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嘉魚縣志卷上

  • 嘉魚縣志
  • 文水秋
  • 6733字
  • 2025-01-21 13:12:05

進士湖廣武昌府嘉魚縣知縣,姑蘇莫震重修

湖廣武昌府嘉魚縣儒學教諭,滁州孫允恭校正

●建置沿革

嘉魚縣,《禹貢》隸荊州,屬漢之沙羨。晉太康元年改為沙陽縣,梁升為沙州。隋廢,入蒲圻,改置鯰瀆鎮,而即沙羨為鄂州。五季南唐改鎮為場,升元六年,升場為縣。保大十一年,以水多魚,又有魚岳山,取詩“南有嘉魚”之義,因名嘉魚。

在今魚岳山東,繼罹兵患,徙居白面山前。宋平江南,百姓桉堵,復還舊治。元大德五年,改鄂州為武昌路,后為陳友諒所據,甲辰年歸附國朝,改路為府,縣仍屬焉。

●分野

分野,古人所重,江漢之南皆荊楚分野。湖廣,荊楚之域,縣居湖廣上游,當天文翼軫之次,鶉尾之度也。

○疆域

東西廣二百一十五里,南北袤七十里。

○里至

南京水路一千九百七十里,陸路一千九百五十五里。

北京水路四千八百三十里,陸路四千三百一十九里。

○四至

東至咸寧縣界八十里

南至蒲圻縣界茗山五十五里

西至臨湘縣界新店一百三十五里

北至漢陽縣界潦水夾一百里

○八到

東到咸寧縣治一百四十里

南到蒲圻縣治七十五里

西到沔陽州治二百五十里

北到漢陽縣治二百四十里

東南到咸寧縣治一百四十里

東北到江夏縣治二百五十五里

西南到臨湘縣治一百六十里

西北到沔陽州治三百里

●風俗

風俗淳漓,系乎教化,有不可以執一論,嘉魚為武昌屬邑,古稱勁悍,決烈逮入。圣朝涵濡德化,變而為溫柔樸實,水耕火耨,以務農力本為業,不遠行商,有茶魚之利,為士者皆知讀書好禮,以仕進為貴。楚詞《九歌》小序云:“其俗信鬼而好祀,疾病罕迎醫藥,喪祭全用浮屠?!痹?。

●形勢

縣治東南多湖,西控大江,北枕龍潭山,據其岡脊,形若長蛇赴水。水漲西、南、北三面,皆通舟楫,惟東則蜿蜒而為驛路焉。邑人李璣有云:“白面前迎似書卓,龍潭后漲如蛇脊,西北青螺魚岳山,西南翠岫龜湖石。春夏巴湘萬派來,石山盡是龜蛇跡,惟東陸路到尊川,正值明時無絡繹。”

●山川

震昔見御史王懋德題嘉魚縣詩,云:“堪羨嘉魚邑,江山如盡圖?!庇衷疲骸吧屡R清瀨,人家住翠微?!眲t知嘉魚山水之勝,未獲身即其地。正統六年,授知斯邑。每修祀事,登龍潭山,極目之頃,則江山宛如圖畫,王公之言,信是征矣。因取其山水之顯著者,詳錄于后。至如巖洞泉池之有足稱者,亦間附焉,庶觀者有可考云。

○山

龍潭山在縣治北,山有潭淵,深不可竭,世傳有龍潛焉,故名。宋淳熙戊申,知縣姜偃建文廟于山陽之麓,而山之名始顯。自縣門行二里余,至文廟坊,喬松夾道,左右泮池。沿池而行,至靈星門,由門百步許,登戟門。門□之內,歷級而上即大成殿,殿左右有碑亭。由殿而后,高丈余,登加封碑亭。亭東西有落星、采芳二亭,由此陟山腰,入遠塵。徑徑之上,壘石為山,山之前分二徑。抵山□入仰高亭,四望豁然,萬景呈露,俯裩龍潭,瑩然澄澈,可鑒毛發。亭之內有詩文刻于石,并見文類。

