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群星閃耀時
- 周公子
- 8636字
- 2022-03-17 17:36:46
孟浩然
一手好牌打稀爛,我來示范給你看
(一)
唐,開元年間,帝都長安。
一陣急促的秋雨過后,夜空澄澈,新月初升。
秘書省大廳內(nèi),燈火通明,一場即景賦詩的聯(lián)句賽詩會,即將開始。
來者都是雅擅文墨的朝廷官員,放眼望去,不乏諸多已是詩壇赫赫有名之輩。
比如,十九歲便憑“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打動玉真公主、一舉登科的太樂丞王維;
神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作者、致力掃除六朝綺靡詩風的中書舍人張九齡;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的老前輩、制舉策論曾為天下第一的中書令張說;
還有憑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爭奪邊塞一哥的校書郎王昌齡;
……
嘖嘖,個個都是超級大猛人。
其他到場的,還有尚書侍郎裴朏、吏部員外郎盧僎、校書郎劉昚虛等,一看這陣仗,幾個人立馬都是臉上笑嘻嘻,心里罵咧咧:
“呵呵呵,又是一個陪練的夜晚……”
很快,條桌接龍,長卷鋪就,好戲開場。
吏部員外郎盧僎第一個拽步出席,拱手行禮:
“鄙人斗膽開場,文辭淺陋,還望諸位不吝賜教。”
語罷,行至案前,提筆落墨:“雨露將天澤,文章播國風。”呵呵,配角的職責不就是沖在前面當炮灰嘛,我盧某人懂。
接下來是校書郎劉昚虛:“應以修往業(yè),亦惟立此身。”呵呵,我是二號炮灰,大佬們開心就好。
緊接著,三號、四號……N號炮灰們依次出場,大家這才發(fā)現(xiàn),所謂“文辭淺陋”,對他們而言,真的不是謙辭。
終于,王昌齡一聲暗笑,起身出席:
“郭外秋聲急,城邊月色殘。”
炮灰們一陣騷動:
“嘖嘖,不愧是邊塞猛男,雄渾,悲慨!”
緊接著,老前輩張說出場了:
“白首看黃葉,徂顏復幾何。”
炮灰們又是爭相點贊:
“要不說是前輩呢,借景抒情,高啊!”
張說題完,卻不著急落座,而是轉身望向與自己座次相鄰的男子,微微點頭,示意其登場一試。
大家這才發(fā)現(xiàn),該男子似非官場同僚,十分面生。
與張說四目相對后,此人緩步出席,一襲白衫,身材頎長。
眾人觀之,心中俱是一震:
“好個骨貌淑清,風神散朗之人!不知是何方雅士……”
出人意料的是,此人并未走向案前長卷,而是徑入庭院,駐足于一株粗大的梧桐樹下。
此時,天邊正綴著幾縷薄云,殘留在樹梢的雨水不斷匯聚、下墜、滴落,斷續(xù)敲打在梧桐葉上。
啪嗒……啪嗒……
片刻,男子淡然一笑,語音清曠:
“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一聯(lián)既出,舉座震驚。
良久,張九齡率先擲筆:
“我大唐擅詩賦者眾,然未見清幽沖淡至如此者,九齡甘拜下風!”
說完,望向王維。
王維凝眉良久,長嘆一聲:
“清絕至此,維亦不復為繼也!”
語罷,起身奔向庭院,緊緊握起男子雙手:
“敢問兄臺高姓大名?幸然得識,相見恨晚也!”
