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餅干
- 竹中院子
- 孫長安
- 2830字
- 2022-03-18 02:43:38
幾經輾轉,張英菊與孫丁荃再次回到了家。在象征性地做了幾個月農活之后,一個烏龍的時間出現了。時值深秋,柑子樹上的果子也都被摘盡了。但張英菊和孫丁荃有一塊田的田埂上,立著七八棵柑子樹。不是橘子樹,而是柑子樹,結橢圓形的柑子,因其形似鵝蛋,因而得名鵝蛋柑。
這條田埂上的果樹顯得很是有趣。因為所有的果樹全都停止了結果子,而這幾棵果樹卻又結了第二輪果子,著實顯得與眾不同。
可能是在深秋,少于陽光照射的緣故,這樹上的果子顯得比平時的果子要小。但這果子卻是很甜的,應該是晝夜溫差大的原因,所以聚糖要多些。
張英菊背著噴霧器在上面噴了農藥。因為這田埂的旁邊臨著一條溝通謝家院子的路,故此來來往往的人很多。那時候農村人的小心思就是既不想給人占了便宜,又在別人占便宜的時候,要表現得很大方。
只是張英菊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舉動并未防止別人的小偷小摸行為,而是讓自己的丈夫孫丁荃和兒子中了招,藥是上午噴灑的,柑子是下午吃的,人是晚上發作的。好在柑子是剝殼的,只是手上沾了些而已。小孩子的抵抗力差,因此發作得早一點,而孫丁荃的身體歷來都是很好,因此第二天才發作。
眼看轉過了年,張英菊自然還是要外出尋找機會的。于是與孫丁荃再次回到娘家,通過王月珍的聯系,得知了廖德清又在開始承包建筑的事情。張英菊于是決定去二姐夫處尋找機會。
二人離開了家。兒子又留在了家里。在張英菊離開前,還帶著兒子去鶴林觀的學校報名了學前班。就這樣,孫韌再次走入了學堂。
初來乍到。一切都是新奇的。這與在重慶見到的同學都不一樣。他們的穿著不再是洋氣的款式和擦得锃亮的小皮靴。相反很多人的鼻涕都掛在臉上。小孩子并不懂為什么他們不擦去,只是默默的這么看著。
學校的操場是沒有水泥的,有的只是被踩得堅實的泥巴,偶爾里面還露出幾塊石頭。也沒有滑梯可以玩,單雙杠什么更是沒有。唯一的體育設施那就是一座破舊的乒乓球臺子。這臺子對孫韌來說太高了。要用上這臺子打球,已經是四五年以后的事情了。
與重慶的學校一樣,這鶴林觀雖然是村小,但是也有六年級的學生。只是沒有初中部而已。至于高中部更是沒有的。就是連谷江鋪的鄉上都沒有高中,而是縣城和另外幾個很遠的鎮里才有高中。
對于孫韌來說,那時候看到的高年級學生裝束,最時髦的就是白色的網球鞋和黑色或灰色類似西裝褲一類的褲子,上身穿著一件白襯衣。他對自己的衣服總是不滿意。又或者說是媽媽在的時候,給你穿的衣服很滿意。而奶奶譚素華給搭配的衣服,全然是土得掉渣的。
人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習慣。當時間久了。孫韌也就習慣了自己的生活環境。因而有些不好的事情也就慢慢成為了自己的習慣。
那時候,農村的孩子互相之間是喜歡攀比的。這種攀比有時候甚至超過城里的孩子。因為多數人的父母并不是學歷很高的知識分子,因而這種攀比往往是顯得極為蒼白且有趣的。
調皮的孩子喜歡在班里摟同學的腿,然后讓站不穩出丑,然后他的快樂就達到了。有些膽子小的同學不敢反抗,被抱了腿也就只能這么尷尬的看著。甚至還提出要給東西以討好人家,比如孫韌就是這樣的人。
毫無例外,這個調皮的同學,摟住了孫韌的腿。于是孫韌決定要給兩個柑子給他,以求他放了自己。誰知道旁邊一個同學聽了,立刻提出自己可以給三個,心思自然是要讓這種事情不要蔓延到自己身上來,因為他的腿剛剛被摟過。
“你給三個,我給四個。”
“我給五個”
“我給八個”
二人這么一直拍賣似的漲價。這抱腿的同學倒是饒有興趣看著二人的狀態。而孫韌不僅得一邊與同學講價,還得以哀求的語氣給讓自己出丑的同學說話,內容自然是問其對自己的建議滿意不滿意。
