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最引人關注的話題,莫過于人工智能(AI)是“工具”還是“超人”。是帶來無限可能的“阿拉丁神燈”還是釋放未知危機的“潘多拉魔盒”。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杰弗里.辛頓甚至以“養虎”為喻:“就像飼養可愛的虎崽作為寵物,我們必須確保其成年后不會反噬(人類)。”
AI的迅猛發展,已經在各個方面影響我們的生活,既給我們帶來便利:提高了生產力,促進社會飛速發展;也帶來了許多不利影響,比如導致許多領域失業的增加。這讓人們欣喜的同時,感到擔憂和不安不難理解。但認為AI可能成為“類人”、“超人”,甚至威脅人類,就有些杞人憂天,AI成為“類人”和“超人”更多只會是人們的一個愿景。
用AI創作應該是AI應用最成熟的領域,但使用過AI創作的人應該清楚,AI弄出來的作品,只是一些特定化的東西,不過是一些做了有限加工的復制品,把以往出現的東西按照特定邏輯重新呈現,與人類的創作有著天壤之別,算不得真正的創作。
這也就是說,即便在AI應用最成熟的領域,AI做的,本質上仍然是在對以往出現的東西進行復制,跳不出特定邏輯,不能夠創造出真正意義的新作品,更不會主動去尋找有益于強大其自身的資源來自我強化。一旦失去人類的大腦,AI很快也會失去繼續活動的能力,這就注定AI無法成為“類人”,更不要談成為“超人”,它最多只能成為人類更方便的工具。至少當前是這樣。
進一步說,倘若將來AI突破其固有局限,能夠實現自主意識,具備了真正的創新能力。AI仍然不能夠威脅人類。
人類發展的歷史證明,到今天,唯一證明一個人是其本人的東西,只有其個人的意識。因為臨床實踐證明,人體所有的器官:頭、心臟、四肢、血液,幾乎無一不可以更換!一個人,只要其原有意識還在,換了身上任何一個器官甚至可以說換了身上所有器官,仍舊能算是其本人,但一旦換了意識,就將不再是其本人。
因此,倘若將來某一天,AI真能夠實現自主意識,AI也無法威脅人類,原因是到了那時,人類顯然已經不再只以生物體形態存在,人類會將意識轉嫁到AI介質上,擁有AI所具有的一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