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長生不死
- 三國:我考古我自己
- 龍嗷嗷
- 2017字
- 2022-04-18 20:46:00
至少在楚陽知道的歷史中,是沒有人能長生不死的,所以他不相信這個。
“寒浞不是自己老死的,是被少康殺死的。”許褚辯解道
說起來,在夏朝時那種落后的生產條件下,能活到八十多歲,似乎也算是一個奇跡了。
畢竟古代的人均壽命都極短,一個活了八十多歲,又一直在研究長生不死的人,被一些人神話似乎也可以理解。
“那許先生你對這本書,可有什么研究心得?”楚陽問道。
“慚愧,里面的很多東西我還無法領悟,許多藥材也找不到,因此并無所得。”許褚道。
“許先生,你可能誤會我的才華了。這本書連你都看不懂,我肯定是更看不懂的。
這樣吧,你把它好好收藏起來,如果你想要繼續研究,我可以給你提供我能找到的藥材。”楚陽道。
他不需要這本書,但他也不想打消許褚的積極性。
畢竟,許褚能把自己視為重寶的《不死藥》,拿出來送給楚陽,可以說對他是極為信任了。
因此楚陽不可能對這本書做出不適當的評價,而且里面可能有些有用的東西,比如醫藥和解毒什么的,還是讓許褚自己慢慢研究著好些。
就算楚陽已經很委婉了,許褚還是有些失望。
他把龜殼放回箱子,嘴里說著:“我不是騙人的。”
“我沒說你騙人,只是除了你,可能別人真的難以看懂這本書。而且如此重要的東西,如果走漏風聲,還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謀奪。
就算我們不怕,但總會增添不少麻煩,所以我才讓先生暗中研究。”
楚陽絞盡腦汁地安慰著許褚。
“你說的也有道理。”許褚點頭道。
安撫好許褚,楚陽還有一大攤子事要辦。
雖然楚陽命人給許褚安排了住宿的房間,但許褚不放心,走哪都要把他這個藤條箱子帶著。
也不知道以前他把這東西是藏在哪兒的。
經過兩天的準備,總算是暫且理順了開學的準備事宜。
考慮到學生們不一定都學習過《漢語》和《算數》,俞廂調來的一名教師,就負責了這兩門課程的教授。
郭奉孝則和另一位負責教授《歷史》和《常識》。
張律最終還是選擇留了下來,他申報的課程是自己曾祖父張橫留下的《算罔論》和《靈憲》。
實際上他也懂得經學,但把經學拿出來,只能成為“選修”課程,這讓他有些顧慮,所以選了比較冷門的《算罔論》和《靈憲》。
這樣的話,至少沒人會指責他丟了經學的尊嚴。
由楚陽牽頭的“教學委員會”,一致通過了張律的申報。
其他留下來的儒生,并沒有張律這樣的顧慮,各自申報了自己擅長的《詩》、《禮》、《易》、《春秋》之類。
就算不能成為“高級教授”,六百石的月俸,已經很有吸引力了。
要知道就算太學的博士,也不過才六百石而已。
但博士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這個職位被世家壟斷,只有欽點的家族,才能教授相應的經書。
這些課程,也都全部通過了申報。
只有許褚難以決斷。
他的知識來歷很雜,既有部分來自《不死藥》,還有的來自方士、巫蠱傳承,有些是他自己多年的經驗總結。
然而這些知識并沒有一本典籍用來總結和歸納,連如何命名都不知道。
最后在楚陽的幫助下,許褚才定了一門叫做“巫蠱與醫術”的課程,其中所授內容,也同樣經過了楚陽幫助整理。
其實楚陽不想要巫蠱的內容,但是許褚也不知道該如何有效地把這些東西加以區分。
比如驅毒時需不需要放血?需不需要跳舞?
如果楚陽說不需要,那么勢必要重新為許褚梳理整個知識體系,還不一定能說服他。
因此楚陽只能把“巫蠱”擺明了加在課程上面,讓學生們自行選擇好了。
八月十九,大漢綜合學校正式開學。
第一批學生中,有數十人來自于南苑示范新村。
這些學生的年齡都比較小,他們已經學完了《漢語》和《算數》,其家人也愿意讓他們繼續深造。
這和楚陽在燕南村的夜校學生里,挑了一批人成為“支邊干員”也有著關系。
只讀了夜校就能做三百石的官吏,那么據說是更進一層的“綜合學校”,豈不是更有前途?
其次還有數十人,來源于俞廂設立的三所學校。
這些人大多是修路民夫的子弟,聽說繼續去讀書不僅不要錢,還可以免費吃住,加上俞廂還許諾有前途,所以也算是十分踴躍。
不過這幾所學校開辦較晚,所以俞廂還是進行了一番篩選。
起碼要學完了《漢語》和《算數》,并且真正熟練掌握的人,才有資格進入“大漢綜合學校”。
最后剩下的,約有十余人。
這些人,大多來自于站隊楚陽的官吏家族。
現在并沒有什么名校之說,最多追究一下師承;更沒有文憑、學歷的講究,年青人,或者說求學者,除了家學,可以選擇任何自己認可的老師——當然,也要看這個老師是不是愿意收徒。
因此選擇太傅的“學校”,也不過是一種普通的選擇而已。大不了學不到什么東西,之后還可以去其他地方求學。
楚陽也試圖招攬一些平民學生,但是絕大多數平民,之前并沒有求學的機會。
這并不是說平民就不愿意來,實際上,愿意求學的平民子弟,大多數都還在夜校,或者俞廂設置的學校里。
那些已經學過了《漢語》和《算數》,來到了大漢綜合學校的學生們,就是平民的代表了。
“學子們、尊敬的老師們,各界朋友們,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們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迎來了一百零三名新學生。
剛剛成立的大漢綜合學校,因為你們的到來增添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此家國危亡、烽煙四起之際,踏入這所學校,這是歷史鐫刻在你們身上的光榮印記,也是時代賦予你們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