男子后退一步,抽身還禮:
“承蒙閣下謬愛,在下襄陽布衣,孟浩然。”
(二)
當晚,該事件就刷屏式地登上了大唐各大平臺的頭版頭條:
《布衣才子孟浩然秘書省一鳴驚人,引領清幽雅淡新詩風》;
《襄陽布衣秘書省力壓群英,陶謝之后,山水田園派再現(xiàn)傳人?》;
《張說力捧,張九齡王維爭相結交,原來才華才是人生最好的通行證》
……
三十六歲,以布衣入京的孟浩然,就這樣一炮而紅,名動帝都。
在無數(shù)的贊揚聲中,孟浩然的目光越過渺遠的夜空,好像又看到了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
是的,他清醒地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創(chuàng)造這樣的高光時刻,不是幸運,更非偶然——一切,源自故鄉(xiāng)山水的饋贈。
有句話叫作:條條大路通羅馬,而有的人生來就在羅馬。
這話如果換算到孟浩然身上,那就是:
每個人都向往詩和遠方,而哥生來就徜徉其中。
不信,來看孟浩然從小的生活環(huán)境——
澗南園即事貽皎上人
弊廬在郭外,素業(yè)唯田園。
左右林野曠,不聞城市喧。
釣竿垂北澗,樵唱入南軒。
書取幽棲事,將尋靜者論。
孟浩然祖居襄陽城南,有田有房,耕讀傳家。
祖上留下的莊園名為澗南園(嗯,一聽占地面積就不小)。
從詩中可知,澗南園東西林野開闊,遠離鬧市喧囂,且北臨溪澗,南傍山林,孟浩然閑來就在此泛舟垂釣、竹林逸歌,好不悠哉。
園中有孟浩然的起居之處。軒窗之外,樹木蔥蘢,偶有片葉在夕陽的柔光下悠然飄落;傍晚來臨,倦鳥歸巢,無數(shù)流螢拖著亮亮的尾巴飛繞在水軒之上……
向夕開簾坐,庭陰葉落微。
鳥從煙樹宿,螢傍水軒飛。
前院則是花草翠竹、曲徑通幽,書讀累了,孟浩然就信步閑庭,看翠羽鳥與蘭花嬉戲,觀紅鯉魚繞荷柄悠游:
狹徑花將盡,閑庭竹掃凈。
翠羽戲蘭苕,赪鱗動荷柄。
到了仲夏之夜,則開軒納涼,賞池月東升,聽竹露清響,嗅荷風香氣……興之所至,或許還會撫琴一曲,感懷一下多日不見的老朋友:
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看到這些,你以為孟浩然的詩意生活僅限于此了嗎?
錯。
除了世外桃源般的澗南園,整個明山秀水的襄陽城,都在孟浩然的詩意版圖中。
(三)
比如,秋高氣爽時登個山、望個遠,順便再寫首詩寄給隱居的老朋友,喊他重陽節(jié)出來一起耍:
秋登萬山寄張五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
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
咦?山下還有潭?
那也不能放過。磐石上釣會兒魚,再溜達兩圈找找曹植《洛神賦》里神女解下的玉佩;待到夜月東升,清輝滿舟,則棹歌而還,何其逍遙。
萬山潭作
垂釣坐磐石,水清心亦閑。
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
游女昔解佩,傳聞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還。
襄陽坐落在漢水之濱,對孟浩然來說,美麗的漢水風光又怎能不親往睹之?
春日冰雪消融,江水碧藍千里,鳥語花香中,歌妓小姐姐們的花鈿金釵蕩漾在搖動的波影之上,怎一個春光無限了得。
初春漢中漾舟
羊公峴山下,神女漢皋曲。
雪罷冰復開,春潭千丈綠。
輕舟恣來往,探玩無厭足。
波影搖妓釵,沙光逐人目。
傾杯魚鳥醉,聯(lián)句鶯花續(xù)。
良會難再逢,日入須秉燭。
令人服氣的是,日子都詩意到這種程度了,孟浩然硬是還能再升級——二十歲出頭,因仰慕東漢名士龐德公,他隱居到了風光秀麗的鹿門山。
(四)
至于龐德公是何許人,說一點就夠了。
他評價諸葛亮為“臥龍”,龐統(tǒng)為“鳳雛”,令二人名揚天下。
此人有大才,又久負盛名,荊州刺史劉表曾數(shù)次請其出山進府,他都堅辭不受,最后隱于鹿門山,采藥而終,極具傳奇色彩。
為追慕先賢高風而隱居鹿門山后,孟浩然的日常生活是這樣的:
夜歸鹿門山歌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你看,黃昏來臨,江邊渡頭喧囂,村民們各自上岸還家,唯孟浩然超塵出世,獨自歸往鹿門山。
夜色來臨,山間本是云煙暮靄,山月一出,則又清光朗照。
孟浩然信步拾階,蜿蜒輾轉,不知不覺就到了龐公昔時隱居之處,山巖之內(nèi),柴扉半掩,松徑之下,詩人懷古思今,獨自徘徊……
嘖嘖,好一幅隱者清幽圖。
到了春日清晨,詩意繼續(xù)流淌: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在百鳥啼鳴中,孟浩然一覺睡到自然醒,打個哈欠,伸個懶腰,想到昨夜的風雨之聲,再推開窗戶,數(shù)數(shù)落花……
什么?你說這樣的日子太寂寞?
