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4章 生活里哪哪都有她

……

待在看守所里的秦峰依舊面對著同樣的屋頂和鐵窗鐵門,可秦峰知道,就在他坐在硬板床上發呆的時候,外面肯定正在經歷著風云密布、狂風暴雨。

……

在調查組離開看守所后,并沒有讓秦峰等多久,兩天后,檢察院就來人到了看守所,宣布了對秦峰不起訴以及無罪釋放的決定,然后辦理了一系列的手續,秦峰在被關押了接近七個月之后被放了出來。

只不過秦峰并未直接如電視劇里演的那樣從看守所的大鐵門里走出來。秦峰既然從看守所里出來,并且檢察院還宣布了秦峰無罪,這就說明已經徹底推翻了秦峰的案子,這也就等于直接宣布了對秦峰的關押是冤假錯案。

……大門緩緩打開,一打開大門,秦峰就看到了門口停著很多輛車,站了很多人。

周茜自然不用說,秦峰還看到了抱著孩子的李靜以及站在李靜身邊的洪月,還有依舊帶著帽子口罩把自己遮的嚴嚴實實的張盈盈。

而除了這幾個意料之中的人之外,秦峰還見到了幾個意料之外的人,

如站在李靜身邊的穿的像個貴婦一樣的于娜,而與此同時,秦峰還見到了站在周茜和洪月中間的謝思敏。

而最讓秦峰意外的是他還見到了……

當看到門口這一大堆的車和人之后,秦峰連忙叫道:“停車!”

“秘書長,我家人朋友都在這,就不勞煩秘書長送我回家了。”秦峰客氣地秘書長說著。

秦峰下了車,與秘書長握了握手,寒暄了幾句,然后秘書長的車子開走了。

秦峰轉過身來到眾人面前,望著面前這群他最為親近的人。

七個月了,一個被關押了七個月,對外面的世界幾乎毫不知情的人再次走出來,看到自己最為親密的人,這種感覺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是感受不出來的。

望著面前的人,秦峰的眼眶不自然地濕潤了起來。

而秦峰眼眶濕潤的時候,看著他消瘦的模樣,周茜忍不住地直接哭了出來。

流出眼淚的不只周茜一個,洪月、李靜、張盈盈以及李莉和謝思敏都哭了出來。

秦峰心里非常的感動,慢慢地往眾人面前走了過來,但是在離眾人還有幾米遠的位置他停住了腳步,對著眾人傻笑著,然后道:“我秦漢三又回來了。”

秦峰這一句話讓原本沉悶的氣氛瞬間煙消云散,幾個眼淚在眼眶里打轉的女人一下子就繃不住了,眼淚嘩嘩地往下流,同時也笑著給秦峰白眼。

本來因為現場有這么多人,特別是還有這么多情敵在,想要矜持一下的周茜再也堅持不住,哭著朝秦峰跑了過去。

秦峰很配合地張開雙臂,緊緊地抱住跑過來的周茜,把周茜緊緊地抱在懷里。

周茜撲進秦峰的懷里之后嚎啕大哭了起來,她再也顧不得自己女首富的形象,現在的她只是一個小女人。

秦峰把周茜緊緊地抱在懷里,小聲地在周茜耳朵邊道:“我在里面已經一周沒洗澡了,熏著你沒?”

秦峰這一句話再次把周茜的情緒打碎,推開秦峰撒嬌地在秦峰身上捶了兩下,看到后面的人,她也有些不好意思,小聲地對秦峰道:“還不快去跟你的這些好妹妹們抱一抱?你知道你進去的這段日子她們的日子是怎么過的嗎?”

