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書名: 圍爐夜話作者名: (清)王永彬著 “學而書館”編輯組編譯本章字數: 9313字更新時間: 2022-03-28 10:35:25
一
教子弟[1]于幼時,便當有正大光明[2]氣象[3];檢[4]身心[5]于平日,不可無憂勤[6]惕厲[7]功夫。
注釋
[1]子弟:對后學晚輩的統稱。
[2]正大光明:正直磊落的樣子,語出《朱子語類》卷七三:“圣人所說底話,光明正大。”
[3]氣象:氣度與形象。
[4]檢:檢討,反省。
[5]身心:言行與思想。
[6]憂勤:憂愁勞苦。
[7]惕厲:惕,警惕,戒懼。厲,磨礪。《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
譯文
教導后學晚輩,不僅要讓后輩子弟從小就有正直磊落的氣度與形象,還要讓他們養(yǎng)成經常反省自己思想與言行的習慣,不能沒有憂患意識和自我砥礪的修養(yǎng)功夫。
二
與朋友交游[1],須將他好處[2]留心學來,方能受益;對圣賢言語,必要我平時照樣行去,才算讀書。
注釋
[1]交游:交流往來。
[2]好處:指長處。
譯文
和朋友來往,要留心學習他們的長處,才會從中受益。學習古代圣賢的良言警句,平時需身體力行,才算真正讀懂了圣賢書。
三
貧無可奈惟求儉,拙亦何妨[1]只要勤。
注釋
[1]何妨:沒什么妨害。
譯文
窮到無可奈何時,只要節(jié)儉還可以度日。天資愚鈍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勤奮,也能彌補不足。
四
穩(wěn)當[1]話,卻是平常話,所以聽穩(wěn)當話者不多;本分[2]人,即是快活人,無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注釋
[1]穩(wěn)當:穩(wěn)妥。
[2]本分:老實,安分守己。
譯文
穩(wěn)妥的話,都是平淡尋常的話,所以喜歡聽這種話的人不多;老實安分的人,就是活得快樂的人,只可惜愿意安守平淡做本分的人太少。
五
處事要代人作想[1],讀書須切己[2]用功。
注釋
[1]代人作想:為他人著想。
[2]切己:自己切實地。
譯文
辦事時要多為他人著想,讀書時要自己切實用功。
六
一“信”[1]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無也;一“恕”[2]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終身可行也。
注釋
[1]信:儒家倫理范疇,指誠實講信用。
[2]恕:推己及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譯文
一個“信”字,是人活在世的立身之本,所以每個人都不能沒有誠信;一個“恕”字,是人交際往來的重要品德,所以每個人都應該終身奉行。
七
人皆欲會說話,蘇秦[1]乃因會說而殺身;人皆欲多積財,石崇[2]乃因多積財而喪命。
注釋
[1]蘇秦:戰(zhàn)國時著名的縱橫家,善辭令,曾游說六國合縱抗秦。后合縱被破,至齊為客卿,因與齊大夫爭寵而被處死。
[2]石崇:晉代人,家財可敵國,奢靡成風,好與人斗富。后遭人所誣而被殺。
譯文
人都希望自己能說會道,可蘇秦卻因能言善辯而死;人都想擁有巨額資財,可石崇就因為財富太多而丟了性命。
八
教小兒宜嚴,嚴氣[1]足以平躁氣[2];待小人[3]宜敬,敬心[4]可以化邪心。
注釋
[1]嚴氣:即嚴肅的作風。
[2]躁氣:浮躁的秉性。
[3]小人:指見識短淺或心術不正的人。
[4]敬心:端敬的態(tài)度。
譯文
教育小孩應該嚴格,嚴肅的作風足以平息孩子心中的浮躁氣;對待小人應該端敬,端敬的態(tài)度可以令他們收斂邪惡的心思。
九
善謀生者,但[1]令長幼內外勤修恒業(yè)[2],而不必富其家;善處事者,但就[3]是非可否審定章程[4],而不必利于己。
注釋