不怕,隔三岔五,孟同學也會出山會友: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或是呼朋引伴,探尋古跡名勝:
與諸子登峴山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嘖嘖,感覺沒法再寫下去了。
想想我們這些苦悶的現(xiàn)代人,為了房子、車子、票子,辛苦奔波,已經(jīng)多久沒有抬頭看一朵云、低頭嗅一朵花、拿筆寫一段心情,對比孟浩然這神仙般的日子,傷感的淚水已經(jīng)再難抑制:
哎,什么叫生活,人家孟浩然那日子才叫生活啊!
我們充其量……只能算活著。
不過,先別急著擦干眼淚,更扎心的還在后面,因為:
人家孟浩然不僅過得比我們爽,才華還比我們高呢!
(五)
就拿上面三首詩來說吧。
第一首《春曉》。
兒童啟蒙詩歌榜必選篇目,一千多年來,除李白的《靜夜思》和駱賓王的《鵝》,論傳唱度,無詩能出其右。
然而,對于這首朗朗上口、清新簡短的小詩,很多人第一反應往往是:
這也叫詩?老子都能寫!
呵呵,你可拉倒吧。
在這首詩里,你能找到任何具體的場景描摹嗎?有什么正兒八經(jīng)的事件講述嗎?
都沒有。
詩人只是選取了清晨醒來鳥鳴入耳,而后惋惜雨打花落的一剎那的心理活動,將之細節(jié)化、典型化,僅以二十個字,就賦予它無限情意:
全篇無一字寫惜春,卻因花落春去,使你不得不惜,成為流傳千古的佳作。
你說厲不厲害?
如果還不服,咱們再看第二首《過故人莊》。
乍一讀,又覺平平無奇對不對?
可再一品,卻發(fā)現(xiàn)寥寥幾筆,有景物、有情節(jié)、有對話,一切歷歷如畫,仿佛一組電影鏡頭徐徐鋪展。
而且在這首詩里,孟浩然又一次完美展示了什么叫作“意在言外”——
通篇老孟有交代自己和故人的交情如何嗎?
沒有。
然而,通過開篇的一邀即至,中間的開軒把酒,最后的重陽再約(還是老孟主動提的),賓主間的深厚情誼已不言而自現(xiàn)。
你說這手法高不高?
再看第三首《與諸子登峴山》。
如果說前兩首的平淡疏朗、不飾刻畫屬孟浩然的拿手好戲,那么這首則讓我們見識到其詩歌風格的多樣性:
哇,原來山水田園派的孟同學,也有氣勢雄渾的一面呀!
來,一起感受下這首詩的壯逸之美。
先看開篇兩句。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起筆何等高亢!
僅以十個字,就寫透了宇宙無限、歷史更迭的滄桑之感,慨然懷古之情,橫空而出。
再看三四句。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角度猛然收縮,將自己一次普通的登山,置身于時空更迭的大背景下,使其成為天地運轉、人事代謝的一部分。此何等之自信,何等之氣勢!可謂非盛唐之人不能語也!
整首詩的藝術表現(xiàn)力,如同電影鏡頭中的兩極調(diào)度,大開大合,至遠至近,氣象異常豪邁。
(六)
怎么樣,看到這兒,對孟浩然的才情,大家總該心服口服了吧?
不然,難道你比李白還大牌?!
對,你沒看錯。
此時此刻,有個叫李白的粉絲正揚著手中的詩稿,向孟浩然瘋狂比心。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嘖嘖,開篇就直呼“吾愛孟夫子”,這肉麻程度,連迷弟杜甫寫給他的“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都要甘拜下風。
結尾就更厲害了:
我對孟夫子真是高山仰止,我怎么可能達到他的高度呢?只能默默仰慕他淡泊名利的芬芳人格,感受他風雅瀟灑的隱者風范……
媽呀,看到這兒,你是不是想立馬彈起來,給李大哥打一波穿越電話:
喂!李大哥,這真是你寫的嗎?!你要是被綁架了你就眨眨眼!
也不能怪我們一時接受不了。
畢竟,就算是對九五之尊的玄宗大大,我們李大哥,也沒吹出過這樣的彩虹屁呀!
可以說,放眼整個唐代詩壇,你都找不出比這更熱烈、更直白的粉絲向偶像致敬的告白詩了!
