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經濟學前沿報告(2020)
- 胡樂明主編
- 8483字
- 2022-04-02 11:24:54
前言
2019年是一個重要時間節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五四運動100周年等重大政治和歷史事件的紀念年。2019年又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政治經濟學界圍繞這些重大節點,進行了全面的梳理、研究和反思,對經濟實踐中涉及的重大理論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呈現了大量具有時代感和創新性的理論成果。
具體來說,2019年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系統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經濟理論的發展歷程,深刻提煉發展特點、理論創新和不足之處,豐富和完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例如,顧海良認為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展現了從開創到形成和發展,再到創新和拓展,最后建立“系統化的經濟學說”探索的“歷史路標”。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關系為對象和根據,以“第二次結合”為思想原則和學理依循,突出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經濟運行及其關系的整體研究。在理論邏輯上,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本質問題,也是貫穿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全過程的理論主線;以計劃與市場關系為核心問題,在經濟體制改革持續推進中,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主題;新發展理念具有的“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作用,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主導。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是新中國70年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術發展的要求,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科建設的指向。張卓元認為,縱觀中國經濟學70年的發展,呈現如下特點。第一,在正確掌握基本國情的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理論研究。新中國70年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證明,對中國基本國情的準確掌握至關重要。經過近70年艱辛探索找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唯一正確的選擇。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根據中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最基本國情確立的。第二,重視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國,研究和確立中期發展目標首先要從社會主義處于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同時還要契合階段性特征。第三,服務于改革發展,以改革發展任務帶動學科建設和發展。第四,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逄錦聚認為,經濟學理論創新的成果就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經歷了不斷發展的過程,揭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為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提振了信心。也有學者認為,對于新中國成立前30年的經濟理論研究力度還需加大,需要進行深度回顧,將新中國70年來的經濟理論發展進行整體性的完善。
二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深入研究和體系化、系統化研究取得新進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引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實踐,為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為人類探索更加合理的社會制度、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系統化”研究,成為2019年政治經濟學界的研究重點。張占斌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充分體現了理論和實踐的高度統一,其理論母體源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傳承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發展思想,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價值遵循的同時,也借鑒了國外經濟學理論中的有益成分和重要術語,如“看不見的手”、市場失靈、現代產權制度、制度性交易成本、全要素生產率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經濟思想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基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也是習近平本人對經濟問題探索與實踐歷史積淀的總結。張開等學者則從理論底色、本質特征、根本立場、主要內容、工作主線和思想方法等六個維度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研究認為六個維度構成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其中,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是其理論底色;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證我國經濟沿著正確方向發展,是其本質特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其根本立場;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其主要內容;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是其工作主線;運用辯證方法做好經濟工作,是其思想方法。還有學者總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來源。例如,趙炎才和趙穎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基本特征最重要的有四個:一是理論形態顯現為秉持原理、兼收并蓄與學說創新的持久共存;二是歷史發展體現為立足現實、注重根本與順應潮流的不斷遞進;三是基本內涵呈現為聚焦發展、積極堅持與多維平衡的密切鏈接;四是內在實質凸顯為注重具體合理與追求目標合理的有機結合。