[1]但:僅,只。
[2]恒業(yè):持久的事業(yè)。
[3]就:針對。
[4]章程:辦事的規(guī)矩。
譯文
善于謀生的人,只要讓家人不分長幼內外,都能勤奮工作,干好本職就好,而不必刻意追求富貴;善于處理事務的人,只要針對事情的對與錯及其可行與不可行做出決斷并制定章程,而不必一定讓自己有利可圖。
十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終為禍;困窮之最難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資[1]之高在忠信,非關機巧[2];學業(yè)之美在德行,不僅文章。
注釋
[1]生資:指人的資質。
[2]機巧:指善用心機和手段。
譯文
不當得到的名利,竟然輕易得到了,看似是福,實則終將變成禍事;貧窮和困境是最讓人難以忍耐的,但卻能忍耐住,一定會苦盡甘來。
人的資質的高低在于是否忠誠守信,而絕不體現在用心機、耍手段上;學業(yè)好是以品德情操的高尚為標準,而絕不只表現在漂亮文章上。
十一
風俗日趨于奢淫[1],靡所底止[2],安得有敦[3]古樸之君子[4],力挽江河;人心日喪其廉恥,漸至消亡,安得有講名節(jié)[5]之大人,光爭日月[6]。
注釋
[1]奢淫:過分奢侈。
[2]靡所底止:沒有止境。
[3]敦:淳樸,篤實。
[4]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5]名節(jié):名聲與操守,這里泛指好的聲望。
[6]光爭日月:與日月爭輝。
譯文
社會風氣日漸奢侈淫靡,以致沒有了底線,真心希望出現像古代君子那樣淳樸篤實、品德高尚的人來力挽這世風日下的局面。人心日趨退化到了寡廉鮮恥的地步,忠厚良善也正漸漸消亡,衷心渴望出現有著崇高威望的偉人用他那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力量來感召人心。
十二
人心統[1]耳目官骸[2],而于百體為君[3],必隨處見神明之宰;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兩眉為草,眼橫鼻直而下承口,乃“苦”字也),知終身無安逸之時。
注釋
[1]統:統領。
[2]耳目官骸:指五官和身體。
[3]于百體為君:指在身體中居首。
譯文
人心統管身體的一切,是身體的主宰,所以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端正,不能昏聵出錯。人的臉上長著眉、眼、鼻、口,看上去像個“苦”字(兩個眉毛像草字頭,兩眼為一橫,鼻梁為豎,下面是口,這就像個“苦”字啊),這就告訴我們,人只要活著,就不會有安逸的時候。
十三
伍子胥[1]報父兄之仇而郢都滅,申包胥[2]救君上之難而楚國存,可知人心足恃[3]也;秦始皇滅東周之歲而劉季[4]生,梁武帝滅南齊之年而侯景[5]降,可知天道好還[6]也。
注釋
[1]伍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殺害,因此投奔吳國,發(fā)誓滅楚。后輔佐吳王闔閭,并與孫武一同伐楚,攻破楚都,掘平王墓,鞭尸復仇。
[2]申包胥:春秋時楚國大夫,與伍子胥交好。
[3]恃:倚仗,憑附。
[4]劉季:即劉邦,漢高祖。古時兄弟按伯、仲、叔、季排行,劉邦排行第四,故稱。秦末楚漢之爭中,他打敗項羽,建立西漢。
[5]侯景:南朝時梁人,先在北朝爾朱榮手下為將,后投靠高歡。高歡死后又附于梁,被封為河南王,后叛亂,破建康,梁武帝蕭衍因此被困臺城而餓死,侯景乃稱帝。
[6]天道好還:指天理公道,善惡終有報。
譯文
伍子胥為了給父兄報仇而攻破了楚國的郢都,申包胥救楚王于危難而保全了楚國不至滅亡。由此可見,只要下定決心做事,就一定可以成功。
秦始皇滅掉東周那一年,恰巧后來滅秦建漢的劉邦出生了;南朝梁武帝滅齊國的那一年,后來反叛滅梁的侯景前來歸降。由此可知,天理自有公道,報應不爽。
十四
