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想開間自己的小店:我的第二人生
- 夏小暖
- 1415字
- 2021-12-24 15:29:25
新版自序:遙遠的相似性
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的開端,一場超乎想象的疫情打亂了所有人原本的生活。恐慌、憤怒……一系列情緒籠罩著這個本該充滿期待的春天。生活被按下了暫停鍵,諸多行業面臨徹底歸零的局面。艾略特說:“這世界倒塌了,不是轟然作響,只是唏噓一聲。”可是誰又曾從中吸取教訓?美好總難長久,省思失敗與死亡,沒有人能獨善其身。看來,二〇二〇年注定會成為人類社會的轉型之年。
隔離的那段日子,我的生活變化并不大,因為對于一個寫作者來說,他的大部分生命本就是在自我隔離中度過的。日落的時候,思想升起,反倒有了一段難得的徹底真空的狀態,讓我可以回溯十幾年來的自己。
每個人翻看自己年輕時候的日記和文章,都會覺得有些可笑吧。年少時的寫作,大都始于內心的一團無可名狀的火,是沖破束縛的發泄,一鼓作氣就這么寫出來了。《就想開間自己的小店》(以下簡稱《小店》)寫于二〇一三年,次年正式出版,往后加印過數次,如果不是因為再版,我可能永遠都不會再從頭到尾仔細地讀一遍它了。如今重新審視自己七年前的作品,難免覺得青澀、稚氣,甚至有點“中二”,不禁還會訕笑道:“我當年怎么這么傻啊!”某些在當時深刻相信著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流轉和人生的推進,或許被一一打翻了,但回頭想想,那恰恰正是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卡夫卡將每一次的寫作過程形容為“仿佛摔倒在人來人往的劇院中央”,在修訂《小店》一書時我似乎也面臨了卡夫卡式的窘迫:一方面那些故事像是我身體無法割舍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不情愿開誠布公地推翻自己。長期以來,我把寫作視作一種能量的轉化,我敲擊鍵盤,把有限生命中的那些想法迫不及待地尋找著語句表達出來,期待讀到的人能接收到力量,即便更多時候其實只為了擊碎自我的疑慮、感動自己。寫作是我將自我辨別清晰的一種手段,和文字纏斗、與自己較勁,于我而言是一種艱難的快樂,但常常也是我療愈自己的過程。
再版從前的書,如同在銀幕前回放自己的過去。無論如何,拜這些年少無知如無頭蒼蠅般胡亂沖撞的文字所賜,我竟得以擁有了一些讀者,并看到了更廣闊的文學風景。這本書里的前半部分文字是我在即將進入三十歲時對自己的審視,對做過的一些事情的求索和記錄,是活生生用心和汗水換取的日子,因此,在修訂時保留了原書前兩章的大部分文字,我寧愿它們保留原本的模樣,權當為記憶和思想做個備份。我想讓更多曾有過或是正有創業念頭的人知道,這個世界上,總有人會為了理想摔跤、哭泣、不理智、賭氣、瘋狂……畢竟,養活自己已經很難了,還要養活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更不容易了!而在我看來,堅持做喜歡的事情就是擁有這個世界最好的途徑。除此之外,我希望這本書更具個體特性與時代面貌,加上過去幾年里我的生活經歷和狀態都已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于是我把創業故事進行了續寫,并增加了當下對于價值觀部分的探討。我想這不只是我的故事,也不是我和我的同代人的故事,而是一代人在時代的歷史進程中,如何實現自我、尋找人生更多可能性的探索之路。
在《小店》出版后的這幾年里,一直陸續收到讀者的留言和來信,其中不乏有人向我講述因為讀了這本書而有勇氣去做出新的選擇、走出新的人生。這讓我想起,曾有記者問霍金人世間最讓他感動的是什么。霍金認真思考后回答:遙遠的相似性。就像一顆星和另一顆星,一個黑洞和另一個黑洞,一條河流和另一條河流……宇宙中的萬物自有其聯結,你突然發現原來自己并不孤獨,也并不是一個人,這種相似多么美好而浪漫!
二〇二〇年四月八日晚
夏小暖于杭州家中