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新基建戰略的重要意義

黨中央提出的加速新基建的戰略舉措,為中國數字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傳統產業數字化的改造升級、核心技術研發能力的增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生命經濟這些人類未來文明的技術支撐,新基建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信息基礎設施

信息基礎設施,也就是數字經濟產業化。根據工信部有關機構測算,2020年中國數字產業化規模達到7.5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7.3%。信通院.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1)》 .隨著新基建戰略的進一步推進,數字化平臺的各組成部分,包括5G、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在內的數字產業都將在今后五年內產生萬億級的投資,也都將產生巨大的收益。

1. 5G產業化

具體來說,截至2020年底中國累計開通5G基站96萬座。根據工信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的《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年)》,到2023年要實現每萬人擁有5G基站超過18座,這意味著到2023年底中國將建成5G基站超過250萬座;中國政府網.工信部等十部門印發《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年)》 .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7/13/content_5624610.htm.預計2020—2025年建成5G基站500萬~600萬座,保守估計每座投資20萬元,僅5G基站建設的投資規模就將達到萬億元以上。更重要的是,5G的大規模商用將對包括終端設備、應用場景、運維服務等在內的整個5G生態系統產生巨大的作用。

2. 云計算產業化

云計算以具備存儲能力、通信能力和計算能力的大型數據處理中心IDC作為硬件載體,本質上是大量服務器的集合,數據處理中心的工作能力是以服務器的數量來衡量的。中國將在今后五年增加1 000萬臺服務器。這1 000萬臺服務器連帶機房、電力等設施建設至少將帶動1萬億元規模的投資。相應地,云計算服務商可以以IDC為硬件,以私有云、公共云作為客戶服務的接口,向客戶提供服務。就像居民通過水龍頭管道向自來水公司買水一樣,各類客戶按所需的計算量、存儲量、通信量購買IDC資源,并按量結算費用。資源閑置時也可供其他客戶使用,這樣就能夠有效、全面、有彈性地利用云計算架構中的資源,既能同時為千家萬戶服務,又能使大量服務器不產生閑置,從而優化資源配置,產生巨大紅利。

3. 大數據產業化

在大數據方面,隨著全球數據量的爆發式增長和數據的資源屬性不斷增強,大數據應用的經濟價值也逐漸顯現出來。數據具備六大特性:一是數據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二是原始數據是碎片化的,沒有意義;三是數據不可能完全原始,對其加工就是由無序到有序的過程;四是數據能夠產生數據;五是數據在利用過程中產生了價值和產權;六是數據可以經過多次轉讓和買賣。基于數據的這六大特性,雜亂無章的數據經過大數據平臺的加工和處理就成為有指向性的、有意義的信息,再由信息歸納形成知識,進而成為決策判斷、信用判斷的工具,數據就具備了價值,就能為大數據平臺帶來可觀的商業收益。

4. 人工智能產業化

人工智能企業基于大數據平臺的支撐為客戶提供算法服務,也可以獲得收入。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軟件植入為云計算廠商提供了數據處理中心,對客戶形成三種在線服務。第一個是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云計算的云是一個硬件,是一個具有通信能力、計算能力、存儲能力的基礎設施,可以提供基礎服務。第二個是PaaS(平臺即服務),大數據公司往往在搜集、組織管理大量數據的基礎上,使用人工智能算法為客戶提供有效的數據服務,形成一個大數據的服務平臺,提供大數據平臺服務。第三個是SaaS(軟件即服務),人工智能公司依靠大數據平臺,提供算法,算法也是一種服務。

再比如物聯網,預計未來五年將至少有30億~50億終端聯網,形成萬物互聯,相應的投資規模也會達到2萬~3萬億元。區塊鏈等數字產業今后也將帶動萬億級別的投資,同時產生巨大的回報和收益。

總而言之,數字經濟產業化,在當前數字革命方興未艾、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數字化技術的各個環節,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以5G為基礎的移動互聯網、區塊鏈等,本身就能夠形成若干個萬億級規模的龐大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融合基礎設施

融合基礎設施,也就是傳統產業數字化。數字化平臺不僅自身能夠形成龐大的產業,還能夠對傳統產業進行賦能增效,改造升級,從而產生巨大的疊加效應、乘數效應。中國的工業產值在90萬億元左右,假設通過數字化轉型提升5%的效能,每年也能在不增加其他原材料投入的基礎上,產生四五萬億元的增加值;此外,中國還有大約150萬億元銷售額的服務業,假設通過數字化轉型提高5%的效能,就能產生七八萬億元的增加值。下面我們通過四個例子來看看傳統產業是如何進行數字化改造升級的。