至于有李大哥這樣一個粉絲,是多么長臉的事兒,咱們捋一捋就知道了。
“詩圣”杜大叔,夠有才吧,不好意思,在李大哥面前,只是個粉絲小老弟。
“詩佛”王維,夠優(yōu)秀吧,詩、文、書、畫、樂,樣樣登峰造極,關鍵小伙兒還長得賊拉帥,簡直360度無死角(啊啊啊,我的少女心啊)。結果呢,李大哥從來不甩人家,自始至終零交集。
(王維:好無奈哦,完美到?jīng)]朋友呢。)
也就“七絕圣手”王昌齡,賺了李大哥一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很感人,但也不過是惺惺相惜的哥們之情、平交之誼。
以上也不足為奇,畢竟,我們李大哥可是連孔子都看不上眼的王者人物——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孔夫子:瞅把你給能的,咋不上天呢!)
結果,就是這樣一個眼高于頂、酷炫狂拽的李太白,對孟浩然卻崇拜喜愛到了如此地步: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你看,跟偶像別離,船都遠到?jīng)]入天際、遙不可辨了,李大哥依然深情凝望,不舍離去……
然而,反常的是,對這樣一個超重量級粉絲,孟浩然筆下卻沒有任何贈詩流傳下來。
要知道,杜甫雖一再被大家嘲笑倒貼李白,但好歹李大哥也回過他幾首詩呀!
(杜甫: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
我猜,孟浩然當時的內(nèi)心獨白大概是這樣的:
你個川娃子,哥的理想哪里是什么“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而是“壯志吞鴻鵠,遙心伴鹡鸰”好吧!
(七)
是的,雖然孟浩然的前半生看起來都是在悠游山水,但那只是表面現(xiàn)象。
背地里,其實人家用功著呢:
·苦學三十載,閉門江漢陰。
·晝夜常自強,詞翰頗亦工。
·少年弄文墨,屬意在章句。
而孟浩然之所以如此苦學,是因為和其他盛唐詩人一樣,他也有著積極的用世之心。
這從其自述家世的篇章中,便可窺得一二:
維先自鄒魯,家世重儒風。
詩禮襲遺訓,趨庭沾末躬。
看到?jīng)],孟浩然同學說自己是亞圣孟子之后,而且“家世重儒風”。
儒家學說的宗旨是什么?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嘛。
嗯,已經(jīng)用了半生時間“修身齊家”,是時候踏上“治國平天下”的征程了。
開元四年(716年),孟浩然向時任岳州刺史且一向喜歡提攜后輩的前宰相張說投詩自薦,一不小心又揮灑出一首歷代傳頌的千古大作: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此詩前兩聯(lián)氣勢磅礴,歷來膾炙人口。
一個“平”字點出了八百里洞庭湖的遼闊,一個“混”字又繪出了水天一色的浩渺;與三百年后范仲淹筆下的“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可謂異曲同工。
三四句的“蒸”“撼”兩字則如潑墨山水般的大筆渲繪,響亮地描繪出洞庭湖波濤翻滾、震天動地的壯浪之氣,雄渾天成,氣概橫絕。
也無怪后人對此聯(lián)贊嘆無已:
“洞庭天下壯觀。騷人墨客,題者眾矣。終未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氣象雄張,曠然如在目前。”
“孟詩本自清澹,獨此聯(lián)氣勝,與少陵敵,胸中幾不可測。”
“與少陵敵”意指可與杜甫《岳陽樓》中寫洞庭湖的名句“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聯(lián)相匹敵。
嘖嘖,一篇投簡歷找工作的干謁(1)之作,竟寫出了如此高度,你說張說心不心動?
于是,待其調(diào)歸朝廷后,當即就邀孟浩然入京,打算擇機向玄宗推薦。
而孟浩然也不負張說厚望,一入長安,就如開篇所述,于秘書省聯(lián)詩會上大展文辭,名噪帝都。
那么,孟夫子真的就此扶搖直上入九天了嗎?
答案是,不能夠——前半輩子過得比神仙還爽,又有李白那么逆天的粉絲,再讓你輕輕松松當上官,還有天理嗎?還讓別人活嗎?!
就這樣,前方的坑,命運已經(jīng)悄然為其挖好——孟浩然卻還渾然不覺。
(八)
自秘書省相見恨晚后,孟浩然與王維感情迅速升溫,幾乎日日都在一起研討詩歌,暢談人生。
有一天,可能是不好翹班,王維索性偷偷把孟浩然帶進了官署。
而另一邊,萬年不入下屬辦公室的玄宗大大因為一時興起,有個音樂方面的問題想找王維商討,也朝太樂署走來!
