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貿業務全過程從入門到精通
- 許麗潔主編
- 4659字
- 2022-05-09 14:57:20
第一節 對外貿易基礎知識
一、對外貿易關系主體
對外貿易經營者是指依法取得對外貿易經營資格并從事對外貿易經營活動的法人、其他組織和個人。對外貿易關系主體是指依法參加對外貿易管理和合作活動,享有對外貿易權利,承擔對外貿易義務的當事人。對外貿易關系主體一般可分為生產企業與外貿企業兩種。
(一)生產企業
生產企業是指具有生產加工能力,將外購的原材料進行加工而生產出另外一種產品的企業。
(二)外貿企業
外貿企業是指將外購的商品直接進行銷售,而不對其進行加工的企業,俗稱貿易型企業。
由于兩種企業的經營方式及商品的來源等有很大不同,所以其適用的出口退(免)稅政策也存在很大區別。
二、對外貿易出口方式
目前我國對外貿易的出口方式主要分為兩種:自營出口與委托(代理)出口。
(一)自營出口
自營進出口是指國家相關部委授權生產性企業經營本企業自產產品的出口業務和本企業所需的機械設備、零配件、原輔材料的進口業務,但國家限定公司經營或禁止進出口的商品及技術除外。
自營出口是指企業或個體工商戶取得自營出口權后,可以對自產和收購的貨物直接辦理出口。
(二)委托(代理)出口
委托(代理)出口是指外貿企業受委托單位的委托,代辦出口貨物銷售的一種出口業務。
在受托辦理出口業務時,外貿企業會收取一定的代理費,并承擔相應的責任,而價格和其他合同條款的最終決定權屬于生產企業,進出口盈虧和履約責任最終由生產企業承擔。委托出口貨物時由委托方辦理出口退(免)稅申報。
對委托出口的貨物,受托方須自貨物報關出口之日起至次年4月15日前,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開具《代理出口貨物證明》,并將其及時交托給委托方。逾期的,受托方不得開具《代理出口貨物證明》。
三、出口貨物貿易方式
現行出口貨物的貿易方式主要分為一般貿易、加工貿易、補償貿易、協定貿易、邊境貿易、雙邊貿易、多邊貿易、轉口貿易和過境貿易。下面主要針對出口貿易實務中常見的兩種方式(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進行介紹。
(一)一般貿易
一般貿易是指我國境內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單邊進口或單邊出口的貿易,按一般貿易交易方式進出口的貨物即為一般貿易貨物。一般貿易貨物在進口時可以按一般進出口監管制度辦理海關手續,這時它就是一般進出口貨物;它也可以享受特定減免稅優惠,按特定減免稅監管制度辦理海關手續,這時它就是特定減免稅貨物;它也可以經海關批準保稅,按保稅監管制度辦理海關手續,這時它就是保稅貨物。
(二)加工貿易
1.什么是加工貿易
加工貿易是指一國通過不同的方式,利用本國的生產能力和技術,將進口原料、材料或零件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從而獲得以外匯體現的附加價值。加工貿易是以加工為特征的再出口業務。按照所承接的業務特點不同,常見的加工貿易方式包括進料加工、來料加工、裝配業務和協作生產,具體如表1-1所示。
表1-1 加工貿易說明

2.開展加工貿易的業務流程
(1)加工貿易貨物備案。
加工貿易貨物是指加工貿易項下的進口料件、加工成品及加工過程中產生的邊角料、殘次品、副產品等。
加工企業應當向其所在地的海關辦理加工貿易貨物備案手續。辦理備案手續所需單證如下。
①經營單位申請報告。
②外經貿主管部門提供的《批準證》,屬于進料加工的需要加蓋稅務部門的印章。
③對外簽訂的進出口合同。
④經營單位基本賬戶開立證明。
⑤加工企業所在地的經貿部門出具的《加工生產能力證明》。
⑥委托加工應提供經營單位與加工企業簽訂的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委托加工合同(協議)。
