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常用名詞定義

隨著營養的研究和應用空前地深入而廣泛,新的名詞術語不斷涌現,舊的觀念不斷被更新,由此帶來了很多名詞的誕生、更新,也帶來了很多名詞的混亂、沖突和矛盾。為了方便交流、研究和應用,避免歧義,有必要使用統一的、規范的、更新的專業術語。本指南從營養科學、營養診斷、營養相關狀況與營養治療4個方面介紹了若干新名詞和部分老名詞的定義更新,并對部分名詞提出新的見解。

一、營養科學

營養科學(nutrition science)是關于食物與營養素、生命、健康、疾病相互作用,以及機體消化、吸收、運輸、利用、排出食物物質(food substances)過程的科學[1]

人類營養學(human nutrition)是研究人體內營養相互作用的科學,包括預防營養學(preventive nutrition)及臨床營養學(clinical nutrition)[1](圖 2-1)。

圖2-1 人類營養學范疇

預防營養學(preventive nutrition)是研究人群或個體食物輸入和營養素如何影響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肥胖、2型糖尿病、老年癡呆癥、腫瘤)發生風險的科學[1]。公共衛生營養學(public health nutrition)是在人群層面上采取行動,以減少營養相關性重要非傳染性疾病[1]

臨床營養學(clinical nutrition)是研究能量和營養素不足或過多導致的,與急性、慢性疾病和狀況相關的營養和代謝改變的預防、診斷和治療的學科,包括患者的營養治療、食物過敏、耐受不良和先天性代謝障礙[1]。與公共衛生營養學不同,臨床營養學的關注對象是個體。

病死率與死亡率:病死率是表示一定時期內,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該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的頻率[2]。他們的主要區別在于:病死率用于描述某種特定疾病的嚴重程度,而死亡率則指某時間死于某病的頻率。計算公式如下:

病死率=某時期內因某病死亡人數/同期患某病的患者數×100%

死亡率=某時期內(因某病)死亡總數/同期平均人口數×100%

從以上公式中可看出,病死率與死亡率的分母不同。死亡率的分母是可能發生死亡事件的總人口(往往使用年平均人口);病死率的分母則是同期患某病的人數。前者包括正常人,而后者僅為患某病者。如果某病的發病和病程處于穩定狀態時,病死率與死亡率有以下關系:

病死率=某病死亡率/某病患病率×100%

二、營養診斷

三級診斷(three-level diagnosis)是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營養專業委員會(Chinese Society of Nutritional Oncology,CSNO)提出的一種營養狀況分級診斷方法:一級診斷,營養篩查;二級診斷,營養評估;三級診斷,綜合評價;三級診斷的目的、對象、時間、方法、實施人員及后續處理各不相同。三級診斷法提高了營養診斷效率,規范了營養診斷流程[3]

營養篩查(nutritional screening)是采用合適工具、快速識別受試者是否存在營養不良風險的過程,對象為所有患者、尤其是住院患者。歐洲腸外腸內營養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ESPEN)建議使用營養風險篩查 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 2002)和營養不良通用篩查工具(malnutrition universal screening tool,MUST),老年患者推薦使用微型營養評估(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或簡版MNA(MNA short form,MNA-SF)。 其他如營養不良篩查工具(malnutrition screening tool,MST)和簡短營養評估問卷(short nutritional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SNAQ)也是合適的工具[1]。營養篩查與營養不良風險篩查、營養風險篩查同義。營養篩查的目的是發現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良風險,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良風險的定義有不同意見。

營養評估(nutritional assessment)是為確立營養診斷以及進一步行動包括營養治療提供依據的過程,對象為所有營養篩查陽性患者,工具為主觀整體評估(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患者主觀整體評估(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及MNA[1]。營養評估的目的是發現(診斷)營養不良及其嚴重程度。

綜合評價(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通過營養評估,患者的營養不良及其嚴重程度已經明確,臨床上為了進一步了解營養不良的原因、類型以及后果,需要對患者實施進一步的調查。通過病史采集、膳食調查對營養不良的原因進行分析;從能耗水平、應激程度、炎癥反應、代謝狀況對營養不良進行四維度分析;從人體組成、體能、器官功能、心理狀況、生活質量對營養不良的后果進行五層次分析;這些措施統稱為綜合評價。綜合評估的目的是了解營養不良的原因、類型及后果[3]