秦峰有些頭皮發麻,他就不知道周茜的話里到底是在陰陽他還是真的為這幾個女人說話。

周茜說完之后就從秦峰懷里出來,掏出紙巾走到一邊抹眼淚去了。

秦峰是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面前的這個場景他是真的沒想到過的。

秦峰慢慢地走到離的最近的李靜身邊。

李靜流著眼淚,眼眶紅紅地看著秦峰,懷里還抱著已經八九個月的兒子。

“這小子都長這么大了,上次見他才剛生出來,像個大耗子一樣,這才多久,就長這么大了。”秦峰看著李靜的兒子,然后用手捏了捏李靜兒子的臉。

李靜兒子對秦峰完全沒印象,加之此刻的秦峰滿臉的胡茬子,一下子就把孩子給嚇著了,哇哇大哭。

“哦哦哦,對不起對不起,見到怪叔叔了是不是?”秦峰有些驚慌失措,然后自嘲著。

“傻孩子,這是爸爸,干爸爸。”李靜連忙哄著孩子。

秦峰來到洪月身邊,望著癡癡地望著他的臉紅紅的洪月,什么都沒說,直接把洪月給抱在了懷里。

抱別的女人不合時宜,周茜也會有想法,但是抱洪月周茜絕不會吃醋。

“對不起,讓你擔心了。”秦峰柔聲道。

洪月在秦峰懷里小聲抽泣著,但是在幾秒鐘之后,她把秦峰推開,抹了抹眼淚,什么都沒說。

秦峰來到張盈盈身邊,正想和張盈盈說些什么,張盈盈卻一把直接抱住了秦峰。

這把秦峰嚇了一跳,推了張盈盈一下沒推開。

張盈盈緊緊地抱著秦峰嚎啕大哭著。

秦峰驚慌失措地往周茜那邊看去,周茜則站在車邊笑呵呵地望著秦峰。

“我以為你再也出不來了呢,你個混蛋……”張盈盈罵著。

聽著張盈盈的哭聲,秦峰的心再次化了,他知道張盈盈有多愛他,他更知道這段時間張盈盈有多擔心他。

人心都是肉長的,更何況秦峰這么一個“博愛”的人。

秦峰顧不了那么多,也抱住了張盈盈。

秦峰并未對張盈盈說什么,因為根本就不知道該說什么,幾秒鐘之后,他拍了拍張盈盈的背,雖然張盈盈依依不舍,但是秦峰還是掙脫開了張盈盈的懷抱。

“混蛋,你看看你都瘦成什么樣了……”謝思敏紅著眼眶望著秦峰嘟囔著。

“連哥都不會叫了是不是?”秦峰笑著用手捏著謝思敏的臉,只是此刻的他眼眶也是紅紅的。

“還捏我,我都多大了……”謝思敏拍著秦峰的手。

“你就算八十歲了,在我這你也永遠都是個小孩子,永遠都是我妹妹。”秦峰說完之后再次捏了捏謝思敏的臉蛋。

“哥……”

“叔……”

……

沒想到我會出現在這是不是?

……

秦峰回來的時候是這樣!

而向北回來的時候,他沒想到的竟然是她不在,竟然是他回來的時她卻走了……

面對這一場大大的意外,他都覺得這日子沒法過了……

可日子還得過,只不過這曰子過得到了哪兒都有她不在的影子……向北勉強打著笑臉說。

比如:

乙巳年清明節小長假,女兒未然來蘇城與我小聚。

按照計劃,接上她,我們會去平江路、拙政園、寒山寺體感、追尋蘇城文化。因為一地、一景、一物之文化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況若能在與之的碰觸中,得到那么一兩絲文化的共鳴和新知,便絕對算得上是這一年,甚至是這一生中最幸福的事兒和瞬間之一了。

到了我這個不惑的年紀,洞察世事、明透情感等等方面的功能,正好可以去好好感味時空,去品味前人字里行間那流淌著的,在自己孩童時代、青年時期所不能感讀出來的味道,畢竟人生閱歷這東西真的能在某種程度上去左右咱們去斷文識字、看事明物的水準。當然,十歲二十歲的水準不是一定就比三十四十的水準要低下,因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之詩意早就對之進行有評判。在此論及,僅是在覺得自己不再年輕且對之頗具傷感的時候,卻又為自己在“洞察世事、明透情惑”等等方面能力之精進而倍感幸福,甚至想過如若有能力,從此便能進到這無盡的時空中,去“聊逍遙以相羊”就好了!