用相聲演員岳云鵬的話來說,這不巧了嗎!這不巧了嗎!
隨著一聲“圣上駕到,太樂丞接駕”的唱喏,王維一口熱茶噴將出來,孟浩然則直接滑到了椅子下面:
哥們,這可咋整?!
二人如此驚慌是因為:私邀閑人出入宮廷,乃是欺君大罪,鬧不好掉腦袋……
不暇細想,孟浩然就勢躲進了床榻之下,王維則匆忙接駕。
待玄宗入室后,王維看著案幾上兩杯熱氣騰騰的茶水,再瞄一眼榻下孟浩然露出的衣角,大腦極速運轉:
這么明顯,怎么瞞得過英明神武的李老板?
與其被發(fā)現(xiàn),不如主動認了,說不定老板欣賞孟兄的才華,不但大事化無,還能賜他一官半職……
想到這,王維眼一閉心一橫,將情況向玄宗如實脫出。
所幸,結果恰如他所設想,玄宗非但沒有開罪二人,反而頗有興致:此人朕素有耳聞。中書令張說對其才華贊譽有加,前一陣秘省賦詩又大放異彩,朕正想找機會召其入宮,一較風雅。
“今日巧遇,何不出來與朕相見?”
王維聞之大喜,趕緊把孟浩然從床底扒拉出來,拜見玄宗。
“孟卿,最近可有新作可賞?”
孟浩然此時還處于極度的緊張之中,他久居鄉(xiāng)野,疏于世事,如今猛然間直面九五之尊,又是在一個如此倉促尷尬的環(huán)境下……
于是,聽到玄宗發(fā)問后,狀態(tài)不在線的他一時腦子短路,吟誦了這么一首詩:
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fā)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孟浩然甫一開口,王維便心下一沉,聽到“不才明主棄”時則閉目扶額、痛苦地別過了身子:
大哥,你這不是自斷前程嗎?!
什么叫你才華不高,皇帝看不上你?這不相當于控訴李老板沒有識人之才,埋沒了你嗎?!
啊啊啊!兄弟,咱出門能不能帶上腦子!!
……
王維分析得沒錯,一詩吟畢,玄宗臉上的笑容早已凝成冰塊:
“明明是你沒找朕應聘過,咋誣賴朕看不上你呢?!”
“起駕回宮!”
你看,本應該是一個絕佳的“見證奇跡的時刻”,結果就這樣徹底搞翻車。
半晌,孟浩然才如夢初醒:
“阿維,我只是想自謙一把的,沒想到整過頭,負能量嚴重超標了是不是……”
王維只能擠出一絲苦笑:
“走吧哥們,喝酒去。”
(九)
這件事對孟浩然的打擊很大。
三十多年的朝夕苦讀,多少個日日夜夜關于理想與仕途的暢想,統(tǒng)統(tǒng)止步于一首不合時宜的詩。
黯然離京后,郁悶至極的他,先后漫游川蜀、吳越。
自此,半生閑逸的他才算是真正開始經(jīng)受生活的錘煉,體會到為生存和理想而掙扎的無奈:
·自此歷江湖,辛勤難具論。
·鄉(xiāng)園萬余里,失路一相悲。
·今宵有明月,鄉(xiāng)思遠凄凄。
……
除了旅途艱辛、鄉(xiāng)思難抑,更讓他痛苦的是自己再也不能像從前一樣毫無機心、超然世外地徜徉山水,因為那被迫中斷的理想之路沒有一刻不在他內(nèi)心繼續(xù)延展:
·未能忘魏闕,空此滯秦稽。
·魏闕心恒在,金門詔不忘。
·望斷金馬門,勞歌采樵路。
……
這些詩句翻譯過來,其實都是一個意思:唉,我始終忘不了長安城啊!