陳柏良和李閩榕則指出,習近平同志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重要思想的長期動態、持續推進、逐步深化、創新拓展和不斷升華的演進過程與脈絡軌跡,呈現了其“實踐—研究—實踐”的雙向互動、雙重創新、有機統一和完美融合的理論淵源與方法特色,展現了其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堅定立場和深邃思想,為研究和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礎。其中,研究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為根本指導思想,扎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立足中國基本國情,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態為研究對象,以解決好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如何實現有機融合為最根本的理論核心問題,以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有機融合為最大特色(根本特色),站在人民的根本立場,以科學指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為根本目的,以總結概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偉大實踐經驗、探索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和科學借鑒西方經濟學理論成果為重要內容和方法。還有學者對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性貢獻進行了探討。如胡曉宇等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當代闡釋呈現三條進路:一是提出“人民主體”與“共同富裕”相融合思想,重視社會個體的經濟價值主體地位,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價值論的基本原理;二是以“供給側”為著力點提出經濟結構性改革方案,推動經濟發展重點從“社會總生產供需總量”轉向“社會總生產供給結構”,延伸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生產要素理論的內涵;三是將自然生態納入經濟倫理范疇,主張發展“生態經濟”以實現人民群眾對物質與生態的雙重需求,促進了政治經濟學生產要素理論趨于完備。
三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中所顯現的重大理論難點熱點問題的研究取得了新進展。2019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更加復雜,各種發展中的矛盾愈加突出,政治經濟學界圍繞“高質量發展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深入推進國有經濟改革”“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城鄉融合發展”“精準扶貧與貧困問題的再認識”“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的對外開放”等重大問題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積極成果。劉偉、蔡志洲從經濟周期的角度理解高質量發展,他們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發展仍然處于重要發展機遇期,具備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能夠實現全面現代化的目標。謝富勝等指出,企業要努力建設關鍵部件開發平臺,推進關鍵部件創新,獲得全球制造的標準制定權。通過構建集成創新的核心企業和不同層次的模塊化生產企業之間的國內生產網絡,滿足我國標準化需求和個性化需求并存的動態需求結構。高培勇等以經濟體系為核心概念,綜合運用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方法,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本質上是經濟體系轉換的過程,即從傳統經濟體系轉換到現代化經濟體系,具體包括“四個轉向”——社會主要矛盾、資源配置方式、產業體系、增長階段等方面的特征性變化。與“四個轉向”相對應,現代化經濟體系運轉體現為“四個機制”,即社會主要矛盾的性質決定了資源配置方式的選擇,資源配置方式決定產業體系特征,產業體系特征與經濟增長階段一致,高速增長引起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是社會經濟系統的綜合轉型,是中國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對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深入研究中,一些學者根據數字經濟的興起和新技術革命的發展為政府與市場關系問題提供了新的研究維度。江小涓分析指出在網絡與數據時代,技術迅速發展,社會高度聯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在變化,市場秩序的構成要求和形成過程也在變化。如何重新劃分各個界面,如何有效組合各種途徑,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具有相當大的挑戰性,這將是今后經濟社會制度變遷的主要推動力量。關于國有經濟的改革比較集中于混合所有制的研究,季曉南指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在于: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是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基礎,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突破,是增強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兩個活力的重要動力,是競爭性市場結構形成的助推力量。張暉明認為,作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混合所有制是在現代公司制度框架內,在明確終極出資人的基礎上,以出資與用資關系確立企業“獨立的市場主體”身份的又一創新,是實現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互融合的重要舉措。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實施過程中要確保政策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宋方敏指出,要客觀辯證把握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索性、目的性、共融性和風險性,防止因私有產權進入而改變全民產權性質。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必須深刻把握“兩個做強做優做大”的改革總目標和“三個有利于”的指導方針,堅守防止顛覆性失誤的底線原則,選擇正確的改革方案和舉措。葛揚認為,關于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從“兩個毫不動搖”到“兩個都是”的判斷,體現了我們黨在理論上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深化,通過構建新型政商關系、推動“兩個健康”對基本經濟制度進行了理論拓展,將混合所有制經濟作為基本經濟制度重要實現形式進行理論突破。