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名著導讀書目
《尚書》:前兩千五百年的政治思想結晶
【典籍概述】
一 《尚書》之成書
《尚書》是春秋以前歷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及部分追述上古事跡著作的匯編,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渡袝吩Q《書》,漢代改稱為《尚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漢人何以將《書》稱為《尚書》,歷來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說法認為“尚”是遵從的意思,《尚書》是“人們所遵從的書”。另一種說法認為,“尚”通“上”,“上”是代表君上的意思,因為這本書的內容大多是臣下對君上言論的記載。漢代孔安國以為,“尚”是上古的意思,《尚書》意為“上古之書”,此說為多數人接受,成為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
《尚書》成于何時,為何人所編定,由于資料缺乏,目前很難考究。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這部書是由孔子編纂的,共一百篇。但這種說法自宋代開始就遭到懷疑,從而形成了兩種意見:一是堅持《尚書》為孔子所刪定,二是認為孔子并沒有刪定《尚書》?,F在一般認為,《尚書》中最早的文獻大約寫成于公元前十四世紀上半葉,《尚書》固定版本的出現大約始于戰國。
二 今古文《尚書》
《尚書》在歷史上分為《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兩種版本,對《尚書》的研究也有今古文之分和真偽之爭。秦始皇焚書時,《尚書》也在被禁之列,民間私藏的先秦古文《尚書》大都被燒毀。漢初,原秦朝博士伏生傳《尚書》二十八篇,因是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成,故被稱為《今文尚書》。漢武帝末期,魯恭王劉余拆孔子舊宅,從孔壁中發現了用蝌蚪文(古文)寫成的《尚書》,被稱為《古文尚書》?!豆盼纳袝方浛鬃雍蟠装矅Wx整理,比《今文尚書》多出十六篇,但卻一直未被官府重視,又無人傳授,不久就亡佚了。東晉元帝時,豫章內史梅賾(zé——作者注,下同不贅)突然向朝廷獻上孔安國的《尚書傳》和《古文尚書》五十八篇,其中除三十三篇(梅賾從原先的二十八篇中析出五篇)與《今文尚書》大致相同外,另外多出了二十五篇。梅本《尚書》出現后,很快就被朝廷立為官學,到了唐代,更是被官方奉為經典,居于正統地位。南宋初年,學者吳棫(yù)開始懷疑梅氏《尚書》為偽作,后來朱熹也懷疑其為偽書。明清時期,許多學者繼續攻擊梅本《尚書》,最后經過梅鷟(zhuó)、閻若璩(qú)、惠棟等人的考證,確定梅本所多出來的二十五篇為魏、晉時期的偽作,被稱為《偽古文尚書》。
現在通行的清代《十三經注疏》本中的《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梅氏偽《古文尚書》的合編,共五十八篇,即《虞書》五篇、《夏書》四篇、《商書》十七篇、《周書》三十二篇。其中《孔安國序》和《孔傳》是偽造的,另外二十五篇偽造的篇目為:大禹謨、五子之歌、胤征、仲虺(huǐ)之誥、湯誥、伊訓、太甲(三篇)、咸有一德、說命(三篇)、泰誓(三篇)、武成、旅獒(áo)、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陳、畢命、君牙、冏命。屬于《今文尚書》的二十八篇篇目為:堯典、皋陶謨、禹貢、甘誓、湯誓、盤庚、高宗肜(róng)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縢、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伏生曾用這些篇在齊、魯之間傳授門徒,經過數傳形成西漢的《尚書》學三家,即歐陽高的“歐陽氏學”、夏侯勝的“大夏侯氏學”和夏侯建的“小夏侯氏學”,都立于學官。三家所教的是伏生二十八篇和民間所獻的偽《太誓》,共二十九篇(歐陽氏本《盤庚》分三篇成三十一篇)。由于伏生所藏之書是用漢代通行的隸書所寫,為區別新出現的“古文”本,遂稱為《今文尚書》,這三家便稱為“今文三家”。漢末把歐陽氏的《尚書》刻入《熹平石經》,用以統一文字的分歧。
三 《尚書》的內容
