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9章 小說《蘇非的世界》

  • 往事回躍仨十年
  • 今天談對象了嗎
  • 7971字
  • 2022-06-24 18:31:12

蘇菲的世界

……在某個時刻事物必然從無到有……

蘇菲拆開了信封。上面寫著:你是誰?

你是誰?她怎么會知道?不用說,她的名字叫蘇菲,但那個叫做蘇菲的人又是誰呢?她還沒有想出來。

蘇菲走到門口,查看了信箱,她發現里面有另外一封信,她將它拆開

紙上寫著:世界從何而來?蘇菲想:“我不知道。”不用說,沒有人真正知道。不過蘇菲認為這個問題的確是應該問的。她生平第一次覺得生在這世界上卻連“世界從何而來”這樣的問題也不問一問,實在是很不恭敬。

這次,信裝在一個白色的小信封里。蘇菲上樓回房后,看到信紙上寫了三個新的問題:萬事萬物是否由一種基本的物質組成?

水能變成酒嗎?

泥土與水何以能制造出一只活生生的青蛙?

我們都曾經好奇萬物從何而來。現代有許多人認為萬物必定是在某個時刻無中生有的。古人持有這種想法的并不多,由于某種理由,他們認定有“一種東西”是一直都存在的。因此對于他們而言,萬物是如何從無到有并非重要的問題。他們驚嘆的是水中如何會有活魚、土里如何會長樹木與哲學家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他們發現大自然的形貌不斷改變。

這類變化是怎么發生的呢?舉個例子,原來是屬于物質的東西何以會變為有生命的物體?早期的哲學家都相信,這些變化必定來自某種基本物質。至于他們何以持此看法,這就很難說清楚。我們只知道,經過一段時間后,他們慢慢形成這樣的觀念,認為大自然的變化必定是某種基本物質造成的。他們相信,世上必定有某種“東西”,萬物皆由此衍生,而且最終仍舊回歸于此。

德謨克里特斯同意前面幾位哲學家的看法,認為自然界的轉變不是因為任何事物真的有所“改變”。他相信每一種事物都是由微小的積木所組成,而每一塊積木都是永恒不變的。德謨克里特斯把這些最小的單位稱為原予。

當一個物體——如一棵樹或一只動物——死亡并分解時,原子就分散各處并可用來組成新的物體。這些原予在空間中到處移動,但因為它們有“鉤”與“刺”,因此可以組成我們周遭所見的事物。

因此,現在你明白我問你積木問題的用意了吧?積木的性質多少與德謨克里特斯所說的原子相似’,首先它們是不可分割的,其次它們有各種不同的形狀與尺寸,它們是硬而且不可滲透的。它們也有“鉤”與“刺”,使得它們可以組合在一起,形成任何你想象得到的形狀。組合完成后,你也可以將它們拆掉,用同一批積木再組成新的東西。

信封里的紙條寫著:你相信命運嗎?

疾病是諸神對人類的懲罰嗎?

是什么力量影響歷史的走向?

宿命論的意思就是相信所有發生的事都是命中注定的。我們可以發現這種思想遍布全世界,不僅古人這樣想,現代人也一樣。

她把信紙翻過來,發現背后也寫了幾行字:是否有人天生就很害羞呢?

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

真正的智慧來自內心。

明辨是非者必能進退合宜。

駁1:害羞就是難為情,例如因為光著身子被人瞧見而不好意思。但因為這樣的事而覺得難為情是很自然的反應嗎?在她認為,如果某件事情很自然,那每個人做它的時候都應該覺得很自然。在世界上許多地方,赤身露體是很自然的事。因此一定是一個社會決定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駁2:來沒有想過這件事,但她愈想就愈明白:知道自己無知,也是一種知識。她所見過最愚蠢的人,就是那些對某些自己一無所知的事自信滿滿的人。

駁3:再下面一句:“真正的智慧來自內心”。不過在某個階段,所有的知識一定得從外面進入人的腦袋吧?但從另外一方面來說,蘇菲記得有些時候她對媽媽或學校老師教她的事充耳不聞,而她真正學到的知識則或多或少是自己想出來的。有時候她也會突然間領悟一些事情。這也許就是人們所謂的“智慧”吧!