清明時節下江南,本是父女二人客居他鄉,探尋文化之旅的最好選擇,但囿于清明小長假期間出現的萬人空巷和目之所及盡是攢動的人頭之窘況,而只得委屈了自己的的那點小心思。

題及蘇城,首先想到的文化符號,大體便是唐朝詩人張繼及張繼吟下的《楓橋夜泊》,所以我便把詩中的“楓橋夜泊”“江楓漁火”等等也都幻化特指了蘇城,并結合此行的感觸而行下了《題寒山寺》這首詩:

“清明時節下江南”,算是交代了此行的時間、地點。“楓橋夜泊三月開”也語意三關地交代了地點和時間。而“運河渡上舟不再”“寒山寺外去未然”,當然也語意三關兩意的道明了自己攜女兒未然一起出行的這一次探尋之旅,沒有見到詩人張繼和去到了寒山寺卻又未感味到寒山寺和未能實現與詩人張繼來一場時空對話之遺憾。

也正因如此,我便自然而然的埋怨起了“人太多了”來,并脫口說出了“假日人頭齊攢動”“哪識城外寺寒山”之哎嘆!繼之以“寒山寺到底是不是在城外”和“寒山寺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所在”為起始,去問詩人張繼那“晨鐘暮鼓代序傳”“夜半鐘聲風幾站”是究竟怎樣從晨起時敲響,然后傳了多少站,于半夜里,才傳到了詩人張繼所在的舟船上?是究竟基于什么樣的愁緒而或是相思,才可以讓晨響的鐘聲,一次又一次地傳到詩人張繼所在的舟船上,且到了夜半也依然還在?

“攜女趕赴文會友”。此行,本來是帶著任務,特別是帶著“以文會友”的任務興致沖沖著去的,到頭來竟是因為“人太多了”而“不見舟”而誤了向詩人張繼去問問“究竟怎樣才……”而“不明所以題不解”。

是呀,是“不解”而不是“未解”,倘若人少些少些再少些而“舟還在”且能隔空問問詩人,其即便是未能解惑也還好了!

如此,我當怎么辦呢?“題不解”,好奇的探尋之心卻比之前更甚。同為唐朝詩人的王勃在《滕王閣序》里有“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之言,那咱就學學他的樣子也“他日趨庭”去問《楓橋夜泊》的詩人張繼,而找正確的時間再去寒山寺,去遇見江上的舟船,而得問“江、楓、漁、火都愁的是哪般”吧!

正是:

清明時節下江南,

楓橋夜泊三月開;

運河渡上舟不再,

寒山寺外去未然!

假日人頭齊攢動,

哪識城外寺寒山;

晨鐘暮鼓傳代序,

夜半鐘聲風幾站?

攜女趕赴文會友,

不明所以題不解;

他日趨庭問張繼,

江楓漁火愁哪般?

“他日趨庭問張繼,江楓漁火愁哪般”?

愁哪般?

欲知愁哪般,得當知詩人于楓橋夜泊之時是處在一個什么樣的夜晚。

其實,于古于今,人們在敘實說事的時候,不常都會于開始的時候先交代事情發生的時間點和地點嗎?

而這,于詩人張繼筆下的《楓橋夜泊》亦然,因為詩中的起首句“月落烏啼霜滿天”,便是在很巧妙的交代著事情發生的那個“集詩人于天文、生物和地理方面有著高超認知和積累”的時間點。

那么,這個集詩人于彼方面的天文、生物和地理都有著高超認知和積累的“月落烏啼霜滿天”,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時間節點呢?

其,誠然不是某某囯學大師評論中所說的“天黑了,在一個沒有月亮的夜晚,霜結滿天”。

如果真如大師所說,人們便自會覺得“月落烏啼霜滿天”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了。然“月落烏啼霜滿天”,能經典流傳千年而不息,得肯定有它別樣的意思表示不是?

那么,它當作何理解,并讓人去得出一個什么樣的時間表示呢?

