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會計準則詳解與實務:條文解讀+實務應用+案例講解(2022年版)
- 企業會計準則編審委員會編著
- 2356字
- 2022-05-16 12:12:44
1.1 總則
為了規范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行為,保證會計信息質量,財政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制定了企業會計準則。該準則適用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企業(包括公司,下同)。
企業會計準則包括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具體準則應當遵循基本準則而制定。
1.1.1 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
企業應當編制財務會計報告(又稱財務報告,下同)。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從而幫助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
1.1.2 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
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企業管理者、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如圖1-1所示。
1.1.3 會計基本假設

圖1-1 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
會計基本假設是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前提,是會計核算所處時間、空間環境等的合理假定。會計基本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具體如表1-1所示。
表1-1 會計基本假設

1.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會計工作服務的特定對象,是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范圍。為了向財務報告使用者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提供與其決策有用的信息,會計核算和財務報告的編制應當集中于反映特定對象的活動,并將其與其他經濟實體區別開來。在會計主體假設下,企業應當對其本身發生的交易或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反映企業本身所從事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和其他相關活動。明確界定會計主體是開展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明確會計主體,才能劃定會計所要處理的各項交易或事項的范圍。在會計工作中,只有那些影響企業本身經濟利益的各項交易或事項才能加以確認、計量和報告。
會計主體不同于法律主體,一般來說,法律主體必然是一個會計主體,但是,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例如,雖然母、子公司是不同的法律主體,但是子公司不對外提供報表,由母公司編制合并報表,這時企業集團作為一個會計主體。
2.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的情況。在持續經營前提下,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企業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
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是以企業持續經營為前提加以制定和規范的,涵蓋了企業從成立到清算(包括破產)的整個期間的交易或者事項的會計處理。不過,如果一家企業在不能持續經營時還假定企業能夠持續經營,并仍按持續經營基本假設選擇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原則與方法,就不能客觀地反映出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以至于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
3.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家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的情況。會計分期的目的在于通過會計期間的劃分,將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成連續、相等的期間,據以結算盈虧、按期編報財務報告,從而及時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信息。
根據持續經營假設,一家企業將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持續經營下去。但是,無論是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還是投資者、債權人等的決策,都需要及時的信息,都需要將企業持續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分期確認、計量和報告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明確會計分期假設意義重大,由于會計分期,才產生了當期與以前期間、以后期間的差別,才使不同類型的會計主體有了記賬的基準,進而出現了折舊、攤銷等會計處理方法。
在會計分期假設下,企業應當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財務報告。會計期間通常分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
4.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以貨幣計量,反映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
在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過程中選擇貨幣為基礎進行計量,是由貨幣的本身屬性決定的。貨幣是商品的一般等價物,是衡量一般商品價值的共同尺度,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點。其他計量單位,如重量、長度等,只能從一個側面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無法在量上進行匯總和比較,不便于會計計量和經營管理。只有選擇貨幣尺度進行計量,才能充分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所以,《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簡稱“基本準則”)規定,企業會計應當以貨幣計量。
1.1.4 會計基礎
企業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
權責發生制基礎要求,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無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計入利潤表;凡是不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也不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在實務中,企業交易或者事項的發生時間與相關貨幣收支時間有時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項已經收到,但銷售并未實現;或者款項已經支付,但并不是為本期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等。收付實現制是與權責發生制相對應的一種會計基礎,其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現金及其時點作為確認收入和費用等的依據。為了更加真實、公允地反映特定會計期間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基本準則明確規定,企業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
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的主要區別如表1-2所示。
表1-2 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的主要區別

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確認收入和費用的時點不同。權責發生制以收入和費用的權利和義務發生的時點進行確認,收付實現制以現金實際收入和支付作為收入和費用的確認時點。
目前,我國的行政單位會計核算采用收付實現制,事業單位部分經濟業務或者事項的核算采用權責發生制,除此之外的業務核算采用收付實現制。
1.1.5 會計要素
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特征確定會計要素。會計要素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
1.1.6 記賬方法
企業應當采用借貸記賬法記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