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艱難求學思想進步 更名立志愛國有責
- 為了可愛的中國:知識分子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 方鴻琴編著
- 2149字
- 2022-05-07 14:56:19
默默無聞踐行核潛艇精神
——記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
聽著海浪的演奏,一個小男孩正在實現自己動手造一艘“大輪船”的夢想。他找來各種材料,一陣忙碌,船兒建成,還專門在船底挖了個洞,想著好在這個洞里燒木炭,讓他的船如同海上跑的蒸汽船一般“嘟嘟嘟”地冒煙航行。捧著新建的船,他興高采烈地下水試航,燒著的木炭往里一丟,煙是冒出來了,船卻原地不動……
少年的他,在海邊的老屋頂上,一次次目睹侵略者的戰機出沒,轟炸停泊在海邊的漁船。海面上布滿了濃煙,戰火紛飛,山河飄零。這位少年從害怕恐懼到堅強勇敢,他決心棄醫從工,立志科技救國。于是,他離開深愛的大海,一路求學。
中年的他,為了祖國的需要,背井離鄉,拋家棄子,隱姓埋名30年,默默無聞、艱苦創業,傾注全部智慧和精力建造國之重器。
青絲變為白發,依舊鐵馬冰河。如今,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已經退役,但年逾九旬的他仍在“服役”。他就是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著名船舶專家、核潛艇研究設計專家、中國第一代“某艇1”和“某艇2”的創始人之一,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潛做極限深潛試驗的第一人——黃旭華。
黃旭華1926年2月出生于以醫為主、兼理農商之家,最初的名字叫“黃紹強”。弟兄姐妹九人,黃旭華排第三。祖父和父母親都是醫生,懸壺濟世,仗義疏財,治病救人。黃家行醫在當地博得了較高的聲譽,黃家的長輩希望子女繼承傳統,學習醫術,將來成為醫術高超的醫生。父母身上的正直、勇敢、仁厚、堅毅的品質給予了黃旭華良好的道德與文化熏陶,他自小有意學醫,立志成為一名像父母一樣的好醫生。但關系國家命運之時,有志之士終究會放棄小家,走到一條自己認為最有效的救國、興國之路上來。
黃旭華的求學之路充滿了艱辛與危險。1931年,黃旭華正式進入田墘鎮樹基小學讀書。學習之余,在家聽父親彈奏揚琴,潛移默化之下,他也表現出了音樂天賦,會彈揚琴和吹口琴,這成了他一生中主要的業余愛好。
1935年,黃旭華完成了在田墘鎮小學的學業。由于當地沒有高級小學,需要到汕尾的作磯小學讀書,因路途比較遠,黃旭華只能住校。在這里,黃旭華遇到了一位多才多藝、認真負責的蘇劍鳴老師,他對黃旭華的一生產生了較大影響。
1937年,黃旭華從作磯小學畢業。此時抗戰全面爆發,偌大山河似乎難以放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他就輟學在家參加抗日宣傳。
1938年農歷正月,黃旭華在長兄黃紹忠的帶領下,背起行囊,長途跋涉,開始了第一次異地求學之路。兄弟倆整整走了4天,終于來到當時位于揭西山區的百年名校聿懷中學——學校因日寇侵略遷址于此。在這里,盡管小樓草舍簡陋,日寇戰機時常襲擾,但師生們從未放棄,他們與敵機打起了游擊戰,甘蔗地、山洞……都成了他們的課堂。黃旭華孜孜不倦地學習著,成績優異,并且錘煉出了頑強不屈的毅力。
1940年夏天,隨著戰事吃緊,聿懷中學時斷時續,已經很難保障正常的學習。黃旭華只能依依不舍地辭別滋育他兩年半的聿懷中學,揣著桂林中學這個新的目標跟隨長兄又一次開始了艱苦跋涉。此時,他把自己的名字黃紹強改為“黃旭華”,寓意中華民族如旭日東升般崛起。
奔赴桂林的途中,前行受阻。到1941年秋,黃旭華只好進入廣益中學,在此棲身一載。這一年里,他們遭遇了經濟困難,常常是居無定所,食無保障。后來聯系上了家人,有了經濟支持,得以繼續趕往桂林求學。
1941年9月,黃旭華順利通過桂林中學的入學考試,正式注冊入學,被編入高35班。在這里,他開始編織著自己人生的夢想。抗戰時期的桂林,因為是大后方,文化氛圍比較濃,桂林中學成了學子們難得的求學之地,在此云集了大量的優秀師資,田漢、歐陽予倩、夏衍、豐子愷、竺可楨都曾在此講演。這為黃旭華此后報考交通大學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
1944年6月,黃旭華臨近中學畢業,但由于長沙戰事失利,桂林形勢急轉直下,學校發放臨時畢業證書后就倉促宣布畢業。為了安全起見,黃旭華只能盡快離開桂林,經過近兩個月的艱苦跋涉到了重慶。因錯過了大學的招考時間,黃旭華只能進入教育部特設大學先修班。盡管是先修班,但學習條件和教師都不錯,同學們都是流亡而來,心中有志,學習很是刻苦。
1945年8月15日,黃旭華欣喜地看到自己的名字排在報紙上公布的交通大學造船系錄取名單中的第一位。
對于為什么會選擇報考造船系,黃旭華解釋說,在中學讀書期間,在輾轉各地求學的過程中,無數次親歷了日寇飛機的狂轟濫炸,親眼看到了許多同胞倒在血泊中,在經歷了無數的憤恨與痛苦之后,他悟出了一個道理,沒有強大的國防,就沒有國家的安全和生命的保障。因此,在報考大學時,選擇了造船這個能夠提升國家技術及國防實力的專業。
正是這段艱苦的歲月,讓少年時代的黃旭華不僅受到了先進文化的熏陶,得到了科學知識的滋養,磨礪了堅強的意志,更堅定了一顆愛國之心。困苦的歷程賦予了他不懼困難、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同年9月,黃旭華到交通大學報到,帶著理想與期待,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在葉在馥、辛一心、楊槱等國內造船大師的諄諄教誨下,黃旭華系統學習了造船專業理論與技術,為此后從事核潛艇的研制打下了扎實的專業基礎;在這里,有“山茶社”活動的激奮人心,有智斗敵特的驚險……黃旭華參與和組織各種學生活動,逐漸成長為地下黨培養的進步青年。他的文藝才華和組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而且都用在了對敵斗爭的“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