按常理,“月落”當在天亮之后、“烏啼”多在黃昏、“霜滿天”當在天亮之前,如果詩人硬是把這三者整弄到一起,應該是粘連不到一塊兒的。因為這三者初初讓人看上去,便好像是完全不搭界的呀!于是乎,覺得是詩人張繼搞錯了。

然,當人們窮究了“月落”的時間點分布、“烏啼”的時間節點規律、“霜滿天”形成的時間之后,人們便豁然洞開般的知道了詩人起句交代的時間點,居然是在中囯江南寒冬臘月里一個滿月的清晨,一個人缺事憾卻月圓霜正濃的清晨。

到這里,人們對開篇就用交代時間且還能同時定下整篇詩章情感基調的那一詩句,能不拍案叫絕而稱奇?怪不得“月落烏啼霜滿天”能成為千古名句!

不信,且看拆解:

“月落”?

月落時間,絕不僅僅只是人們生活中口語相傳的那千篇一律的日出月落、日落月出,像“日月同輝”等等的景象不也是能常有?

通常情況下,月落時間得受包括月相、季節、地理位置和具體日期等等因素的影響。僅以秋冬季節為例,這其中,月相便是決定月落時間的關鍵。如:

滿月(農歷十五前后):月亮在日落時升起,日出時落下。同時,又因為秋冬季節里的日出較晚(約6:00-7:30),所以這個季節的月落時間也在清晨。

新月(農歷初一前后):月亮與太陽同升同落,月落時間在傍晚的17:00-18:00。

上弦月(農歷初七初八):月亮正午升起,午夜落下,月落時間約為晚上的23:00-24:00。

下弦月(農歷廿三前后):月亮午夜升起,正午落下,月落時間約為上午的9:00-11:00。

其二是受季節的影響,以秋冬季節為例,北半球晝短夜長,秋冬太陽直射南半球時北半球夜晚更長,月落時間可能會因月相不同而分布在凌晨至上午或傍晚。如:

農歷十五(滿月):月落約在日出前后(6:30-7:30)。

農歷初七(上弦月):月落約在午夜前后(23:00-0:00)。

其三是因月球繞地球公轉而致月落時間每日比前一日晚約50分鐘的緣故,可對每天月落時間進行估算。即:每天推遲約50分鐘。

其四是可找簡易規律。即對之以套公式去進行測算。即:

農歷日期× 0.8小時≈月落時間與日落的間隔,例如初十:10×0.8=8小時,若日落時間是17:00,則月落時間約為次日的1:00。

所以,綜合前述因素來看,秋冬月落時間的范圍大致為:

新月在傍晚

上弦月在午夜

滿月在清晨

下弦月在上午

“烏啼”?

“烏啼”,在古詩文中,其通常被用作為一種意象出現,并多與黃昏、夜晚關聯,以烘托寂寥而或蕭瑟的氛圍,并于某種程度上通俗固化了人們對深秋夜半意境的理解和描寫,哪怕是非嚴格寫實,導致“烏鴉偏愛傍晚啼叫”之文學印象之形成,但其實際上卻并非如此。

通常情況下,烏鴉(或泛指鴉科鳥類)的鳴叫時間與其生活,甚至與周邊地區人類的生活習性相關。

因為,在清晨和傍晚,是烏鴉覓食、交流或歸巢的高峰期,所以啼叫頻率會較高。

但在白天,它們也會因領地宣示、群體聯絡,而或受到驚擾而發出叫聲。

那么,其鳴叫時間段又是怎么分布的呢?

