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與張賀年這一路上的“閑聊”,孟繁塵、韓迎秋對縣里這幾年的變化和清河鄉、清河鄉中學的情況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張賀年的公車終于抵達了清河鄉政府。鄉里的所有干部站在門前迎侯。不等車停穩,書記、鄉長立刻跑上前來,幫張賀年打開了車門,態度恭敬而極度“熱情”的與領導問候寒暄。
張賀年也從和藹可親的“長輩”變回了威嚴矜持的“領導”。他沒有急于介紹韓迎秋和孟繁塵,而是微笑著與清河鄉的黨政干部逐一握手。
張賀年能迅速叫出每一個人的名字,熱心詢問幾句工作生活中的情況,夸贊幾句取得的工作成績。
張賀年最后和梁歡握手,卻收起笑容,嚴肅的環視所有清河鄉的干部,“我上次送梁歡過來任職的時候就跟你們說過,梁歡可是上級領導親自‘點的將’。過來你們這里掛職副鄉長,那是幫助咱們清河鄉‘發家致富’、‘脫貧摘帽’的。你們可要把‘財神爺’給我照顧好,誰敢欺負他年輕,給‘財神爺’甩臉子,我可是要給他挪一挪位子的?!?
書記、鄉長立刻明白,張賀年這是對他們把梁歡“擠”到隊伍的最后面表示“不滿”了。
書記連忙上前解釋和表態,“領導把‘財神爺’放到咱們‘鳥不拉屎’的清河鄉,那可是咱們燒了八輩子高香求來的‘福份’。您放心,誰敢給‘財神爺’氣受,我們先收拾了他?!?
其實按照干部排名,剛剛上任的梁歡本來就應該排名在最末的。
梁歡感激張賀年故意找茬為他“站臺”,輕聲一笑,上前道謝,“部長這是在給我施壓啊。我這個‘財神爺’如果成了內里草包、只表面閃光的‘泥菩薩’,可沒臉回省里去見劉部長了。不過請領導和各位一個戰壕的‘弟兄們’放心,不幫清河鄉摘掉貧困帽,我就扎根在這‘土山溝’里一輩子了?!?
張賀年接連說了三聲“好”,夸贊梁歡有朝氣、有闖勁,希望他當好“常山趙子龍”,給清河鄉百姓‘殺’出一條擺脫貧困的“血路”來。
梁歡信心滿滿的表態淡化了張賀年那番話給清河鄉干部造成的心理壓力。眾人齊聲輕笑,紛紛表示會努力配合梁歡,支持他的工作,決不讓他這個“人中龍鳳”深陷泥潭。
與眾人寒暄過后,張賀年這才把韓迎秋和孟繁塵叫到身前,向眾人介紹道:“一個好漢三根樁。上次給你們送了一位‘財神爺’,這次我又把咱們縣曾經的高考狀元和她拐帶回來的‘北方才子’給你們送過來了。你們鄉里的孩子不用擔心轉校問題了。有他們這對‘才子佳人’當校長,你們鄉將來怕是要變成‘書鄉’了,到時候肯定有不少鄉里的窮小子、丑丫頭,能插上翅膀,成龍成鳳了。”
眾人哈哈大笑,親熱的與孟繁塵和韓迎秋打起了招呼。其中有些鄉干部還記得韓迎秋家中的情況,上前攀起了親戚,聊起了家常。
書記、鄉長趁著領導高興,上前邀請張賀年先吃“工作餐”,再送孟繁塵和韓迎秋去學校上任。
張賀年看了看時間,欣然同意赴宴,“吃飯可以,酒就不要喝了。下午我還要趕回縣里,有個重要的會議?!?
書記、鄉長立刻興高彩烈的應承下來,招呼鄉里的干部,簇擁著張賀年一行人去了鄉政府附近唯一上檔次的酒店。
酒桌上,張賀年、孟繁塵等人招架不住眾人的熱情,還是被“灌”了半斤白酒。好在兩人酒量不錯,沒有“紅頭漲臉”,影響形象。
吃過午飯,書記、鄉長陪同張賀年送韓迎秋、孟繁塵去了學校,召集全體老師開會,宣布了組織對兩人的任命。
學校正在放暑假,校園內空蕩蕩的,十分安靜。走進曾經熟悉的校園,韓迎秋有一種故地重游,穿越時空的錯覺,七年過去,這里除了更加“破舊”,毫無變化。
孟繁塵也悄然觀察著校園內的情況,頗為失望的輕輕搖頭。校舍都是用土坯、楊柳樹干搭建起來的,而且明顯年久失修,簡直算得上“危房”了。
清河鄉是全縣比較大的鄉之一,清河鄉中學有初中生五百多人。但所有的老師加在一起,只有“老弱病殘”七個人,平均年齡都接近五十歲了。
宣讀完任職決定,孟繁塵和韓迎秋率領全校老師送張賀年離開。張賀年在上車前,掃視了一眼殘破的校園,嘆息一聲,對韓迎秋說道:“等回去之后,我讓部里從黨費支出中拿些錢出來。錢不多,先把房子修一修,別哪天房子塌陷,壓到孩子。”
書記和鄉長面露羞愧。鄉長上前表態,“我們也從經費中擠一擠。其實‘普九’的任務派下來(國家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對學校硬件條件提出了硬性規定,各級政府必須安排專項資金予以保證),鄉里也考慮過學校修房子的事情,但后來有消息要撤消學校,學生合并到韓鄉鎮中學去,就,耽擱了下來。”
張賀年知道清河鄉中學情況特殊,而且鄉里的經費也很緊張,沒有出言責怪兩人,卻語重心長的對兩人說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有把經濟搞上去,才能徹底解決問題。梁歡這段時間在做什么?對你們鄉的發展,有什么好的建議?”
書記看了看韓迎秋和孟繁塵,搖了搖頭,“梁鄉長這一個月一直在各村調研。這個年輕人不簡單,真能放下架子,跟老百姓坐到一個炕頭上,天南地北的聊上一天。”
張賀年也回過頭來跟韓迎秋和孟繁塵說道:“你們三個是同學,又一起來到鄉里工作,這緣分十分難得,可別在旁邊‘看熱鬧’啊。”
“領導放心,我們和梁鄉長有過溝通,對鄉里的情況有過分析。我們很快會拿出具體方案來請書記、鄉長一同商議。畢竟我們這些外來的和尚并不了解鄉里一些真實的情況,拿出的方案不一定切合實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