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的動力:工業設計標準及其中國策略
- 蘭翠芹
- 1438字
- 2022-05-09 17:58:50
二 中間層次的工業設計技術
根據上述由不同層次、不同領域、不同性質的工業設計活動方式,需要展開相應的、針對性的工業設計戰略研究。“設計標準”即屬于這種區分不同對象、不同方式、不同效果的工業設計戰略內涵。任何戰略構想,都是服從于特定的發展需要與發展條件而形成的,工業設計的發展戰略制定同樣如此。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制造業體系復雜而龐大的國家,服務于這種特殊國情的工業設計戰略必須要形成相應的戰略性思考與路徑決策。工業設計行為本身具有極強的微觀性、具體性與效能顯現滯后性,針對具體產品的工業設計性能優化與通過生產方式的產品改觀不同,其結果與市場反應需要相應的時間與空間條件。比如最常見的口碑傳播功能,需要一定的時間條件與克服空間障礙才能形成,這就決定了工業設計的產業傳播效應與市場空間規模相關。在地理性的市場空間相對狹小的條件下,一款工業設計產品通過市場試驗獲得成功,可以以不太高的成本和不太多的時間迅速擴展并放大,立刻形成可觀的市場效應。通過觀察英國、意大利、日本等島國或半島地區的工業設計發展態勢,都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但是在地理性市場空間浩大的條件下,僅僅以這種自然傳播、簡單規范的模式推廣,勢必受到影響,我國即屬于這種空間巨大、市場復雜、市場回應效果趨于緩慢并減弱的國土條件。因此,在我國具體的社會條件下,除需要制定宏觀的國家層面的總體推動戰略以及微觀的企業推廣策略之外,在宏觀與微觀之間需要一個支撐性的戰略層次,這就是所謂的“中間層次的工業設計技術”,“標準化”戰略則屬于這樣的中間層次的對策之一。所謂標準化,就是通過相應的制度建設與標準實施,將體現國家整體發展意志的戰略要求體現于具體的設計品質條例,形成可執行、可檢測、可掌控的規則標準,以強制性執行、指導性執行以及推薦性執行等不同強度的制度化方式,推動、拉動、帶動國家設計戰略的分層實施,對具體的企業具有監督、鼓勵及示范作用,對國家戰略則具有承接、落實及支撐全局的意義,這正是中間層次的工業設計技術所具有的獨特戰略作用。
從原理上講,工業設計區別于手工勞動,具有大規模化的批量生產的特性,是有組織、有效率的系統性工業化生產活動。建立起一個國家層面的、系統化的工業產品標準制度,在進行產品創新設計及加工生產時就有法可循、有據可依、有理可述、有章可立,也才有可能保證產品在基本的品質標準的基礎上繼續提升和延展,具備“標準”的工業設計才具有提升我國工業化水平的技術價值,才能夠在此基礎上持續創新。
工業設計標準是中間層次的工業設計技術內涵之一,體現特定條件及范圍內的共同性價值。在當今世界范圍內,成熟的工業設計標準已經涵蓋了所有的工業化領域。舉例來看,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ASTM)發布過16個不同領域13000多個不同的技術標準。每年ASTM都要更新或者研發幾百項新的工業技術標準并公布于世,供全世界各個行業的設計機構及生產機構參考執行。中國出口美國的所有商品幾乎都必須沿用美國的ASTM標準,從兒童用品到建筑材料,從鋼鐵制品到醫療、太空航天產品無一不是使用ASTM技術標準來規范產品研發的品質和技術指標的。ASTM是美國制造體系中最重要的行業通用標準協會,是一個龐大的非營利技術組織,該組織不僅技術積累雄厚,同時技術自我更新的能力也非常強大,幾乎每項標準都體現出成熟的技術論證和產業化實踐方案,并且有成熟的檢測方法和實驗設備提供支撐。由此也可看出,強大的工業技術標準不僅對工業設計創新起支撐作用,同時也是巨大的市場促進催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