二十八篇《今文尚書》的內容上起傳說中的帝堯,下至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按時間順序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四個部分?!队輹范洖樯瞎艌蛩磿r期的歷史傳說,《堯典》記敘了堯舜的事跡與政績,《皋陶謨》記錄了虞舜與禹、皋陶等人在一次會議上的政治對話?!断臅范洖橄拇跗谥?,《禹貢》記述了大禹治水的功績及治水后全國的地理狀況,《甘誓》為夏王啟征討諸侯有扈氏時的誓師之辭?!渡虝肺迤稖摹窞樯虦懛ハ蔫顣r發布的戰爭動員令,《盤庚》為盤庚遷都于殷之際對臣民的訓話,其余三篇(《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是記載商代后期的一些史事?!吨軙返膬热葑顬楹旮?,共十九篇,主要記錄了周滅商的過程、周人對商人征服與統治的史實以及周朝的一部分檔案資料,是《尚書》的精華之所在。需要注意的是,《文侯之命》、《費誓》和《秦誓》三篇為春秋諸侯國的史料,《堯典》、《皋陶謨》和《禹貢》為戰國時編寫的古史資料。
《尚書》的文體主要有典、謨、訓、誥、誓、命六種。典,是對圣王重要史實和言論的追述,如《堯典》。謨,謀議,是對君臣謀略的記錄,如《皋陶謨》。訓,是記臣開導君主的話。誥,是勉勵、教戒的文告,如《大誥》《酒誥》。誓,是君主訓誡士眾的作戰誓詞,如《湯誓》《牧誓》《秦誓》等。此外,還有以人名為題的,如《盤庚》《微子》;有以事標題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內容命篇的,如《禹貢》《洪范》。
四 《尚書》的影響
《尚書》在我國古代典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儒家將其奉為“五經”之一。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用《尚書》作為教材來教育弟子。自漢代被立為官學以后,《尚書》更是備受人們尊崇,成為我國歷代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政治課本”和理論依據,是整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教科書之一。
《莊子·天下篇》說:“《書》以道事?!薄盾髯印駥W篇》說:“《書》者,政事之紀也?!彼抉R遷《史記·太史公自序》也說:“書記先王之事,故長于政?!边@些都是說《尚書》的內容主要是記錄先王的事跡,與政治有極大的關聯。通觀《尚書》全書內容,這些說法是符合實際的,因此,可以說《尚書》是一部記錄先王政治活動的“政書”?!渡袝纷鳛槲覈罢敝?,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經大法”,在歷史上有很大的影響。它不僅型塑了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基本面貌,而且是華夏文明思想、理論、概念的淵藪。如《尚書》開篇的《堯典》首節就提出了“修齊治平”的政治哲學思想:“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大禹謨》中所提出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訣,是構建宋明理學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礎,也是明代心學的真正源頭;《洪范》中的“五行”說,是漢代“天人感應”思想的理論基石;《尚書》中“敬天”“明德”“慎罰”“保民”等核心思想為后來儒家所繼承發展,成為“民本思想”“仁政思想”和“德威兼施”“寬猛相濟”政治哲學的基礎和藍本。
五 《尚書》的史料價值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史學名著,保存了虞、夏、商、周幾個時代有關政治、經濟、軍事及風俗文化等許多珍貴史料。如《堯典》記載了堯舜禪讓之事,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些重要的歷史情況;《禹貢》詳細記載了政治制度、九州的劃分、山川的方位和脈絡、物產的分布、土壤性質等,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地理著作,對后世地理學的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歷來為人們所重視;《牧誓》中“時甲子昧爽”可與利簋(guǐ)所銘“武王征商唯甲子朝”互證,從而以歷法推演克商之時,是確定商周斷代的重要依據;《呂刑》記述了西周的法律原則和詳盡的刑律條目及一般的司法制度,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系統性刑法文獻,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從歷史編纂學方面看,《尚書》記言敘事,具有“因事命篇,不為常例所拘”的編纂特色,開啟了先秦史傳文獻的“記言”體式,且對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的生成產生了一定影響,是中國古代傳統史書體裁的發端,在歷史編纂學中具有開宗明義的地位。另外,《尚書》還鑄就了中國傳統史學思想的基本框架,中國傳統史學中最有特色和價值的“大一統思想”“民本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歷史憂患意識”等,都可以從《尚書》中找到源頭。
