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上的中國
- 黃奇帆 陳春花 吳聲 何帆 管清友等
- 16字
- 2022-02-22 18:32:18
第一章
獨具特色的中國數字經濟路徑
跨越三個時代,“數字經濟”伴隨人類一路同行
過去數十年間,數字經濟一直保持著快速增長的態勢,在世界各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創造著巨大的價值。然而直到今天,“數字經濟”這個耳熟能詳的名詞也沒有一個公認的、統一的定義,我們只能借助相關權威機構的解釋,去勾勒它的概念輪廓。
作為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唯一實現正增長的經濟體,2020年,中國對數字經濟的重視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國家統計局在《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中將“數字經濟”定義為:“以數據資源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p>
放眼國際,聯合國發布的《2019年數字經濟報告》參考了曼徹斯特大學發展信息中心的伯克特和希克斯的研究(也是國際認可度較高的定義),將“數字經濟”定義為三層:一是核心層,為數字產業[IT(信息科技)和ICT(信息與通信技術)],包括硬件生產、軟件和IT咨詢、信息服務業和電信業;二是中間層,為經濟產出當中完全或主要來源于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商品或服務;三是廣義的數字經濟,指信息與通信技術在所有經濟領域的使用。聯合國發布的報告對數字經濟的數據測算主要取自核心層和中間層,也就是所謂的狹義數字經濟定義。
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將數字經濟視作一種數字技術集合,將其定義為由數字技術驅動的、在經濟社會領域發生持續轉型提升的生態系統,主要包括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未來,隨著技術手段的發展,這一內涵將會進一步得到豐富和發展。
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從市場經濟角度出發,認為數字經濟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和網絡運行相關的數字化基礎設施,二是電子商務產業,三是數字經濟使用者創造的數字媒體。
綜觀以上關于數字經濟的表述,都離不開三大共性要素,這給了我們厘清數字經濟核心要義的契機。第一,數字經濟應包括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兩大部分。產業數字化指通過數字賦能非數字產業,實現非數字產業的增值和效率提升;數字產業化指電子信息制造業、基礎電信業、軟件服務業、互聯網行業等致力于數字技術創新和產品生產的數字產業部門,不斷實現產業規模化生產和發展創新。第二,數字經濟應是一個軟硬件相結合的生態體系,這一生態體系將伴隨技術革命不斷進行自我革新、擴展邊界,并將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及未來出現的新興技術包含在內。第三,數字經濟應以數據資源為核心生產要素。
回首過去,從20世紀90年代前后伯納斯·李發明萬維網的那一刻起,數字經濟就開始陪伴人類社會共同進步,并邁過了快速發展的輝煌的30年。近年來,隨著工具和載體的改變,數字經濟從傳統互聯網時代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在這兩個時代,數字經濟所釋放的紅利主要為普通用戶所享有;如今,伴隨“移動互聯網”紅利期逐漸“退潮”,為了尋求更廣大的受眾群、實現惠及與覆蓋更廣泛的地區與行業,數字經濟正在快步邁入有著廣闊企業和政府市場的“云物大智鏈”時代,展現出賦能世界、改變全球的強大力量。
一、互聯網時代(1990年前后—2009年):一場發端于萬維網的全球經濟技術浪潮
20世紀90年代前后,萬維網在實驗室中誕生,在政府、學界、商界“三位一體”的共同努力下,全球開始進入數字經濟的互聯網時代。
在萬維網出現前的1969年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政府和學界是互聯網技術得以發端的主導力量。最初,政府為了確保能在第一輪核打擊下保持指揮權而建立了網絡通信系統阿帕網,后為了支持更多計算機接入網絡而進一步開發了TCP/IP(傳輸控制協議/網際協議)和郵件系統,經過幾年的發展,最終過渡到美歐學術界的整體計算機聯網,一個軟硬件相結合的互聯網生態雛形也由此形成。到20世紀90年代前后,萬維網被伯納斯·李帶到了這個世界,在互聯網的澆灌下,商業組織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那時的人們或許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從2004年3G開始在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商用,并吹響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先聲號角,到2021年的今天,全球互聯網用戶總數已達到46.6億,占總人口的59.5%。這一時期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四大驅動因素。