于是,開元十六年(728年),四十歲的孟浩然再一次奔赴長安,希望能夠通過科舉考試為上一次的失誤翻盤。
然而,不幸落第。
后來,開元十九年(731年),玄宗臨幸東都洛陽,孟浩然也曾前往尋求機會,結果仍是一無所獲。
年過四十,一無作為,此時的他,再也沒有了從前的沖淡和飄逸,而是被人生就此落空的恐懼和哀傷時時環(huán)繞:
·隙駒不暫駐,日聽涼蟬悲。
·棄置鄉(xiāng)園老,翻飛羽翼摧。
·壯圖哀未立,斑白恨吾衰。
……
在這樣的痛苦之下,他又開始東游吳越。那首空靈蘊藉、清幽至極,被后人評為“神品”“奇作”的五絕名篇《宿建德江》,就作于此時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日暮時分,孟浩然乘坐的小舟,停泊在煙霧蒼茫的水中沙洲。
原野空闊,遠處的天空仿佛比樹還要低;江水清澈,一輪明月映襯其中,似要與人來親近。
在廣袤而寧靜的無垠宇宙下,在萬籟俱寂的靄靄黃昏中,想到自己寸功未建,卻已然白頭,無邊的愁緒在孟浩然心中升騰、彌漫,最后充盈到身體的每一個角落,里面有:
羈旅的惆悵,故鄉(xiāng)的遠思,理想的幻滅,人生的落空……
(十)
也許是看到孟浩然太痛苦了,上天決定再給他一次機會。
735年,襄陽刺史韓朝宗,計劃向朝廷引薦孟浩然。
這位韓朝宗,就是李白干謁詩(即相當于現(xiàn)在的求職信)中“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的韓荊州本尊,能讓李白都曾如此屈尊降貴地拍馬屁,此人來頭可謂不小。有他舉薦,按理說,成功率應該不低。
結果呢,約定入京的日子,孟浩然卻跟一位朋友飚酒喝高了,放了人家鴿子……
很多人都把孟浩然這一行為,捧高成淡泊名利、好樂忘名,或是“詩人那可愛的任性”。
恕我不能茍同。
讀讀他后半生寫的那些人生價值無從實現(xiàn)、擔心生命虛空的詩句吧,其中的痛苦是多么深重!
你就會知道,真正的原因絕不可能是那般輕巧。
那么大家可能要問了:
既然孟浩然求仕心切,機會來臨,卻又為何放棄呢?
答案是:他在怕,在逃避。
此時的孟浩然已經(jīng)四十七歲,之前求仕失敗的數(shù)次經(jīng)歷,已經(jīng)給內(nèi)斂、敏感、清高的他,留下了太多的痛苦和陰影,他怕這一次又會像從前一樣,失敗得一塌糊涂。
他沒有勇氣再面對這樣的打擊,也無力再承受這樣的痛苦……
是的,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李白那么昂揚的斗志,六十幾歲從牢里出來,還想著去參軍御敵。
理想的門票,從來都是昂貴的。
后來張九齡任荊州長史時,孟浩然曾至其幕下短暫任職,后還歸田園,終生不仕。
(十一)
又是最后的綜評時刻。
從詩歌角度來講,孟浩然是盛唐第一個多景觀的山水詩作者,也是繼陶淵明之后第一個大量描寫田園、隱逸題材之人。
最終將山水、田園兩個類別結合起來,上承陶謝,下啟王維,開一代風氣之先。
其詩自然沖淡、清逸閑遠,有大巧不工之美,“誦之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
雖然整體詩歌成就不及同組合的王維更全面多樣,但就山水詩而言,二人可謂花開并蒂,各得風采:
“王右丞如秋水芙蓉,倚風自笑;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葉微落。”
從人生經(jīng)歷來講,相比其他盛唐詩人,孟浩然的一生非常簡單,前半生鄉(xiāng)居讀書,下半生外出求仕。
他本性喜愛山水自然,又受隱逸思想影響較重,而家庭教育奉行儒家學說,加上盛世環(huán)境下讀書人當有一番作為的時代思想,造成了其頗為糾結矛盾的后半生——想要追求功名,卻清高拉不下臉,不能拼盡全力地干謁奔走;退回曾經(jīng)的鄉(xiāng)居生活,卻又深恐生命落空,難復往日那份閑適平和的心境。
綜觀孟浩然的一生,我個人最深刻的感受是:
比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許更痛苦的是,明明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里,卻不能拼盡全力去抵達。
歐陽修有句話講得好:“遇事無難易,而勇于敢為。”
多么希望孟浩然也曾為理想毫無保留地燃燒激情,哪怕最后像李白一樣仍是兩手空空,但最起碼可以告訴自己:
我真的用盡全力了。
然后毅然決然地走向同樣深情愛著的山水田園,不再頻頻回首。
最后,借一首我非常喜愛的王維的詩來作結,祝福生命的最終,孟浩然也曾得到詩中的那一份釋然——
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周公子每期一問

(1) 干謁,指古代文人士子為達到延譽、入仕、升遷等目的,拜訪達官顯貴或向其投遞詩文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