有才必韜藏[1],如渾金璞玉[2],暗然[3]而日章[4]也;為學無間斷,如流水行云,日進而不已[5]也。
注釋
[1]韜藏:指深藏不露。
[2]渾金璞玉:指未經提煉的金和未經雕琢的玉,比喻人品質樸。
[3]暗然:沒有光彩的樣子。
[4]章:同“彰”,即彰顯。
[5]已:停,止。
譯文
有真才實學的人往往深藏不露,如同那未經加工打磨的金玉一般,雖不炫目,日久自會彰顯出光彩;做學問一定不能間斷,就像那不息的流水與行云一般,每天都有所得才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
十五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1],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2],可知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3]其過,可知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也。
注釋
[1]余慶:留給后世子孫的福澤。
[2]余殃:留給后世子孫的災殃。
[3]益:增多,加重,與“損”相對。
譯文
凡做善事的人家,必然留給子孫福澤;而多行不善的人家,留給子孫的則必是禍殃。由此可知,多做善事,為子孫留后福,才是為子孫做的長遠打算。
即便是賢能的人廣聚了家財,也容易讓人不思進取而耽于享受;而愚笨的人一旦擁有了很多金錢,則更容易加重他的過失。由此可知,廣積資財留給子孫,只有無窮的害處。
十六
每見待子弟嚴厲者易至成德[1],姑息[2]者多有敗行[3],則父兄之教育所系也;又見有子弟聰穎者忽入下流,庸愚[4]者轉為上達[5],則父兄之培植[6]所關也。人品之不高,總為一“利”字看不破;學業(yè)之不進,總為一“懶”字丟不開。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當[7]大權,其感[8]尤速;財足以累己,而以有財處亂世,其累尤深。
注釋
[1]成德:盛德。《易·乾》:“君子以成德為行。”
[2]姑息:無原則地溺愛與縱容。
[3]敗行:敗壞的德行。
[4]庸愚:資質平庸而愚鈍。
[5]上達:高尚。
[6]培植:培養(yǎng),教育。
[7]當:擔當,執(zhí)掌。
[8]感:感化。
譯文
常常見到那些對子孫嚴格要求的人家,其子孫容易成長為品德高尚的人;而那些對子孫遷就縱容的人家,其子孫往往不成器甚而道德敗壞。所以,父兄長輩的教育至關重要。還可以看到一些天資聰穎的后輩不經意間成了品格低劣的人,而有些天資平庸的子弟反而成為德行高尚的人,這也說明了父兄長輩的教育至關重要。
如果一個人的品行不高,那都是因為不能把一個“利”字看透;如果一個人的學習和事業(yè)總沒有長進,那都是因為不能把一個“懶”字拋開。
崇高的品德足以感化他人,而品德高尚的人如能執(zhí)掌高位而行使權威,感化他人便會特別容易,收效更快;富足的錢財只會拖累自己,而如果在混亂的社會中擁有巨額的財富,那么這種拖累尤其深重可怕。
十七
讀書無論資性高低,但能勤學好問,凡事思一個所以然,自有義理[1]貫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貧賤,但能忠厚老成,所行無一毫茍且處,便為鄉(xiāng)黨[2]仰望之人。
注釋
[1]義理:此處指道理、合于倫理道德的行為準則。
[2]鄉(xiāng)黨:按周制,二十五家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xiāng)。這里泛指鄉(xiāng)里。
譯文
讀書不論天資高低,只要能勤學好問,對所有事都有知其所以然的想法,自然會有通曉人生道理的一天;在社會上立身處世,不要因為出身寒門而自卑,只要忠厚老成,舉止行為絕不違背道義準則,不做茍且之事,就一定會成為鄉(xiāng)里敬仰的對象。
十八
