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通用機械工業發展史
- 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
- 1644字
- 2022-05-07 18:49:41
(四)行業活動活躍
自1958年以來國家對泵行業進行了大量投資,使泵行業制造力量加強,形成了17個主要制造廠。但各廠標準不一、產品雜亂、品種少、質量低的矛盾愈加突出,加強企業之間經濟技術交流的必要性越來越明顯。各地區自行發展的中小型企業缺乏技術力量,迫切需要老企業和科研院所的支持,特別是這期間發展的大型成套設備和高精產品中的重大技術問題,在當時的條件下,靠單獨一廠或一所的力量很難解決,只有聯合起來,共同攻關。為推進開展行業工作,行業組織逐漸由“民辦”轉變為“民辦官助”。
1.開展聯合設計提高產品“三化”水平
1960年5月—9月由通用機械研究所和上海水泵廠共同組織,佛山水泵廠、紅星機械廠、長沙水泵廠、石家莊水泵廠和天津水泵一廠參加,對軸流泵系列型譜進行整頓,將各廠的6種模型進行測試試驗,選出效率最高的20ZL-65和PV50為基準模型,制訂了軸流式清水泵型譜。通過型譜整頓,品種由原來的50種減為14種,另外新增加5種高揚程新產品,全系列共有19個品種。
1962年和1965年泵行業組織了兩次聯合設計。第一次聯合設計由通用機械研究所主持,統一設計了BA型17種、SH型30種、DA型多級泵6種的產品圖樣并制訂了圖樣管理制度。第二次聯合設計由沈陽水泵研究所和通用機械研究所主持,分別在沈陽和北京進行了兩次F型耐酸泵聯合設計。
把泵行業有限的技術力量組織起來,以骨干廠為主,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產品系列,為缺乏技術力量的各中小型企業培訓技術力量,促進了行業廠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使“量大面廣”的泵類產品水平提高很快。與此同時,也使骨干重點廠能集中力量完成國家急需的重大產品研發。這兩次聯合設計,為以后產品的“三化”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對產品質量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
2.建立行業信息交流渠道
1958年水泵研究室創辦了《水泵設計與研究》油印本,出刊19期。1965年改為不定期的《水泵技術》鉛印本,1972年經國家批準改為公開發行的正式刊物。1964年10月在沈陽召開第一次行業情報工作會議,成立了全國水泵行業技術情報網,組織行業力量調研20世紀60年代國外泵產品水平,并于1966年出版了國外20世紀60年代初期《泵》發展水平綜述,共分5冊油印出版。
3.開展具有影響力的行業活動
1960年3月在一機部一局和中國機械工會全委直接領導下組織了“水泵一條龍先進經驗觀摩隊”,由佛山、長沙、上海、石家莊、天津、本溪、沈陽等10個水泵廠的先進經驗能手21人組成,并邀請了通用機械研究所、一局技術處、沈陽水泵研究室等單位參加,巡回10省市17個水泵廠,總結、交流經驗300多次,交流技術資料850多份,推廣了產品設計、木模鑄造(如石家莊的泥芯)、加工(如倪志福鉆頭、反刀架、強力切削等)、裝配、產品試驗和生產技術管理等經驗。觀摩隊的示范表演,開闊了行業廠職工的眼界,促進了各廠學趕先進、開展技術革新、技術革命的新氣象。觀摩隊還在搜集各廠經驗的基礎上,匯編了《水泵一條龍先進經驗》專集。在當時的條件下,這些行業活動對提高整個泵行業的生產技術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
4.制訂了產品試驗等標準
1959年前泵行業還沒有統一標準,隨著生產的發展,產品標準工作得到推進。在一局領導下,在長沙審查了TH4—59《一般離心清水泵技術條件》、TH5—59《離心深井泵技術條件》、TH6—59《離心泵、軸流泵和旋渦泵試驗方法》和TH7—59《水泵流量的測定方法》等。這些標準是參考蘇、英、日的標準制定的,是通用機械最早出現的行業標準之一。1961年在沈陽制定了《出口援外產品的質量標準》《泵類產品出廠成套性標準》和《泵類產品鑄件技術標準》等行業標準。
5.泵產品向系列化方向發展
1964年泵行業開展了“工業學大慶”運動,貫徹“三老”“四嚴”的科學精神,同時編制了趕超規劃,還通過一些外國來華的工業展覽購買樣機,取其精華,大搞聯合設計,使泵產品向系列化方向發展。
工業泵行業經過這一時期的發展,產品從仿制走向自行設計的新階段,為泵行業生產和技術發展取得了重要經驗,為今后的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國家開始重視科研、標準、情報等活動。各廠開始建立起正常的生產和科研秩序,為下一步生產技術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