魚岳山在縣西不二里,《水經》云在大江中,楊子洲南,今距江三里許,蓋水勢決彼填此而然也。山皆石,獨西一面峭壁高聳,崖洞奇險,以其臨江,又名江島山。

灌磯山在縣西北半里許,上有五岳廟,今廢而為社稷壇。舊臨江,因水沖激磯石,故名灌磯山。

青山在龍潭山東北二里。

百疋山在縣北五里,環接東北,最為深秀,形似馬鞍,又名馬鞍山。

白面山在縣南十里,山皆白石,世傳人禱于山,生三子,皆白面,死而為神,曰一郎、二郎、三郎,即今祀之。見□澤大降,則必有云氣,豫發山□。

穿石山在縣西南十里。

唐帽山在縣西南三十里,樹木蔥郁,遠近望之,儼如唐帽,故名。

望夫山在縣東三十里,石有足跡。(詳見古跡)

牛頭山在縣東南七里,勢回向縣,若牛之昂頭,故名。

梅山距縣南五十里,山多梅樹,故名。下有洞。

龜湖山在縣西南四十里。

九垅山在龜湖之東,九垅四合,故名。其石巖高大,又名大巖山。

石頭山在縣南八十里,《隋志》云蒲圻有石頭山,即此。

赤壁山在縣西南八十里,大江之濱,西界烏林。沔陽州,漢建安十三年,周瑜敗曹操于此,上有“赤壁”二字,并名人賦詩刻石,見存。

蒲圻山,按《方輿勝覽》云在嘉魚境,即此。

陰山在縣東南,其上產茶。

橫山在縣南十里,有□書案,人多異之。

蜀山在縣東北三十里。先主與孫吳會征曹操,駐驊驆于此,故名。

西保山在縣東北二十里,西湖之上。宋季,李氏保障鄉閭于此。

連洲山在縣東二十三里,其脈與前湖諸峰相連,勢若伏而又起,水漲則四圍皆水,水落則孤峙如卓筆,故名連洲。

○川

大江合邑,蜀洞庭,二水而下。左經烏林,右從石頭口赤壁山過六口八十里抵治,歷灌磯山楊家洲入江夏界,近世沙漲,故灌磯去江僅七里。

○泉

溫泉在縣西南石頭口上港中,其水溫。

蜜泉在縣南,蜜泉湖中其水甘。

○洞

楊藥洞在縣南楊藥山下。洞深不可測,水源混混而注于田,自田而入于澗。世傳有師姑呂氏者,性智慧,因歲旱,□眾入洞驚龍行雨,且曰:“水涌出時,若等鳴鑼鼓以助之。”時違其言,遂沒,惟雙鞋流出。今歲旱,必入取水而致禱焉。

梅山洞在縣南梅山之下。洞寬四尺許。里之深廣不可測。中有泉,一日于辰、午、申三次涌出,歲旱請水致禱。

石泉洞在縣西南唐帽山下。闊一室許,深半里余,泉水源源不竭,幽暗莫辯,欲入必火燭之。

清水堂在縣南大巖山足。歲旱、疾疫禱之有應。

大巖洞在大巖山下。

○池

上放生池在縣治東。

下放生池在上放生池之右。舊志云積水防虞,畜魚不取,故名。

○石

墮石在文廟大成殿后,偃然僵臥,若象之形。先由山巔而墮于此,后以為墻基蒙蔽荊棘中者有年矣。正統丁卯,震重修殿廡,開展宮墻,而此石始顯,因書“落星”二字勒于上,復構亭于其側,扁曰“落星亭”云。

●坊鄉

聯門關,通貨賄,所以置坊市頒田里。伍編氓,所以立鄉都。但時異世遷,代有因革,不能無損益。今據其邦域,所以區版圖所隸者備著于后。

○坊市(街附)

