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第54課,表演角色驅動故事中
- 考特爾表演學與我的故事
- 京南海子小哥
- 1419字
- 2022-10-08 12:17:28
2005年六月十日,Beijing,記
今天的課程我聽了之后,自己越來越迷糊了。老師講了很多我記了很多筆記,但是,這些內容大家們也是第一次聽說。這也是頭一回,在課上說起這種事情。后來,大家們也把今天這堂課當成一個笑話來聽了。
六月十日,上午,課上。
化名王啟隆老前輩:“同學們,在今天我們講表演角色驅動故事中之前呢。我先先說說,對于每一個有沖突的故事,都有一個對抗主角的反派,挑戰他們的目標來解決沖突。因為大多數故事都有一個在敘事結束時改變主角的沖突,所以幾乎總是存在一個對立的、對抗的力量來挑戰他們。”
奧朗特.考特爾.威爾:“嗯,通常情況下,故事中會有一個主角,他有一個定義情節的目標,但也可能會有一個與主角的目標有共同利益的反派,他有與主角沖突的不同意圖。這些角色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對立的動態關系,這對故事的沖突至關重要。”
化名王啟隆老前輩:“故事有好壞,那么,在帶有外部沖突的故事中,反派很容易被發現。但如果故事中沒有一個明確的反派呢?故事是否仍然具有為主角創造沖突的對抗功能?”
奧朗特.考特爾.威爾:“其實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可以在主角中找到反派角色。來自Go Into The Story的Scott Myers認為,缺少反派角色的故事仍然具有一種對抗功能——即以一種對立力量的形式阻礙每個主角的視角轉變之旅。之前我在仔細研究之中,得到的一個結論。但是,這也是今天這堂課就當是我一種猜想吧。”
這時候,大家們課上都笑了。化名王啟隆老前輩則又說到:“嗯,今天這堂課,大家們就當是一個笑話聽一聽吧。Myers指出,在每一部電影中,所有的主角都“生活在自己的陰影中,承受著這些期望的重量,“宿敵”不斷地與他們應該過的生活形成對比,而他們實際上過的是相當平凡而有靈感的生活。”
奧朗特.考特爾.威爾:“例如,在電影《和莎莫的500天》中,湯姆認為莎莫是他故事中的反派,但他沒有意識到,他對女人的期望和他孩子氣的浪漫主義阻礙了他想要的健康和滿足的關系。湯姆認為,在他遇到“靈魂伴侶”的那一天之前,他永遠不會快樂,而這一信念來自于對電影《畢業生》的誤讀。他過分浪漫化的愛情觀成為了他內心的心理沖突,這在他與莎莫的關系中不斷被強調和挑戰,而他的內心沖突最終導致了他們關系的終結。”
化名王啟隆老前輩:“而在電影《朱諾》中,朱諾想要給自己的孩子找到一個好的家庭,同時又正在成為一個青少年。她的內心沖突是由她從母親那里感受到的拒絕塑造的。為了獲得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朱諾竭盡全力跳出青春,進入成年,迅速成長,避免創傷帶來的痛苦。”
奧朗特.考特爾.威爾:“影片的主角不是馬克·羅林——一個表現得像孩子一樣的成年人——而是朱諾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創傷而說服自己戴上的面具。與《和莎莫的500天》不同,《朱諾》的結尾是朱諾解決了內心的矛盾,撕下了整部電影中一直戴著的面具。她并不想成為一個有別于同齡人的人。相反,她承認了過去的痛苦,并允許自己成為一個十幾歲的女孩。”
這個時候,有個同學舉手問了個問題:“老師,咱們這個就當一個笑話聽了,那,老師,演員們他們如何塑造反派的功能啊?”
化名王啟隆老前輩:“這個問題你問的夠大膽的。的確啊,在影視表演中呢,角色驅動的故事都有影響故事走向的外部事件,但角色的內心掙扎和欲望迫使他們對外部事件做出反應,從而推動故事走向高潮。”
奧朗特.考特爾.威爾:“嗯,說起來在演員們表演中呢,確定角色和他們的內心斗爭,然后讓他們經歷一個迫使他們正視自己的內心斗爭的情景。主角的內心狀態和現實必須發生沖突才能推動劇情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