⑦開展異地加工貿易的,須提供經營單位所在地的海關出具的關封,內含“異地加工申請表”,一式兩份。
⑧首次開展加工貿易的,須提供經營單位和加工企業的《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復印件及《海關登記通知書》。
⑨經營單位的介紹信或委托書。
⑩加工工藝說明。
?如需異地口岸進出口報關,須填寫“異地報關申請表”。
?海關需要的其他資料。
(1)海關對首次開展加工貿易的企業實行驗廠制度;對單證齊全、驗廠合格的企業,海關在規定的工作日內核發《登記手冊》。
(2)辦理加工貿易合同備案屬AA類企業的,免設臺賬;屬A類企業的,須設臺賬,實行“空轉”;屬B類企業的,須設臺賬,一般商品實行“空轉”,限制類商品實行“實轉”;屬C類企業的,須設臺賬,一律實行“實轉”;D類企業不得開展加工貿易業務。對非同一分類的經營單位與加工企業,海關按就低不就高的原則管理。對提供的進口輔料品種在規定范圍內,且金額在5000美元以下的外商,免辦手冊,不納入臺賬管理。
(2)進口料件。
進口料件是指加工貿易企業在進行加工貿易經營活動時,從國外進口的免交關稅、增值稅的料件。該料件受國家海關監管,須按規定在生產成成品后復出口,同時進行報核。如因合理原因不能按計劃復出口,而須轉內銷的,在當地海關進行補稅手續后方可轉內銷。
企業的進口加工貿易貨物可以從境外或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保稅倉庫進口,也可以通過深加工結轉方式轉入。經營企業應當持加工貿易手冊、加工貿易進口貨物專用報關單等有關單證辦理加工貿易貨物進口報關手續。
(3)加工貿易貨物出口。
經營企業的出口加工貿易貨物可以向境外或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出口監管倉庫出口,也可以通過深加工結轉方式轉出。經營企業應當持加工貿易手冊、加工貿易出口貨物專用報關單等有關單證辦理加工貿易貨物出口報關手續。
(4)加工貿易貨物核銷。
加工貿易貨物核銷是指經營企業在加工復出口,或者辦理內銷等海關手續后,憑規定的單證向海關申請解除監管,海關經核查確認屬實且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章的規定后,予以辦理解除監管手續的行為。
經營企業應當在規定的期限內將進口料件加工復出口,并自加工貿易手冊項下最后一批成品出口或加工貿易手冊到期之日起30日內向海關報核。
3.深加工結轉
深加工結轉是指加工貿易企業將保稅進口料件加工成半成品并將其轉至另一加工貿易企業進一步加工后復出口的經營活動。對轉出企業而言,深加工結轉視同出口,應辦理出口報關手續,若是以外匯結算的,海關可以簽發收匯報關單證明聯;對轉入企業而言,深加工結轉視同進口,應辦理進口報關手續,若是與轉出企業以外匯結算的,海關可以簽發付匯報關單證明聯。
由于保稅進口料件加工成半成品不離境,故在實踐中又被稱為“間接出口”;又由于產品在兩個加工貿易企業之間進行轉移,所以俗稱“轉廠”。在稅收實踐中,深加工結轉業務實行增值稅免稅政策。
四、對外貿易成交術語
對外貿易成交術語又叫“價格術語”“價格條款”,是在國際貿易長期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用來確定買賣標的物的價格,買賣雙方各自承擔的費用、風險、責任范圍的專門術語。它是一種重要的國際慣例。進出口貨物需要跨國界運輸,從而產生了國內貿易所沒有的復雜情況,并引起特有的風險、責任和費用。
◇在什么地點交貨?是在工廠交貨還是在裝運港交貨,或者目的港交貨?
◇誰負責租船、定艙及辦理托運手續?
◇貨物在運輸途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險,從而受到損失,這種風險由誰承擔?如需要投保,由誰負責投保并支付保險費用?
◇各國政府對外貿業務都有管制措施,如許可證制度、外匯管制制度、關稅制度,誰負責辦證交稅?