承流坊(在縣門東)

宣化坊(在縣門西)

文廟坊(在靈星門外)

育賢坊(在儒學門前)

崇儒坊(在上放生池東)

里仁坊(在縣治東)

豐樂坊(在縣西倉巷口)

迎恩坊(在大路口)

書錦坊(在下放生池東,□□□年為參議陳宜立)

解元坊(在崇儒坊北,宣德四年為解元李滄立)

折桂坊(在崇儒坊東,宣德十年為舉人古信立)

青云坊(在解元坊南,正統九年為舉人孫永聰立)

云梯坊(在折桂坊東,正統九年為舉人童以明立)

繼芳坊(在按查分司前,正統十二年為舉人程涵立)

○街

南街(在縣治西南)

○鄉都(保鎮附)

舊有三鄉,廣賢鄉管都之二、四,豐義鄉管都之一、三、五、七、八、九,懷壬鄉管都之六之十一。

圣朝罷鄉置都,分都管里,都凡十一里,凡二十有二,后漸損之。正統七年,攢造□都,仍其舊里,損其十。今備錄之,□有所考焉。

一都宣化里、永豐里(永樂□年歸并)

二都廣賢里、凈保里

三都居壬里、熟湖里(永樂□年歸并)

四都清洪里、德潤里(永樂十年歸并)

五都西保里(正統七年歸并)、受澥里

六都豐義里、太平里(正統七年歸并)

七都邵陵里、親壬里(宣德七年歸并)

八都西安里、欽教里(永樂十年歸并)

九都石塘里、崇義里(永樂十年歸并)

十都懷壬里、界石里(永樂元年歸并)

十一都左湖里、清江里(宣德七年歸并)

○保

何家保(在縣北),陳家保(在縣北)

安樂堡(在縣西南),凈保(在縣東)

○鎮

石頭口鎮(在縣西南八十里),簰洲鎮(在縣北八十里)

●戶口

周官司寇,獻民教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其重如此,□□□歷,戶口之登耗,莫考于前矣。圣朝混一海宇,安養生息,戶口歲增,無以□矣。