駁4:這是不是說一個強盜搶銀行是因為他不能辨別是非?她可不這么想。

詭辯學家與自然派哲學家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他們都批評傳統的神話。但詭辯學家不屑于從事在他們眼中了無益處的哲學性思考。他們的看法是:雖然哲學問題或許有答案,但人類永遠不可能揭開大自然及宇宙之謎。在哲學上,類似這樣的看法被稱為“懷疑論”。

詭辯學家認為,我們雖然無法知道所有自然之謎的答案,卻可以肯定人類必須學習如何共同生活。因此,他們寧愿關心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的問題。

詭辯學家普羅塔哥拉曾說過:“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他的意思是:一件事情是對是錯、是好是壞,完全要看它與人類的需求有何關系而定。

當有人問他是否相信諸神時,他答道:“這個問題太復雜,而生命又太短促了。”一個無法確定世上是否有神的人,我們稱他為“不可知論者”。

這批詭辯學家多半都是一些游遍各地、見過不同政治制度的人。在他們到過的各個城邦中,無論傳統規范或地律可能都各不相同。這使得那些詭辯學家不禁質疑哪些事物是與生俱來,而哪些事物又是社會環境造成的。就這樣,他們播下了城邦內社會批評的種子。

例如,他們指出,像“天生害羞”這樣的說法并不一定成立,因為假使害羞是一種“天生”的性格,那一定是人一出生就有的,是一種出于內在的品格。但是,蘇菲,害羞的個性果真是天生的嗎?還是由社會環境造成的?對于某個已經游遍世界的人來說,答案應該很簡單:害怕展露自己赤裸的身體并非“自然”的,也不是天生的。

害羞——或不害羞——最主要還是受到社會規范的制約所致。

你應該想象得到,這批游歷四方的詭辯學家宣稱,世間沒有絕對的是非標準,這種說法在會造成多么激烈的爭議。

相反的,蘇歌拉底則試圖證明此類的規范事實上不容置疑,而且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蘇格拉底的母親是一位產婆。蘇格拉底也常說他的談話藝術就像為人接生一樣。產婆本身并不是生孩子的人,她只是幫忙接生而已。同樣的,蘇格拉底認為他的工作就是幫助人們“生出”正確的思想,因為真正的知識來自內心,而不是得自別人的傳授。同時,唯有出自內心的知識,才能使人擁有真正的智慧。

說得更明白些:生小孩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同樣的,每一個人只要運用本身的常識,就可以領悟哲學的真理。所謂運用本身的常識就是搜尋自己的內心,運用內心的智慧。

蘇歌拉底認為人類必須為自己的知識奠定鞏固的基礎,他相信這個基礎就是人的理性。由于他對人的理性具有不可動搖的信念,因此他顯然是一個理性主義者。

正確的見解導致正確的行動正如我先前講過的,蘇歌拉底聲稱他受到內心一個神圣聲音的指引,同時他的“良心”也告訴他什么是對的。他說:“知善者必能行善。”

他的意思是人只要有正確的見解,就會采取正確的行動。也唯有行所當行的人才能成為一個“有德之人”。我們之所以犯錯,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何者是對的。這是人何以必須不斷學習的原因。蘇格拉底想為是非對錯找出一個清楚明白,而且放諸四海皆準的定義。他與那些詭辯家不同的是,他相信辨別是非的能力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中,而不存在于社會中。

蘇菲,歡迎你到來,”年輕人用一種濃厚的外國腔調輕聲地說。“我的名字叫柏拉圖。我要讓你做四件事。第一,請你想一想,一個面包師傅如何能做五十個一模一樣的餅干。其次,你要問自己,為何所有的馬都一樣。第三,你必須肯定地回答人的靈魂是否不朽。最后請你告訴我們,男人與女人是否一樣具有理性。祝你好運。”

然后,電視熒屏上的影像消失了。

如果一個餅干師傅做了五十個完全一模一樣的餅干,他一定是用了同樣一副餅干模子。很簡單,就是這樣。

錄影帶上的柏拉圖問的第二個問題是:為何所有的馬都一樣?

可是,事實并非如此啊j相反的,蘇菲認為沒有兩匹馬是完全相同的,就像沒有兩個人是一模一樣的。

蘇菲正要放棄這個問題時,突然想到她剛才對餅干的看法。事實上,也沒有兩塊餅干是一模一樣的,有些比較厚,有些比較薄,有些碎了。然而,每個人都可以看出這些餅干就某一方面來說是“一模一樣”的。

理型的世界恩培竇可里斯與德謨克里特斯兩人都提醒世人:盡管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是“流動”的,但世間一定仍有“某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如“四根”或“原子”)。柏拉圖也同意這個命題,但他的方式卻大不相同。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所以世間才沒有不會分解的“物質”。屬于“物質世界”的每一樣東西必然是由某種物質做成。這種物質會受時間侵蝕,但做成這些東西的“模子”或“形式”卻是永恒不變的。