1. 與制造業相結合形成智能制造、工業4.0

數字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形成智能制造、工業4.0,就是傳統產業數字化的典型范例。能被稱為工業4.0的企業,一般具有互聯、數據、集成、轉型四大特點,就是企業的儀表、生產線、車間、管理部門、供應鏈、研發、運營、產品、客戶、消費者的數據和信息實現互聯互通、實時集成、信息反饋,使得整個工廠企業從傳統制造轉向個性化定制,實現生產過程柔性化、個性化,同時提高運營效率,加快庫存周轉。

工業4.0具備三大特征:一是車間里幾乎沒有人,由機器代替人力進行高精尖的工作;二是整個車間甚至整個工廠都可以當作一個人體在進行自動化運轉,對生產、物流等環節自動進行思考和決策;三是與整個市場密切聯系。對產品的需求、市場的定制需求、個性化的要求,都在事先的設計之中。以芯片制造企業為例,在流水線中運行的芯片不是按同一批次、同一種芯片批量生產的,而是每一個盤片所對應的芯片都是有不同要求的,輸入指令后,機器人能夠進行高速運作和個性化生產。

更進一步的是對“數字孿生”的應用。傳統制造業以生產加工各種工業品為主,做的是實體空間的實體產品。數字技術賦予了傳統制造業“五全信息”,工廠形成了孿生的數字工廠、產品形成了孿生的數字產品、服務形成了孿生的數字服務。當有了“五全信息”作為基礎,傳統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就有了豐富的資源,在數字空間就可以產生大量生產性服務業的創新模式。

2. 與城市管理相結合形成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數字城市與物聯網相結合的產物,被認為是信息時代城市發展的大方向、文明發展的大趨勢,其實質就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城市運行系統的互聯、高效和智能,賦予城市智慧感知、智慧反應、智慧管理的能力,從而為城市居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使城市發展更加和諧、更具活力、更可持續。

智慧城市是新型城市化的升級版,是未來城市的高級形態,以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致力于智慧化的城市發展,使城市具有智慧感知、反應、調控能力,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從戰略層面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務必要把握其內在邏輯規律,抓住兩個關鍵點。一是推動智慧城市建造,必須全面掌握并熟練運用互聯網時代的新技術、新理念、新思維,科學主動地推動城市與智慧融合。二是智慧城市的建設要遵循數字化轉型的四個步驟循序漸進。第一步是讓城市的物能說話,第二步是通過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將數字化的城市要件連接起來,讓城市的物與物之間能對話。第三步是讓人與物能夠交流,實現城市局部的智能反應與調控,比如智能收費、智能交通等。第四步是讓城市會思考。

通過對“數字孿生”技術的應用,實現城市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的聯動,讓智慧城市的建設達到新的高度。傳統的城市治理是以實體空間和實體人群為主體,數字技術將傳統的實體空間擴展到數字空間。數字空間信息的有序和實體空間的治理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通過應用各種智能技術,一座城市才有可能形成更好的“五全信息”,也才可以把城市的海量數據轉變成財富,進而創新出更多的智慧城市應用。“實體空間+數字空間”是城市經濟新的發展基礎,也是城市治理的數字體系,這才是真正意義上造福于民的智慧城市。

3. 與建筑業相結合形成智慧建筑

面向未來,推動傳統建筑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至少可以帶來三個好處。

一是能夠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在許多領域,客戶的需求呈現出個性化、差異化,逐漸從千篇一律的產品需求過渡到千人千面的產品需求。這一趨勢,未來也會體現在建筑業中。AR(增強現實)、VR、MR(混合現實)、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數字技術正以多種方式轉變零售和辦公空間,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加速推動了這一轉變。客戶需求和業務需求的不斷發展,要求未來的空間適應不同的場景,為多模式、多功能預留可能性。建筑業通過數字化賦能使建筑空間更具適應性和靈活性,更好地滿足了客戶需求。

二是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打通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實現信息協同和產業效率的升級。例如,浪費現象在建筑領域十分常見,物料和人工在實施過程中的浪費往往超過1/3。而通過數字化技術打通供應鏈,建筑業可以顯著減少浪費,還能大幅提高管理效能,提高施工的安全性。此外,對建筑業進行數字化賦能還能大幅提升節能環保效能。

三是可以通過“數字孿生”創新建筑業的商業模式、重組建筑業的價值鏈。傳統建筑業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建筑物的出租出售上。數字技術的應用也讓建筑物有了“五全信息”,使傳統的實體建筑有了“數字孿生”體。通過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數字模型技術,可以為客戶提供更為全面的空間數字信息,同時還可以提供建筑物內的環境等各種相關信息。在這些信息的基礎上,建筑業的商業模式將會發生顛覆性的創新,價值鏈也將發生根本性的重組。建筑業價值將更多體現在對建筑物的物理數字空間的持續使用上,也就是通過運用建筑業的“五全信息”來創造價值。