上述問題當然可以通過雙方逐項磋商、簽訂合同來解決,但由于國際貿易的復雜性,單靠合同難以將所有的問題考慮周全,容易產生紕漏,導致國際貿易糾紛。因此,外貿企業要利用國際貿易術語,簡化當事人的貿易談判締約過程,確定買賣雙方的權利與義務。
2019年,國際商會(ICC)正式公布了2020年版的《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這是現行《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自2010年生效以來進行的第一次修訂。新修訂的《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于2020年1月1日起生效。
(一)國際貿易術語的主要內容
2010年版《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將11個術語分成了兩組。
第一組為適用于任何單運輸方式或多種運輸方式的術語七種:
(1)EXW(EX Works)工廠交貨;
(2)FCA(Free Carrier)貨交承運人;
(3)CPT(Carriage Paid to)運費付至目的地;
(4)CIP(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運費、保險費付至目的地;
(5)DAT(Delivered at Terminal)運輸端交貨(2020版通更改為DPU);
(6)DAP(Delivered at Place)目的地交貨;
(7)DDP(Delivered Duty Paid)完稅后交貨。
第二組為適用于海運和內河水運的術語:
(1)FAS(Free Alongside Ship)船邊交貨;
(2)FOB(Free on Board)船上交貨;
(3)CFR(Cost and Freight)成本加運費;
(4)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成本、保險加運費。
(二)2020年版通則相較于2010年版通則的主要變化
2020年版《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于2019年9月正式發布,2020年1月1日全球正式生效。
作為指導并保障全球貿易有序進行的通用準則,2020年版在2010年版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國際貿易體系下買賣雙方的責任,其生效后對貿易實務、國際結算和貿易融資實務等方面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
新版《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中大部分的規定較之前的版本并未有實質性變化。
在此次修訂中,國際商會旨在通過對各個貿易術語項下規則的介紹性和解釋性說明,以及對排版和術語排列順序的改變,使各個術語的內容更加清晰、明確,進而鼓勵使用者根據其所從事的貿易采用最合適的貿易術語,尤其是避免在非海運貿易中使用海運術語。
據ICC官方推送的消息,新版本較之2010年版的部分變化如下。
(1)在新版本的FCA術語下就提單問題引入了新的附加機制。根據該新引入的附加機制,買方和賣方同意買方指定的承運人在裝貨后將向賣方簽發已裝船提單,然后再由賣方向買方交單(可能通過銀行)。
舊版的FCA術語中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該術語的效力在貨物裝船前就已經隨貨交承運人而截止,這就導致賣方無法獲得已裝船提單。所以要修改。
(2)2020年版《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調整了CIF(成本、保險加運費)及CIP(運費和保險費)術語的不同保險范圍。
CIF和CIP術語中的最低保險范圍的規定也有所不同。
CIF術語繼續要求賣方購買符合《協會貨物保險條款》(C)條款要求的貨物保險。
但是,在適用CIP術語的貿易中,最低保險范圍已經提高到《協會貨物保險條款》(A)條款的要求(即“一切險”,不包括除外責任)。
(3)2020年版《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包括了FCA(貨交承運人)、DAP(目的地交貨)、DPU(送輸端交貨)、DDP(完稅后交貨)術語下可用自有運輸工具安排拖車的規定。
當采用FCA、DAP、DPU和DPP術語進行貿易時,買賣雙方可以使用自有運輸工具,而不再像舊版那樣規定使用第三方承運人進行運輸。
(4)取消DAT改為DPU。
這是為了反映作為目的地的交貨地點可以是任何地方而不僅僅是終點。
(5)2020年版《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包括運輸義務和成本中與安全相關的要求。
每個國際貿易術語項下都明確規定了與安全有關的義務的分配規則,也載明了為履行該義務產生的費用的承擔方式。
例如,FOB術語項下的A4部分載明,“賣方必須遵守任何與運輸安全有關的要求,直至交付”。
(三)對外貿易中常見的價格術語
對外貿易中常見的價格術語(也就是成交方式)主要有FOB術語、CFR術語和CIF術語(見表1-2)。
表1-2 對外貿易中常見的價格術語

上述三種對外貿易中常見的價格術語的關系為:
FOB =CIF—運費—保險費
FOB=CFR—運費
五、對外貿易結算方式
對外貿易結算方式分為匯付、托收和信用證。
(一)匯付
匯付又稱匯款,是付款人通過銀行,使用各種結算工具將貨款匯交收款人的一種結算方式。匯付又包括三種方式,具體如表1-3所示。
表1-3 匯付方式

(二)托收
托收是出口商開立匯票,委托銀行代收款項,向國外進口商收取貨款或勞務款項的一種結算方式。常用的托收方式有付款交單和承兌交單,具體如表1-4所示。
表1-4 托收方式

(三)信用證
信用證是指銀行根據進口商(買方)的請求,開給出口商(賣方)的一種保證承擔支付貨款責任的書面證明。銀行根據買方的申請書,向賣方開付保證付款的信用證,即只要賣方提交符合信用證要求的證據,銀行就保證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