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通用機械工業發展史
- 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
- 22字
- 2022-05-07 18:49:30
三、改革開放前的通用機械行業發展(1950—1977年)
(一)新中國通用機械行業迎來了新生
這一時期主要為1950—1957年。
1.對企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新中國成立后,根據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確定的方針,人民政府陸續完成了對官僚資本企業的沒收工作,將官僚資本所有制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東北地區是通用機械制造企業的重點區域,東北人民政府組建了生產通用機械的東北機械四廠(現為沈陽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六廠(原沈陽水泵廠,現并入沈陽鼓風機集團)、七廠(原沈陽氣體壓縮機廠,現并入沈陽鼓風機集團)等第一批國營企業,這些企業后來成為通用機械行業的龍頭企業。
1955年,對私營企業進行了大規模合并及改組改造。在通用機械私營企業比較集中的上海地區,將分散的企業合并組織起來,改組組建了上海大隆機器廠、上海精業機器廠等,成為行業產品的主導生產廠,使上海成為我國早期的通用機械生產基地。
2.行業管理體制初步建立
1952年9月,國家成立了第一機械工業部(簡稱一機部),將在原華北機器制造公司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央機器工業管理局改組為第一機器工業管理局(簡稱一局),歸口管理通用機械等專業產品。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后,針對當時存在的企業生產產品混雜、缺乏統籌部署和妥善分工的主要問題,一局根據中共中央1953年5月30日發布的《關于目前國營機械工業的情況及今后工作布置》的有關指示,將所屬企業劃分為中央直屬和地方國營兩大類,并確定了中央直屬和較大型地方國營企業的專業生產方向。同時,對地方工業的服務方向也做了具體的布置,明確地方工業主要為農業、輕工業服務;為國營機械工業配套協作,成為助手;為使用部門的修配服務。
在生產方向基本確定后,直屬企業首先開展以工藝為中心的技術改造。根據生產方向和產品方案,進行全面的工藝設計和生產組織設計,采用比較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組織,建立了機修和工具車間、計量室和理化試驗室等技術后方,更新改造與充實必要的設備,建立了正規生產秩序,從而提高了制造水平和技術水平,達到了較高的技術經濟效益。根據通用機械產品的特點,將企業劃分為系列成批生產、單件小批生產或單件小批成套生產兩種類型,并且狠抓了“三化”——產品的系列化、零部件的通用化和標準化。一方面引進系列產品技術,一方面對產品生產進行“三化”整頓,化單件為成組,集小批為大批,組織專業化生產車間,并按工藝相近的原則組織工段、小組。1956年,在通用機械研究所和各專業研究所相繼建立以后,通用機械產品的“三化”工作更加深入,成為行業技術進步的重要內容,也是整個通用機械制造業最具特點的工作之一。
一局建立后,將中央機器工業管理局設立的設計室擴大為設計處,集中力量為各企業進行技術服務。1954年,為加強主導企業的技術力量,將設計處一部分技術人員下放到直屬廠,與這些企業原有的技術人員一起組成技術骨干,發揮了有力的技術帶動作用。
這些行業管理方法和制度為以后的通用機械行業生產計劃和技術管理奠定了基礎。通過上述工作,培養了一批專業產品生產的骨干企業,特別是沈陽地區很快成為我國通用機械工業的重要基地之一,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產品質量有了明顯提高。
3.通用機械工業逐步從修配走向制造
通用機械產品的生產,在“一五”期間已從利用工廠原有圖樣和仿制外國的簡單產品,轉為全面采用蘇聯及東歐一些國家的設計制造技術。通用機械制造業為蘇聯援助我國建設的156項工程提供了大量配套產品,到“一五”后期開始向改進設計和自行設計方向發展。
在此期間,主要發展產品有:沈陽水泵廠的K型和Д型系列泵、上海水泵廠的51in(1in=25.4mm)臥式斜流泵和44in立式軸流泵、沈陽鼓風機廠的4級壓縮焦爐鼓風機、杭州通用機器廠(現為杭州制氧機集團公司)的制冷量每小時2750萬cal(1cal=4.2J)冷凍機。上海通用機器廠(現為上海電氣集團汽輪機公司)曾生產了當時我國最大的一臺透平鼓風機,風壓為9000mmH2O(1mmH2O=9.8Pa)、風量為670m3/min、轉速為3600r/min、功率為1500kW、6級壓縮。沈陽通用機械廠(后為沈陽高中壓閥門有限公司)、上海閥門廠、上海良工閥門廠等開始生產高中壓閥門產品。
1956年,通用機械工業第一個科研機構——通用機械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當時設有流體機械(包括風機、泵、壓縮機、閥門等專業)、煉油化工設備、輕工機械(包括印刷機械、橡膠機械等)、采油機械和自動控制等專業研究組,開始了我國石油、化工和通用機械的科研工作。
這一時期是我國通用機械制造業的起步時期,行業的恢復和發展速度較快,逐步從修配型走向以仿制為主的制造。但由于“一五”時期通用機械制造業沒有被列入國家重點發展計劃,一個新建項目也沒有,擴建改造投資也較少,五年總投入才4000萬元。至1957年底,全國通用機械制造業的固定資產僅1億多元,僅相當于現在一個中小型企業的固定資產總量。固定資產投入不足制約了行業的規模發展,僅形成了幾個產品的主導生產廠。行業整體技術水平較低,基本處于世界20世紀三四十年代水平,主要是以測繪仿制為主,能夠自行設計的產品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