1. 政府主導下網絡基礎設施的完善
美國于1991年通過《高性能計算與通信計劃》,撥款建設包括通信網絡、計算設備等在內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在政府的號召及支持下,美國的網絡基礎設施得到了顯著改善。各國也紛紛效仿加大投入,從而為日后的普及奠定了硬件基礎。
2. 個人計算機、芯片、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促進軟硬件生態普及
1981年,IBM推出第一款個人現代計算機IBM5150;1983年,蘋果公司推出第一個可視化操作系統Lisa;1985年,微軟發布Windows系統,大幅降低了計算機的使用難度,促進了普及率的快速提升;20世紀80年代開始微軟和英特爾的強強聯合有效地推動了個人計算機性能的提升,隨著硬件技術和操作系統的成熟,個人計算機開始廣泛普及;1993年,第一款面向普通用戶的瀏覽器Mosaic被開發并普及;1994年,第一個門戶網站雅虎誕生;1995年,亞馬遜網上書店誕生后,以瀏覽器、門戶和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應用程序開始快速普及。
3. 標志性互聯網企業的誕生
互聯網時代具有代表性的互聯網企業包括:1976年比爾·蓋茨成立的微軟公司,1994年互聯網浪潮最具標志性的Netscape(網景瀏覽器)普及,1995年斯坦福大學的學生楊致遠注冊成立的雅虎公司,1998年誕生的谷歌公司。
4. 資本市場的強力助推
1995年,網景公司上市,當日市值達到30億美元,掀起了互聯網企業商業化的新開端。由于當時的初創互聯網企業沒有正現金流,無法靠傳統方法估值,投資人一度將網頁點擊量引入財務估值模型。1999年,美國風險投資(以下簡稱“風投”)規模較前一年增加超過90%,次年的規模突破了1 000億美元,其中超過一半是針對互聯網企業,許多初創企業得以快速發展,進一步繁榮了互聯網生態。
中國在互聯網時代呈現出追趕的姿態,發展軌跡呈現出“跟隨者+微創新”的特征。1993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三家機構為發展高能物理,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自此揭開了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的帷幕。1995年創辦的瀛海威公司借鑒了美國在線公司的商業模式,采取“ISP(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CP(網絡內容服務商)”的混業模式,后結合我國國情進行調整,轉變為專營ISP,并與中國電信緊密合作。2000年以前,中國互聯網處于門戶時代,人民網、新華網、網易、搜狐、新浪等當下知名的主流門戶網站紛紛問世,這批公司借鑒了美國雅虎的門戶網站模式,并結合我國國情建立了龐大的編輯隊伍,創造了海量內容,成為行業領頭羊。2000年,新浪、網易、搜狐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創造了中國互聯網門戶時代的巔峰;在互聯網泡沫破滅后,1998年創立的騰訊,1999年創立的阿里巴巴和2000年創立的百度,分別成為社交、電商和搜索領域最具影響力的行業巨頭,引領了此后10年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浪潮。
很明顯,雖然互聯網技術整體是一項舶來品,但其在中國本土化實踐的過程中,依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也初步顯示了數字經濟本身能夠輕易跨越國界、賦能發展的優良特性。一個有力的證據是,在這一時期末,根據德利斯和帕特里克發表在哥倫比亞大學《國際事務》雜志上的文章,201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就達到了3萬億美元,占全球總經濟規模的4.5%。同年,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的統計,全球有20億人“觸網”,互聯網滲透率達到29%。
二、移動互聯網時代(2009年至今):從“跟隨者”向自主創新過渡
