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社稷之臣——張纮
- 幾度夢回三國之夢醒時分
- 肖心依依
- 2541字
- 2024-08-20 20:40:49
張纮,這位孫策麾下的謀臣,一直以其睿智和深謀遠慮著稱。在孫策剛剛穩固吳國之地,根基尚淺之時,朝堂之內卻隱藏著一群心懷叵測的亂臣賊子,妄圖動搖孫策的統治。
一日,孫策在朝堂之上商議政事,那些亂臣賊子們便開始蠢蠢欲動。他們表面上對孫策的決策阿諛奉承,背地里卻相互使眼色,密謀著如何逐步削弱孫策的權力。
張纮將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早已開始籌劃應對之策。他深知,直接揭露這些人的陰謀可能會打草驚蛇,引發更大的動蕩。于是,他決定采用迂回之計。
張纮先是不動聲色地接近那些亂臣賊子中的一員,此人名為李通。張纮故意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與李通交流,表現出對他的賞識和信任。漸漸地,李通對張纮放下了防備。
在一次私下的會面中,張纮看似無意地提及孫策最近的一些決策可能會引起部分大臣的不滿。李通果然中計,開始滔滔不絕地抱怨孫策的種種不是,并透露了他們一伙人的一些初步計劃。
張纮心中暗喜,但表面上卻裝出一副擔憂的樣子,勸李通要謹慎行事,莫要因一時沖動而犯下大錯。李通卻以為張纮與他是同一條船上的人,對他更加信任。
得到了關鍵的情報后,張纮并未急于向孫策匯報。而是繼續暗中觀察這些亂臣賊子的動向,進一步收集證據。
終于,在一次重要的軍事決策會議上,那些亂臣賊子企圖聯手反對孫策的戰略部署,試圖借此引發朝堂的混亂。張纮看準時機,挺身而出。
他先是冷靜地分析了當前的局勢,指出孫策的決策乃是經過深思熟慮,對江東的長遠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隨后,他話鋒一轉,將那些亂臣賊子私下的密謀和勾結一一揭露,證據確鑿,讓他們無從抵賴。
孫策大怒,當場下令將這些亂臣賊子拿下,欲嚴懲不貸。這時,張纮急忙勸諫道:“主公,且慢!此刻若嚴懲眾人,恐人心惶惶,寒了眾臣之心。這些人中,或有一時糊涂被裹挾者,若能給他們改過自新之機,必能感恩戴德,忠心為您效力。而對于那些罪大惡極、怙惡不悛之人,則絕不姑息,嚴懲以正朝綱。如此,既能彰顯主公您的寬厚仁德,又能立威于朝堂,使眾人不敢再生異心。”
孫策聽了張纮的勸諫,沉思片刻,覺得有理,遂壓下怒火說道:“就依先生所言。”
最終,孫策妥善地處理了這場危機,不僅清除了朝堂內的隱患,還贏得了更多大臣的忠心。
經此一役,孫策的統治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而張纮的智謀也在吳朝傳頌開來,成為了人們口中的一段佳話。
此事過后,張纮深知,雖然此次危機已解,但仍不可掉以輕心。那些亂臣賊子雖已伏法,可暗處覬覦孫策之位的人或許仍在伺機而動。
這日夜晚,張纮獨坐書房,燭光搖曳。他眉頭微蹙,回想著近日朝堂上的種種。他深知,鞏固孫策的統治,不僅要清除眼前的敵人,更要為長遠謀劃。
“主公年輕氣盛,英勇無畏,然在治理之道上,還需多加磨礪。”張纮心中暗自思忖,“我定當竭盡所能,輔佐主公鞏固大業。”
數日后,孫策召集眾臣商議發展吳朝經濟之策。張纮提出應減輕百姓賦稅,鼓勵農耕,興修水利。然而,此議一出,立即遭到部分大臣的反對。他們認為此舉會減少財政收入,影響軍備擴充。
張纮不慌不忙,拱手說道:“諸位,百姓乃國之根本。若賦稅過重,百姓苦不堪言,必將心生怨懟。屆時,民心不穩,又何談發展?”
