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當然永遠不會滿足于神話傳說,畢竟更多的人選擇舉著文明的火把在山洞中打轉,不是故意裝糊涂,更像不約而同的規定,束縛我們對真理的追求。就像讓我選擇生活還是一句沒用的大白話,我當然選擇生活,而如此,人類就曲解了獲取真相的途徑,開始封閉自己,再去盲目加入到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中,然后拋棄人性,走向毀滅。
而人性起碼在他還未燃盡希望前是非常堅定的,一切擁有此特特征的皆可為“人”,“人”并非一種生物,而是萬物之靈,與獸性作斗爭,在逆境亦可是順境中收獲真我,在心海中自立信仰,這才是“人”,便是萬物之靈。
然而人類似乎并未發現遠古的祖先在造字時就留下的證據:萬物之靈并非唯人奪一。大家都驕傲的以為自己生而為人,就理應比天高一截,這都是沒智慧造成的,人可以齊天,卻不能超天,超天的叫“神”,是萬物意志的代名詞。人是不能越界的,越界成神的叫“宗教”,是誤導的代名詞,幾萬年來不知已害死多少人了。人之所以可以齊天,是因為了解了世界小至灰塵,大至星糸的運作規律。所以可以按照自己獲得的知識,在腦海中構想出一個新的世界。所以可以齊天。所有宗教故事當中所描繪那種神的力量。當然是意義不大的。真正有智慧的人,注重的就不是神的力量,而是人的力量。而人的力量又從哪里能體現出來呢?答案當然不言而喻,就是那個哲學,歷史,性理,萬物誕生之初就在回答的那個答案,是獨一無二,多姿多彩,血腥暴力,而又善良美麗的那個奇跡:人性。
想要探討人性的秘密,就要先從表象出發。同時結合歷史與哲學,慢慢的從表象深入。直達人性彼岸。
我選擇的那條路,從歷史上來看,叫做人性有二元對立和三元混合之分。
二元對立是什么呢?簡單來說,二元對立是人性簡化的表象,意思就是世界在完美的遐想中。只存在善與惡,或對與錯兩種性質當中。可以理解為人性二維化了,比較平面,但是用途廣泛。畢竟人總喜歡迷惑別人。在歷史上,許多閑的沒事干的人,利用這一人性的特性,挑起了許多戰爭與混亂。這其中制造混亂最典型的工具,就是宗教。之前定義過,宗教基本上是人神化的代表。用來混淆視聽是最好用的。畢竟在大多數的宗教當中,世界只存在善與惡兩種狀態。通俗來說就是上帝與惡魔。這樣一說似乎比較清晰一點。可以知道歷史上那些宗教戰爭是多么的愚蠢與可惡的了,雖然血腥并沒有完全違反人性。因為人性畢竟本來就是從獸性中脫胎出來的。但是人會克制,并且知道為何會使用血腥。由此,大家變得坐下來好好談話了。事實上,在早期完美想象的社會里。使用暴力就像使用原子彈一樣。能不用就不用。但凡事都有底線。一旦觸碰底線,人性中堅強一面就會跳出來保護人。而怎么讓人類之間長期的內斗呢?這樣當然就是制造混亂。并且鎖死思想。但凡是在人面前竟皆有兩面性。試想鎖死思想會發生什么事,那自然是對與錯,只認定一件,要么將對的認成錯的。要么將錯的認成對的。如此兩面都以為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從而以此無休止的斗爭。而究竟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也許自宇宙誕生以來從來沒有過答案。那怎么才能讓生活好好的過下去呢?那當然是要換一種思考方式。那就是將對錯混合起來。凡是皆有他的道理。由此便萬事大吉了。
這便是人性三元混合的開始,然而,人在不同地區。受不同文化思想。其能想到三元混合的歷史程度大多不小。可是人是自然的產物。人的人性也是隨著自然的變化而變化的。其證據就是,人生活的地方,可以改變一個人人性內部潛在的東西。雖然并不能改變多少。但是能將人性的某些特征放大或縮小,就像將二元混合成三元后,那種凡事皆有理由的想法。
那么具體到三元上,到底怎么體現人性呢?答案依舊非常簡單:那就是對錯皆有理。善惡皆有理,但是這么想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習慣。你可以選擇原諒一個人的錯,卻也許原諒不了一個人的對,這也許聽上去非常離譜。但是放大到歷史與現實之中,就會發現,三元思想已經徹底貫穿的人類之中。
不同于二元世界那么死板,用了三元的思想寫懸疑小說真是太好用了。畢竟壞人也可以是個好人,那種套路也許已經老掉牙了吧。畢竟三元更加立體。可以豐富人物的形象。但是現實中這樣是非常危險的。打一個非常簡單的比方。閉上眼睛。稍微想一想,有這么一個一家三口的家庭。男人在外工作。女人在家看孩子。而孩子呢,就待在媽媽身邊。一天,男人在外面工作的時候,遇到了一個長得很漂亮的女人。男人瞬間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不斷用各種方法得到這個女人。有一天,男人的妻子發現了男人的所作所為,女人大發雷霆,在孩子面前狠狠和男人吵了起來。男人因為自知理虧而不作聲響。而孩子則因為只看到媽媽的訓斥爸爸,所以疏遠了媽媽。而母親呢?只是想照看好家庭。如此以來,女人天天犯愁。不久就得了心臟病。然后就去世了。母親去世之后孩子非常傷心。爸爸一直持著愧疚的心里對著孩子。獨自一人將孩子撫養長大。這樣孩子妥妥貼貼的養大成人。孩子未來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可是有一天,孩子無意之間得知父親以前和別的女人有過關系。由此才引發了母親的舉動,孩子懷揣著為母親報仇的想法。從此再沒有理過已經白發蒼蒼的父親,而父親也在孤獨中去世了。孩子失去雙親之后,心情非常低落。從此一蹶不振。