為何全天下的馬兒都一樣?你也許不認為它們是一樣的,但有些特質是所有的馬兒都具備的,這些特質使得我們可以認出它們是馬。當然個別的馬是“流動”的,因為它會老、會瘸,時間到了甚至會死。但馬的“形式”卻是永恒不變的。

因此,對柏拉圖而言,永恒不變的東西并非一種“基本物質”,而是形成各種事物模樣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

我們這么說吧: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對于自然界的變化提出了相當不錯的解釋。他們指出,自然界的事物事實上并未“改變”,因為在大自然的各種變化中,有一些永恒不變的最小單位是不會分解的。他們的說法固然不錯,但是,蘇菲,他們并未對為何這些原本可能組成一匹馬“最小單位”突然會在四五百年后突然又聚在一起,組成另外一批新的馬(或大象或鱷魚)提出合理的解釋。柏拉圖的看法是:這些德謨克里特斯所說的原子只會變成大象或鱷魚,而絕不會成為“象鱷”或“鱷象”。這是他的哲學思想的特色。如果你已經了解我所要說的,你可以跳過這一段。不過為了保險起見,我要再補充說明一下:假如你有一盒積木,并用這些積木造了一匹馬。完工后,你把馬拆開,將積木放回盒內。你不可能光是把盒子搖一搖就造出另外一匹馬。這些積木怎么可能會自動找到彼此,并再度組成一匹新的馬呢?不,這是不可能的。你必須重新再組合過。而你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你心中已經有了一幅馬的圖像,你所參考的模型適用于所有的馬匹。

關于五十塊一模一樣餅干的問題,你回答得如何呢?讓我們假設你是從外大空來的,從來沒有見過一位面包師傅。有一天你無意間走進一家香氣撲鼻的面包店,看到架子上有五十個一模一樣的姜餅人。我想你大概會搔搔頭,奇怪它們怎么看起來都一個樣子。

事實上這些姜餅人可能有的少了一雙胳臂,有的頭上缺了一角,有的則是肚子上很滑稽的隆起了一塊。不過你仔細想過之后,還是認為這些姜餅人都有一些共同點。雖然這些姜餅人沒有一個是完美的,但你仍會懷疑它們是出自同一雙手的杰作。你會發現這些餅干全部都是用同一個模子做出來的。更重要的是,蘇菲,你現在開始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念頭,想要看看這個模子。因為很明顯的,這個模子本身一定是絕對完美的,而從某個角度來看,它比起這些粗糙的副本來,也會更美麗。

如果你是完全靠自己的思考解答了這個問題,那么你回答這個哲學問題的就跟柏拉圖完全一樣。

就像大多數哲學家一般,他也是“從外太空來的”(他站在兔子毛皮中一根細毛的最頂端)。他看到所有的自然現象都如此類似,覺得非常驚訝,而他認為這一定是因為我們周遭事物的“背后”有一些特定的形式的緣故。柏拉圖稱這些形式為“理型”或觀念。在每一匹馬、每一只豬或每一個人的后面,都有一個“理型馬”、“理型豬”或“理型人”。(同樣的,剛才我們說的面包店也可能會有姜餅人、姜餅馬或姜餅豬,因為每一家比較有規模的面包店都會做一種以上的姜餅模子。但一個模子已夠做許許多多同樣形狀的姜餅了。)

柏拉圖因此得出一個結論:在“物質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個實在存在。他稱這個實在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種現象背后、永恒不變的模式。”這種獨樹一格的觀點我們稱之為“柏拉圖的理型論”。

柏拉圖洞穴理論:這個理論說的是一群在洞穴里手腳被束縛的人,背對洞口、他們背后有一堆火,他們認為火光投射在他們眼前的影子就是真正的世界。直到其中一人解除束縛,走出洞外,看到大千世界,才發現原來之前看到的影子都是假象,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實的。

蘇菲把那信從信封里抽出來看,上面寫著:雞與雞的觀念何者先有?

人是否生來就有一些概念?

植物、動物與人類的差別在哪里?

天為何會下雨?

人需要什么才能過好的生活?

她特地再看了一下紙條上的問題:“雞和雞的觀念,是何者先有?”

思索這個問題就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個老問題一樣難以回答。沒有蛋就沒有雞,但沒有雞也無從有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觀念”這個問題真的一樣復雜嗎?蘇菲了解柏拉圖的意思。他是說早在感官世界出現雞以前,“雞”這個觀念已經存在于觀念世界多時了。根據柏拉圖的說法,靈魂在寄宿于人體之前已經“見過“觀念雞”。不過這就是蘇菲認為柏拉圖可能講錯的地方。一個從來沒有看過一只活生生的雞,也從來沒有看過雞的圖片的人怎么可能會有任何有關雞的“觀念”呢。這又讓她想到下一個問題:“人是否生來就有一些觀念呢?”蘇菲認為,這是不太可能的。

她很難想象一個初生的嬰兒有很多自己的想法。當然,這點我們無法確定,因為嬰兒雖不會講話,也并不一定意味著他的腦袋里沒有任何想法。不過我們一定要先看到世間之物,才能對這些事物有所了解吧!

