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常言道:人生在世,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沒有信手拈來的幸福。成功,需要付出艱難困苦去拼搏;幸福,需要付出辛勤汗水去追求。也就是說,既沒有一味的成功和幸福,也沒有一味的挫折和失敗。從書中得知,清河先生幼年喪父,歷經坎坷,僅僅是“文革”中農村小學附設初中班的一名學生,由于當時推薦政策未被錄用上高中,所以從此失去上學機會,曾外出打工,甚至顛沛流離達兩年之久。然后到大山里教書,并很快由一個小學教師被選拔為初中教師,整整16年教齡。他在教中學、學中教,從而增長了很多知識和才能。不但歷任初中語文教師,而且也在中小學教師進修學校任課,尤其在古典文學和語法修辭教學上有一定的造詣,曾輯有《古代典語釋譯》《古今漢語語法比較》等語法專著。而后,他從教育工作到法律工作,可謂人生復復雜雜,道路曲曲折折,苦辣酸甜都嘗過。可是,無論在什么環境下,他都能夠孜孜不倦,刻苦讀書。清河尤其愛好寫作,不管是上學、打工、教學或從事法律工作,從無懈怠,幾乎每個時期或所到之處都有自己的作品。其中,本書收入詩歌近400首,雜文、散文50篇。從內容上,表現出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對不同事物的記述和描寫,皆是人生經歷中的一個個縮影。從體裁上,詩的表現形式有舊體詩和新體詩,其中寫舊體詩往往不拘一格,甚至打破框框去抒發情感,但始終遵循古代的格局和韻律,讓人讀起來有一種古往今來之感。詩雖短小精悍,但立意新穎,言近旨遠,回味無窮。就新詩而言,尤其自由詩,有時感情奔放、熱情洋溢、無拘無束、動人心弦,有時如拉家常、語言樸實、感情真摯、余韻悠長,但始終保持主題鮮明、脈絡清楚、結構嚴謹。其詞風文韻、表達方式均有獨到之處。就雜文而言,語言精湛,雋永含蓄,有時一針見血、筆鋒犀利,有時勸善黜惡、語氣委婉,富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啟發性。就散文而言,有時繪聲繪色、栩栩如生,有時寫物摹狀、淋漓盡致,甚至惟妙惟肖,躍然紙上。在往事回憶中,有時如泣如訴、婉轉悲哀,有時如行云流水,詞曲悠揚、娓娓動聽。尤其寫家鄉人文,生動貼切,刻畫入微。其中,散文多達萬余字,既有文學色彩,又有史學價值。
總之,通過本書可以看到清河先生從學生時代的仿寫到青中年時期以至進入老年時期的作品,既可以看到他幾十年所走過的路,又可以看到他在文學方面的成長,可謂“歲月如歌”。
史錫平(河南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教授、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