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9.殺盡江南百萬兵
- 大明:咱大孫要造反,需要支援不
- 硬幣的另一面
- 2419字
- 2022-02-18 18:26:44
武將府邸的管事們,聽到韓明圣的話,立刻把矛頭指向了方孝孺等人:
“韓公子說的沒錯,你們看李白杜甫這些詩人,你們就選擇人家寫的最好的詩來做評判。”
“怎么到了陛下這里,你們非要抓住陛下的一首爛詩不放呢?
“這到底是何居心,難道大家還不清楚嗎?
“這就是針對陛下。
這些人一帶節奏,前來圍觀的那些百姓們紛紛帶頭,看向方孝孺等人的目光都變了。
“這些文人是不是覺得,咱們洪武皇帝,把他們管得太嚴了。”
“讓這些當官的沒有像前朝一樣,到處搜刮錢財。”
“所以他們才私底下詆毀咱們洪武皇帝?”
“這人品有問題呀!”
一些從元朝末年活下來的老人,頓時想到了前朝文人的丑惡嘴臉,還有那些前朝官吏貪贓枉法的事情。
他們立刻就質疑齊泰方孝孺等人。
方孝孺,黃子澄,齊泰臉皮直抽,之前認為韓明圣只不過是一個黃口小兒,而他們是一代大儒。
隨便動動嘴皮子就可以把對方說的啞口無言。
可萬萬沒有想到,剛來人家就給他將了一軍。
這小子不好對付啊!
這時,張盛著急了,對著周圍人解釋道:
“不要聽韓明圣胡扯,你們聽過咱們陛下還作過什么詩嗎?”
“我完全就不知道啊!
百姓們都是面面相覷,他們的確不知道洪武陛下的詩。
別說他們不知道了,就是在后世,如果不專門去了解的話,也不清楚皇帝做過什么詩。
這就是因為臣子不會刻意的宣傳皇帝的詩。
尤其是朱元璋手下的臣子,拿著最少的俸祿,還動不動要被抄家滅宗,他們怎么可能會替朱元璋揚名呢?
不黑你朱元璋,那就算他們很講武德了。
這時候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韓明圣。
韓明圣看著咋咋呼呼的張盛,還有一旁沉默不言的方孝孺等人,嗤笑道:
“你們連陛下作過什么詩都不清楚,就敢擅自評判陛下的詩才如何?”
“這何其可笑!“
“那你們就評評陛下的這首詩如何?”
韓明圣目光掃向眾人,朗聲道:
“當年,陛下在鄱陽湖之戰中,率領20萬明軍,大敗陳友諒的65萬水路大軍,從而奠定了大明江山一統,”
“他帶著滿身的殺氣,寫下這首: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老僧不識英雄漢,只管嘵嘵問姓名。”
“我就問你們,這算不算好詩?”
這!
很多人突然眼睛睜大。
好一句: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這首詩所攜帶的殺氣和戾氣,就是讓這些平民百姓都覺得心驚肉跳。
尤其是那些經歷過開國大戰的老人,他們仿佛看到了那百萬大軍會戰于鄱陽湖。
尸堆如山,血流成河。
而朱元璋對這場大戰的態度就是:
老僧想要幫助朱元璋化解身上的殺氣戾氣,但朱元璋卻寫下這首詩,然后揚長而去。
這分明就是還沒有殺夠人。
要論詩詞中的戾氣,殺氣之重,朱元璋的這首詩,可以說千百年來,無人能出其右。
“好詩!”
很多人不由自主的就喊了出來,因為光是讀一下這首詩,他們都感覺到心神激蕩。
而黃子澄,齊泰則是臉色蒼白,一方面是因為這首詩的確寫得非常好。
尤其是前兩句,讀起來酣暢淋漓。
另一方面,他們想到了陛下登基25年來,朱元璋如何對待那些貪官污吏,那是有多少殺多少。
殺的是人頭滾滾。
朱元璋一個人就能把歷史上一半的貪官都殺了,他們上朝都得準備好棺材。
作為文臣,他們聽到這句話,他們就感覺到有一把寶劍懸停在他們的頭頂,時刻斬下來。
這就是他們不愿意去宣傳朱元璋詩詞的原因。
洪武皇帝就是一個殺胚呀!