孔子何以惡[1]鄉(xiāng)愿[2],只為他似忠似廉,無非假面孔;孔子何以棄[3]鄙夫[4],只因他患得患失,盡是俗人心腸。
注釋
[1]惡:憎惡。
[2]鄉(xiāng)愿:指外表忠厚老實而內心奸詐的偽善之徒。
[3]棄:嫌棄。
[4]鄙夫:指人格低下的淺薄之徒。
譯文
孔子為什么憎惡那些外表忠厚而內心狡詐的偽善之徒呢?因為這些人的“忠厚清廉”不過是些假面孔而已。孔子又為什么會嫌棄那些淺薄之徒呢?因為這些人只看重個人得失,都是些錙銖必較的俗物。
十九
打算[1]精明,自謂得計[2],然敗祖父之家聲[3]者,必此人也;樸實渾厚,初無甚奇,然培子孫之元氣[4]者,必此人也。
注釋
[1]打算:指算計。
[2]得計:謀劃得逞。
[3]家聲:指家族的聲譽。
[4]元氣:此處指精神內涵的蓬勃與奮發(fā)。
譯文
算計得很精明,自以為得計,但將來敗壞他祖上的美譽而招來罵名的,必定是這類人;樸實厚道的人,乍看上去也沒什么特別之處,但培養(yǎng)并傳遞給子孫奮發(fā)圖強精神的一定會是他們。
二十
心能辨是非,處事方能決斷;人不忘廉恥,立身自不卑污。
譯文
心中能明辨是非,處理事情才會堅決果斷;做人能不忘廉恥,為人處世就不會有卑劣的行徑。
二一
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伶俐人[1]做得來;仁有假仁,義有假義,可知“仁義”兩行[2],不無奸惡人藏其內。
注釋
[1]伶俐人:即聰明人,此處指巧言令色、見風使舵的人。
[2]行:即道路。
譯文
忠有愚忠,孝有愚孝,由此可知,“忠”和“孝”這兩個字,不是那些所謂的“聰明人”能做得來的。仁義之外,也有假仁假義,由此可知在“仁”與“義”這兩條路上,也有不少奸滑之徒以仁義之名混跡其間。
二二
權勢之徒,雖至親亦作威福,豈知煙云過眼,已立見其消亡;奸邪之輩,即平地亦起風波,豈知神鬼有靈,不肯聽其顛倒。
譯文
有權有勢的人,即便對至親好友也要作威作福,哪里知道權勢就像過眼云煙,轉瞬即逝而不留一絲痕跡;奸佞邪祟的人,哪怕是在平地也要興風作浪,又哪里知道天地間自有神明,不會聽任他顛倒黑白。
二三
自家富貴,不著意里[1];人家富貴,不著眼里[2]。此是何等胸襟!古人忠孝,不離心頭;今人忠孝,不離口頭。此是何等志量[3]!
注釋
[1]不著意里:不放在心上,不炫耀。
[2]不著眼里:不眼熱,不嫉妒。
[3]志量:志向與氣量,指一個人的胸懷。
譯文
自家富貴不放心上不有意炫耀,人家富貴也不放眼里而全無嫉妒,這是何等的胸懷。對古人忠孝的事跡時刻掛心而不忘身體力行,對今人忠孝的事跡大加褒獎稱道,這又是何等的氣度。
二四
王者不令人放生,而無故卻不殺生,則物命可惜也;圣人不責[1]人無過,惟多方誘之改過,庶[2]人心可回也。
注釋
[1]責:此處指苛求。
[2]庶:作副詞用,或許、可能,表示推測。
譯文
君王雖不命人有意放生,但也不會無故濫殺,這說明萬物有靈,生命值得珍惜;圣賢之人不會苛求他人沒有任何過失,只會用各種方法引導人們改正錯誤,或許就可以使人心由惡轉善,回歸正道。
二五
大丈夫[1]處事,論是非,不論禍福;士君子[2]立言[3],貴平正[4],尤貴精詳[5]。
注釋
[1]大丈夫:有志氣、有作為的人。
[2]士君子:有節(jié)操、有學問的人。
[3]立言:著書立說。古時,“立言”與“立德”、“立功”作為人生崇高理想,被稱為“三不朽”,是儒家子弟的人生奮斗目標。
[4]平正:公平、公正,不偏頗。
[5]精詳:精確周詳。
譯文
有所作為的大丈夫在處理事情時,只注重對與錯,不會考慮給自己帶來的是福還是禍;有節(jié)操的君子在著書立說時,都是以公正客觀為準繩,尤其看重精準周詳。
二六
求科名[1]之心者,未必有琴書之樂;講性命之學[2]者,不可無經濟[3]之才。
注釋
[1]科名:原指科舉考試中的名目,此處代指科舉功名。
[2]性命之學:有關生命境界的一種學問。
[3]經濟:經世與濟民的并稱。
譯文
一心追求科舉功名的人,不一定能體會到琴棋書畫的樂趣;追求生命的形而上境界的人,不可以沒有經世濟民的才能。
二七