“植物、動物與人類之間有何區別?”答案太明顯了,蘇菲可以立即指出來。

例如,她認為植物沒有復雜的感情生活。誰聽過風鈴草傷心欲碎?植物生長、吸收養分,然后制造種子以繁衍下一代。除此之外,就沒有什么了。蘇菲的結論是:植物所有的,動物與人類也都有,但動物還有其他的特色。例如,動物可以移動,(誰聽說過一株玫瑰可以跑六十公尺?)至于動物與人類之間的區別就比較難說了。人類能夠思考,動物也會嗎?蘇菲相信她的貓咪雪兒懂得如何思考。至少它很會為自己打算,但是它會思索哲學問題嗎?一只貓會去思考植物、動物與人類之間的差異嗎?這是不太可能的。一只貓可能很快樂,也可能不快樂,但它會問自己“世間有沒有帝”或“貓兒有沒有不朽的靈魂”這類問題嗎?蘇菲認為這是非常令人懷疑的。不過,話說回來,這個問題就像嬰兒有沒有自己的想法一樣難以回答。就像我們很難和嬰兒討論這類問題一樣,我們也很難跟一只貓談這些問題。

我們可以說,柏垃圖運用他的理性,而亞麗斯多德則同時也運用他的感官。

沒有的概念柏垃圖和他的前輩一樣,想在所有變化無常的事物中找出永恒與不變之物。因此他發現了比感官世界層次更高的完美理型。他更進一步認為理型比所有的自然現象真實。他指出,世間是先有“馬”的理型,然后才有感官世界里所有的馬匹,它們就像洞壁上的影子一般達達前進。因此“雞”的理型要先于雞,也先于蛋。

亞麗斯多德則認為柏垃圖將整個觀念弄反了。他同意他的老師的說法,認為一匹特定的馬是“流動”的,沒有一匹馬可以長生不死,他也認為馬的形式是永恒不變的。但他認為馬的“理型”是我們人類在看到若干匹馬后形成的概念。因此馬的“理型”或“形式”

本身是不存在的。對于亞李斯多德而言,馬的“理型”或“形式”就是馬的特征,后者定義了我們今天所稱的馬這個“種類”。

更精確地說,亞李斯多德所謂馬的“形式”乃是指所有馬匹都共有的特征。在這里姜餅人模子的比喻并不適用,因為模于是獨立于姜餅人之外而存在的。亞理斯多德并不相信自然界之外有這樣一些模子或形式放在他們所屬的架子上。相反的,亞理斯多德認為“形式”存在于事物中,因為所謂形式就是這些事物的特征。

所以,亞李斯多德并不贊成柏垃圖主張“雞”的理型比雞先有的說法。亞理斯多德所稱的雞的“形式”存在于每一只雞的身上,成為雞之所以為雞的特色,例如:雞會生蛋。因此真正的雞和雞的“形式”就像身體與靈魂一般是不可分割的。

我思故我在

當我們做夢時,我們以為自己置身真實世界中。那么,我們清,醒時的感覺與我們做夢時的感覺之間有何區別呢?笛卡爾寫道:‘當我仔細思索這個問題時,我發現人清醒時的狀態與做夢時的狀態并不一定有所分別。’他并且說:‘你怎能確定你的生命不是一場夢呢?”’“杰普認為他躺在男爵床上的那段時間只不過是一場夢而已。”

“而當他躺在男爵的床上時,他以為自己過去那段務農的貧窮生活只不過是個夢而已。所以,笛卡爾最終懷疑每一件事物。在他之前的許多哲學家走到這里就走不下去了。”

“所以他們并沒有走多遠。”

“可是笛卡卻設法從這個零點開始出發。他懷疑每一件事,而這正是他唯一能夠確定的事情。此時他悟出一個道理:有一件事情必定是真實的,那就是他懷疑。當他懷疑時,他必然是在思考,而由于他在思考,那么他必定是個會思考的存在者。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Cogito,ergosum。”

“什么意思?”