在爭論之時,張纮心中也有一絲憂慮。他擔心自己的主張不被采納,更擔心因意見不合而在朝堂中樹敵。但一想到吳朝的未來和孫策的大業,他便堅定了信念。
孫策聽著眾人的爭論,一時難以決斷。張纮見此,上前一步,再次進言道:“主公,昔日高祖劉邦入關中,約法三章,得百姓擁護,終成霸業。今若能輕徭薄賦,百姓安居樂業,必能為江東之繁榮奠定堅實基礎。”
孫策微微點頭,陷入沉思。張纮心中緊張不已,他目不轉睛地看著孫策,期待著主公能做出明智的抉擇。
終于,孫策開口道:“張纮所言有理,就依此策施行。”張纮心中頓時松了一口氣,同時也涌起一股責任感,深知此策的實施必須謹慎,容不得半點差錯。
此后,張纮親自監督各項政策的推行,不辭辛勞地奔波于各地。每遇困難,他都冷靜思考,權衡利弊,力求將政策落實到位。
在這個過程中,張纮也曾遭遇不少阻礙和質疑。有人暗中使絆,有人冷嘲熱諷,但他始終不為所動。“為了主公,為了大吳的百姓,我定要排除萬難。”張纮在心中默默發誓。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吳國的經濟逐漸復蘇,百姓生活日益改善。張纮的功績也得到了眾人的認可,而他那顆為孫策、為江東的赤誠之心,從未有過絲毫改變。
大吳皇帝孫策即位第二十三年,春去秋來之時。
在大吳局勢漸趨平穩之際,一日,將軍凌統與謀臣張纮之間產生了些許小誤會。
在一次事關軍事防御的重要會議上,對于如何抵御北方敵軍的來犯,凌統力主主動出擊,以攻為守,其豪邁之姿盡顯無畏;而張纮則主張穩固防守,積蓄力量,以待最佳戰機,其審慎之態展露無遺。兩人各持己見,言辭激烈,竟在朝堂之上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
凌統性急如火,一時沖動之下,竟斥責張纮膽小畏戰,徒有謀略而無勇略。張纮亦被激怒,回懟凌統有勇無謀,行事莽撞。
此事傳至孫策耳中,他深知若不妥善處置,必然影響軍心士氣。于是,孫策旋即召集二人。
孫策端坐于朝堂之上,面色凝重,卻無半分慍怒。他先是讓凌統和張纮各自詳述觀點,繼而平和地說道:“凌將軍勇冠三軍,主動出擊之策盡顯英勇豪邁之氣,但需審慎考慮敵軍實力以及我軍的后續補給是否充足;張纮先生謀略深遠,穩固防守之議意在謀求萬全之策,然亦不可失卻進取之心。”
孫策稍作停頓,繼續言道:“今時局勢,當攻守兼備。凌將軍可率精銳之師,于敵軍疲憊之際相機出擊,張纮先生則負責統籌后方防御,全力保障軍需供應無虞。”
凌統和張纮聽聞,皆深感孫策判斷公正嚴明,心悅誠服,當下便抱拳領命,之前的嫌隙誤會也隨之煙消云散。
此事一經傳出,百姓紛紛盛贊孫策明斷是非,知人善任。而凌統和張纮在其后的合作中,相互配合默契,屢建赫赫戰功。
在孫策的英明引領下,大吳之地繁榮興盛,百姓安居樂業。周邊郡縣的百姓聞風歸附。孫策廣納賢良之才,勵精圖治,大吳的江山愈發穩固堅實。
又過數年,北方敵軍洶洶來犯。凌統依照孫策的部署,精準把握時機,率軍奮勇出擊,大敗敵軍先鋒。張纮在后方調度得法,有力確保了前線的物資充裕供應和兵員及時補充。
最終,敵軍狼狽敗退,大吳之地聲威大振。孫策的威望更是如日中天,深受百姓的衷心愛戴與擁護。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人們堅信,在孫策的引領之下,他們必將迎來更為璀璨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