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是一個以體重為主的營養狀況判斷指標,計算公式為體重(kg)/身高2(m2)。1835年比利時數學家 Lambert Adolphe Jacques Quetelet在其著作 A Treatise on Ma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s Faculties中首次描述了BMI的計算方法,所以BMI有時又稱為Quetelet指數。20世紀80年代BMI逐漸引起公共衛生機構的關注,1995年WHO正式提出并推薦BMI的體態分級標準。目前中國人BMI正常范圍為18.5~23.9,24~27.9為超重,≥28為肥胖,低于18.5為低體重。

營養風險篩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 2002)是2003年ESPEN特別工作組提出的一種營養篩查方法,NRS 2002總分值≥3分提示患者存在營養風險[4]。2013年4月18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臨床營養風險篩查(WS/T 427-2013)?規定:NRS 2002的適用對象為:年齡18~90歲、住院過夜、入院次日8時前未進行急診手術、神志清楚、愿意接受篩查的成年住院患者[5]。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Chinese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CSPEN)推薦在住院患者中使用NRS 2002作為營養篩查的首選工具[6]

營養不良通用篩查工具(malnutrition universal screening tool,MUST)由英國腸外腸內營養協會(British Association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BAPEN)多學科營養不良咨詢組(malnutrition advisory group,MAG)開發,于2004年正式發表[7]。最初是為社區應用設計的,但是MUST適用于不同醫療機構的營養不良風險篩查工具,適合不同專業人員使用,如護士、醫生、營養師、社會工作者和學生等,適合不同年齡及診斷成人營養不良及其發生風險的篩查。該工具得到英國營養師協會、英國皇家護理學院、注冊護士協會、腸外腸內營養協會的支持,主要用于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及其發生風險的篩查。

微型營養評估(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是專門為老人開發的特異性營養篩查與評估工具,目前臨床上使用的MNA有全面版MNA(full MNA,簡稱全版MNA)及簡版MNA(MNA-SF)。前者又分為傳統版MNA及新版MNAR,后者也分為新舊兩個版本。傳統版MNA是瑞士Guigoz Y等于1994年創建的,并于1996年進行完善,從而形成了現在的傳統版MNA[8]。傳統版MNA由人體學測量、整體評估、飲食評估及主觀評估4個方面,共18個問題(參數)組成,內容較多,實際操作比較費時。為了節省時間,也為了使MNA更加簡潔、方便,美國Rubenstein LZ等人對傳統MNA進行了改造,在傳統MNA基礎上篩選出最為重要的6個條目:①BMI;②最近體重丟失;③急性疾病或應激;④臥床與否;⑤癡呆或抑郁;⑥食欲下降或進食困難,由此組成了MNA-SF[9]

主觀整體評估(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是通過詢問病史與非常簡單的臨床檢查來進行營養狀況評估的一種方法。它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Baker JP及Detsky AS等人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建立的一種簡單而有效的臨床營養評估工具,文獻報告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10],而不是1987年[11]。通過提問來了解體重改變與進食改變、了解消化功能的改變,通過主觀評判來了解疾病應激情況、肌肉消耗情況、脂肪消耗及活動能力等情況。不用生化檢查,也不做身高測量和體重測量。SGA出現后迅速得到了美國、加拿大,乃至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的廣泛應用,得到美國腸外腸內營養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ASPEN)專家的高度認可與專門推薦,是目前臨床上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通用臨床營養狀況評價工具,是目前臨床營養評估的金標準,廣泛適用于門診及住院、不同疾病及不同年齡患者的營養狀況評估[12]

患者主觀整體評估(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是在SGA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最先由美國Ottery FD于1994年提出[13],是專門為腫瘤患者設計的營養狀況評估方法。臨床研究提示,PG-SGA是一種有效的腫瘤患者特異性營養狀況評估工具,因而得到美國營養師協會(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ADA)等單位的廣泛推廣與應用,是ADA、CSNO推薦的腫瘤患者營養評估首選工具。PG-SGA具體內容包括體重、進食情況、癥狀、活動和身體功能、疾病與營養需求的關系、代謝需求、體格檢查等7方面,前4方面由患者自己評估,后3方面由醫務人員評估,評估結果包括定性評估及定量評估兩種。定性評估將患者分為營養良好、可疑或中度營養不良、重度營養不良3類;定量評估將患者分為0~1分(無營養不良),2~3分(可疑或輕度營養不良)、4~8分(中度營養不良)、≥9分(重度營養不良)4類[14]。定量評估更加方便,已經成為國家衛生行業標準[15]

