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道士們全部走遠,我感到了事態的嚴重性,當下也不敢怠慢,想要前去看看,看能否出上一份力,便朝李彤菲他們說道:“我去幫忙,你們就留在這里等我回來吧。”
“那怎么行?要去我們一起去,萬一你出點什么事情,我們彼此還能有個照應。”李彤菲不置可否的回答我,拉上王小虎,緊緊跟在我的身后。
沒過多久,我們一行人便來到了伏魔殿的門前,然而剛一到來,我們就被眼前的一幕震驚到了。
只見整座伏魔殿的殿身,正在劇烈的顫動,門窗雖未破開,卻跟隨殿身的震動,啪啪啪的發出撞擊聲,猶如地震的前奏,然而,這絕非是地震,因為我們腳下的大地根本就沒有一絲震感。
就在我們錯愕之時,整座伏魔殿就已經被道士們團團圍住,他們全都盤腿而坐,手里掐著指訣,嘴里念著咒語,每個人的臉上,全都寫滿了驚慌。
與此同時,周圍還聚集了大量的游客們,他們高高的舉起手機,爭先恐后的將鏡頭對準了伏魔殿,似乎都想捕捉一些詭異畫面,以滿足個人的獵奇心里。
顫抖中的伏魔殿,相比龍虎山的其他殿宮,算不上多么宏偉,然而這座殿宇卻透露出一股子無法形容的邪氣。
伏魔殿的大門兩側,貼有一副對聯,上聯寫著:千年歸匿風平浪靜,下聯寫著:一旦現形地動山搖。
紅色的大門上,貼有一道十字交加的黃符,黃符很巨大,據說是當年太上老君賜予天師張道陵的鎮妖符。
專門用來鎮壓殿中關押的邪祟,而這道鎮妖符,后來也得到了歷代天師的加持和鞏固,所以才讓殿中的邪物得以平靜了一千多年。
至于殿中鎮壓的是什么怪物,相信不用我說,很多人也都有所耳聞,不錯,殿中的邪祟,正是《水滸傳》中第一回所提及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文中寫到洪太尉擅闖伏魔殿,撕下了天師張貼在門上的鎮妖符,放走了一百零八魔君,從而讓一百零八魔君竄入凡間,化作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
想不到,天師們,好不容易將天罡地煞再次封印后,才平靜了千年之久,然而這一回,黃符卻不知被什么人給撕毀了。
殘破的黃符,在風中凌亂,被吹得呼呼作響,失去了黃符的鎮壓,這些魔君也不再安分,蠢蠢欲動,似乎想要沖破封印的束縛,為禍人間。
張王楊三位紫袍道長,坐在伏魔殿的正門口,各自運用指訣和咒語,畫出了三張新的鎮妖符,并令手下弟子將其貼到伏魔殿的門上。
這時,天色突然大變,狂風大作,伏魔殿的上空,聚滿了烏云,這些烏云正在不停的集結,其間還伴有震耳欲聾的雷鳴聲,數十道紫色的閃電,在云層當中交換著閃現,并發出滋滋的電流聲。
小道士接過三名紫袍道人所畫的黃符,走上臺階,準備去貼,可還沒走出幾步,小道士就被強烈的妖風給吹倒在地,隨著臺階滾落到了紫袍道人們的面前。
張道長的胡須,被風吹的亂搖,他瞇著雙眼,嘴唇微張:“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怨氣沖天,今日如果讓它們逃出伏魔殿,恐怕世間以后再無寧日。”
王道長努力的穩住身形,保持著打坐的姿勢,大聲罵道:“也不知是什么人這么大膽,居然撕下了我龍虎山的鎮邪黃符,等抓到了他,非得讓他付出慘痛的代價。”
楊道長接過王道長的話茬,面露兇光:“此人絕不是龍虎山的人,定是游客中的一個,鑄成如此大錯,想毀我們龍虎山,抓到以后絕不能輕饒。”
隨后,十幾個小道士,自告奮勇,想用接力的方式去貼符,可無一例外的一個接一個被妖風給吹了回來,根本就無法走到伏魔殿的門邊。
張道長摸了一把胡須,掃視了一圈身邊被風吹得東倒西歪的小道,有些悵然的嘆道:“這妖風勁力強大,分明是這群邪祟故意制造出來的,想要阻止我們貼符,他們雖說年輕,卻道行太淺,我們三人雖然道行較高,卻奈何年事已高,根本無力對抗妖風貼符,這該如何是好?”
“三位道長,不如將黃符交給我吧,我去幫你們張貼黃符。”
我走到三名紫袍的跟前,毛遂自薦的問道。
誰知我的話音剛落,卻引得周圍的那群小道士一陣哈哈大笑。
一名離著我們較近的小道士,對我冷啍了一聲,十分不屑的看著我:“就憑你?我們修道之人都感費勁,你一個乳臭未干的雜毛小子感,哼,恐怕更是得爬著回來。”
“就是,師兄,這小子不知道天高地厚,不用跟他胡咧咧。”
“他如果能抵擋住妖風,并成功的將黃符貼到門上,我就當著所有人的面叫他一聲爹。”
“哈哈哈哈”。
這群小道士,你一言我一語,引得其余的道士和游客一陣哄堂大笑。
他們對著我,指指點點,評頭論足,此時此刻,我突然感覺自己像是一只被拔光毛的野猴子,被這群人不斷的戲弄。
心里頓起一股無名之火,正準備出言想要反擊,卻被張道長突然打斷。
他將枯手搭在我的肩膀上,嚴肅的看著我,緩緩開口道:“你爺爺雖然是陰陽先生,道法卓絕,可你的道法怎么樣,貧道心里卻不清楚,不過也好,正好借著這個機會,讓貧道看看你的實力如何?有沒有當年你爺爺王仙風的風彩?你去貼黃符吧,這群邪祟很是厲害,你多加小心。”
我接過了黃符,迎著強勁的狂風,一步一步的朝伏魔殿大門走去門,可剛一踏上臺階,我就有些吃不消了,感覺風力相較之前,顯得愈發的大了。
強大的風力,使我舉步維艱,每走一步都使我感覺像是在泥漿中拔涉,我將黃符小心翼翼的藏到了衣服里面,防止一不留神被風刮走,然后弓著身子,迎著妖風逆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