六 《尚書》的文體
《尚書》所包括的“典”“謨”“訓”“誥”“誓”“命”六體,不僅是我國文告、會議記錄等文體的濫觴,而且還開辟了古代散文創作的先河?!渡袝氛w的文章體裁當屬于散文。據《左傳》等書記載,在三皇五帝時代,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檔案”文獻,但這些在《尚書》之前的書失傳很久,在《漢書·藝文志》也不見著錄,其體裁內容早已無從知曉。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雖有記事,但因受到篇幅的限制,敘事大都直陳其事,少有修飾,沒有篇章規模,只能是我國記事散文的萌芽。《尚書》中的《盤庚》記錄了盤庚遷都于殷的三次訓話,全文中心突出,議中夾敘,有生動的比喻,富于感情色彩?!吨軙分械摹稛o逸》《召誥》等篇,在對殷商統治經驗總結時條理分明,層次清楚,是較為完整的論說文?!额櫭酚洈⒅艹赏踔篮椭芸低跫次坏慕涍^,記敘具體而有層次,是《尚書》中較為典型的敘事散文。《尚書》中許多篇章記言敘事,繪聲繪色,形象生動,具有鮮明的寫作特色,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尚書》真正標志著中國古代散文的形成,敘先秦散文當從《尚書》開始。春秋戰國時期散文的勃興,是對它的繼承和發展。秦漢以后,各個朝代的制誥、詔令、奏章之文,都明顯受到它的影響。劉勰《文心雕龍》在論述“昭策”“章表”“奏議”“奏啟”“議對”“書記”等文體時,也溯源到《尚書》。此外,《尚書》中保存有大量的古詞匯,這些古詞古義雖“佶屈聱牙”,古奧難懂,但卻反映出殷商時代的語言特點,是研究我國上古語言學的珍貴材料。
《尚書》的參考書有偽《孔安國傳》本十三卷,有相臺本及翻刻本。唐孔穎達《正義》本二十卷,有《十三經注疏》本。宋蔡沈《書集傳》本六卷,有明監本《五經》通行本。顧頡剛和劉起釪的《尚書校釋譯論》集其成,二〇〇五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文本選讀】
無逸
【解題】 《無逸》是《尚書·周書》中的一篇,舊傳是周公歸政時所作。武王姬發死后,嗣子成王年幼,于是暫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攝政,等天下平定,東都建成后,周公便將政權歸還給了成王。本篇就是周公歸政時對成王的一番諄諄教導,要他知道“稼穡之艱難”,不要貪圖安逸,牢記前代敗亡的教訓,敬德保民。
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1〕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2〕相小人,厥(jué)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3〕,否則〔4〕侮厥〔5〕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p>
〔1〕“君子”二句:君子居其位,不要貪圖安逸。
〔2〕小人之依:庶民內心的苦衷,依指隱情。
〔3〕“乃諺”二句:一個人由于貪圖享樂,粗野不恭,以至于到欺騙虛夸。
〔4〕否則:即丕則,“大大地”意思。
〔5〕侮厥:欺侮、輕視。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1〕自度,治民〔2〕祗(zhī)懼〔3〕,不敢荒寧。〔4〕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時舊勞于外,爰暨(yuán jì)小人。〔5〕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6〕其惟不言,言乃雍〔7〕。不敢荒寧,嘉靖殷邦。〔8〕至于小大,無時或怨。肆高宗之享國五十年有九年。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9〕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萦谑?,不敢侮鰥(guān)寡。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自時厥后立王,生則逸。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10〕之從。自時厥后,亦罔或克壽。〔11〕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12〕
