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嶺南中醫骨傷科學術流派作者名: 陳凱佳 黃楓 李主江主編本章字數: 1680字更新時間: 2022-04-22 16:57:55
第一章 嶺南中醫骨傷科學術流派的源起
嶺南中醫骨傷科素有優良傳統,以精確的理傷手法及獨特的固定方法與有效傷科藥劑著稱于世。清末民初,廣州和佛山武術流派紛呈,為人熟知的李小龍、葉問、黃飛鴻等都是佛山人。武術的盛行使得筋傷骨斷之事時有出現,推動了骨傷醫學的發展。廣東骨傷科名醫大都武打出身,武林醫林在歷史上亦有著淵源聯系。至清末民初,嶺南出現了梁、李、蔡、管、何五大流派。
秦漢之爭(約公元前204年),趙佗斬棘南征,戍邊移民,為中原醫藥入粵之肇。
晉唐之際,中原混戰,百氏民眾越大庾嶺,過梅關舉家南遷,沿北江而下,嶺南得以開發。不少流寓嶺南的醫家,定居于南海一帶。
304—316年,東晉醫家葛洪為避戰亂從江蘇來到廣東南海,棲身西關弘道多年,被時任南海縣郡太守鮑靚賞識。葛洪因地制宜倡小夾板夾縛固定骨折,其傳醫修道之地“浮丘丹井”就設在西關地區的積金巷(位于今中山七路東端)。
424年,印度達摩禪師從海外來到廣州,經珠江水路踏上西來古岸(即今西關西來初地)傳播禪宗醫學,創醫療體操《易筋經》。
明清以降,嶺南骨傷開始有較大的發展。
明洪武十三年(1380),廣州擴建城墻,城西門外俗稱西關(今荔灣區),與珠江白鵝潭相伴,處于東江、北江、西江交匯之地。地屬南海縣郡,既是口岸,也是城鄉交接之壤。隨著進出口貿易及與內地的商業發展,人口不斷增加,城內外的住宅建筑使用大量的杉木,其時的杉木集市就設在西關(今杉木欄路),而建筑業的興旺以及人口的不斷增多,各種跌打扭傷、骨折時有發生,各地名醫紛紛集中此地設館行醫。由于當時西關地區河道縱橫,江上往來船只多以杉皮為船篷材料,一經骨折損傷即就地選材使用杉皮予以夾縛已成民俗。從那時起,眾多西關跌打醫館均前往杉木欄路購置杉皮作為骨折外固定材料。
明清時期,何源、梁財信等一批骨傷名醫均來自南海一帶。他們多為武林人士或傳人,白晝行醫、夜間習武,通過祖傳或師傳,而以獨特的手法、簡便之治法、效驗、價廉在群眾中家喻戶曉,逐漸形成了具有嶺南醫學特色的西關正骨技法,其時又有“省港名醫出南海,南海名醫集西關”一說。
佛山,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水路踞廣州上游而處西江、北江下游,是水路通達省城的必經之路。地理位置上毗鄰港澳,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唐宋時期,佛山成為工商業城鎮,至明清時期更成為中國四大名鎮之一,逐步發展成為嶺南地區商品集散地和冶鑄、陶瓷、紡織、中成藥等制造業的中心,時屬南海縣佛山鎮。
佛山是“嶺南成藥之鄉”,涌現出了“黃祥華”如意油、“馮了性”藥酒、“源吉林”甘和茶、馬百良“七厘散”等一批老字號名藥。
佛山是聞名的“武術之鄉”,是中國南派武術的主要發源地。明初,佛山武術已相當普及。清末民初,佛山武術流派紛呈,涌現出一批有國際影響的武術名家和武術組織,并通過各種途徑走向世界。現在世界上廣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詠春拳等不少拳種和流派的根基都在佛山。著名武術大師黃飛鴻,詠春宗師梁贊、葉問,影視武打明星李小龍等祖籍及師承亦在佛山。武術的盛行使得筋傷骨斷之事時有出現,推動了骨傷醫學的發展。
清末民初,集醫武一身的黃飛鴻、何良顯、李才干、黃漢榮、林世榮等眾多南海籍醫家,在佛山及西關設有醫館、藥鋪、武館。他們廣收門徒,醫武兼修,功術同練,以武輔醫,療傷自治。與客寓西關的通武精醫的傷科世家如蔡忠、管炎威、李佩弦、廖垣等進行交流,彼此守望相助,相互促進,共生共榮,豐富了傷科正骨技法。
20世紀初,西關醫館林立,名醫薈萃,注冊中醫師達450多人,在長壽路、龍津路、和平路等形成多條“三步一館”的中醫藥街。此外,光復路、文昌路、梯云路、多寶路以及冼基路、十三行一帶也分布了眾多醫館和武館。西關地區成為省港地區治療骨傷科重癥、大癥的中心。
至此,嶺南骨傷名醫有中原進入、南海本地、少林僧人所傳、行武兵家所傳等幾個源頭,擁有蔡忠、管鎮乾、李才干、梁財信、何竹林五大分支。此外,還有黃飛鴻、林蔭堂、黃耀燊、譚洪輝、廖凌云、岑能、李佩弦、霍耀池等。形成以廣州西關及佛山兩地為主的嶺南骨傷學術流派。流派后人和傳人中人才輩出,囊括蔡榮、李廣海、陳渭良、鐘廣玲等廣東省名中醫,李家裕等廣州市名老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