這實際上是非常老套的一種故事敘事的方法。那就是人各有各的理由。人有自己錯的一面,也有自己對的一面。常常因為別人的誤解,即用二元的想法看待問題。由此引發了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再回過頭來,每個人都得到了自己應有的報應。于是乎,一個有聲有色的世界便支棱起來了。當然用三元混合看待問題,更適合寫故事。即所謂的旁觀者清,局內者迷。敘述時更容易抓住人與人之間的特點。由此保證了故事架構,足以豐滿。這是一切故事著作基礎中的基礎。是連作家寫作時都不一定能想到的基礎。但就是這樣一個立體的世界。在豐滿的框架之下,暴露出一些人性的黑暗面,似乎也就不成問題了。
人類的歷史是由什么組成的?當然是有血和肉組成的。那為什么是血與肉組成的呢?那當然就是人性控制不住自己而復發出的獸性在作怪。所以,無論一個人有多么正當的理由。無論一個人身世是多么的悲慘。一旦他殺了人,就沒有可以立足的地方。沒有可以改變的地方。三元的想法更適合用故事來闡述。所以我再講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
有這樣一個小女孩。從小生活在大都市里。既沒有爹媽。更沒有朋友。每天靠非常卑微的方式獲取食物。也許就是討討飯。或撿撿垃圾。日子過的比別人養的狗還要可憐。一天,女孩在路上撿垃圾的時候,一不小心碰到了一位路人。沒想到這位路人看上去非常關心小女孩的狀況。于是就表明自己可以收留小女孩的心思。小女孩答應了他的好意。不想自己來到那個人的家中的時候。自己天天接受的被虐待的考驗。那個人說是要把小女孩練成一名合格的殺手。從而為自己服務賺錢。小女孩如此過著更比狗卑賤的日子。終于熬到了成年,有一天,在收養小女孩的人有些收件的狀況下。小女孩趁他不注意,一下就把他的頭給割下來。終于為自己報了仇。而從此以后,小女孩也仇視社會上的所有人。直到女孩的行為被人發現了,最后進了牢房。判了死刑。
由此可以看出,人性是沒有可以彌補的地方。畢竟雖然天地之間并沒有對錯之分。但是人性之間必須有道理的區分。這也是人性看似無奈卻也堅強的地方。那就是自己的立場。這個故事的敘述方法實際同樣非常老套。指一個人在受到周圍環境的摧殘之下,最后爆發出自己邪惡的一面。然后像催殘自己的那個力量一樣摧殘別人。答案只有一點,那就是如果有人真的遇上那種事了,想做報仇的事當然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看似合理的道理,也變成了人性軟弱的一面。但正是這無可奈何的立場。才可以守護人性不繼續往獸性的一面墮落,這實際上也是仁義道德存在的意義所在。
既然人的道理當中存在了仁義,那存不存在愛呢?愛的定義實際是非常模糊的,從二元對立的想法來看,愛似乎分不出對錯。所以它必須是三元的產物,那愛究竟是什么樣的呢?對一個人的愛可以算作愛嗎?對很多人的愛可以算作愛嗎?對所有人的愛可以算作愛嗎?也許可以算作可以,但是仔細想想,實際上只能冷漠的得出結論是不可以的。如果真的認真想過了,就會發現愛其實是非常主觀的東西。因為他和喜歡不同。喜歡堅持的內涵更少一點。今天可以喜歡,明天就可以不喜歡了。但是愛不同,由于愛是非常主觀的東西。所以他堅持了一面,就更多一點。你沒法今天愛了,明天就立馬不愛了。如果明天立馬就不愛的話,那就根本算不上愛。那如此看待男女之間的兩情相悅,算不算愛呢?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實際上是不算愛。但是可以是算得上喜歡的。愛可以算成一種錯覺。愛情之間的愛,可以是雙方都有對彼此愛的想法。但都是從主觀來出發的。并不是客觀上彼此愛。這么說其實非常模糊。如果說我的說法曲解了愛的含義,那么我也接受。但是我依舊強調。愛是絕對是一種錯覺。畢竟比起喜歡來說,愛的存在感更少,更虛偽,更飄渺。而喜歡對于愛來說,實際是更加強烈的。因為也許你可以看不出一個人愛不愛另外一個人。但你絕對可以一眼看出一個人是否喜歡別人。如果真的認真去了解過人之間互相愛的行為之后,那么一定能支持我這樣的說法。
由此來說,二元對立與三元混合的故事就結束了。實際上我還想表述更多有意思的東西。但是現在想來,我只要把基礎的東西講述清楚就可以了。因為更多的東西是需要親身感受的。光靠文字中吸取的知識是不能成立人性的光輝的。就像先人教會我們用二元看待問題和用三元來講故事的方法一樣。我們永遠可以軟弱下去,但是我們永遠不可以停留下去,因為大自然不允許。所以這篇千言萬語之中,想探索人性的廢話就到這里了。一切皆有自己的定義。都有自己足以發揚的地方。關于人性中善的一面。惡的一面。血腥的一面。色性的一面,仁義的一面,堅強的一面。虛偽的一面,真實的一面,分別用自己的方式來敘述人性的光輝。并且結合多個文化的方式。比如歷史,神話,習俗。來表現人性是如何在不同的地方放大或縮小不同的特性的。因為這就是我們常常混淆視聽的地方。以為人性是不同的。以為人性是可以改變的。然而就在不遠的將來。我要將這人心中永遠不變的一面展現出來,那就是永遠如三元一般,機動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