末端治理”的總體原則。源頭減排,即采用清潔生產技術與工藝,調整產業結構與產品結構,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過程阻斷,即構筑閉路循環系統,實現再生水利用、營養物質的循環利用,阻斷污染物進入水體的過程。末端治理,即污水的物理、化學與生物處理,污泥處置與物質利用,水生態系統修復。

雨水利用體系:推進雨洪資源化利用,需建設完備的雨水利用體系(圖1.12)。處理好雨水資源與用水需求在時間、空間、水量和水質上的匹配性,按需用水,確保安全。

圖1.12 城市雨水利用體系建設基本框架

(7)八個層次目標

生態流域治理要實現八個層次的目標,即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景觀、水文化、水管理和水經濟。

實現這八個層次的目標,歸結起來就是要調整自然水循環和社會水循環二者之間的協調程度,重點是治理社會水循環。第八個國際水文十年(2013—2022年)的主題是變化中的水循環,把調控的重點放在人的自律性發展與可持續發展上,重點調控社會水循環。調控社會水循環有兩個要點,第一要拼命節水,提高用水效率,盡可能少地從自然水循環取水,減少對自然水循環的干擾;第二是拼命治污,盡可能把用水產生的污水少向自然水循環排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忻城县| 多伦县| 景德镇市| 金秀| 化州市| 宜州市| 东阿县| 讷河市| 博乐市| 信宜市| 高台县| 林州市| 玛纳斯县| 沐川县| 行唐县| 慈利县| 澄城县| 乐平市| 衡阳市| 南通市| 渝中区| 稷山县| 孝昌县| 奇台县| 寻甸| 蛟河市| 杭锦旗| 兖州市| 沈丘县| 封开县| 茌平县| 乌兰浩特市| 乡城县| 昭平县| 沁水县| 阳高县| 专栏| 浮山县| 江达县| 剑阁县| 东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