潑婦之啼哭怒罵,伎倆[1]要亦無多,惟靜而鎮(zhèn)之,則自止矣;讒人之簸弄[2]挑唆,情形雖若甚迫,茍[3]淡然置之,是自消矣。
注釋
[1]伎倆:即招數、花樣,多為貶義。
[2]簸弄:造謠生事。
[3]茍:假若。
譯文
潑婦哭鬧叫罵的招數不過就那幾下子,只要泰然處之,其自覺沒趣便會終止;喜歡挑撥離間的人常常搬弄是非,雖然情形看上去很要緊,但如果能淡然處之,自討沒趣后流言自會消失。
二八
肯救人坑坎[1]中,便是活菩薩;能脫身牢籠外,便是大英雄。
注釋
[1]坑坎:比喻危難的情形。
譯文
自愿救助陷入危難之中的人,就如同在世的活菩薩;能超然于俗世之外的人,便稱得上大英雄。
二九
氣性乖張[1],多為夭亡之子;語言深刻[2],終為薄福之人。
注釋
[1]乖張:形容偏執(zhí),不講情理。
[2]深刻:尖酸刻薄。
譯文
性情偏執(zhí)暴躁,多是短命的人;言語尖酸刻薄,定是沒福分的人。
三十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則同流合污,無足有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則舍近圖遠,難期有成矣。
譯文
人的志向不能不高遠,如果志向不高遠,必被流俗與濁世所熏染,不會有什么作為;人的心氣不能太大,如果心氣過大,就會好高騖遠,很難指望會有什么成就。
三一
貧賤非辱,貧賤而諂求于人為辱;富貴非榮,富貴而利濟于世為榮。講大經綸[1],只是實實落落;有真學問,決不怪怪奇奇。
注釋
[1]經綸:原意為整理過的蠶絲,此處指治國的道理。
譯文
貧困和寒微不可恥,因貧困寒微而去諂媚乞求權貴才可恥;富貴談不上榮耀,而因富貴能濟世利民就是榮耀。治國的大學問,必須求真務實,腳踏實地;有真學問的人,肯定不會故弄玄虛。
三二
古人比父子為橋梓[1],比兄弟為花萼[2],比朋友為芝蘭[3],敦倫[4]者,當即物窮理[5]也。今人稱諸生曰秀才,稱貢生曰明經,稱舉人曰孝廉,為士者,當顧名思義也。
注釋
[1]橋梓:即喬梓,喬木和梓樹。喬木高大挺拔,梓樹矮小低伏。
[2]花萼:花、萼同根同枝,喻同胞兄弟。
[3]芝蘭:香草名。喻朋友。
[4]敦倫:古代婚禮的環(huán)節(jié)之一。此處指努力使關系和睦。
[5]即物窮理:程朱理學的范疇之一。即理在物先,要從具體事物出發(fā)推究其理。
譯文
古人將父子比喻為喬木和梓樹的關系,將兄弟比喻為花與萼的關系,將朋友比喻為芝蘭香草。所以說,講求人倫關系的人,都會由萬物之理推及人倫之理。現在的人,稱入國學的讀書人為秀才,稱入太學的生員為明經,稱舉人為孝廉。作為讀書人,應當從這些稱謂中領悟其深刻的含義。
三三
父兄有善行,子弟學之或不肖[1];父兄有惡行,子弟學之則無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2]之,無庸[3]徒事言詞[4]也。君子有過行,小人嫉之不能容;君子無過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可知君子處小人,必平其氣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
注釋
[1]不肖:不像,不一樣。
[2]率:即表率。
[3]無庸:無須。
[4]徒事言詞:僅用言語。
譯文
父輩或兄長有善舉,子弟們未必學得一樣;父輩或兄長有惡行,子弟們倒是一學就會。可知父兄長輩在教導子弟時,必要以身作則,自正其身,為子弟做好表率,這比口頭說教更有說服力。
君子有了過錯,小人會因嫉恨而不肯放過他們;君子沒有過錯,小人也會因嫉恨而不肯善罷甘休。由此可以知道,君子在和小人相處時一定要平心靜氣地待他們,要小心翼翼,不可有任何急躁與激切的言行。
三四
守身不敢妄為,恐貽[1]羞于父母;創(chuàng)業(yè)還需深慮,恐貽害于子孫。
注釋
[1]貽:留。
譯文
人應該約束自身,不可胡作非為,以免讓雙親蒙羞;人在建功立業(yè)時也應該深謀遠慮,以免給子孫后代留下無窮禍患。
三五
無論做何等人,總不可有勢利氣;無論習何等業(yè),總不可有粗浮心。