“我思故我在。”

“我一點都不奇怪他會悟出這點。”

“不錯。但請你注意他突然間視自己為會思考的存在者的那種直觀的確定性。也許你還記得柏拉圖說過:我們以理性所領會的知識要比我們以感官所領會的更加真實。對笛卡爾來說正是如此。他不僅察覺到自己是一個會思考的‘我’,也發現這個會思考的‘我’要比我們的感官所觀察到的物質世界更加真實。同時,他的哲學探索并未到此為止。他仍舊繼續追尋答案。”

“我希望你也能繼續下去。”

“后來,笛卡爾開始問,自己是否能以同樣直觀的確定性來察知其他事物。他的結論是:在他的心靈中,他很清楚地知道何謂完美的實體,這種概念他一向就有。但是他認為這種概念顯然不可能來自他本身,因為對于完美實體的概念不可能來自一個本身并不完美的人,所以它必定來自那個完美實體本身,也就是上帝。因此,對笛卡爾而言,神的存在是一件很明顯的事實,就像一個會思考的存在者必定存在一樣。”

黑格之前的哲學體系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試圖為人們對世界的知識建立一套永恒的標準。笛卡爾、史賓諾莎、休姆和康德等人都是如此。他們每一個人都曾經試圖探索人類認知的基礎,但他們都聲稱人類對于世界的知識是不受時間影響的。”

“那不就是哲學家該做的事嗎?”

“黑格爾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他相信人類認知的基礎代代不同,因此世間并沒有‘永恒的真理’,沒有‘永久的理性’。哲學唯一可以確切掌握的一個定點就是歷史。”

“請你說清楚一些好嗎?歷史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它怎么會是一個定點呢?”

“一條河也是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但這并不表示你無法談論它。可是你不能說這條河流到河谷里的那一點時才是‘最真’的河。”

“沒錯,因為它流到哪里都是河。”

“所以,對黑歌爾來說,歷史就像一條流動的河。河里任何一處河水的流動都受到上游河水的漲落與漩渦的影響。但上游河水的漲落與漩渦又受到你觀察之處的巖石與河灣的影響。”

“我大概懂了。”

“思想(或理性)的歷史就像這條河流。你的思考方式乃是受到宛如河水般向前推進的傳統思潮與當時的物質條件的影響。因此你永遠無法宣稱任何一種思想永遠是對的。只不過就你所置身之處而言,這種思想可能是正確的。”

“這和宣稱每一件事物都對、也都不對是不同的,不是嗎?”

“當然不同。不過事情的對錯要看歷史的情況而定。如果今天你還提倡奴隸制度,一定會被人恥笑。但在二五OO年前,這種想法也并不可笑,雖然當時已經有人開始主張廢除奴隸制度。不過,我們還是來單一個范圍比較小的例子吧。不到一百年前,人們還認為大舉焚燒森林以開墾土地的做法沒有什么不對,但在我們今天看來,這種做法簡直是胡搞。這是因為我們現在有了新的、比較好的依據可以下這種判斷。”

“我懂了。”

“黑爾指出哲學思維也是如此。我們的理性事實上是動態的,是一種過程。而‘真理’就是這個過程,因為在這個歷史的過程之外,沒有外在的標準可以判定什么是最真、最合理的。”

唯物論“他并不像古代的原子論者和十七、十八世紀的機械論唯物主義者一樣是一個哲學性的唯物主義者。不過他認為我們的思考方式有一大部分受到社會中的物質因素的影響。此外,這類物質因素無疑也左右了歷史的發展。”

“這和黑歌爾所說的世界精神很不一樣。”

“黑歌爾曾指出,歷史的發展是受到兩種相反事物之間的緊張關系的驅動,因為這種緊張關系后來一定會被一個突然的改變消除。馬思把這個理論更進一步發揚,但他認為黑格爾的理論有本末倒置之嫌。”

“不完全是這樣吧?””

“黑歌爾把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叫做‘世界精神’或‘世界理性’。馬思認為這種說法正好與事實相反。他想證明物質的變化才是推動歷史的力量:‘精神關系’并不會造成物質的改變,而是物質的改變造成了新的‘精神關系’。馬思特別強調,促成改變并因此把歷史向前推進的,其實是一個社會的經濟力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尔山市| 千阳县| 文昌市| 虎林市| 博客| 景德镇市| 和林格尔县| 铜陵市| 射洪县| 宜兴市| 麻阳| 玉山县| 沈阳市| 全州县| 外汇| 镇江市| 新兴县| 饶阳县| 通州区| 东丽区| 开鲁县| 桃园市| 阳城县| 攀枝花市| 临猗县| 沙湾县| 璧山县| 蕲春县| 于都县| 宁德市| 本溪市| 乌恰县| 师宗县| 社旗县| 南和县| 米泉市| 托克托县| 秦安县| 丰镇市| 文化| 神农架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