洪武二十四年:戶二千六百一十八戶,口二萬二百九十六口。男子一萬二百四十四口,婦女一萬五千口。

永樂十年:戶二千四百一十三戶,口一萬五千五百一十四口。男子七千五百五十五口,婦女七千九百五十九口。

永樂二十年:戶二千四百二十四戶,口一萬四千六百七十六口。男子六千九百二十七口,婦女七千七百四十九口。

宣德七年:戶二千二百二十五戶,口一萬四千六百八十三口。男子六千九百七十二口,婦女七千七百一十一口。

正統七年:戶二千七十二戶,口一萬三千九百五十二口。男子六千七百九十一口,婦女七千一百六十一口。

●土產

嘉魚在湖廣上游,介乎江夏、蒲圻之間,枕江負山。土產之物,所宜蠶績稻茶之殖,羽革魚材之利。貢賦之外,資給賴焉,匯次如左。

○谷

秔、稬、麻、麥、豆、蕎、粟

○衣

花絹、素絹、苧布、綿布

○貨

絲、木綿、茶、紙、油

○花

牡丹、芍藥、水仙、蜀葵、郁李、木犀、山茶、薔薇、八仙、雞冠、長春、紫荊、幽蘭、金蓮、鳳仙、木僅、黃菊、海棠、鹿蔥、金棣棠

○藥

半夏、菖蒲、茱萸、山姜、百合、牽牛、木通、蒼耳、芡實、紫蘇、薄苛、山梔子、車前子、香附子

○果

梅、桃、李、栗、棗、柿、梨、橙、蓮、藕,芡、枇杷、櫻桃、銀杏、木瓜、菱、石榴

○木

桑、柘、松、栢、桐、櫧、樟、桂、楓、柳、椿、榆、檀、楮、槐、梨、冬青

○竹

貓頭、筀、?、筋、斑、紫、白、黃、水、實

○畜

牛、馬、驢、豬、羊、鵝、鴨、雞、犬、貓

○禽

鵠、鳩、鴿、烏、鵲、雉、鷹、鷂、鸛、雀、鶚、鷴、鸧、鷗、鴂、燕、鴝鵒、布谷、竹雞、杜鵑、練鵲、黃鸝、野鴨、山鷓、鷺鷥、紅鶴、翠鳥

○獸

虎、獐、麂、野豬、貍、獺、狐、獾豬

○魚

鯉、鯽、鱖、鰱、鳙、[魚宛]、鲇、鯮、鱔、鳊、魴、鯖、鲌、鱽、鰻

●貢賦

稅畝賦其所利物權,貢其所宜,自古所重。然時有更易,不能無損益,往無所考。今據其公籍著額者,備錄于后。

○田糧

洪武二十四年

官民田地塘一千六百四十六頃四十三畝一分

田九百五十八頃七十五畝五分

地六百一十八頃五十畝

塘三十九頃一十七畝六分

夏稅

大麥正耗二十七石二斗八升五合三勺

小麥正耗三百八十八石三斗一升七勺

絲五百三十六斤一十兩七分

秋糧米正耗六千六十六石七斗二勺

農桑絲一百三十二斤五兩八錢

永樂十年

官民田地塘一千六百五十八頃七十八畝二分

田九百六十四頃一十三畝

地六百五十四頃一十五畝五分

塘三十九頃四十九畝七分

夏稅

大麥正耗二十七石二斗八升五合三勺

小麥正耗三百九十八石三斗三升一合六勺

絲五百四十斤七錢

秋糧米正耗六千一百四十石七斗六升六合二勺

農桑絲一百三十六斤七兩八錢

宣德七年

官民田地塘一千九百五十九頃二畝二分

田九百六十四頃三十三畝

地六百五十五頃一十九畝五分

塘三十九頃四十九畝七分

夏稅

大麥正耗二十九石二斗八升五合三勺

小麥正耗三百九十八石三斗六升六勺

絲五百四十斤五兩六錢三分

秋糧米正耗六千四十石一升六合九勺

農桑絲一百三十六斤七兩三錢二分

正統七年

官民田地塘一千六百六十四頃八十六畝五分

田九百六十九頃九十畝三分

地七百五十八頃四十六畝五分

塘三十九頃四十九畝七分

夏稅

大麥正耗二十七石二斗八升五合三勺

小麥正耗四百二十二石四斗四升六合三勺

絲五百七十五斤二兩九錢四分

秋糧米正耗六千二百六十石六斗一升九合三勺

農桑絲一百三十六斤七兩三錢二分

○課程

洪武二十四年

本縣帶辦各色課錢鈔三千二百八十八貫八伯二十七文,稅課局正辦商稅課鈔一千八百一十七貫四伯文。

河泊所正辦魚課鈔三萬九百七十九貫一伯二十文,魚油一萬八千一百三十三斤,魚鰾三百八十一斤。

永樂十年

本縣代辦各色課錢鈔二千五百二十四貫八伯五十四文,稅課局正辦商稅課鈔一千八百八十四貫九伯一十文。

河泊所正辦魚課鈔三萬九百七十九貫一伯二十文,鈔三萬二百七十九貫一伯二十文;干魚三千五百斤,折鈔七百貫。魚油一萬九千五百九十斤五兩九錢二分,本色油一萬六千二百九十斤五兩九錢二分,桐油三千三百斤。魚鰾三百八十斤。翎毛一十四萬一千七百六十根,鵝翎四萬九千四百四十一根,鴨翎九萬二千三百一十九根。