2009年,蘋果iPhone 3GS手機發布,這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的標志性事件。與互聯網時代全球各國各自為營、競相發展的局面不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各國政府和企業界開始同心協力,帶領世界加速邁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一方面,從3G到4G,各國從標準制定到下發牌照,再到開始商用的時間間隔大幅縮短。3G標準于2000年頒布,日本于次年就投入商用,歐洲則于2004年投入商用,美國于2007年開始投入商用,而中國則于2009年開始投入商用;4G標準于2010年底頒布,日本和歐洲的主要國家在當年即投入商用,美國和中國分別在2011年和2014年投入商用。投入商用的時間間隔縮短,意味著技術成熟進度的大幅加快,移動互聯技術呈現出類似加速進化的優勢特征。另一方面,以谷歌和蘋果為代表的軟硬件廠商積極創新,不斷構建和完善智能手機生態,為移動互聯技術搭建起了一個真正能夠發揮所長的“舞臺”:谷歌于2008年發布安卓系統,蘋果于2009年發布iPhone 3GS,標志著智能手機真正化身為“能打電話的智能終端”,智能手機開始逐漸代替功能手機,并快速普及。這一時期,由四大驅動因素構成的完善生態,促進了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
1. 智能手機硬件的快速普及和性能提升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國際數據集團旗下子公司)發布的統計數據,全球智能手機的年出貨量從2010年的3億部到2016年的15億部。2021年全球智能手機用戶數達到38億,滲透率達48%(見圖1.1)。在性能方面,高通芯片的顯卡性能測試從2014年“驍龍810”的25幀到2021年“驍龍888”的175幀,提高了6倍多。

圖1.1 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和用戶數
2. 基礎設施的完善,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資費的下降
根據GSMA(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發布的統計數據,4G覆蓋率從2015年的8%快速增長到2019年的52%,預計到2025年,4G和5G將覆蓋全球78%的人口;各國數據流量資費快速下降,以新興市場為例,各國數據流量占收入的百分比已經從2015年的1.3%~3.9%下降到2017年的0.4%~1.3%(見圖1.2)。

圖1.2 世界移動通信技術覆蓋率占比和新興市場各國數據流量占收入的百分比
3. 應用程序開發生態的完善和發展
2008年7月,蘋果應用商店Apple Store上線,最初的Apple Store僅搭載了500款App(應用程序),逐步完善的商業模式和日益龐大的用戶數量為其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到今天,Apple Store作為全球最大的軟件平臺之一,上面已經有超過200萬款App。據估計,自2019年4月以來,iOS(蘋果公司開發的移動操作系統)應用經濟已經為社會創造了近30萬個新的就業崗位,并為全美50個州超過210萬個工作崗位提供了支持。
4. 資本市場的積極助推
全球互聯網風險投資金額從2010年第一季度的100多億美元發展到2015年第三季度的超過400億美元。大量資本的涌入進一步加快了技術和應用程序的開發(見圖1.3)。

圖1.3 2010—2017年全球互聯網領域風險投資變化情況
這一時期,中國的移動互聯網開始追趕國際先進水平,逐漸從“跟隨者”向自主創新過渡,并充分利用人口紅利,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移動互聯網。2010年小米公司成立,2011年微信發布,這兩大標志性事件引領了中國移動互聯網時代硬件和軟件的迅速普及,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移動互聯網軟硬件生態。當然,這離不開政府主導下的網絡基礎設施的完善,根據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統計數據,在2008年底,中國移動上網用戶數為1億,到2010年,這一數據達到3億,到2015年,中國移動上網的人口滲透率已經達到90%,成為中國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沃土(見圖1.4)。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大量互聯網企業成功實現了移動化轉型,并與騰訊、百度、京東等科技企業一同發揮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建立起一個擁有超過400萬款App的移動應用程序生態,騰訊、臺積電和阿里巴巴更是躋身2021年中美科技企業市值前十位,是除美國企業之外,僅有的三家外國企業。短視頻、共享單車和直播電商等創新模式也是率先在中國出現,進而傳播到世界的。
