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裝、唐妝、唐莊,這些都是人們至今都追求的古典美的代表。最近在抖音和網絡上刮起了一股盛唐之風,不少仿唐妝,以及穿著唐朝服飾吹拉彈唱的直播出現在各大平臺。人們癡迷于紙醉金迷的妝容服飾,陶醉在吹笙鼓簧的曼妙音樂中。
歷史中的唐朝,在貞觀之治后達到了空前的高峰,史稱開元盛世。萬朝膜拜,大唐女子的一顰一笑,服飾妝容,皆成為時下最流行的審美。大唐的風華絕代,遍布大街小巷。那是一個幸福祥和的時代。那生于盛世下的詩人,詩詞之風自然會收到環境的影響,他們是如何描寫開元盛世的呢。今天,我們踏著詩詞的風帆,夢回大唐。當真是: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1)《憶昔》(其二)
杜甫
準確的說這首詩是回顧輝煌,不是寫現在的輝煌,但是描寫開元盛世的詩詞里這首詩是最典型的!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圣人奏云門,。
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馀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豈聞一絹直萬錢,有田種谷今流血。洛陽宮殿燒焚盡,。
宗廟新除狐兔穴。傷心不忍問耆舊,復恐初從亂離說。
小臣魯鈍無所能,朝廷記識蒙祿秩。周宣中興望我皇,。
灑血江漢身衰疾。
這首詩通過回憶開元盛世的輝煌,寫出了盛世的繁榮氣象,不得不讓人感慨盛唐是多么偉大!。
譯文:想當年開元盛世時,小城市就有萬家人口,農業豐收,糧食儲備充足,儲藏米谷的倉庫也裝的滿滿的。社會秩序安定,天下太平沒有寇盜橫行,路無豺虎,旅途平安,隨時可以出門遠行,自然不必選什么好日子。當時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到處是貿易往來的商賈的車輛,絡繹不絕于道。男耕女桑,各安其業,各得其所。宮中天子奏響祭祀天地的樂曲,一派太平祥和。社會風氣良好,人們互相友善,關系融洽,百馀年間,沒有發生過大的災禍。國家昌盛,政治清明。
誰知安史亂后,田園荒蕪,物價昂貴,一絹布匹要賣萬貫錢。洛陽的宮殿被焚燒殆盡,吐蕃也攻陷長安,盤踞了半月,代宗不久之后收復兩京。不敢跟年高望重的人絮叨舊事,怕他們又從安祿山陷兩京說起,惹得彼此傷起心來。
小臣我愚鈍無所能,承蒙當初朝廷授檢校工部員外郎官職給我。希望當代皇上能像周宣王恢復周代初期的政治,使周朝中興那樣恢復江山社稷,我在江漢流經的巴蜀地區也會激動涕零的。
雖然杜甫是從地主階級的立場和理想來觀察現實,但詩中所描述的人丁興旺、和平環境、豐衣足食,卻也是勞動人民所祈望的。因而杜甫的政治理想對廣大人民是有利的。詩人素來就有“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崇高理想、“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精神境界,“小臣魯鈍無所能,朝廷記識蒙祿秩。周宣中興望我皇,灑血江漢身衰疾。”身處亂世、顛沛流離,仍抱憂國憂民之心,“愿見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書郎。”甘愿“灑血江漢”、再圖中興。
2)《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唐·王維。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云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韻譯:(今天給朋友們介紹這種新的譯文方式:“韻譯”。這是一種完整的古文今譯,要求能準確地傳遞出作品的意義,同時還要盡可能地傳遞出原文的味道——原文的韻律、節奏和基本特色。)
頭戴紅巾的衛士不住報說寒夜欲曉,尚衣官員給天子呈上了翠綠的云裘。
早朝的百官曙色中走進輝煌的宮殿,同萬國使節向加冕懸旒的皇帝叩頭。
初出的日光晃動著君王的雉尾掌扇,浮動的香煙飄向了皇上的袞龍袍繡。
罷朝后把天子的圣旨寫在五色紙上,紫服玉佩的中書文官此刻紛忙不休。
這首詩中“九天閶闔開宮闕,萬國衣冠拜冕旒”是寫輝煌盛世的名句,但是要注意的是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是盛唐之后了,但是把當時當盛唐寫。這首詩利用細節描寫和場景渲染,寫出了大明宮早朝時莊嚴華貴的氣氛,別具藝術特色。
詩一開頭,詩人就選擇了“報曉”和“進翠云裘”兩個細節,顯示了宮廷中莊嚴、肅穆的特點,給早朝制造氣氛。這里以“雞人”送“曉籌”報曉,突出了宮中的“肅靜”。尚衣局是專門掌管皇帝衣服的。“翠云裘”是繡有彩飾的皮衣。“進”字前著一“方”字,表現宮中官員各遵職守,工作有條不紊。
中間四句正面寫早朝。詩人以概括敘述和具體描寫,表現場面的宏偉莊嚴和帝王的尊貴。層層疊疊的宮殿大門如九重天門,迤邐打開,深邃偉麗;萬國的使節拜倒丹墀,朝見天子,威武莊嚴。以九天閶闔喻天子住處,大筆勾勒了“早朝”圖的背景,氣勢非凡。“萬國衣冠拜冕旒”,標志大唐鼎盛的氣象。在“萬國衣冠”之后著一“拜”字,利用數量上眾與寡、位置上卑與尊的對比,突出了大唐帝國的威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實的歷史背景。