譯文
不論做怎樣的人,都不該有趨炎附勢、媚富賤貧的習氣;不論從事什么行業(yè),都不該有疏忽浮躁的心性。
三六
知道自家是何等身份,則不敢虛驕矣;想到他日是那樣下場,則可以發(fā)憤矣。
譯文
清楚知道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就不敢妄自尊大;想到虛度年華會落得一事無成的下場,就必然會發(fā)憤圖強。
三七
常人突遭禍患,可決其再興,心動于警勵也;大家[1]漸及消亡,難期其復振,勢成于因循也。
注釋
[1]大家:指名門望族,大戶人家。
譯文
平常人在突遭災禍時一定會發(fā)憤圖強,試圖東山再起,這是因為他的憂患意識在不斷地警醒和激勵他;而名門望族在日漸衰亡時很難指望其能重整旗鼓,這是因為他們已養(yǎng)成因循守舊的惡習,很難改變了。
三八
天地無窮期,生命則有窮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貴有定數,學問則無定數,求一分便得一分。
譯文
天地永恒,無窮無盡,人生卻很有限,過一天就少一天;榮華富貴自有定數,但學問卻并非如此,只要用功一分,便會增長一分。
三九
處世有何定憑?但求此心過得去;立業(yè)無論大小,總要此身做得來。
譯文
處世之道其實也沒什么固定的行為準則,只求問心無愧就行了;創(chuàng)立基業(yè)時,不管規(guī)模大小,都要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能擔當得起才行。
四十
氣性[1]不和平,則文章事功[2]俱無足取;語言多矯飾[3],則人品心術盡屬可疑。
注釋
[1]氣性:指性格。
[2]文章事功:學問和事業(yè)。
[3]矯飾:虛偽做作,掩蓋其本來面目。
譯文
性格不平和,無論做學問還是干事業(yè),都不可能上進而有所成就;一個人的言語總是做作虛偽,那這個人的品質和心術就很值得懷疑了。
四一
誤用聰明,何若[1]一生守拙[2];濫[3]交朋友,不如終日讀書。
注釋
[1]何若:哪里比得上,怎如。
[2]守拙:安守愚拙,不巧偽。
[3]濫:過度,無節(jié)制。
譯文
聰明用錯了地方,還不如一輩子抱守愚鈍與笨拙;亂交朋友,還不如終日閉門讀書。
四二
看書須放開眼孔[1],做人要立定腳跟。
注釋
[1]放開眼孔:開闊眼界與心胸。
譯文
讀書須放開眼界,心胸開闊;做人則要堅守原則,站穩(wěn)立場。
四三
嚴[1]近乎矜[2],然嚴是正氣,矜是乖氣[3];故持身貴嚴,而不可矜。謙似乎諂,然謙是虛心,諂是媚心;故處世貴謙,而不可諂。
注釋
[1]嚴:威嚴,莊重。
[2]矜:傲慢自負的樣子。
[3]乖氣:乖僻的邪氣。
譯文
威嚴莊重看起來像傲慢自負,但威嚴莊重是正氣使然,而傲慢自負卻是乖僻邪氣。所以立身處世要以威嚴莊重為要,切不可傲慢自負。
謙遜和善看上去像奉承諂媚,但謙遜和善是虛心待人,而奉承諂媚卻是曲意逢迎,所以為人處世要以謙遜和善為要,切不可諂媚奉承。
四四
財不患[1]其不得,患財得而不能善用其財;祿[2]不患其不來,患祿來而不能無愧其祿。
注釋
[1]患:憂慮,擔心。
[2]祿:福運。
譯文
不必憂心于得不到錢財,而應憂心于錢財得到后卻不能妥善地使用;也不必憂心于福運不降臨,而應憂心于福運降臨后能否心安理得地享用它。
四五
交朋友增體面,不如交朋友益身心;教子弟求顯榮[1],不如教子弟立品行。
注釋
[1]顯榮:顯貴,榮耀。
譯文
交朋友如果是為了臉面有光,不如結交對自己的身心有所裨益的朋友;與其教導子弟去追逐顯貴榮寵,不如教導他們養(yǎng)成優(yōu)秀的品行。
四六
君子存心但憑忠信,而婦孺皆敬之如神,所以君子落得為君子;小人處世盡設機關[1],而鄉(xiāng)黨皆避之若鬼,所以小人枉[2]做了小人。
注釋
[1]機關:原指沒有機件而能制動的機械,后喻指花招,算計。
[2]枉:徒然,枉然。
譯文