〔1〕“昔在殷王”句:殷王祖乙(一說是太戊)嚴肅地對待他的王位,能敬畏上天托付給殷王朝的大命。
〔2〕自度治民:用誠信來約束自己,治理人民。
〔3〕祗懼:祗,敬。很小心地對待一切事務。
〔4〕荒寧:荒廢政事,以圖安逸。
〔5〕“高宗”句:高宗即殷王朝第十一世賢王武丁,他在位時是殷王朝最隆盛的時代。本句是說,高宗幼時在外面有過一段較久的勞動生活,與庶民有較密切的生活接觸。
〔6〕“作其即位”句:武丁即位之初,懷著滿腔的誠信,態度上卻很沉默,三年都不大講話。
〔7〕雍:和悅。
〔8〕嘉靖殷邦:武丁善于安定殷商的天下。
〔9〕武丁欲廢祖庚,立祖甲為帝,祖甲認為這樣不合理,于是逃到民間,做了很長時間的小民。
〔10〕耽樂:過度放縱享樂。
〔11〕罔或克壽:沒有人能長壽。
〔12〕“或”之后的年數均指在位年數。
周公曰:嗚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1〕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2〕徽柔懿(yì)恭,懷保小民,惠鮮鰥寡。〔3〕自朝至于日中昃(zè),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4〕文王不敢盤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5〕文王受命惟中身〔6〕,厥享國五十年。
〔1〕克自抑畏:恭慎自抑,敬畏天命。
〔2〕“文王”句:周文王順序治事,成就了安定人民和開墾土地的事業。
〔3〕“徽柔懿恭”三句:文王內心仁厚,深美謙恭,使百姓和睦、安定,施德恩惠及于鰥寡。“鮮”作“于”解。
〔4〕“自朝至于”四句:從早晨到中午,到太陽偏西,一直都在和諧萬民,而沒時間吃飯。
〔5〕庶邦惟正之供:不敢使眾國只是進獻賦稅,供他享樂。
〔6〕惟中身:周文王九十七歲而終,四十七歲即位,即舉全數五十為中身。
周公曰:嗚呼!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1〕于觀、于逸、于游、于田〔2〕,以萬民惟正之供。無皇曰:“今日耽樂!”〔3〕乃非民攸訓,非天攸若,時人丕則有愆(qiān)。〔4〕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于酒德哉!〔5〕
〔1〕淫:縱恣無節制。
〔2〕田:亦作“畋”,指獵取禽獸的田獵行為。
〔3〕“無皇”句:更不要去說這樣的話:這次就盡情享樂,下不為例?!盎省弊鳌皼r”,解為益。
〔4〕“乃非民數”句:放肆享樂的行為,不是老百姓所贊成的,也不是上天所喜愛的,這種人就有罪過了。
〔5〕“無若殷王”二句:不要像殷紂王那樣陷于迷亂,在酗酒情況下做出種種惡行。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古之人猶胥訓告,胥?;?,胥教誨〔1〕,民無或胥诪(zhōu)張為幻?!?span id="h2puo4p" class="super">〔2〕此厥不聽,人乃訓之〔3〕,乃變亂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4〕民否則厥心違怨〔5〕,否則厥口詛祝。〔6〕
〔1〕“古之人”三句:古代的明君良臣,還能以做人的正道互相勸導、愛護和教誨。
〔2〕诪張為幻、誑騙詐惑。
〔3〕人乃訓之:君王不聽,大臣就順著他的意思去辦。訓作順從解。
〔4〕“乃變亂”二句:指變亂先王的政法,起先是小的,漸漸地原則性大法也要改變了。
〔5〕厥心違怨:心里怨恨。
〔6〕詛祝:詛咒。
周公曰:嗚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1〕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lì)汝?!?span id="wfiwjzb" class="super">〔2〕則皇自敬德。〔3〕厥愆〔4〕,曰:“朕之愆。”允若時,不啻(chì)不敢〔5〕含怒。此厥不聽,人乃或诪張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則信之,則若時,不永念厥辟(bì)〔6〕,不寬綽厥心〔7〕,亂罰無罪,殺無辜。怨有同,是叢于厥身。〔8〕
〔1〕迪哲:明智。
〔2〕怨汝詈汝:怨你罵你。
〔3〕皇自敬德:更加敬慎自己的德行修養?;剩和ā皼r”,作“益”解。
〔4〕愆:過錯。
〔5〕不啻不敢:不但不敢。
〔6〕“則若時”二句:真的如此,就不會去想為君之道。
〔7〕不寬綽厥心:不能放開心懷,寬宏大量。
〔8〕“怨有同”二句:人民的怨氣聚合起來,就會集中在他的身上?!柏省保捍~,他的。
周公曰:嗚呼!嗣王其監于茲。〔1〕
〔1〕監:同“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