三、營養相關狀況

營養相關狀況(nutrition-related conditions,NRC)是指與營養或營養治療密切相關的疾病的總稱,主要包括營養不良(營養不足)、肌肉減少癥、衰弱、超重和肥胖、微量營養素異常和再喂養綜合征[1](圖2-2)。

圖2-2 營養相關狀況的內涵

營養紊亂(nutrition disorder):2015年 ESPEN專家共識提出了全新的營養紊亂概念,并將營養紊亂分為:營養不良(malnutrition)、微量營養素異常(micronutrients abnormalities)及營養過剩(overnutrition)3 類[16](圖 2-3),把微量營養素異常(不足及過多)、營養過剩從以前的營養不良定義中剝離開來。營養紊亂是指營養物質攝入不足、過量或比例異常,與機體的營養需求不協調,從而對細胞、組織、器官的形態、組成、功能及臨床結局造成不良影響的綜合征,涉及攝入失衡、利用障礙、消耗增加三個環節。這個營養紊亂的概念是以前的營養不良概念,傳統的營養不良定義包括營養不足和營養過剩(圖2-3、圖2-4)。

圖2-3 營養紊亂的定義

圖2-4 傳統營養不良的定義

營養不良(malnutrition):與營養不足(undernutrition)同義,是營養攝入(intake)或攝取(uptake,吸收)不足導致的人體成分(無脂肪重量減少,decreased fat free mass)和體細胞重量(body cell mass)改變,進而引起體力和智力下降,疾病臨床結局受損的狀態[17]。特指三大宏量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即能量或蛋白質攝入不足或吸收障礙造成的營養不足,即通常所稱的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可由饑餓、疾病或衰老單獨或聯合引起[18]。最新營養不良定義不再包括原來的微量營養素異常(不足或過剩)及營養過剩[1]。世界領導人營養不良倡議(Global Leadership Initiative on Malnutrition,GLIM)提出了一個非常簡便的營養不良診斷方法,體重丟失+肌肉減少+病因(饑餓或疾病)[19,20]

疾病相關性營養不良(disease-related malnutrition,DRM)是并存病(concomitant disease)引起的特殊類型營養不良,根據有無炎癥分為有炎癥的DRM如腫瘤營養不良和無炎癥的DRM如神經性厭食營養不良[1](圖2-5)。

腫瘤相關性營養不良(cancer-related malnutrition)簡稱腫瘤營養不良,特指腫瘤本身或腫瘤各相關原因如抗腫瘤治療、腫瘤心理應激導致的營養不足(undernutrition),是一種伴有炎癥的營養不良。

伴隨炎癥的慢性疾病相關性營養不良(chronic DRM with inflammation)與惡液質(cachexia)同義,二者可以互換[1]

圖2-5 營養不良的分類

惡液質(cachexia)是潛在性疾病相關的、以骨骼肌量持續下降為特征的多因素綜合征,伴隨或不伴隨脂肪組織減少,不能被常規的營養治療逆轉,最終導致進行性功能障礙[21]。惡液質與伴隨炎癥的慢性DRM同義,二者可以互換[1]

急性疾病或創傷相關性營養不良(acute diseaseor injury-related malnutrition)指ICU急性病或創傷如嚴重感染、燒傷、閉合性腦損傷患者或大手術患者,由于嚴重應激代謝導致的營養不良[1,22]

營養過剩(over-nutrition)包括超重(overweight)和肥胖(obesity),指脂肪異常或過多沉積,可能導致健康受損[1,23]。根據BMI可以將超重和肥胖分為肥胖Ⅰ級、肥胖Ⅱ級和肥胖Ⅲ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切點值不同。肌肉減少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是肥胖的兩個特殊類型,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需要特別關注。

微量營養素異常(micronutrient abnormalities)指一種或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或礦物質缺乏或過多[1],其原因包括食物攝入、吸收、丟失、需求的變化和藥物的影響。微量營養素缺乏常常伴隨營養不良,所以對微量營養素異常患者也應該常規實施營養診斷。