君子用心著意以誠實守信為本,故而連婦人孩童都像敬神明一樣尊重他,所以君子才名副其實地被稱為君子;小人處世費盡心機,憑的全是詭計花招,故而鄉(xiāng)鄰親友都像躲鬼怪一樣避開他,所以小人再怎么算計都是白費工夫,白白做了小人。
四七
求個良心管我,留些余地處人。
譯文
做人要憑良心來約束自己;與人相處要能容忍和留余地。
四八
一言足以召[1]大禍,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墜也;一行足以玷終身,故古人飭躬若璧[2],惟恐有瑕疵也。
注釋
[1]召:同“招”,招來。
[2]飭躬若璧:自我修養(yǎng)得像白璧一樣無瑕。飭躬,正己。
譯文
一句話就能招來大禍,所以古人守口如瓶,言辭謹慎,唯恐惹來毀家殺身之災;一個不檢點的行為足以玷污一生的名節(jié),所以古人守身如玉,行為端正,唯恐玷污了一世清白。
四九
顏子之不較[1],孟子之自反[2],是賢人處橫逆[3]之方;子貢之無諂[4],原思之坐弦[5],是賢人守貧窮之法。
注釋
[1]顏子之不較:語出《論語·泰伯》:“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較。”
[2]孟子之自反:語出《孟子·離婁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
[3]橫逆:蠻橫無理。
[4]子貢之無諂:語出《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也。’”
[5]原思之坐弦:事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原思,即原憲,字子思,孔門弟子。坐弦,安坐撥弦自娛。
譯文
顏淵的不計較、孟子的自我反省,這是圣賢遇到蠻橫無理的人刁難時的應對之道;子貢擅長言辭卻不阿諛奉承,子思安坐撥弦而自得其樂,這是圣賢身處貧困時的守身之道。
五十
觀朱霞,悟其明麗;觀白云,悟其卷舒;觀山岳,悟其靈奇;觀河海,悟其浩瀚。則俯仰間皆文章也。對綠竹,得其虛心;對黃華[1],得其晚節(jié);對松柏,得其本性;對芝蘭,得其幽芳。則游覽處皆師友也。
注釋
[1]黃華:指秋日的菊花。
譯文
看天邊彩霞,體味它的絢爛嫵媚;看頭頂白云,體味它的卷舒悠閑;看連綿群山,體味它的靈奇秀險;看江河湖海,體味它的浩瀚無邊。只要用心體會,天地俯仰之間,無處不是好文章。
賞綠竹,知虛心妙處;賞黃菊,知晚節(jié)高古;賞松柏,知堅韌風骨;賞芝蘭,知芬馥芳香。只要用心體會,所見處無不是良師益友。
五一
行善濟人[1],人遂得以安全,即在我亦為快意;逞奸[2]謀事,事難必其穩(wěn)便,可惜他徒自壞心。
注釋
[1]濟人:助人。
[2]逞奸:使奸詐手段。
譯文
做好事助人,他人因而得平安,自己也會很開心;使奸詐手段謀事情,事情很難確保穩(wěn)妥順遂,還白白壞了自家心性。
五二
不鏡于水,而鏡于人,則吉兇可鑒[1]也;不蹶[2]于山,而蹶于垤[3],則細微宜防也。
注釋
[1]鑒:明察。
[2]蹶:摔跟頭。
[3]垤(dié):小的土堆。
譯文
不以水為鏡,而以他人得失成敗為鏡來觀照自己,很多事情的吉兇禍福就可一目了然;沒在山上摔跟頭,卻被一個小土堆絆倒,由此可知,即使細微處也應該多提防。
五三
凡事謹守規(guī)模[1],必不大錯;一生但足衣食,便稱小康。
注釋
[1]規(guī)模:規(guī)矩與范式。
譯文
凡事只要恪守規(guī)范,就一定不會出大錯;一輩子只要豐衣足食,就可稱得上是小康人家。
五四
十分不耐煩,乃為人之大病;一味學吃虧,是處世之良方。
譯文
非常不能容忍他人和某些事端,是做人的大毛病;總是懷著能吃虧的態(tài)度,是很好的處世之道。
五五
習讀書之業(yè),便當知讀書之樂;存為善之心,不必邀[1]為善之名。
注釋
[1]邀:努力求取。
譯文
把讀書當作一項功業(yè)去努力,自然會得到讀書帶來的樂趣;心中懷著做善事的念頭,沒必要非得去爭那些樂善好施的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