于這方面,城市中的烏鴉可能會因燈光、人類活動等的干擾,而調整鳴叫時間;而于自然環境中,則更會去遵循自然光照規律。

通常情況下:

通過晝夜節律調控表明,烏鴉黎明前1小時開始聲帶肌預熱,清晨鳴聲頻率(3.2±0.7次/分鐘)顯著高于正午(0.8±0.3次/分鐘),符合光周期調控模式。

通過聲通訊網絡發現,越冬集群中個體通過晨鳴(5:00-6:30)同步日活動節律,聲波傳遞半徑能達1.2km之遠,為其群體決策服務。

通過季節響應差異分析,在繁殖季(3-5月),其求偶鳴聲含更多諧波成分(達7個泛音),聲壓級提升12dB。而在冬季,其警報鳴叫,則呈現0.8-2kHz窄帶特征,便于穿透植被。

通過人工光照對生物鐘重塑作用分析,城市中,烏鴉活動節律呈現相位前移特性,普遍較鄉村種群早鳴38±6分鐘。

《楓橋夜泊》中的“烏啼”是否是實寫呢?有學者認為,唐代寒山寺周邊無烏鴉棲息,或為詩人虛構的“心理之景”。

但,愚認為《楓橋夜泊》中的“烏啼”屬寫實。不僅如此,愚還認為彼時的“烏啼”,不僅發生在滿月剛剛落下、霜結剛剛鋪滿周天的清晨,而且其聲音還帶有一種警報鳴叫的特點,能穿透植被和山野,到達詩人夜泊之所在。

“霜滿天”?

“霜重見晴天”?

“若夜間最低氣溫≤3°C、濕度>80%、風速<3級,大概率會結霜”?

“前半夜出現露水,后半夜若溫度驟降至0°C以下,露水會凍結成霜”?

秋冬季節,起霜(即霜凍現象)的時間段主要受天氣條件、地理位置和晝夜溫差的影響:

而晴朗無風的夜晚(云層少,地面熱量快速散失而得以輻射冷卻)、低溫(地面或物體表面溫度降至0°C以下)、濕度適中(空氣中有一定水汽,但又不過于干燥或潮濕),則是霜形成的天氣條件。

因為“夜晚時間延長,地表持續散熱”“寒潮過境后晴朗無風的夜晚,降溫幅度最大”“日出前氣溫達到了最低點”,所以秋冬起霜的典型時間段,即主要時段為后半夜至清晨,尤其是凌晨的2點至日出前(5:00-7:00)。

而不同的地區差異,又會顯現得大不同。例如北方(如東北、華北),即為:

初霜時間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每日結霜時段為凌晨3:00-7:00

至于南方(如江南、華南),則為:

初霜時間為11月至12月(華南部分地區甚至無霜)

每日結霜時段為凌晨5:00-7:00(濕度較高時甚至還可能會延遲)

當然,海拔較高地區則會出現霜期更長,結霜時間甚至提前至前半夜(22:00后)的情況。

至于,城市中心區,霜凍則較郊區少,且時間可能推遲1-2小時。

通常情況下,寒潮、冷空氣南下后,晴朗無風的天氣出現霜凍的概率會很高。至于陰雨、大風的天氣因會抑制霜的形成,出現霜凍的概率會極低。

如此,便不難理解《楓橋夜泊》詩里的“霜滿天”是發生在一輪滿月剛剛落下、烏鴉正開始啼鳴不已的清晨了!

“姑蘇城寒山寺”?

欲說寒山寺,就得去說寒山寺里的和合二仙:

據說,寒山寺和合二仙指的是唐代的兩位高僧寒山與拾得,關于他們的典故有以下一種常見說法:

寒山與拾得親如兄弟,兩人共愛一女。臨婚時寒山得悉此事,便離家為僧,拾得也舍棄女子去尋覓寒山,相會后,兩人俱為僧。后來人們為紀念他們,立廟“寒山寺”。世傳的和合神像一化為二,呈僧狀,為蓬頭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圓盒,意為“和(荷)諧合(盒)好”。

在著名的“寒山問拾得”中,便展現了他們的境界。昔日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下詔封天臺寒山大士為和圣,拾得大士為合圣,寒山、拾得和合二仙的身份由此得到官方確認。他們也被民間視為掌管姻緣的神祇,象征著愛情美滿與婚姻和諧,一些地方在婚禮之日會掛懸和合二仙像于花燭洞房之中,或常掛于廳堂,以圖吉利。在日本,寒山和拾得的故事也家喻戶曉。

所以一說到寒山寺,人們能想到的便是很難不去相思和掛念愛情里的另一半。

“夜半鐘聲到客船”?

