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中國5·12汶川大地震震害

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并帶來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大量次生災害。據統計[2],此次地震共造成87149人死亡和失蹤,374643人受傷,受損農村居民住房:倒塌10709.6萬m2,嚴重受損9432.2萬m2;受損城鎮居民住房:倒塌或損毀1887.9萬m2,嚴重破壞5836.2萬m2,直接經濟損失8400多億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災害損失最大的一次地震(圖1.2)。

978-7-111-68404-6-Chapter01-2.jpg

圖1.2 中國5·12汶川地震中框架節點區破壞形式

a)柱鉸破壞 b)柱頂塑性鉸 c)強梁弱柱導致柱頂塑性鉸 d)錯層造成短柱剪切破壞

這次地震中,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主要震害現象有[3]:①圍護結構和填充墻嚴重開裂和破壞;②填充墻不合理設置或錯層造成短柱剪切破壞;③柱剪切破壞,梁柱節點區破壞;④填充墻不合理設置造成結構實際層剛度不均勻,導致底部樓層側移過大,并導致倒塌;或導致結構實際剛度偏心使結構產生扭轉地震響應;⑤柱端出現塑性鉸,未實現“強柱弱梁”屈服機制。

圍護結構和填充墻等非結構構件的嚴重開裂和破壞,也會造成一定的人員傷亡,并導致人們產生恐懼心理,且震后修復工作量很大,費用很高。柱剪切破壞和梁柱節點區破壞大多由配箍不足、箍筋拉結或彎鉤等構造措施不到位等原因造成。規范規定的最小配箍率可能也需要考慮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柱的強剪弱彎方面,即使柱端首先發生彎曲破壞而形成塑性鉸,巨大的軸壓容易使混凝土壓潰而發生剝離脫落(本次地震豎向振動很大),從而嚴重削弱柱端的抗剪能力,而柱端出鉸并不會減小其所受到的地震剪力,因而很容易引起剪切破壞。因此,需要考慮壓彎破壞對柱端抗剪承載力降低的影響,提出切實可行的配筋構造措施,如連續箍筋技術,防止柱端混凝土強度嚴重退化,充分保證“強剪弱彎”。

本次地震中,框架結構震害雖然輕于磚混結構和框架-砌體混合結構,但框架結構的柱端出鉸、柱端剪切破壞與節點區破壞等現象仍比較普遍,這些震害表明,現行規范要求的“強柱弱梁、強剪弱彎”抗震設計理念還沒有實現,圖1.2為此次地震中框架節點的破壞形式。筆者先后兩次前往綿陽、安縣、北川、江油等地進行災后房屋評定,發現倒塌或者嚴重破損的多為早期建筑,這主要是由于使用年限較長和早期建筑抗震設防較低所致。根據書后文獻[3]統計:2001年前的建筑約1/3需停止使用或立即拆除,1/3以上需加固后方能使用。鑒于我國既有建筑抗震設防烈度較低的現狀,對框架結構尤其是節點區進行抗震加固已迫在眉睫。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重庆市| 勃利县| 磐安县| 扬州市| 荣昌县| 乾安县| 泸定县| 中西区| 兴隆县| 卢湾区| 文成县| 舞阳县| 西平县| 井冈山市| 潮安县| 许昌县| 慈利县| 明光市| 泉州市| 磐石市| 泊头市| 南宫市| 青浦区| 塘沽区| 桃园市| 志丹县| 驻马店市| 伊通| 雅安市| 宿迁市| 洪泽县| 吉林市| 海丰县| 德令哈市| 蒲城县| 阜南县| 比如县| 泰顺县| 台前县| 阿瓦提县| 桑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