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輪流講課
- 育人之路
- 地上船v
- 2500字
- 2025-05-09 09:22:34
舊莊小學有一個慣例:每學期開學后的第二周所有教師輪流講課,領導給這種模式起名叫《公開課》。聽課人按組參加,領導班子全員參加。大致分為班任組(語文、數學)、英語組、體育組、音樂組,其他專科為一組。各組要評出優勝教師,然后領導班子再根據情況,讓幾名優勝教師搞教研課或觀摩課。教研課就是通過老師講課,全體聽課老師坐下來討論這節課的優點在哪里,還有那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從而確定下一步教學的發展方向。而觀摩課就是已經被上級教育主管部門認可的教學方法讓老師們學習,爭取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讓好的教學方法得到推廣和普及。
每到講課的時間段,老師們都是盡其所能,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給領導、老師和同學們。特別是年輕教師,他們接受新事物快,會做課件,對一體機的使用程度不亞于使用手機。老教師就不行了,一體機對于他們來說就像陌生人,得慢慢研究,學著使用。
習慣了用粉筆在黑板上講課的老教師,一到講課評比就頭疼。本來尋思把機會留給年輕教師,就用白板和墨筆講課,方法老舊一些,但能夠運用自如,不至于中途卡殼。但總這樣做又顯得對工作不重視,怕領導有想法。
本來以為這樣的活動一次過后,也就恢復常態。沒想到每學期都這樣做,老教師的緊迫感就來了。人人都有自尊心,更何況搞教育多年的老教師呢?他們也開始研究、運用一體機,學著做課件。二年之后,幾乎所有的老師都用一體機講課了。只不過老教師運用一體機生疏一些,操作簡單一些。不像年輕教師,能熟練運用一體機教學寫字,一體機寫字的過程中起筆、運筆一目了然,就連讀音和字的結構都講得明明白白。畫幾何圖形更是快速而標準——我們不能不贊嘆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高超,這也是老教師必須接受的新生事物。
講課時間基本都是安排在四五六節課,上午一節,下午兩節課。班主任的工作量大,事務性工作也多,他們的上課時間課基本上都安排在一二三節課去上,下午聽課不耽誤上課。有個別碰車情況,老師們就自行串一節課。教導主任早已把計劃、方案、講課時間等一系列工作安排穩妥。雖然這項活動參與的人多,但進行得有條不紊。
由于村小都已經合并到鎮上,所以多數班主任都是全鎮教學中的佼佼者。二十八個班主任競爭三五個優勝者,難度還是很大的。講課在有序的進行,聽課人在做著聽課記錄。
聽課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看到老師的才華以及教學藝術是怎樣展現出來,聽課人可以學到更好的教學方法,積累更多的教學經驗。
老教師劉明天在講《賣火柴的小女孩》。一體機打開,那渾厚的朗讀聲立刻把人們帶到那個風雪交加的日子里,一個個故事情景在一體機的畫面中展現出來。根本不用詳細講解小女孩兒的貧苦生活和悲慘遭遇,屏幕就清晰的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朗讀完畢,劉明天老師用低沉的聲音問同學們:“小女孩兒一共出現了幾次幻覺?”
由于屏幕的畫面非常清晰,孩子們紛紛發言,把小女孩兒的五次幻覺講得清清楚楚。老師們不得不贊嘆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藝術性、先進性。但到總結的時候,五次幻覺的順序弄反了,是孩子們給做的糾正。
李牧的教學水平確實是很高。他曾經在全鎮教學研討會上做過兩次公開課,都受到了老師好的好評。年近五十的李牧有些想法:自己年歲大了,把機會留給年輕教師吧!年輕教師接手新生事物、新的教學方法快。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教育的美好希望在年輕教師。
到了中心小學,兩次公開課過后,領導開會總結時沒有點名的批評了李牧,認為他教學方法陳舊,沒有轉變教學觀念。
李牧生性要強,不想讓領導批評,也不想給領導找麻煩。所以,第三次公開課教學,他真的用心了。
他講的是傳統課文《桂林山水》。他利用一體機,隨時把桂林山水的畫面展示給孩子們,讓孩子們在語言文學和山水畫面中體會“桂林山水甲天下。”
讓所有老師沒有想到的是,李牧老師微笑著問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那篇課文?孩子們異口同聲的說:桂林山水。李牧隨手板書,先寫“桂林”兩個字,然后在這個詞的后面上下分支兩條斜線,上一條斜線的后面寫“山”,下一條斜線的后面寫“水”。就這一個簡單的板書課題,打破了多年來先把課題工工整整的現在黑板上方的傳統。
更讓老師們沒想到的是,李老師板書先寫的是山,也就從“山”開始講解。孩子們在欣賞圖畫、語言文字中尋找到桂林的山:奇、秀、險。
隨后,李牧略有所思的說:既然桂林的山:奇秀險,作者是怎樣描寫的呢?然后引導孩子們朗讀課文。在孩子們朗讀課文的過程中,無論領導還是老師都頻頻點頭,贊嘆孩子們的朗讀水平。
通過孩子們的合作學習,總結出桂林的水:凈、清、綠。通過引導,孩子們知道作者緊扣主題描述了桂林山、水的特點。
李牧老師看著孩子們天真的面龐,略有所思的問到:作者在文章的開頭說桂林山水怎么樣?孩子們:桂林山水甲天下。李牧:文章的結尾怎么說?學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李牧抓住準機,告訴孩子們:這兩句話都是總述桂林山水的美,中間兩段是分別敘述桂林山水的美。這樣的文章結構是典型的:“先總述——后分述——再總述”結構形式。我們在寫文章時可以借鑒和運用。
根據李牧的講解過程,指名朗讀課文,孩子們發現第二和第三自然段順序顛倒了。仔細閱讀,文章所表達的意義完全沒有變化。通過孩子們的探究,發現:作者的觀察順序是從近到遠;老師的觀察順敘是從遠到近,表達的思想沒有改變。
最后孩子們總結出:作者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描述了桂林山水的美,體現作者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
李牧:如果孩子們仔細閱讀課文,把山、水兩個自然段顛倒過來,你會發現整篇文章的寫作藝術會大打折扣。原因在哪里?課后同學們坐在一起探討一下,把你們的理解匯報給老師。
李牧: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風景美不勝收。屏幕展現:黃河、泰山、九寨溝、大草原、神農架、長白山天池……
希望我的學生用你的真心去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平常的一節課,在老師和孩子們依依不舍的氛圍中結束。當李牧走出教室的時候,趙大校長就在教室的門口等候著李牧:這節課講得太好了。孩子們的朗讀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不是一天兩天能培養出來的。
聽了趙校長的話,李牧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需要培養孩子們的四大能力。為了考試成績,老師們都直奔主題——成績第一。
為了追求成績,造成高分低能,那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