總之,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建筑業在數字化時代的發展空間巨大。但這個空間絕不是靠蓋房子、修高速公路來實現的,而是要轉變發展思路,激活數據要素潛能,緊緊抓住新基建的歷史機遇,以技術變革推動建筑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尤其是要高度重視數字模型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創造建筑產業互聯網新業態,改變建筑產業的商業模式,打造開創性的、萬物互聯時代的中國式數字建筑產業。

4. 與金融業相結合形成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發展的基礎是產業互聯網,主體是產業互聯網金融。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下,金融科技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面向未來,產業互聯網金融具有巨大的發展前景。產業互聯網金融是機構通過金融科技向產業生態,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提供投融資服務的統稱。產業互聯網金融以企業為用戶,以生產經營活動為場景提供數字金融服務,由于產業價值鏈更復雜、鏈條更長,目前數字化的比例仍然很低,金融服務遠未達到面向個人端的數字金融智能化、便捷化的程度,金融科技發展將是下一個藍海。

產業互聯網金融的現實意義在于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還是世界性難題;不僅僅是銀行自身的問題,還與小微企業自身特點有關。小微企業屬于金融業長尾客戶,存在抵押品不足、信用資質差、信息不對稱、生命周期短等問題。傳統金融機構在開展小微金融業務時,也存在獲客及盡職調查成本高、擔保不足、風險成本高、風控流程長等問題。

借助產業互聯網金融,通過對“五全信息”的合理運用,一是可以降低獲客成本,二是可以有效解決中小企業存在的信息、信用孤島問題,三是能夠實現智能風控,四是可以有效提高審批效率,為小微企業提供與之匹配的金融服務。

產業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關鍵節點被逐步打通,進入成熟發展階段。金融的底層邏輯是信用,在“五全信息”的驅動下,企業運營數據可以與金融服務緊密地結合起來,以信息流轉帶動信用流轉,從而解決傳統金融供給無效的問題。

以人工智能在企業中的應用為例,當前人工智能主要有八大關鍵技術,分別是深度學習、增強學習、模式識別、機器視覺、數據搜索、知識工程、自然語言理解和類腦交互決策。在這八大關鍵技術的支持下,制造業得以做到自感知、自適應、自學習、自決策,從而實現了生產的智能化、供應鏈的智能化、產品創新的智能化、企業經營的智能化。在此階段,大量結構化、可靠的數據成千上萬倍地增長,被采集、清洗、積累后,產生的數據利用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性,進行大數據的交叉驗證,從而使得金融資產數字化,數字資產標準化。多方資金按照不同標的的需求匹配進各類生產環境,將金融交易產品化,利用信息集成、交叉驗證、資產穿透、溯源管理等手段,提升對金融業務風險管控能力及金融資產配置的綜合服務能力。

數字化平臺與金融機構各盡所能、各展所長是最合理的發展模式。合理的數字化平臺,應能夠通過四種渠道取得效益:一是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運籌、調度,降低產業鏈、供應鏈的物流成本;二是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的應用,提高金融業務的工作效率;三是通過全產業鏈、全流程、全場景的信息傳遞功能,降低金融運行成本和風險;四是實現數字公司和金融業務的資源優化配置,產生優化紅利。

同樣,與數字化平臺合作的金融企業,也可以通過四種優勢為合作項目取得效益和紅利。一是低成本融資的優勢。二是企業信用判斷的優勢。數字化平臺對客戶的信用診斷相當于X光、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核磁共振,代替不了醫生的診斷治療。客戶的實際信用調查及風險防范是金融企業的強項。三是資本規模的優勢。數字化平臺盡管有巨大的客戶規模,但缺少融資規模10%以上的資本金。只有銀行、信托、保險等專業的金融企業才有這種資本實力及與時俱進的擴張能力。四是社會信用的優勢。不論是金融監管當局還是老百姓,與有牌照、有經驗的金融企業打交道往往更放心、更順手。基于上述分析,數字化平臺要與專業的金融企業有機結合,各盡所能、各展其長、優勢互補、優化資源配置,數字化平臺也要發揮自己的長處,深耕產業,收集各行業的“五全信息”,提供給相應的金融戰略伙伴,使金融平臺服務效率得到最大化的提升,形成最好的發展模式。

數字化平臺與金融機構要形成明確的各方共贏的效益格局。萬流歸宗,無論是金融科技還是科技金融業務的發展,最終都要讓各方受益,降低實體經濟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降低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授信成本。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科技手段獲得合理的收益,并將這些效率紅利,合理地返還于產業鏈、供應鏈的上下游和金融機構及數據平臺經營方,從而產生萬流歸宗的洼地效益和商家趨利集聚效益。

三、創新基礎設施

創新基礎設施有助于完善中國的創新體系,用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制度創新,推動中國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牽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發揮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盡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把發展數字經濟自主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新華社.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和規律 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 http://www.news.cn/2021-10/19/c_ 1127973979.htm.