衰弱(frailty)盡管目前沒有一致性定義,但一般認為是主要器官系統的脆弱和有限儲備能力的非回彈性(恢復)狀態。虛弱主要是高齡的后果,但是包括營養因素,與肌肉減少有關,生活方式干預可以改善虛弱[1,24]

再喂養綜合征(refeeding syndrome)是一段時間攝入不足的營養不良患者激進性喂養(口服、腸內營養或腸外營養)后發生的嚴重電解質或液體平衡紊亂,表現為“四低一高”:低血鉀、低血磷、低血鎂、低維生素B1及高血糖[1,25,26]。常見于開始喂養后第4天,特征性表現是低血磷[1],主要死亡原因是低血鉀[25]

肌肉減少癥(sarcopenia):2010年歐洲老人肌肉減少癥工作組(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EWGSOP)提出了一個肌肉減少癥的定義和診斷標準[27],2018年該工作組更新了肌肉減少癥的定義和標準[28]。新的專家共識將肌肉減少癥定義為一種急性或慢性肌肉疾病(肌肉衰竭),常見于老人,也可見于生命早期。以肌肉力量下降為關鍵特征,檢測肌肉數量和質量下降可以確立肌肉減少癥的診斷,體力活動能力下降為嚴重肌肉減少癥表現。

營養影響癥狀(nutrition impact symptoms,NIS)是指影響營養狀況的癥狀,而不是營養狀況引起的癥狀,如口干、腹痛、惡心、嘔吐、食欲下降、味覺變化、早飽等,它們是預測營養不良的主要參數,癥狀是原因,營養是結果。

四、營養治療

(一)營養團隊

營養指導委員會(nutrition steering committee,NSC)是醫院或醫療機構內,由院長、職業經理、醫療專業人員及餐飲工作人員組成的跨學科團隊。主要職責是為臨床營養學的架構、流程及管理制訂標準,同時監督營養管理、應對營養事故(nutritional incidents)[1]

營養支持小組(nutrition support team,NST)是一個由醫生、營養師、護士和藥師組成的多學科團隊,其他專業人士如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等也可能是NST的成員。NST的主要職責是幫助臨床醫生實施營養治療,滿足患者的營養需求,使用最新營養治療知識和技術預防和治療營養不良[29]

營養治療室(nutrition care unit,NCU)也稱營養支持單元(nutrition support unit,NSU)或營養支持病房(nutrition support wards,NSW),是醫院或醫療機構內專門負責指導、實施營養治療,處理營養治療并發癥如導管感染的獨立行政管理單元,由醫生、護士、營養師和藥師組成的多學科團隊管理[1]

(二)營養管理與治療類型

營養管理(nutritional care)是適用于預防營養學和臨床營養學的總體術語,包括確立營養類型、營養輸注通路和膳食營養教育,治療營養相關性狀況(nutrition-related conditions)[1]

營養管理計劃(nutritional care plan)是一個基于營養評估結果的營養治療規劃或方案,包括說明理由、解釋營養治療、提供療效檢測建議和再評估四個方面的內容。具體包含①能量、營養素及液體需要量;②可衡量的營養目標;③營養治療類型或形式;④合適的營養治療通路和方法;⑤營養治療療程;⑥檢測及評估參數;⑦出院計劃和家庭培訓[1]

營養治療(nutrition therapy)是指通過營養診斷,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營養教育/咨詢,和/或以口服(普通膳食、治療膳食如強化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ONS)、管飼或靜脈給予營養素,以預防和治療營養不良和某些疾病的個體化醫療過程,包括改善患者營養狀況和改善臨床結局[1]

腫瘤營養療法(cancer nutrition therapy,CNT)是計劃、實施、評價營養干預,以治療腫瘤及其并發癥或改善身體狀況,從而改善腫瘤患者預后的過程,包括營養診斷、營養治療、療效評價3個階段。腫瘤營養療法是腫瘤的基礎治療或一線療法,它貫穿于腫瘤治療的全過程,融會于其他治療方法之中。營養療法是在營養支持(nutrition support)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營養支持不僅是補充營養素不足,而是被賦予治療營養不良、調節代謝、調理免疫等使命時,營養支持則升華為營養治療[30]