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代表性觀點主要如下。孔祥智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總體開局良好、農產品貿易穩中有增、“生態宜居”初見成效。從長期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必然呈現三大趨勢,即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綜合發展。劉守英等認為,農地“三權分置”是繼集體所有、家庭承包制改革后對中國農地權利結構的頂層制度設計,旨在在不改變集體所有制性質的前提下實現農戶承包權與耕作者經營權分離的法定和對承包權與經營權實行依法平等保護。洪銀興、王榮認為,“三權分置”的改革在土地集中和統一規劃基礎上進行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其目標是根據發展現代品質農業、提高附加值要求選擇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是以土地資本來選擇土地的經營者,以推動現代生產要素進入農業和農村。高帆認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當前可從土地制度改革、資本要素下鄉、新型農民形成、信息技術應用、各地自發實驗、補貼政策完善等視角提出實現農村產業興旺的政策建議。探索城鄉融合的可行機制,需要從多角度推動改革走向深入。于曉華等認為,土地政策是導致城鄉二元結構存在并影響城鄉融合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要遵循土地使用權改革與財產權改革“兩手抓”并以財產權改革為重的總體思路,在承包地、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以及土地征收四個方面進行政策調整與深化。在“精準扶貧與貧困問題的再認識”方面,在我國實施精準扶貧工作過程中,總結出了許多有益的工作經驗。李小云等認為,中國扶貧政策為應對21世紀以來特別是21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經濟社會轉型所出現的挑戰,在扶貧領導體制、貧困治理機制、扶貧方式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創新。黃薇認為,針對扶貧攻堅工作中發現存在一邊脫貧、一邊返貧的新現象,以提升保費補貼程度和住院報銷比例等為重點的傾斜性保險扶貧政策,對幫助脫貧和防止返貧具有積極的影響。現階段脫貧攻堅工作進入尾聲,鞏固脫貧效果,防止返貧發生尤為重要。圍繞中美貿易摩擦的產生機制,許多學者做了深入的研究。余永定認為,中美貿易摩擦的深層根源是美國不同階層的分配問題導致國內矛盾激化,中國的強大嚴重威脅到了美國的利益。美國對中國高技術企業的禁運和封鎖就是要把中國踢出全球價值鏈。中美貿易摩擦涉及關稅、投資、技術、匯率和金融多方面,可能是持久的,難以在一代人中得到解決。中國一定要堅持戰略定力,加速市場化改革步伐,降低對外依存度,切切實實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捍衛多邊主義原則,維護現存國際秩序。
四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當代資本主義的研究取得了新成果。主要反映在對國家理論與世界市場經濟理論研究、再生產與經濟周期研究、數字經濟研究等方面。2018年孟捷從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三重條件出發建立的具有內生性的國家經濟理論,以及楊春學從國家觀角度對“國家”重要性的論證,引起學術界對國家理論的進一步關注。王立勝與張弛對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他們指出,國家在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是一個超越不同社會制度背景的普遍現象,在后發經濟體趕超、經濟穩定運行、參與全球競爭等方面都需要國家參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主體性是國家主體性的應有之義,是國家主體性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就要從國家主體性的角度,以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為目的,思考我國經濟發展、經濟穩定和對外開放過程中的一些重大問題。李幫喜等通過將馬克思經典的兩部類再生產圖式拓展為包括固定資本、一般性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三部類再生產模型,提出了一個政治經濟學量化宏觀模型,為系統研究宏觀結構調整與效率變動提供了一個可能的分析框架。馬慎蕭從金融化的角度對勞動力再生產問題進行了研究,指出在資本主義金融化轉型過程中,金融資本不僅從時間和空間上對價值的直接生產過程進行了全方位的控制,而且對勞動力的再生產過程進行了有效控制。勞動力再生產的金融化一方面緩解了工人工資不足與消費需求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持續加深工人家庭的被剝削程度。胡樂明等發表的《經濟長波的歷史界分與解析框架:唯物史觀視角下的新拓展》中提出,由于缺少兼容中間層次分析和技術革命重要性的系統性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長波理論也未能確立一個準確把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全面的方法論基礎。他們以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作為解析經濟長波的中間層次概念,構建了一個長波理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框架。數字經濟研究的視野聚焦在平臺經濟方面,涉及社會再生產、資本生產過程等環節。謝富勝等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的《平臺經濟全球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對平臺經濟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謝富勝等認為,平臺經濟是適應數字技術體系的資本積累和社會生產與再生產的新組織形式(亦即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依靠高效的數據采集和傳輸系統、發達的算力以及功能強大的數據處理算法所支持的數字平臺,跨時空跨國界跨部門地集成社會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活動,大力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展。這種生產方式,由于數字平臺的技術特性及資本對平臺的壟斷,塑造了動態不完全競爭格局,從而導致了就業的不穩定和工資收入的不穩定,使資本積累的邏輯滲入勞動力再生產過程。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這種生產方式,仍然無法克服資本積累規律揭示的內在矛盾。姜宇在比較工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原始積累與數字資本的原始積累的基礎上,分析了數字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和特征,并對數字資本主義的三大特征進行了批判,即用戶活動的使用價值被無償占有,數字資本的原始積累交織在生產、流通和消費各環節,以及普遍的人的無產階級化。同時指出了數字資本原始積累的其他特點。一是資本主義在空間地理上的擴張是有限制的,但平臺的生產過程不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只要技術不斷發展,原始積累就不會停歇。