宣德七年

本縣帶辦各色課錢鈔二千五百二十四貫八伯五十文,稅課局正辦商稅課鈔一千八百八十四貫九伯一十文。

河泊所正辦魚課鈔三萬九百七十九貫一伯二十文,鈔三萬二百七十九貫一伯二十文;干魚三千五百斤,折鈔七百貫。魚油一萬八千一百三十三斤,本色油一萬四千八百三十三斤,桐油三千三百斤。翎毛一十二萬三千四百三十五根,鵝翎四萬五千九百四十一根,鴨翎七萬七千四百九十四根。

正統七年

本縣帶辦各色課錢鈔二千五百二十四貫八伯五十四文,歸并課稅局正辦商稅課鈔一千八百八十四貫九伯一十文。

河泊所正辦魚課鈔三萬九百七十九貫一伯二十文,鈔三萬二百七十九貫一伯二十文;干魚三千五百斤,折鈔七百貫。魚油一萬八千一百三十三斤,本色油一萬四千八百三十三斤,桐油三千三百斤。翎毛一十二萬三千四百三十五根,鵝翎四萬五千九百四十一根,鴨翎七萬七千四百九十四根。

○歲進

活雁二十七只,活鳩三只,□皮一百六十五張,貍皮一十六張,□□皮二十七張,水獺皮一十七張,鵠翎三千五百根,鴨翎五千根。

○歲造

纻絲二十六疋(閏月添造五疋,不作額)。深青十疋,墨綠八疋,丹礬紅八疋。

弓一十二張,弦六十條,箭四千二十五枝。

●水利

嘉魚枕江負山,田疇皆仰給于塘、陂、堤、堰。每歲有司以時督工浚理完固,民以為賴。今據額書之,以備稽考。

一都宣化里塘七口,二都凈保里塘五口,三都居壬里塘五口,四都清洪里塘二十二口,五都受澥里塘二十三口,六都豐義里塘二十八口,七都邵陵里塘七十二口,八都西安里塘三十二口,九都石塘里塘三十一口,十都懷壬里塘一十一口,十一都左湖里塘八口。

舒□橋陂一□。

新堤在縣北五里。宋鄭和間,縣令唐均調蒲圻、咸寧、江夏,洎本縣之民修筑。先是春泛濫,則四邑低洼之天與江流相接,□于水患,既筑,民受其惠?;涀跃缚当d,垂四十年莫有繼其功者。至乾道初,陳公景來□縣事,復相地量度,去舊堤三百余步,因兩山距楊家潭上橫亙為堤,凡集夫七百,三旬而成,故曰“新堤”。

成公堤在一、二都界。前元皇慶元年,縣尹成宣修筑,自馬鞍山坳下至三角鋪□。本縣洎蒲、咸、江夏四邑低洼之田,民實賴之,有碑文,見“文類”。

●儲積

縣有儲積,所以利民急而贍公養也。嘉魚邊臨大江,其官兵之需、水旱之備,有不可不預備者,故備錄之。

盈豐厫在縣治西。歲收無定額,惟會計量給而已,官吏俸祿行使既稟并出于此。

預備倉四處,即古之常平倉也。洪武年間,官價平糴,歲歉則出以濟民,成熟抵還。每倉設老人大戶以主守之,官為出入提調焉。

東倉在二都凈保里,歲收米谷九百四十九石二斗九升。

南倉在八都西安里,歲收稻谷六百六十二石七斗六升。

西倉在十都懷壬里,歲收稻谷三百八十五石五斗六升。

北倉在一都宣化里,歲收稻谷一千八石一斗七升。

預備倉一處,在縣治東,正統五年新設,歲收米谷一千二百六十九石五斗三升。

●職役

郡邑之建設,官雖有繁簡之殊,無非分理庶務而扶綏人民也。嘉魚官制于前代莫可考,迨入圣朝洪武中,官吏皆全設。永樂四年始□佐貳官□□□,至如巡司驛所之設,陰陽、醫學之建,凡□職役并收錄焉。

嘉魚縣

正官

知縣一員(正七品,支俸米七石五斗)

首領官

典史一員(未入流,月支俸米三石)