到2020年,移動互聯網在中美等領先國家的發展紅利見頂,增速出現下滑。以中國為例,根據QuestMobile(北京貴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統計,2019年11月,移動互聯網月活用戶數達到11.4億,增速已降至0.7%,2019年,月人均單日使用時長已超過6小時,但整體增速也已經降至10%以下,逐漸進入存量市場的狀態。領先的移動服務供應商逐漸轉向布局海外市場,更多的服務商則將注意力從C端轉向B端和G端的廣闊市場。

圖1.4 中國移動上網人數及滲透率
三、“云物大智鏈”時代(2013年至今):廣闊應用場景孕育大量創新
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院士在2013年8月中國互聯網大會上提出來的“大智移云”概念,將“云物大智鏈”時代定義為在移動互聯網充分發展的背景下,綜合使用云計算、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促進產業互聯網變革發展的時代。這一時代從2013年開始,數字經濟的內涵從To C互聯網向To B互聯網和To G互聯網拓展,極大地拓寬了數字經濟的邊界。
移動互聯網時代奠定了“云物大智鏈”時代軟硬件規模的基礎,政府作為主要力量揭開了序幕。移動互聯網時代將大量的人和設備連接到互聯網,從2007年的不到10億臺,到2018年底全球聯網設備數量達到220億臺,其中,企業的聯網設備占比過半。2012年,通用電氣公司在《工業互聯網:打破智慧與機器的邊界》中提出了“Industrial Internet”(工業互聯網)的概念,隨后,這一概念逐漸開始廣泛傳播。2012年,美國政府啟動大數據規劃,2015年,提出“工業互聯網戰略”;2014年,德國政府提出工業4.0的概念;2014年,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院士提出了“產業互聯網元年”的概念,與面向C端的“消費互聯網”相對。多國政府的共同宣言標志著“云物大智鏈”時代的開啟。
由于政府和工業部門復雜的內部組織,政府的引導一直是“云物大智鏈”時代數字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動力。與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類似,基礎設施的完善和軟硬件生態的普及都有效地推動了“云物大智鏈”時代的發展。此外,軟硬件成本的下降也是重要的因素,相比10年前,傳感器價格下降了54%(見圖1.5),聯網處理器價格下降了98%,帶寬價格下降了97%。與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類似,軟硬件協同、政企結合的完善生態也是數字經濟時代發展的驅動因素。
云計算、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相互協同,共同實現To B互聯網和To G互聯網的賦能。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為核心,接入海量設備,實現大量B端和G端運行與檢測數據的融匯,積累了大量需要存儲、傳輸和運算分析的數據,這就需要云計算來負載如此大的算量,實現數以萬計的企業乃至產業鏈之間的互聯。人工智能可以通過海量數據進行學習和優化,逐漸實現工廠生產、管理、采購、物流和銷售全流程的自學習、自執行、自組織。區塊鏈技術使用分布式賬本技術實現數據的一致存儲,并使其難以被篡改,可以加快工業企業內部的生產流程管理、設備安全互聯、打通數據孤島,助推在工業企業之間實現產業鏈協同。

圖1.5 全球傳感器價格大幅下降
在這一階段,中國憑借廣闊的應用空間和豐富的應用場景,在“云物大智鏈”領域孕育出了大量創新成果,和美國一道重塑了這一時代的“雙寡頭競爭”格局。以人工智能為例,因芯片算力的增速逐漸放緩,場景數據逐漸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重點。微軟公司前全球副總裁李開復評價道:“當今的AI(人工智能)應用更依賴于數據而非研究,而中國在發展AI方面有很多有利的條件,在人力、創新、資金和政策的推動下,中國的AI應用發展前景可期?!卑俣?、科大訊飛、商湯科技等一批人工智能企業紛紛就垂直產業的數據資產和場景與中國產業界的龍頭企業合作,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并取得了豐碩成果。
受政策支持和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推動,根據BCG(波士頓咨詢公司)統計,2016—2020年,全球“云物大智鏈”領域以12%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長,其中,云計算和物聯網領域更是獨占鰲頭,2020年的市場規模超過萬億美元(見圖1.6)。

圖1.6 全球“云物大智鏈”市場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