在佛教寺廟中,鐘的使用,與特定的儀式、時間和事件,密切相關。與此同時,其象征意義和實際功能,當然也會有所不同。

鐘(梵文:Ghanta),其聲音代表智慧,寓意破除無明煩惱,也用于提醒僧眾精進修行。

鼓(梵文:Dundubhi),其聲如雷,象征佛法的威嚴與震懾力,能喚醒眾生。

日常使用上,晨鐘暮鼓是常見傳統,即:早晨敲鐘,傍晚擊鼓。

據說,“晨鐘暮鼓”的典故有多個來源,其中一個與唐代杜甫有關。說的是:

杜甫曾游覽龍門奉先寺,并夜宿于此,寫了一首五言詩《游龍門奉先寺》,詩中有“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這兩句。后來這兩句詩被簡化引申為“晨鐘暮鼓”這個成語,用以形容僧尼的孤寂生活,也比喻令人警悟的話。

在古代,人們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時辰,分別以地支(子丑寅卯等)序之,每個時辰相當于現在的兩個小時。當時通過圭表或銅壺測得時辰后,便擊鼓報時,以便讓民眾知曉,但鼓聲傳播范圍有限。齊武帝(483年)時,為使宮中都能聽見報時聲,便在景陽樓內懸一口大銅鐘,早晚各敲一次,從此報時方式改為只在早上敲鐘,晚上擊鼓,且佛寺也隨之效仿,形成了“晨鐘暮鼓”的傳統。

另外,還有一些傳說故事也與“晨鐘暮鼓”相關。比如從前有個小山村,村邊有座小寺廟,村里有個整日游手好閑的年輕人王生。一天他在寺廟附近玩耍,聽到早上的鐘聲,寺廟里的老和尚便和他說起晨鐘暮鼓的意義,說晨鐘像是上天在喚醒他不要虛度光陰,暮鼓則是提醒他一天即將過去,要反思自己這一天是否有收獲。王生一開始沒在意,但后來每次聽到晨鐘暮鼓心中都會有所觸動,漸漸地他開始改變自己,跟著村里長輩學習耕種,后來還做起小生意,最終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總之,“晨鐘暮鼓”這一成語不僅體現了古代的報時方式和寺廟的生活規律,更蘊含著警示人們珍惜時光、自我反省等深刻寓意。

但,不得不要去搞明白的,便是敲鐘擊鼓的那不同尋常的敲響和鼓鳴。即不在該敲響、鼓鳴的時候卻敲響和鼓鳴的原因。

如:

面對發生火災、外敵入侵這樣的緊急事件,鳴鼓(鼓聲急促、穿透力強),適合傳遞緊急信號,迅速集結僧眾應對危機。

面對佛誕、水陸法會這樣的重要法會或慶,鐘鼓齊鳴,因鐘聲開場能象征清凈莊嚴,鼓聲隨后出鳴響能增強儀式氛圍,二者常常配合使用。

而為超度亡靈而敲響的幽冥鐘這一類的特殊鐘聲,則又會持續多日。

可見寺廟在發生大事時,鐘和鼓的使用,主要取決于事件的性質與宗派傳統。遇“緊急情況”通常擊鼓示警,遇“法會慶典”通常鐘鼓并用,遇“特殊儀式”可能單獨使用鐘(如超度)或鼓(如驅邪)。

如此,姑蘇城外的寒山寺,那不慣常于夜半去敲響的鐘聲,當是因發生了不幸的事,而在向天向地向人報喪并超度亡靈吧!