如果說頷聯是從大處著筆,那么頸聯則是從細處落墨。大處見氣魄,細處顯尊嚴,兩者互相補充,相得益彰。作者于大中見小,于小中見大,給人一種親臨其境的真實感。日光才臨,仙掌即動,“臨”和“動”,關聯得十分緊密,充分顯示皇帝的驕貴。“傍”字寫飄忽的輕煙,頗見情態。“香煙”照應賈至詩中的“衣冠身惹御爐香”。賈至詩以沾沐皇恩為意,故以“身惹御爐香”為榮;王維詩以帝王之尊為內容,故著“欲傍”為依附之意。作者通過仙掌擋日、香煙繚繞制造了一種皇庭特有的雍容華貴氛圍。
結尾兩句又關照賈至的“共沐恩波鳳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賈至時任中書舍人,其職責是給皇帝起草詔書文件,所以說“朝朝染翰侍君王”,歸結到中書舍人的職責。王維的和詩也說,“朝罷”之后,皇帝自然會有事詔告,所以賈至要到中書省的所在地鳳池去用五色紙起草詔書了。“佩聲”,是以身上佩帶的飾物發出的聲音代人,不言人而言“佩聲”,于“佩聲”中藏人的行動,使“歸”字產生具體生動的效果。
這首詩寫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個階段,寫出了大明宮早朝的氣氛和皇帝的威儀,同時,還暗示了賈至的受重用和得意。這首和詩不和其韻,只和其意,雍容偉麗,造語堂皇,格調十分諧和。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簽》說:“盛唐人和詩不和韻”,于此可窺一斑。
3)《秦王破陣樂》(三首)。
(其一)。
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
咸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
(其二)。
四海皇風被,千年德水清。
戎衣更不著,今日功告成。
(其三)。
主圣開昌歷,臣忠奉大猷。
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這三首是一套組詩,歌頌唐太宗文治武功的。
4)《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這是孟郊在年過百半自己考上進士后說寫的,屬于寫個人輝煌,不知道是不是符合樓主的口味。相較于前面幾首詩的冗長和生僻拗口,這首孟郊的中榜詩更符合我的喜好。尤其是后兩句更是傳唱千古,將他初中榜,心中滿腔的抱負和熱血和略微的得意,展現的淋漓盡致。
譯文:以往不如意的處境再也不足一提,今日及第令人神采飛揚,興致高漲。
迎著浩蕩春風得意地縱馬奔馳,就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完長安似錦的繁華。
背景介紹和鑒賞:孟郊四十六歲那年進士及第,他自以為從此可以別開生面、風云際會、龍騰虎躍一番了。滿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這首別具一格的小詩。這首詩因為給后人留下了“春風得意”與“走馬觀花”兩個成語而更為人們熟知。
詩人兩次落第,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一下子從苦海中超度出來,登上了歡樂的頂峰。所以,詩一開頭就直接傾瀉心中的狂喜,說以往那種生活上的困頓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此時金榜題名,終于揚眉吐氣,自由自在,真是說不盡的暢快。“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詩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著春風策馬奔馳于鮮花爛漫的長安道卜.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時的詩人神采飛揚,不但感到春風駘蕩,天宇高遠,大道平闊,就連自己的駿馬也四蹄生風了。偌大一座長安城,春花無數,卻被他一日看盡,真是“放蕩”無比!詩人情與景會,意到筆成,不僅活靈活現地描繪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態,還酣暢淋漓地抒發了得意之情,明朗暢達而又別有情韻。因而,這兩句詩成為人們喜愛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兩個成語。
按唐制,進士考試在秋季舉行,發榜則在下一年春天。這時候的長安,正春風輕拂,春花盛開。城東南的曲江、杏園一帶春意更濃,新進士在這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傾城縱觀于此”(《唐摭言》卷三)。新進士們“滿懷春色向人動,遮路亂花迎馬紅”(趙嘏《今年新先輩以遏密之際每有宴集必資清談書此奉賀》)。可知所寫春風駘蕩、馬上看花是實際情形。但詩人并不留連于客觀的景物描寫,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覺上的“放蕩”: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還要“一日看盡長安花”。在車馬擁擠、游人爭觀的長安道上,不可能容得他策馬疾馳,偌大一個長安,無數春花,“一日”是不能“看盡”的。然而詩人盡可自認為當日的馬蹄格外輕疾,也盡不妨說一日之間已把長安花看盡。雖無理卻有情,因為寫出了真情實感,也就不覺得其荒唐了。同時詩句還具有象征意味:“春風”,既是自然界的春風,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謂“得意”,既指心情上稱心如意,也指進士及第之事。全詩的思想藝術容量較大,明朗暢達而又別有情韻,為后世之人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