老師走進來了。這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誰也沒有再提起那柑子的事情。
又過了一段時間。孫韌也都習慣了。學著其他同學去小賣部買東西吃。無奈自己囊中羞澀,只能是看著。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一天中午。孫韌回家吃完中午飯后,想要問譚素華要一毛錢。譚素華坐在尿桶上并不同意,只是給了分錢的毛票。
早年間四川的農村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在臥房的蔭蔽處放上一個厚壁塑料桶,桶上有兩個耳朵,農民一般會用竹片做一個桶環,以方便可以永扁擔挑起來。
這個塑料桶一般是用來小解,所以稱之為尿桶,要大便的話,則只能去屋外豬圈后面的旱廁。說是旱廁,其實就是個裝滿豬屎和人的大便的茅坑。里面常年有水泡著,豬吃的都是植物,因此糞便里有很多未消化的草木纖維。被太陽照射了之后,形成一層硬殼。人要是在上面方便了之后,黃色的糞便就會顯得很耀眼。惡心得要死。
許多宣揚農村美好的博主或是追求農村田園生活的人,多數是被營銷號洗腦的人。他們大多沒有農村生活的經驗。因而覺得農村的感覺是跟洛杉磯郊區的生活是一樣的。其實不然,那樣的環境只存在于某個地方全面凈化改革之后,否則就是扯淡。
很簡單一個道理。若是農村生活真的那么愜意,那為什么那么多的農民要掙錢搬往城里呢?畢竟不用出門就可以上廁所,洗澡有熱水是件體驗非常好的事!
尿桶里存的尿是肥料,存多了拿出去舀上一些糞便給兌勻了,就可以挑到菜地里澆地。這是樸素的種莊稼方法,已經延續了幾千年。
彼時的市場已經不再流行紙質的分票。然而譚素華還是給了。她只想糊弄過去。因為孩子的要求若是大人覺得不重要,便是可以不用滿足的。既使她知道孫子可能買不了東西,但終究不是她出丑,因此無所謂。
孩子都是相信自己的家長的。有許多家長在孩子長大時抱怨孩子對自己不親近或是不信任,其實完全不是孩子變了。而是多數人一開始都沒有珍惜自己的孩子對自己的信任。日積月累,孩子在成長之中便逐漸學會了識別大人的話。當自己還是孩童時,極力偽裝自己是聽話的,而當自己一旦可以獨立時,便立刻拋棄了家長的那套說辭。往往這時候大人還在疑惑,為何孩子變化這么大!
孫韌拿著奶奶給的分票來,來到學校路口的推銷店(鄉村小賣部)。提出自己要買一些餅干。推銷店老板的表情立刻告訴了結果,分票已經過時了,這是買不到東西的。孫韌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大人給的錢是無法買東西的,甚至是一塊餅干都買不到。孩子一時間陷入了尷尬,不知所措。
好在推銷店老板看出了孩子的窘迫,于是象征性收了一個硬幣的一分錢,然后給了兩塊餅干。這好歹也算是個交代,孫韌接了餅干離去了。
進鶴林觀小學有兩條路,一條是沿著土路進去,這土路很寬,是可以進出火車的。另一條是繞過推銷店,沿著推銷店后面的石頭水渠一直走。可以走到小學的操場邊的竹林中,然后再到學校。因為學校并沒有圍墻,因此哪個方向都可以進入。
眼看天氣就要熱了。譚素華給孫子準備的涼鞋并不合腳。這涼鞋就是塑料磨具粗略的沖壓出來的。腳踝下面多余的膠只要多走幾步,便可以將皮膚劃破。
學校組織學生圍著唯一的一排石頭房子跑圈。孫韌的腳趾努力扣住鞋底,才不至于跑掉鞋子。
此時很失落的孫韌并未沿著土路回學校,而是悵然若失地選擇走這條人少的路。一是害怕同學詢問為何只買兩塊餅干,二是被騙的感覺不好受。
水渠的石頭被走得很光滑,一點也不硌腳,孫韌這個只有不到四歲的孩子,就這么光著腳走在石頭上面,腰上系著一根從桑樹枝上剝下來的桑樹皮。桑樹皮串著那雙“打腳”的涼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