而羈旅于外、客居他鄉的人是不是最愁“于夜半聽聞山寺鐘聲,而轉為擔心己之牽掛的好與不好呢”?其答案,當是肯定的。

在“月落烏啼霜滿天”這個時間節點里,回味、追溯到一整夜里皆是“江楓漁火對愁眠”時,已經很“愁”了不是嗎?可很不幸的卻是:在這個“江楓漁火對愁眠”的當口,詩人偏又遇上了怕什么便來什么里的那姑蘇城外寒山寺有夜半鐘聲傳到客船。

雖然,《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一整首詩里,連著標題和所有的詩句,似乎都沒有詩人活動的影子,好像全是在寫景和敘事。但,當去仔細地品了其個中的滋味,便會發現:其實在整首詩里的那每一個角落里都滿是詩人的影子,包括《楓橋夜泊》這一標題字面意思的背后,也都滿是詩人的影子。

標題“楓橋夜泊”,言簡意賅的交代了這晚夜宿在了江南姑蘇城的楓橋邊。而在這個夜里會發生而或發生了什么事了呢?詩人沒作多余的鋪墊,便也言簡意賅的在接下來的詩句中去回味、追溯了這一夜的情況:

詩人好像是在說:

都寒冬臘月了卻還沒歸鄉還家的我,在這個“人缺,事憾,月圓,且還霜正濃”的清晨,去回味、追溯剛剛過去的這一夜呀:身處“江楓漁火對愁眠”的環境里,又怎能不讓本就去國懷鄉思親念人的我,于這一整夜里越發的愁上心頭?

愁啊!可此時此刻,耳畔偏偏還又聽來了烏鴉那不住的啼鳴,眼睛看到的的竟還全都是天地間那正濃的霜……

此情此境、此境此情,能不瞬間便讓愁了一羈途、愁了一整夜的我愁到了極點乎?

是呀,原本身處“江楓漁火對愁眠”這樣的情感氛圍,已經讓彼時彼刻所看見的任何和所想到的所有,都越發的生愁了。現在,我的這種情緒、意念,又豈能不反過來去作用于我所看見的“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愁,并循環往復的加以作用和疊加,于睡前睡后、夢里夢外去越發的生愁?

“江、楓、漁、火”里,它對著它、它們對著它們、它和它們對著我、我對著它和它們,甚至是包括我在內的咱們大家個兒各自去對著咱們自個兒……

其實,每一個角色,此時此刻都在互相生發著、牽扯著、感染著、傳遞和疊加著“我對家國、妻小和親朋的愁牽和念掛”!

這,確實是頗有唐后宋朝詩人范仲淹筆下《岳陽樓記》里“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也”之“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也”之味道。

哎,在這一份愁牽、念掛里,而或在這正愁牽和念掛不已的時候,“姑蘇城外,寒山寺里,卻傳來不應慣常于半夜里去敲響的鐘聲,讓我頓生了“事出反常必有妖”之憂愁,讓我平添了對家國、妻小和親朋更多的擔心。

這份擔心,恰如不知道那“供奉著和合二僧,平日里給人以圓圓滿滿、美好幸福之憧憬”的寒山寺里它到底發生了什么不測一樣,也甚是極度擔心著家國、妻小、親朋有什么不好的發生,而讓之前由內向外無限滋生、擴延的“愁”,在這“月落烏啼霜滿天”的當口,轉而從三千里外的四面八方源源不斷地向我涌來……

“向我涌來!”

向他涌來!

于生活里的如斯感悟,《楓橋夜泊》里詩人張繼于彼時彼刻里對生活的那般感悟,此時此刻也正感染著他,而讓他也生發出“愁”并感知到那滿天的愁緒也正向他涌來。

因為,他回來時她卻走了……

作者努力碼字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翔县| 平定县| 大庆市| 梅河口市| 时尚| 河南省| 喀什市| 长垣县| 聂拉木县| 东兰县| 兴安盟| 会同县| 中宁县| 抚顺市| 德庆县| 区。| 乌拉特前旗| 涿鹿县| 汝南县| 恩施市| 资中县| 阜新| 洛浦县| 昌都县| 和林格尔县| 巴中市| 获嘉县| 茶陵县| 西华县| 太湖县| 昆山市| 新绛县| 日土县| 三亚市| 广水市| 宿松县| 微博| 遵义县| 鄂州市| 岑溪市| 双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