新基建戰略的重中之重,就是創新基礎設施。過去中國的創新更多體現在引進海外基礎研究成果方面,是“從1到N”的創新。在“從0到1”的原始創新、基礎創新、“無中生有”的科技創新方面相對不足,然而關鍵環節的技術是買不來、討不來的。新基建戰略的重要意義,就是要加快布局一批以大科學裝置和大試驗平臺為代表的創新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加強基礎性的原始創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等,破除中國數字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力爭在世界科技前沿取得突破。

首先,要加大對“從0到1”環節的基礎研究投入。盡管2020年中國研發投入總量突破2.4萬億元,占GDP比重的2.4%,已經是全球第二位;但是投向較為分散,一些需要長期投入的關鍵性基礎研究領域投入不足。2020年全國基礎研究經費為1 467億元,基礎研究投入僅占研發投入總量的6%,全球主要創新型國家占比多為15%~20%,差距較大。要切實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將基礎研究投入從2020年的6%,在2025年提高到8%,爭取到2035年達到20%,與全球主要創新型國家持平。

其次,研發要圍繞數字經濟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具體來說就是要著力科研攻關,克服從“萬物發聲”邁向“智慧網聯”,進而實現“數字孿生”的過程中,在芯片、傳感器、通信、操作系統、工業軟件和算力這六個領域存在的薄弱環節,避免在關鍵領域被“卡脖子”的局面。

再次,研發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中國不僅僅要補齊關鍵科技領域的短板,還要主動進行超前研發,力爭在世界科技的最前沿取得突破,盡快掌握一批“人無我有”的尖端科技,對其他國家在某些領域對中國“卡脖子”的行為進行均衡威懾。只有在科技領域形成均勢,才能夠避免在科技博弈中處于被動,達到以斗爭求合作的戰略目的。人類科技最終是要在國際科技合作中不斷發展和進步的,中國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參與并加強國際科技合作。

最后,在創新體制上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努力將科技成果轉化率由現在的10%左右提高到30%甚至40%,打造基礎研究、區域創新、開放創新和前沿創新深度融合的協調創新體系,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造動力。

新基建將助推中國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數字革命。人類歷史上經歷過三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所開創的“蒸汽時代”(1760—1840年),標志著人類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當時的中國還處于封建王朝的后期,清朝的閉關鎖國讓中國與現代工業文明拉開了距離。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1860—1950年),電力、鋼鐵、鐵路、化工、汽車等重工業興起,石油、煤炭等成為世界財富的源泉,并促使交通行業迅速發展,世界各國的交流更為頻繁,逐漸形成了全球化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在這一階段,中國社會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清朝覆滅、軍閥混戰,接下來又是抗日戰爭以及后來的解放戰爭,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才開始走上工業化的軌道。二戰結束后開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創了“信息時代”(1950年至今),人類進入了“信息文明”。全球信息和資源交流變得更為迅速,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被卷入全球化進程,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因為信息的流動而風云變幻,但從總體上看,人類在這一階段創造了巨大的財富,文明也發展到空前發達的程度。中國趕上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讓中國得以參與這次工業革命,但并非引領者。工業化與信息化并重的發展戰略,使得中國經濟保持了30年的高速增長,國民生產總值世界第二、工業經濟規模世界第一。

目前中國正在深入推進的數字經濟,就相當于第四次工業革命,人類即將迎來“數字文明”的新時代——數字時代。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們不僅要深入參與,而且要努力成為引領國之一。在這一次工業革命中,人類優化分配資源的方式因為數字技術的普及、數據資源的豐富而發生了改變,并因此創造出大量社會新需求、消費新模式。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資源、海量的數據資源和豐富的應用場景,具有創造數字文明新發展模式的良好基礎,因此我們必須從文明更迭的角度,理解、把握好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圍繞黨中央提出的新基建戰略,抓住機遇謀發展,努力彌補中國在科學技術上的短板,同時要在社會經濟領域突破短板,創新數字經濟理論和實踐,讓中國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安县| 留坝县| 瑞昌市| 太和县| 镇宁| 余江县| 宣恩县| 皋兰县| 闸北区| 防城港市| 青州市| 迭部县| 鹿泉市| 广元市| 左云县| 上饶市| 新田县| 体育| 盐池县| 昌江| 青海省| 青岛市| 柘荣县| 讷河市| 乌拉特前旗| 莱州市| 柳州市| 绥江县| 洛宁县| 牙克石市| 栖霞市| 集贤县| 青河县| 珠海市| 临城县| 江北区| 灵武市| 台州市| 阿拉尔市| 云梦县| 栾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