二是技術在生產中起主導性作用,數字資本主義生產需要具有高級技術知識的勞動者(計算機工程師)和大量的網絡用戶,而不再需要普通的勞動力。以往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必須集中大量的勞動力,而平臺的生產過程并不需要大量的工人(雇傭勞動者)。程恩富、魯保林、俞使超以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為基礎對新帝國主義的特征進行了分析,認為新帝國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在當代經濟全球化、金融化條件下的特殊歷史發展階段,其特征和性質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一是生產和流通的新壟斷。生產和流通的國際化和資本集中的強化,形成富可敵國的巨型壟斷跨國公司。跨國公司是當代國際壟斷組織的真正代表。二是金融資本的新壟斷。金融壟斷資本在全球經濟生活中起決定性作用,形成畸形發展的經濟金融化。三是美元和知識產權的壟斷。美元霸權和知識產權壟斷,形成不平等的國際分工和兩極分化的全球經濟和財富分配。跨國壟斷資本和新帝國主義的統治力量在經濟全球化、金融自由化條件下得到進一步強化。四是國際寡頭同盟的新壟斷。“一霸數強”結成的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同盟,形成全球壟斷剝削和壓迫的金錢政治、庸俗文化和軍事威脅的經濟基礎。五是經濟本質和大趨勢。全球化資本主義矛盾和各種危機時常激化,形成當代資本主義壟斷性和掠奪性、腐朽性和寄生性、過渡性和垂危性的新態勢。張嚴通過對資本主義福利國家的研究指出,當代資本主義福利國家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全球化對資本主義福利國家的挑戰。資本主義國家權力和國家能力弱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工處境惡化,勞資關系進一步失衡。二是新自由主義思潮對資本主義福利國家的觀念基礎的破壞。新自由主義思潮的盛行和“華盛頓共識”的推出直接導致了戰后歐洲“福利國家”觀念的解體。三是人口老齡化對資本主義福利國家的威脅。老齡化導致社會公共服務與財政支出面臨著更大壓力。養老保險制度面臨挑戰,醫療費用支出越發龐大,老齡照料服務機構供不應求,針對老年人的基礎設施嚴重欠缺。四是世界格局變化對資本主義福利國家的影響。共產主義制度的沖擊是資本主義福利國家制度得以產生和維持的重要原因。東歐劇變之后,資本主義福利國家制度存在基礎不斷瓦解。
從以上粗略的梳理來看,2019年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課題十分豐富和精彩,既有對基本理論的澄清和深化,也有對錯誤觀點的批評和糾正,還有對新理論新現象的評介和分析,對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和當代資本主義的重大熱點難點焦點問題進行了全面的回應。
對于2020年政治經濟學研究,做幾點簡要的展望。
一是聚焦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展開更加深入的研究,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和開啟第二個百年征程的交匯之年,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要求,需要政治經濟學界給予扎實的回應。因此圍繞如何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實現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問題,從理論到實踐進行更加深入細致的分析將是一個熱點。
二是作為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研究將進一步深化和系統化,期待能產生更多更有深度的成果。
三是對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經典作家理論的追本溯源可能形成一個小高潮。尤其是2020年是恩格斯誕辰200周年、列寧誕辰150周年等,將有一輪重讀、重釋、重介經典著作的研究熱潮。
四是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主的世界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對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深入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前途命運以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尤其是中國作為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如何進行全方位的調整、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或將成為一個突出的熱點問題。
五是自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在進一步擴展,對于世界經濟走向和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不應小覷。尤其是涉及經濟制度、經濟發展道路的爭論會更加激烈,這將進一步推動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國際視野向更深更廣的領域拓展。
本書由胡樂明(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主持設計總框架,張旭、胡懷國進行報告寫作的組織和協調。具體寫作分工如下。前言:張旭(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專題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研究進展”:郭冠清、楊耀武(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專題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研究進展”:陳柏良(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專題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研究進展”:張弛(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專題四“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研究進展”:周煊、郭義盟(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專題五“國外政治經濟學研究進展”:李連波、孫小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專題六為年度專題“新中國70年研究”:陳雪娟、趙偉洪(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2019年政治經濟學大事記:林盼(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2019年政治經濟學主要著作、論文選目:隋筱童(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張旭對全書進行了統稿,胡樂明審定全書。
本報告是年度性的,但是研究的主題具有連續性,因此個別專題或問題會適當地上溯。同時由于專題內容不可避免地存在交叉問題以及資料收集可能存在遺漏問題,還請各位同仁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