吏戶禮三房司吏一名,典吏三名;兵刑工三房司吏一名,典吏三名;鋪長一名,□發典吏一名;架閣庫典吏一名。

祇候等役

祇候五名、禁子七名、弓兵三十名、庫子三名、門子一名。

屬官

儒學師生

教諭一員(月支米三石)

訓導二員(每員月支米三石)

廩膳生員二十名(每名月支米一石)

增廣生員二十名、司吏一名

醫學官訓科一員(無俸)

陰陽學官訓術一員(無俸)

僧會司官僧會一員(僧任無俸)、吏掌書一名(僧充)

石頭口巡檢司

官巡檢一員(從九品,月支俸米一石二斗)、吏一名、弓兵一百名。

簰洲鎮巡檢司

官吏弓兵與石頭口同。

石頭口水驛

官驛丞一員(月支米一石二斗)、吏一名、水夫一百名。

魚山水驛、簰洲水驛

官吏、水夫與石頭口同。

太平、小、白、龜湖河泊所

官一員(月支米一石二斗)、攢典一名。

頭陀港河泊所、嘉魚致思湖河泊水、黃岡湖河泊所

官攢與太平湖河泊所同。

●公署

縣治自宋至正甲辰,知縣李夔建正廳、儀門、縣門、典史廳并六房。圣朝洪武初,知縣姚以德建后堂、各官住宅、吏舍,皆因時□□□□,惟正廳、后堂傾廢。正統六年,震依式重建,今以縣□公廨與布按分司,并合屬諸衙門建置之由詳著于后云。

縣治在龍潭山前。正廳三間,后堂三間,穿堂一間,儀門三間,縣門一坐,典史廳三間,□房東西各五間,架閣庫三間,知縣宅在后堂北,典史宅在后堂東北,吏舍在儀門外東西榜廊后,囹圄在西三房后,申明、旌善二亭在縣門西。

按察分司在縣治北。洪武元年,知縣姚以德建正廳、穿堂、后堂、儀門、外門,庖湢具備。

布政分司在按察分司之右,正統四年,知縣黃開建正廳、后堂、儀門,庖湢具備。

公館在縣東,偏更鼓樓內。正統七年八月,創建正廳、后堂,庖湢具備。

合屬衙門

儒學在縣北龍潭山左,詳見“學校類”。

醫學在

陰陽學在

僧會司在□西南。洪武十五年,僧會宗禪建,□會司無。

稅課局在縣西,正統二年裁革。

簰洲鎮巡檢司在縣北七十里。洪武元年,巡檢李顏建。

石頭口巡檢司在縣西八十里。洪武元年,巡檢謝希顏建。

簰洲水驛在縣北八十里。洪武元年,驛丞翟福受建。

石頭口水驛在縣西八十里。洪武元年,驛丞鄧思賢建。

太平、小、白、龜湖河泊水在縣西一里。甲辰年所官湯旺建。

黃岡湖河泊所在縣西南八十里。甲辰年所官鄭敏華建。

頭陀港河泊所在縣東三十里。甲辰年所官羅學實建。

嘉魚致思湖河泊所在縣東北六十里。甲辰年所官完者帖木兒建。

惠民藥局在縣治前。洪武七年,訓科童祥建。

養濟院在縣東一里。洪武八年,知縣吳啟文建。

作者努力碼字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德镇市| 江陵县| 安阳市| 汶川县| 社旗县| 盐边县| 和静县| 东乌| 堆龙德庆县| 交城县| 绩溪县| 海安县| 砚山县| 门源| 萨迦县| 黄浦区| 东阿县| 米脂县| 京山县| 黎平县| 江安县| 十堰市| 驻马店市| 保山市| 黄浦区| 平定县| 仁寿县| 沈丘县| 龙泉市| 中西区| 司法| 宁明县| 甘肃省| 工布江达县| 称多县| 丹寨县| 龙泉市| 云霄县| 永仁县| 顺昌县| 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