安寧營養(palliative nutrition)是為晚期疾病的終末患者提供的營養管理和治療,主要目標是改善生活質量。為了防止應激,不限制食物或營養素,不進行營養監測類操作,不限制營養治療途徑。此時,營養的目標不是提供能量和營養素,而是減輕患者和親屬的應激,提供社會-心理支持[1]

五階梯治療(five-ladder approach):CSNO提出營養不良的規范治療應該遵循五階梯治療原則[31]:首先選擇營養教育,然后依次向上晉級,選擇口服營養補充、完全腸內營養,最后選部分腸外營養、全腸外營養(圖2-6)。參照ESPEN指南建議,當下一階梯不能滿足60%目標能量需求3~5天時,應該選擇上一階梯。

(三)營養治療手段與方法

醫學營養治療(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MNT)是包括口服營養補充、腸內營養及腸外營養的專有名詞。管飼和腸外營養以前稱為人工營養(artificial nutrition),現在建議改為醫學營養,以取代原來的人工營養[1]。經胃腸道途徑(口服、管飼)給予的營養產品在歐盟被稱為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food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s,FSMP)。

圖2-6 五階梯營養治療

腸內營養(enteral nutrition,EN):特指經消化道途徑(包括口服和管飼)給予FSMP/腸內營養劑。ESPEN現在將腸內營養的定義特別局限于FSMP管飼[1],食物勻漿膳管飼則不屬于腸內營養。本文建議以營養產品作為區別腸內營養與日常膳食的界限,凡以FSMP/腸內營養劑實施的經消化道(口服及管飼)營養定義為腸內營養;以任何形式的食物實施的經消化道(口服及管飼)營養仍然為膳食營養。

完全腸內營養(exclusive enteral nutrition,EEN):以FSMP取代食物提供全部所需能量及營養素,途徑包括口服和管飼。

管飼(tube feeding):經過任何消化道插管和造口提供能量及營養素,能量及營養素來源可以是食物,也可以是FSMP。

人工營養(artificial nutrition,AN):指營養來源和營養途徑均為非日常膳食的營養方式,臨床上特指腸內營養(包括ONS及管飼)及腸外營養。

口服營養補充(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ONS):2006年ESPEN指南將ONS的英文全稱統一為“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并定義為:“除了正常食物以外,補充性經口攝入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顧名思義,ONS是以FSMP經口服途徑攝入,補充日常飲食的不足[32]。ONS產品形式包括口服液體、乳凍劑、固體和粉劑,產品類型可以是全營養配方,也可以是非全營養配方。

腸外營養(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經靜脈為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礦物質在內的營養素。所有營養素完全經腸外獲得的營養支持方式稱為全腸外營養(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經腸外途徑提供部分營養素的營養支持方式稱為部分腸外營養(partial parenteral nutrition,PPN),也稱為補充性腸外營養(supplemental parenteral nutrition,SPN)[32]。表2-1比較了不同營養治療方法。

ω-3或 6多不飽和脂肪酸(ω-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ω-3 PUFA;ω-6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ω-6 PUFA):從甲基端的碳原子算起,第一個碳碳雙鍵位于第3碳位或第6碳位的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

治療膳食(care catering)/醫院膳食(hospital catering):指為醫療機構內患者提供的餐飲服務,這種餐飲服務可以是醫療機構內部自身提供的,也可以是外來服務。基本要求是提供適合于所有不同患者的不同營養素/能量密度的不同膳食。還要充分考慮特殊膳食、食物質構(food texture)、過敏和患者文化背景。要求24小時服務,隨時提供制作精良、色香味俱全、衛生、經濟、營養豐富的食物。對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良患者,要提供小包裝、高能量密度的食物[1]

表2-1 營養治療方法若干名詞解析

注:FSMP,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

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food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s,FSMP)是為了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同县| 同德县| 金塔县| 夏河县| 宜兰市| 池州市| 襄樊市| 滨州市| 涟水县| 罗江县| 清镇市| 黄浦区| 武义县| 大邑县| 海丰县| 沈阳市| 汉川市| 永丰县| 岳阳市| 临颍县| 南木林县| 元阳县| 本溪市| 泗洪县| 岳池县| 万盛区| 兖州市| 海原县| 巢湖市| 九寨沟县| 龙南县| 广宁县| 怀来县| 安阳县| 蕲春县| 河北区| 吉安县| 德钦县| 武城县| 瑞丽市| 石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