“這就是陛下的詩嗎?”
張盛艱難的吞咽了一下唾沫,盡管他還沒有當官,但他都能感覺到詩里所蘊含的無上殺氣。
這得要宰了多少人,才可以提著寶劍仰天大笑,說出這樣的話?
而此刻就連柳青葉這樣的女子,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詩,也是感覺到心驚肉跳。
要知道朱元璋殺人的時候,尤其是懲治貪官的時候,那必須讓人圍觀,你不去都不行。
所以很多人都會親眼見證那些貪官被砍頭,剝皮填草,還有點天燈。
再結合朱元璋的這首詩,那慘烈的一幕就會瞬間浮現在腦海里。
瞬間,很多人都忍不住干嘔起來,臉上的冷汗都流了下來。
這時候各府的管事們都稍稍的往后退了一步,他們在心里已經給方孝孺,黃子澄,齊泰三人下了個定論。
將來你們三個肯定會死得非常慘!
一詩之威,足可讓人膽寒。
此刻韓明圣臉色都有點古怪,為什么他讀了讀朱元璋的一首詩,周圍這些人就好像死了爹娘一樣。
雖然知道朱元璋這首詩戾氣十足,可這又不是那種儒道先圣的世界。
也不至于讀一首詩,就迸發出殺氣。
你們用得著這樣嗎?
他甚至看到很多人冷汗都流了下來,眼神驚恐,甚至兩腿發抖,這是不是太夸張了?
但韓明圣卻不管這些,直面方孝孺等人問道:
“怎么啞巴了?”
“就說這首詩,質量怎么樣?”
“能不能算得上一首好詩?”
“陛下能不能因為這首詩,算得上一個詩人?”
韓明圣的話,這才把眾人從那些慘痛的記憶中拉回到現實。
方孝孺張了張嘴,以他的文學造詣當然可以看出,這首詩的水平很高,起碼前兩句的水平就非常高。
他真的很難違心的說出這首詩不行。
畢竟他可是以剛直著名,從不違背心意,怎么想就怎么說,怎么做。
哪怕全家被殺,也不改初心。
可就在方孝孺剛想開口的時候,黃子澄卻說話了。
因為他知道方孝孺的性格,如果方孝孺承認了這首詩,那他們今天就會輸得非常慘。
這就等于他們上門找人打臉啊。
黃子澄輕咳一聲,阻止了方孝孺,快速的對著眾人道:
“這首詩還湊合,但如何去評定詩歌的好壞呢?”
“那就要看詩歌有沒有引經據典,有沒有符合詩詞的格律韻調。”
“陛下這首詩,最后一句使用的疊詞,這明顯就不符合詩歌的基本規則,一首詩之內,是不允許出現有相同的字。”
“而且陛下寫詩太過于直白,完全沒有詩歌的含蓄內斂。”
“所以,這首詩只能算是很一般!”
張盛等白鹿學院的學生,此刻心里都暗暗的給黃子澄豎了一個大拇指,大儒不愧是大儒。
三言兩語就把朱元璋這首詩直接給貶得一文不值。
而各個府邸的管事們,本來還沉浸在這首詩的恢宏霸氣中,
但聽到黃子澄的評判后,就感覺像是吃了個死蒼蠅一樣難受。
他們卻沒有辦法去反駁黃子澄的話,人家說的的確是專業領域的事。
此刻,很多聰明人則是暗暗搖頭,你韓明圣一個人,就想對抗整個大明文壇吶?
這無異于蚍蜉撼樹!
為什么朱元璋就算通讀史書,就算可以編寫大明律法和政策,卻仍然得不到大明文壇的承認。
那就是因為規則是人家文人制定的,怎么解釋規則也是人家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