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物極必反
物極必反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作為一種哲學思想,最早起源于《道德經》。老子在《道德經》里說,“反也者,道之動也”“物壯則老”等。《易經》里的“否卦”“泰卦”,也是“物極必反規律”的典型寫照。宋朝教育家程頤在《河南程氏遺書》中說,“生生之理,自然不息……,物極必反,其理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終”。這是物極必反這個詞的由來,指的是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以自然界的氣候變化為例,一年的氣候過了夏至最熱點之后,就會向涼和冷的方向逐步轉化;同樣道理,過了冬至最冷點之后,就會逐步向溫和熱的方向轉化。又比如十五的月亮,很完滿,但很快就要走向反面,這就是“月滿則虧”。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遵循這樣的規律,大漢朝在漢武帝時代達到了鼎盛,但經過昭帝、宣帝之后卻逐步走向了沒落;唐朝在唐玄宗的開元盛世時達到了強盛的極致,但經唐玄宗天寶年間的驕奢淫逸后卻迅速走向了衰落;清代在乾隆早期進入到了鼎盛時期,但到了乾隆晚期卻步入了衰退期。
生活中,我們給一個杯子倒水,漸漸杯子里裝不下,自然就會溢出來,這就是“水滿則溢”。生活中我們還發現,有些人一旦得意忘形,往往倒霉的事就來了,這就是所謂的“樂極生悲”。中國儒家和道家,都提醒人們做人做事,要遵循普遍的道理,即不要不及,也不要太過。凡事都要適可而止,防止走極端,避免“物極必反”規律的反噬作用。
物極必反包含兩層意思,盛極而衰和否極泰來,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個普遍規律。意思是說,好的事情到了極致就會向壞的方向轉化,反之,壞的事情到了極致也會向好的方向轉化。
物極必反,在股市中表現特別明顯,尤其是投機盛行的新興市場。個人理解,認識“物極必反”在股市中的意義,也有兩層意思。一是股市有漲就有跌,十分正常。沒有只漲不跌的股市,也沒有只跌不漲的股市。但漲過頭了,必然會跌;跌過頭了,必然要漲。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機會是跌出來的”“危險是漲出來的”。第二層意思呢,就是指股市喜歡走極端。往往是漲就漲個夠,跌也跌個透。漲,你覺得漲高了吧,不,非要漲到你“頭暈目眩、蠢蠢欲動”去高位接盤。你覺得跌多了吧,不,非要跌到你“痛不欲生、麻木絕望”不可。所以,很多人以為跌多了抄底,總是抄在半山腰。
個人以為,做長線的想判斷大盤的底,相對不容易,即使你拜巴菲特為師,可巴菲特本人都難判定大盤的底呢。所有的底,都是事后方知,任何人都難以預知。但相對來說,短線的底,就好判斷得多。首先說明的是,短線和長線是完全不同的交易系統。短線情緒的底,以“漲停家數、跌停家數、連板數量、封板率,高位板”等短線指標前后比照。更加上出手時,始終以題材為依歸,有經驗的選手可以根據題材的級別來判定市場情緒的走向。2018年的情形,大盤一路下跌,劉鶴副總理不講話,你敢貿然抄底?所以2018年做長線大概率是輸多勝少,但并不妨礙短線高手一路劈波斬浪。
物極必反這條規律,對于短線選手尤其是龍頭戰法的選手,意義極其重大。其中物極必反中的盛極而衰,提示我們注意風險。那么什么是盛極呢?大盤一路上行,總是漲的家數多,跌的家數少,就要提防大盤早晚要回落,從而引起短線情緒崩潰;龍頭股漲到前期龍頭身位附近,極有可能是盛極而衰的時刻;當龍頭股所有的屬性被發掘殆盡,也極有可能是盛極而衰的時刻;有時候,一條信息引起板塊內多數個股漲停,往往也是盛極而衰的時刻,所謂的“高潮之后不接力”就是指第二天要小心謹慎。
至于物極必反中的否極泰來,《易經》這樣說:“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所謂“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經作為中華文化之底、大道之源、群經之首,十分看重生機洋溢、賡續不絕的生命氣象。《易經》強調宇宙事物在動態的發展與變化中,雖有處境艱危之時,然而并無久困之理,不僅揭示了萬事萬物之通暢與閉塞,系屬往來不窮的變化歷程,更是鼓舞身處困境者,能明察時勢,掌握機宜,樂觀奮發,以扭轉乾坤。
物極必反中的否極泰來,對于短線選手的意義在哪呢?其重要意義在于提示我們,“否極泰來”的時候是情緒流短線選手最主要的出擊時機!關于情緒流龍頭戰法的主要戰機,在第二部分《龍頭戰法》之《天時篇》有較為詳細的闡述。
綜上所述,物極必反規律是龍頭戰法體系如何擇時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